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消费社会》:为什么影视明星替代科学家 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2020-12-17 12:30:01
相关推荐

当今社会,物品的过度消费(也就是浪费)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又严重的问题。

就像这个“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案例所揭示的:一位女士购买一件奢饰品牌大衣,穿过几次后拿去干洗,发现衣服出现质量问题。反映到店家,店家说,购买我们的品牌衣服的人,一般都是穿一两次就不穿了,设计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干洗的问题。

就是说,在生产环节上,生产者就没打算让一件物品坚固耐用;再贵的衣服,也只是一个易耗品,即使它价值不菲。

而仅在四十多年前,衣服这种东西,在大众观念里,还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耐用品。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妇女的经典形象,就是不停地缝缝补补。人们穿的衣服,总是会带有一些补丁。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就逐渐消失了。衣服没有穿坏的,都是穿过几年后,因式样的落后或本身的陈旧而被淘汰。

除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是这样。抱有传统简朴美德的人们不禁大声疾呼,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但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呼吁的成效可想而知。

事实上,我们今天遇到的,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遇到了。这种风气变化背后的社会机理,也早有思想家做过解释。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1968年出版的成名作《物体系》一书中,讨论了物的消费现象:

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他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社会逻辑,也可以是欲望逻辑——那些逻辑把它们当成了既无意识且变幻莫测的含义范畴。

在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呼吁:

砸烂这个如果算不上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着的恶魔般的世界,这个时时威胁着我们每一位的世界。

人类社会进入丰盛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彻底转变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鲍德里亚说: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OBJETS)的包围。

在这个时代,人们再也不必担心物质的匮乏。在过去,一件物品是可以活过数代人的生命的,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有自己的“传家宝”。富人传下的,是老房子、老房子里的家具、各种金银珠宝,等等;穷人则也会把各种实用物品,一代代地传承。据说旧社会的一个贫农家庭,一件旧大衣传承了一百多年。

穿越时光传递到下一代的物品,往往带有历史的信息与情感。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物的尊重无法保持: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住过很多房屋,用过很多家具,穿过很多衣服,人在时光中走,物品则如蝉蜕一般不断变化,又怎么会对这些不断消失、不断更新、不断被更好的替代品替代的物品,有敬畏感呢?

同样,今天的人们也不理解,曾经有过为了保护财产而牺牲个人生命的理念。

为什么人们要浪费?消费背后是优越感在作祟

造成浪费的原因不仅在于获取物质的简单,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正如鲍德里亚指出:

所有社会都是在极为必需的范围内浪费、侵吞、花费与消费。简单之极的道理是,个人与社会一样,在浪费出现盈余或多余情况时,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这种消费可以发展为“消耗”,是地地道道的破坏,而且具有特别的社会功能。

物品是拿来用的。只有超过必要限度的消耗,也就是浪费,才是真正的生活而非生存。

在过去,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阶级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wasteful expendi-ture)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源于理性主义和经济学用途的概念,要从更为广泛的社会逻辑角度来考虑。但浪费远远不是非理性的残渣。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级社会的功用性中代替了理性用途,甚至能作为核心功能——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差别和意义的地方——不仅出现在个人方面,而且出现在社会方面。

浪费,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上讲,是有其作用的:主要是体现一种优越感。

为什么人们迷恋那些电影明星、富二代?

很多人奇怪、感慨当代社会年轻人不崇拜科学家、劳动者等体现劳动创造财富的公众人物,而是崇拜影视明星、富二代等不创造社会价值的人物。

鲍德里亚认为这背后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机理。鲍德里亚提出,当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区别于以往的“生产社会”:

在消费社会,生产者不再是被崇拜的优秀人物,消费者才是。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自我奋斗者’、创始人、先驱者、探险家和垦荒者伟大的典范一生,继圣人和历史人物之后,竞演变成了电影、体育和游戏明星、浪荡王子或外国封建主的生活,简言之,成了大浪费者的生活(即使是强制命令反过来常要求表现他们“简单的”日常生活、买东西,等等)。

在消费社会,能够引领奢侈消费时尚的人物,自然就会成为社会的焦点。他非常正确地指出:

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杂志和电视专栏的中心人物,是因为他们身上值得夸耀的总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履行着一个极为确切的社会功能:奢侈的、无益的、无度的消费功能。

50年前,也就是鲍德里亚写下这本书的时候(1970年),这种现象主要是在西方社会;在我们社会是完全不存在的。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消费社会》所揭示的揭橥的现象,也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我们社会竟然成为奢侈品的主要市场!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年),1929 年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的平民家庭,祖父是农民,父母为普通公务人员。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开始,他撰写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其代表性论著有:《物体系》(1968 年)、《消费社会》(1970 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 年)、《生产之镜》(1973 年)、《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 年)、《论诱惑》(1979 年)、《拟真与拟像》(1981 年)、《他者自述》(1987 年)、《冷记忆》(五卷,1986~2004 年)、《终结的幻想》(1991年)、《罪恶的透明》(1993 年)、《不可能的交换》(1999 年)等。

2007 年3月6日,鲍德里亚因病去世。

——《消费社会》随札(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22 02:46心果[台湾省网友]IP:3406802685
    很值得深思。
    顶0踩0
  2. 2020-04-13 20:52瓜娃子[浙江省网友]IP:3409429737
    《消费社会》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影视明星能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却很少有科学家受到同等关注?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娱乐消费的偏好,也让人不禁思考科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篇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六一见闻作文500字 劳动的颜色作文范文 假期里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我的年度汉字作文8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600字 有真好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被表扬了作文300字 有意义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暖作文600字六年级优秀作文 朝着阳光奔跑作文600字 端午见闻作文400字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端午节作文400字以上 挫折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爱在细微处600字作文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800字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600字 从那以后作文600字 关于过年的作文2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500字 征文和作文有什么区别 新时代新青年作文800字 学会忘记作文600字 高二英语作文范文10篇 打女生阴部作文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400字 我学会了炒菜作文400 今年高考四川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