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在成都修古籍: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2020-12-17 14:30:02
相关推荐

博物馆里的古籍修复师们

博物馆里展览的破损古籍

平均36岁,扎根洛带古镇的一群年轻人

用手艺和初心,让历经虫蛀、鼠啮、霉蚀的古籍“返老还童” 并受到《人民日报》关注

“和字画古籍对话,没有容错率”

龙泉山,洛带古镇,青山环绕。

4月13日上午10点,洛带古镇街头清冽之气尚存,雨水沿屋顶飞檐翘角而下,打在行人伞上发出滴答的闷响。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坐落于此。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的博物馆。

在这座三层小楼里,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的“鬼斧神工”,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近日,这家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还上了《人民日报》。

博物馆有30余位古籍文献修复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13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看他们如何通过双手,“唤醒”那些垂垂老矣的古籍。

34岁“老师傅”

学徒时期很难熬,月薪仅千来元

“这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

上午9点,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们就已抵达岗位,大家都安安静静有节奏地各自忙碌着,有一种独属于这里的劳动的韵律——修复师之间几无对话,面前是呈扇形排开的工具:镊子、挑针、竹启子、剪刀、毛笔等。藉由这些工具,修复师们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籍得以重现生机。

34岁的施英涛是这里的字画修复师,他是在26岁那年进来的。在这里,每个初来的人都要熬过9个月的学徒期,跟着老师傅打打下手,手把手学艺。每天,他帮师傅擦桌子,干些杂活儿,师傅开始工作了,自己则在一旁学补洞,调浆糊,学托表……

施英涛是一个瘦高结实的小伙儿,8年前,中心招古籍修复师,他在人才市场看到了,“觉得新鲜好奇就进来了”。在这之前,他换过七八种职业,做得最久的是影楼摄影师。

他坦言,这是一种绝对的转变。施英涛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此前从未想过和文字工作沾边。谈及自己的性格,他腼腆一笑,耳根子一红,从牙缝中挤出“那是相当跳脱”六个字,说完又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他并不认为学历、专业是从事古籍修复的障碍。他告诉记者,中心30余位古籍修复师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来这里之前,他们有的是高学历公务员,有的是出租车司机,还有放弃高收入的汽车销售经理。”但不管是谁,活儿,都得严谨踏实地干。

大多数人都提及,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儿。施英涛刚来的9个月,坐在板凳上,反复补了几个月的洞,调了几个月的浆糊,练了几个月的基本功。“古籍都十分珍贵,学徒的这几个月,碰不到古籍。”

这是一个清苦的活儿,从学徒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施英涛月收入都只有一千来元。

这也是一个费神的活儿。8年里,施英涛从最开始的古籍修复转为字画修复,两者都有20多道工序。古籍修复几乎全程需要坐着干,字画则需站着,时间少则月余,长达几年,“久而久之,颈椎、腰部都不太好使了。”

这还是一个要沉下心来的活儿。施英涛告诉记者,古籍修复师是一个冷门职业,技术性强,入门也较难。“必须全神贯注地揣摩古籍的特性,连纸张的厚度、PH值都得一一测验,和字画古籍对话,没有容错率。”在这里,上班时间不允许大家交流工作以外的话题,对于性格“相当跳脱”的施英涛来说,“刚开始非常难熬,后来习惯了也就做下来了”。

8年时间,虽然修复了无数古籍字画,但经手的作品,施英涛总是熟悉的。看着一件残破的古籍被修好,他的内心总是被成就感充满。多少钱成交,他不在意,但东西能被骄傲地交出去,能让几百年前古人的智慧从碎纸片中还原并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让他开心的。

在数次更换的工作里,这是施英涛待得最久、也最开心的岗位。“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没什么计较。这也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他告诉记者。

23岁“新手”

第一次触摸古籍感到紧张

很有趣的工作,也很“治愈”

23岁的黎彦君,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里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她穿着朴素,戴着副黑框眼镜,谈及工作时,镜片后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随后双眸弯成一道月牙对记者说:“这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工作,我不是强迫症,但这项工作真的很‘治愈’。”

这份连她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陪伴她3年,延续至今。

黎彦君也是专科毕业,大学毕业后偶然发现中心在做古籍修复培训,培训结束就留了下来 。和施英涛一样,黎彦君刚来时的学徒生涯,也是“很枯燥难熬的”。拆线、配纸、调浆糊、补洞、托表、隐补、喷水压平、压实……这些工作都是古籍修复中最基础也最繁琐的部分。春去秋来,时间在这座古朴的小楼里流转,黎彦君和师傅在操作台前,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紧张!”谈及第一次触摸古籍的感受,黎彦君说。她告诉记者,和现在的印刷纸张不同,古籍所用纸张都是手工纸,放在光下微微透亮。“手指甫一摸上去,浓郁的书香伴随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因为太紧张,手都在微微发抖。”

除了紧张,她还将这种心情归结为敬畏。“这是先贤智慧的体现,每一件都弥足珍贵,不能由着自己想法动手,一旦出现二次损坏,可能很难再复原。”

75岁老馆长

四川气候导致古籍保存不易

超百万件馆藏纸质文物亟待修复

馆长彭德泉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古籍不限于书籍,字画、碑帖、拓片等都在此范畴。由于气候等各种原因,有的善本古籍浑身虫洞,有的整套书页黏成书砖,有的珍贵碑帖全是黑霉,都亟待进行抢救性修复。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针对全国纸质文献修复保护的非盈利机构,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截至2019年年底修复了超1.7万册(件)古籍。

在一众年轻的古籍修复师里,75岁的彭德泉看上去毫不违和。彭德泉是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博物馆负责人,他身形清瘦,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

2009年,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挂牌成立,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的国内26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唯一的民营机构。10余年来,从最初的五六人到现在的30余人,从最开始的放不下东西的狭窄空间到现在1100余平方米的三层小楼,中心历经曲折,做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纸质文献修复团队,也是同期抢救修复古籍最多的团队。

“我们修复的古籍很多是极为珍贵的,比如唐开元九年《敦煌遗书》残卷、清代李调元编印的160册《函海》等。”彭德泉介绍,从精美拓片到古代川剧剧本,从李鸿章的条轴对联到朱拓的汉代瓦当,在修复师们的努力下,这些古籍重新与世人见面。

彭德泉表示,四川地域特殊,气候闷热潮湿,所以书籍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粘连等损坏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00万册(件)古籍,四川作为一个文献大省,馆藏的纸质文物有200多万册(件),亟待修复的就占了半数以上。这都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反复强调。

从人员配备来看,目前全国共有1000余位专业从事纸质修复的工作者,四川有60人左右,“是真正的‘国宝’。这行的报酬低,如果不是对古籍存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是做不了保护抢救工作的。”彭德泉说。

彭德泉曾就此算了笔账,按照上述馆藏古籍数量、损坏率、人员配备来看,就算全年无休,修复古籍也是几百年的事业。“但古籍每一秒都在经历时间的考验,是永远修不完的。”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这项事业,是彭德泉一直忧心的事。为此,去年底,博物馆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许多高校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和中小学生也来此学习实践。

“古籍修复必须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在浮躁的当下,彭德泉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来,让行业得以延续。(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9-22 20:43Devil_耶稣[重庆市网友]IP:3409489769
    成都古镇文化真是令人向往希望有机会也能去修古籍。
    顶2踩0
  2. 2020-06-08 05:36-わ↗潮流.麒尐[云南省网友]IP:2948408874
    这群年轻人真有勇气希望他们能够守住古籍这份宝藏。
    顶6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