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明义:艰辛求学路 难忘母校情

2020-12-17 19:35:01
相关推荐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转眼间,我大学毕业离开母校已五十一个春秋。今年,欣逢母校110周年华诞,师生相邀,共襄盛典,激起我对五年大学生活的深情回忆:学路艰辛,来之不易;穷且益坚,发奋苦读;母校培育,受用终生!老师恩重如山,同学情深似海。往事历历,情愫萦萦!令我永难忘怀!

一、报志愿时的选择,艰难途中的曙光

报考焦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是我对人生道路做出的无悔选择。1963年夏高考结束时,虽自我感觉考试结果还可以,但种种不利条件把我考大学的路堵窄了。比如,我的体检结果:身高1.42米,体重37公斤,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因身高体重不够和体检的有关问题我被限报军事、公安政法、武装警察、工程建筑、航海航天、交通桥梁、师范体育等多类院校和相关专业。说心里话,我的人生理想是当医生、教师、工程师或从事科研工作。我反复研读招生简章,思前想后,斟酌再三,最终把志愿目标落到了焦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上。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焦作矿业学院的各个专业没有身高体重等限制,我能报。二是我极度贫寒的家境,决定着我必须把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改变家庭命运放在第一位。不少人认为地下采煤专业又苦又累,又脏又险,报的人会少,录取相对把握大。三是我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练就了不怕苦、不怕难、不畏艰险的倔劲,身材瘦小,钻巷道、爬采煤工作面干活反倒更灵巧,这样有可能劣势变优势。四是下井采煤工资高。邻村一位煤矿工人常讲,在煤矿工作福利待遇高,除工资外,下井和夜班另有补贴。这对我这个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很有吸引力。为更有把握,找班主任朱慎吾老师求教,朱老师看问题入木三分,坦诚敢讲真话。他听了我的想法半天没吭声,边翻资料,边自言自语:“有利于录取,有利于录取,应该这样!”最后给我说:“按你的家庭和个人情况,我支持报这个专业,就这样定吧!”自己选择,老师支持,毅然决定:上矿院!学采煤!下井去!挖煤去!

报志愿为什么会这样费尽周折?不禁勾起心酸往事。我中学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几次濒临失学,一幕幕历历在目。第一次失学的考验发生在1960年春天,父亲突然去世,家庭失去主劳力、顶梁柱。我读初中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河南是重灾区,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我家更是雪上加霜。家里住的茅草房不到30平方米,又跑风漏雨,一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一个灶台,一条旧麻绳上搭几件破烂衣服,其它一无所有,常常一天一顿饭。父亲是老实农民,为多挣工分,专拣重活干。1959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稻田里趟着泥水干活,脚被刺破,自己撕下一块衣襟缠住伤口,之后发炎化脓,没钱治疗,伤口长期不愈合,又加上食不果腹,51岁就拄上了拐棍。1960年5月的一天夜里,得知父亲突然去世的噩耗,那时我不满15岁,连夜从8里外的玄武二中赶回家。看到父亲衣衫褴褛躺在地上,下葬不但没有棺材,连张完整的草蓆也找不着,无奈把床上铺的高粱杆织的簿揭下来,裹住父亲的遗体,解下搭衣服的那根旧麻绳捆住,上遮不住头,下盖不住脚,此情此景,我这个做儿子的肝肠寸断。第二天一大早,乡邻帮忙冒雨把父亲抬到坟地,母亲走不成路,我和弟弟趟着泥水,哭着跟到坟地,趁着下雨,才把父亲的遗体用稀泥掩埋,不然的话,连浅浅的坟茔也挖不动。兄弟俩跪在泥里痛哭一场,算是为父亲办了丧事。

为帮母亲撑起这个即将坍塌的家,我提出不再上学,守家干活挣工分,母亲断然拒绝。母亲虽不识字,但她坚信,只有让儿子读好书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在母亲的坚持下,我继续上学。每周回家拿不到吃的,是最痛苦和焦灼的事。春天青黄不接时,杨柳榆槐等树叶长出来,捋下来或刮些树皮拿到学校,放在伙房笼屉上蒸熟,蘸着盐水充饥。1960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回家拿吃的,家里一点办法也没有,母亲发现墙根有几棵已干枯但籽没落的扫帚苗棵子,就连根拔起,洗净剪断碾碎,加盐蒸成团子,作为我一周的口粮。因味太苦没法吃,只好放到学校食堂的炉灶里烧焦掰碎,用盐水冲着吞咽。周二中午,我突然晕倒在学校门口,校长罗敬亚和几个老师跑来,把我抬到医务室抢救,校医韩子瑜一边给我打针,一边流泪。罗校长到宿舍找到我的馍袋子,亲口尝尝团子,说:“不能吃呀,再吃要食物中毒!”他当即给伙食会计写个条子,从教师食堂给我解决7张馍票,欠的账他负责。就这样又度过了一周。之后,为了给我弄吃的,母亲带着弟弟到周边村子讨饭,讨来稀汤、面条之类自己喝,窝头、红薯块都留着,让弟弟隔三差五给我送到学校。每当看到赤脚光脊送饭的弟弟,痛苦难以言表,情不自禁两眼流泪,我暗暗告诫自己:“不管多大难,也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把高中读完。”

事不遂人愿,偏在这时,又遇新的难关。第二次失学的考验来了!1962年7月,县里调整中学布局,我就读的玄武二中高中部撤销,并入鹿邑县城一高,学校离我家远达60多里。县一高要求学生一两周回家带一次口粮。我原每周回家两三次寻求吃的、趁周六周日回生产队干活挣工分都不可能了。一家人深更半夜合计数次,无可奈何,只有忍痛失学。

一天下午,我正光着脊梁,穿个裤头,赤着脚推水车,一位姓刘的驻队干部检查抗旱,打量我一番,询问我为啥不上学?男女社员七嘴八舌介绍了我家的困境,他得知我因拿不出一两周的口粮无法进城上学时,非常同情,当即掏出烟盒,在烟盒纸背面给大队支书、队长、会计写个条子,交给我:“你去仓库找会计,借10斤红芋干,先去上学,坚持两星期再说。”母亲把红芋干磨成面,一半蒸成窝头,一半炒成炒面。这样,在失学一个月后,我又得以重返校园。高三第一学期,靠亲邻和社员大伙你一把我一把帮、一周一周凑合、一天一天数着过,熬到期末,期末考试除体育外,各科成绩还好。

求学路总是坎坷不平,重要节点再降灾难,姐姐突然去世,第三次失学的考验出现了。1963年5月,毕业考试前几天,一个周六中午雨后,我沿涡河大堤踏着泥泞回家准备口粮。太阳快落时进村,邻居大娘拄个棍在村头,见我就说:“恁家出事了,恁姐昨天死了。”原来姐姐因疾病饥饿交加,又为我家的艰难境况揪心,煎熬之下寻了短见。第二天一早,我两手空空去吊唁,到坟前磕了三个头,痛哭一场,算是为姐送行了,姐姐也是一张草席卷着下葬。三年失去两位亲人!一贯坚强的母亲也痛苦得难以支撑,我不忍心再离开家!到了考试前一天上午,学校教导处陈老师骑自行车来到我家,好半天才说:“明天毕业考试,若不参加,就没资格参加高考,上大学就没有可能了,陈主任和尚校长让我动员你,今天就坐我的自行车返校考试。”母亲说:“孩子,要听校长老师的,家里你不用管,跟陈老师走!”我无言以对,收拾灶台上的残食,用一块破布包上,说:“陈老师您把这些帮我带走,我安置安置,就赶回学校。”我把家里水缸担满,忍痛安慰母亲一番。一周吃的东西咋办?天无绝人之路,小麦虽还不成熟,但麦籽基本饱满,在青黄不接时,为接济口粮,当天生产队割些麦穗,分给社员吃青麦仁。我家也分几斤。邻里有的送来麦穗,有的送一碗青麦仁,我把这些整好压烂,加盐炒熟,一半留下,一半带走作为口粮。我忍着痛苦,步行60多里路,凌晨赶到学校,一身泥土上床。第二天上午开始考试,俄语考了100分,年级并列第一,其它学科的成绩也不错,就这样过了毕业考试关。

真是祸不单行!家中突遭火灾。第四次失学的考验,突如其来。高考前学校放两天假,让学生回家准备吃的用的。我天不亮就步行回家,本打算当晚返校。回到村头时,还是那位大娘,老远就抹着眼泪喊我说:“恁家又出事啦,失火了!”这对我如晴天霹雳,急忙进家看,一片狼藉,房顶烧没了,烧毁的檩条、椽子和草、灰遍地,母亲躺在露着天的床上,头发烧去大半,弟弟光背赤脚和村里几个人收拾残局,惨状目不忍睹。毕业考试前失去亲人,升学考试前家遭火灾,痛苦之下,我下决心:不再参加高考,好好守着这个家。中间隔一天,那位陈老师骑自行车又来到我家,进门见境况后流着泪说:“尚校长、陈主任见你两天没返校,让我赶来看看,无论如何也要动员你返校参加高考。”我说:“家里屡遭灾难,我无法再上学了!”卧病在床两天的母亲立即坐起,厉声说:“孩子,别胡说,过去多少难关都过完了,这一次再难也得过,你不去考试,娘给你下跪!”在场的乡亲们也纷纷劝我返校考试,并各自回家拿些吃的送来。众情难却,母命难违,我只好随陈老师回学校参加高考。

高考结束,我分别找到尚仙舫校长、陈传道主任、朱慎吾老师和两次家访的陈老师,深表感恩后,急忙回家。这时我如释重负,录不录取不再多虑,录了就上学,不录就守家尽孝、干活挣工分。

莘莘学子盼望大学录取通知书,多是翘首以待,但我当时不是。高考结束第二天上午到家,下午下地干活,自此每天三晌不缺工。8月盛夏一天上午,我正背着药筒在棉花地打药,转眼看到从村东走来一位穿白衬衣、蓝裤子、儒雅和蔼的中年男子,他问村里人:“您村有个王明义吗?我是来给他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听了这话,村里一下欢腾起来,“新王楼出状元啦!”母亲和弟弟更高兴。送通知书的老师叫胡秉良,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母亲从邻居家借来白面和几个鸡蛋,为老师做了一顿手擀汤面条。胡老师送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我引向了求学深造之路。

送走老师,我和弟弟坐在母亲身边,捧着录取通知书,悲喜交加,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因29.5元的学费又添新愁。为凑学费,我和弟弟把烧坏的檩条和椽子用架子车拉到邱集舅家,托他到集市上卖了,两天后舅舅把卖的近5元钱和他自己凑的1元多钱送来了。还差得很远!邻里乡亲、小学老师等也纷纷相助,又拼凑了2元多钱。学费仍差得多,怎么办?娘仨思来想去,解难还得靠政府。我一大早去柏木岗找到公社陈保先书记,他听了我的苦诉,放下饭碗写个条子,让我到供销社的驻村代销店找营业员关振军借10元钱。我找到老关,他把柜台内连整带零的钱数给我10元。陈保先还帮助写证明,让我到玄武大公社申请救济,领到了10元救济款。世间自有真情在,政府关怀,多方相助,七拼八凑,终于一分一角一元凑够了这笔“巨款”,一块石头落了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些日子,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在为考上大学高兴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感恩”:母亲和弟弟含辛茹苦、血泪付出,支撑我求学;两所中学的校长、老师孜孜不倦,育我成长;家乡父老亲人每每接济,助我前行。从玄武二中、鹿邑一高的书记、校长、主任、老师、校医,到驻队干部、公社书记、社长和民政干部,在我求学途中的关键时刻屡屡帮我排忧解难,助我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对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如此关心备至,这既是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深情厚意,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代表党和政府把爱心及时送给最困难的群众,我是直接受益者。历历在目的一幕幕,令我这个贫寒农家孩子心底深深埋下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感激感恩之情,此恩此情重如山深似海,定要终生相报。

1998年8月14日在台前县防汛第一线察看灾情

1963年8月26日,上大学出发前,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反复叮咛:“别忘政府!别忘亲人!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短短几句话,凝聚了母亲的厚望。我揣着大学通知书,怀着美好梦想,带着一身破旧衣服、一条粗布棉被、一小捆旧书,进入母校校园,圆了大学梦,人生路上迎来了曙光。

2000年6月在荥阳农村与农民交流粮食生产问题

二、不忘恩师教诲,常忆当年苦读

入学后,我每月享受11元的最高助学金,其中9.5元伙食费,1.5元零用钱,一日三餐能吃饱,不再为生计而困惑,失学的风险没有了,面临的是学习考验。那几天,母亲“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的叮嘱一直缭绕耳边,我仔细琢磨“如何把书念好?”下定决心,从眼前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每个课时不放松,每份作业不马虎,每个问题必清楚,每门功课必认真,持之以恒不懈怠。我注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打牢基础上下功夫。第一、二学年,以基础课为主共开设11门课。我把这些课程分为三类,分别制定目标,自我明确要求。对高中没接触的金属工艺学等4门课程,认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真正学懂弄通,确保成绩良好;对基础最差的体育课拼命苦练,确保合格;对自认为有优势的ML基础理论、高等数学、外语等6门课程,在学好课本知识,熟练掌握“三基”的前提下,加强课外阅读,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努力做到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确保成绩领先。教俄语的李景英老师注重传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窍门,我抓住课前课后和自习辅导机会找他讨教。在他指教下,我总结出学俄语的几句话:俄语不离口,注重发音准确性;分门别类记单词,注重掌握规律性;口译靠勤,注重课外练习的经常性;笔译为用,注重实效性。四个学期的临时抽考和期末考试均取得了理想成绩。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有点吃力,任课老师陈庭骥看我数学基础不错,总鼓励我往前跑。在他指教下,除掌握课本知识外,注重快速反应、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做到多点融合,相得益彰,从第二学期起,一直保持100分和五分制满分成绩。

注重围绕实际运用选择学习重点。比如,我认为普通物理学、材料力学是当好“采矿人”的基本功,也是从事装备制造、工程建筑等多行业都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动真劲学、下苦功夫记、尽力加深理解,这两门课“三基”内容、实用要领和重点章节,至今记忆犹新。用五分制评定成绩都是满分,百分制评定成绩达到97分。

(二)在现场学习上下功夫。我在校时,学校正在深入贯彻“高教六十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用四个月时间进行现场教学、参加专业劳动。老师强调学习要“面向现场、面向实际、面向针对性解决问题”。用较多时间在煤矿井下、工厂车间、山区现场教学,并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讲课。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注重通过现场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历练。每次现场教学我都准备几个要请教的问题,现场向老师、工程师、工人师傅请教,自感学习效果挺好。记忆最深的有四个实例:

入学第一学期,在校办工厂进行金属工艺学实习。主要对车工、电焊、电工、钳工等工艺流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教我车工技能的是位女师傅,手把手教我车不同型号螺丝,我掌握得比较好。实习虽仅两周,由于老师和工人师傅真教真传,对四个工艺的操作技能学得挺好,毕业后在煤矿劳动锻炼实际运用时,操作熟练、得心应手。

矿井地质与构造地质的现场教学在焦作和登封的山区进行。闫秀璋老师带队现场考察,收集大量岩石标本,察看不同构造的岩层断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岩石结构和形成历史等详细解析。当时我向闫老师提个问题:“我们学采煤、干采煤,既不当地质专家又不搞考古,对岩石研究这么细干啥?”闫老师耐心解释说:“学采煤的学生,当工程师、总工程师,从搞设计,到解决采煤生产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学好!”闫老师一番话,我茅塞顿开。他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的教学方法,我受益匪浅,至今难忘。

2004年4月16日在郑煤集团超化煤矿井口营救被困矿工升井

采煤学、井巷工程、通风与安全等专业课的现场教学在焦作矿务局马村、冯营等矿进行。朱宪章、徐卫中、陈权、石琴谱、庞俊勇等老师,多次带我们下井走遍大小岩巷,穿越各类煤巷,爬了不同的采煤工作面,把课堂上学的采煤、掘进、开拓、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知识,在现场详尽对照讲解,我对这种现场教学兴趣很浓,收益颇丰,为参加工作后处理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牢了知识根基。不禁想起一件难忘的事:2004年4月11日,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出水事故、12名矿工被困井下,人命关天,十万火急。我和省煤炭局李恩东局长紧急赶赴现场,认真了解事故情况后,果断拍定四件大事,其一,同意专家组所提三个营救方案,但必须同时推进;其二,把:“从下付巷向矿工被困地点快速掘进煤巷,打开营救通道”,作为重中之重,争分夺秒加快掘进速度,特别强调:必须测准新开通道方向和标高,不得出任何偏差;其三,严查周围小煤窑可能向超化矿井下进水的渠道,一经发现,一律以省政府命令无条件阻断;其四,井下抢救工作分地段、分岗位责任到人;地面医院等单位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井上井下所有抢救工作,从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做起,务必做到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预测,营救通道应在15日晚上8点左右贯通,当得知,随着煤巷掘进,被困矿工敲击管道的声音越来越小,我即断定:是巷道掘进中标高和方向出了偏差。立即提出纠正措施,急令总经理再率技术组下井逐条落实纠正后,使煤巷掘进很快转入正确轨道,为营救争取了时间,次日晨12名被困109个小时的矿工全部生还。回顾这一幕,更令我深深感到母校老师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很管用的真本领。

2004年8月13日在曹窑矿井下参加劳动并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淮南矿务局谢家集二矿进行。我参加的是综采区设计组,徐卫中、曹慕家老师带队,任务是完成一个综采区的全面设计。因我感到“WG”停课一年多,复课后仅用一年时间学10多门专业课,学得不深入、不透彻,决心把这次毕业实习设计作为专业课现场教学对待,一边实习设计,一边苦读补习,围绕设计任务对综采区完整系统设计一丝不苟,对采煤工作面布置和采煤方法、岩巷开拓、煤巷掘进、通风排水和井下三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抓住机会向徐卫中老师请教,他每次都讲得清楚明白。曹老师对我提出的有关掘进机械设计选型和应用等问题一一耐心辅导。同时我抓住矿上马德久总工程师和岳维藩副总工程师对设计提纲、内容与要求作辅导的机会,主动向他们请教。经过三个月毕业实习、参与设计绘图和写设计说明书,加上老师和工程师的辅导,我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在拓宽知识面上下功夫。大学五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另一收获就是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结构优化了。入大学前,由于家境所限,请假缺课多等原因,课外书读得甚少。入大学后,与来自城市,来自教师、干部、军人等家庭的同学相比,在社会见识和文史哲知识等方面差距很大。我暗下决心,刻苦攻读,迎头赶上。我是阅览室里的常客,常常是开门就进去,熄灯才离开。同时坚持晨读晚练,别人六点起床,我就五点或更早起床;别人十点休息,我十一点甚至更晚。隆冬季节,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雪块搓头;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有时身上出毒泡,就用大蒜擦、清水泡脚。“W G”开始不久,我被定为“B H派”,勒令“靠边站”封闭反思期间,以及停课闹革 命的日日夜夜,我没有失落,没有彷徨,没有卷入造反浪潮,更不愿参与对领导和老师的批斗,而是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先后阅读了一批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对MZX的著作和诗词反复学习,诗词多能熟背。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等,多是此期间阅读的。我深知自己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特别懂得珍惜。大学五年,我不是全院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但我是全院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之一,我从勤奋读书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回忆大学求学之路,情不自禁想起老师传道授业、谆谆教诲的恩情。我至今清晰记得,张明、张知本、陈权、徐卫中、石琴谱、杨雁举、曹慕家、樊文熙、彭立世、樊玉相、陈庭骥、李景英、闫秀璋、王祖权等老师以百年树人、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孜孜不倦对学子传道授业;特别是老师们对我的个别辅导,解疑释惑,教知识教技能,教实际运用基本功,令我没齿难忘!有的老师虽已过世,但他们桩桩件件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我铭记在心,永远怀念!

三、铭记母校培育,教我历练成长

积德为学,重在育人。母校“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的校训校风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焦矿人”。母校始终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全院形成了讲政治、讲学习、讲团结、树新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励着代代莘莘学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1998年9月21日周口地区校友向母校敬献锦旗

(一)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有四项教育。

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1963年8月,新生入学后,有的新生因对采煤专业的苦和累、脏和险,心有疑虑,一度专业思想不够稳定,议论说采煤专业是“倒霉专业”、“煤黑子”、因无女生又戏称为“和尚专业”。针对这些,院系党、团组织把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在全专业新生大会、班级会、小组会和学生宿舍等不同场合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专业思想教育,还邀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模范现身说法,讲从事采煤事业的切身体会,讲煤炭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领导和老师分别与同学个别谈心,推心置腹,入理动情,引导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报效祖国而上大学、为当好“采矿人”而勤奋学习、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思想,使“学好采煤专业、奉献采煤事业、当好优秀‘采矿人’”成为同学们的共同志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在校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国家面临诸多困难,各方面都要过紧日子,但个别学生入校进城后,换了环境,脱离当时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实际,比吃穿、讲阔气,一度出现“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不良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全院开展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活动,采煤系带头举办“物、图、文”并茂的“爱护公物、节约为荣”系列展览。我参加了筹划和资料展品的收集整理,把扔掉的馍头饭菜、没用完的作业本和风吹坏的玻璃及窗框捡回来,放在展览室;把不关水龙头、不拉灭电灯、不关门窗等造成浪费损失的现场图片,集中挂在展览室。抄写“勤俭节约、为国分忧”等文章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挂在展览室,让学生观看讨论,收到良好教育效果。院党委、团委安排学生会借助展览、总结经验,在全体师生中倡导树立“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片纸和爱惜一片瓦、一块砖、一块玻璃”的良好风尚,使“艰苦奋斗、爱护公物、勤俭为荣、浪费羞耻”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雷锋活动。1963年起,学院党委、团委在全院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新:第一件,教育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活自己干,自己事自己办。我们采12班同学兑钱买工具,组建理发小组和钉鞋小组。王景伦老师得知后,让我带他到我们宿舍找理发小组长刘根同学理发,这一下轰动全院。院系领导要求从采煤系做起,在全院推开。没钱买工具怎么办?王景伦老师向分管后勤的李伯阳副院长汇报,经批准由校办工厂为每班制一套修鞋工具;学院出钱给每班买一套理发工具。很快在全院形成了“头发长了自己理,衣服脏了自己洗,鞋子坏了自己修”的好风尚。第二件,倡导助人为乐办好事。每年两个假期结束返校后,学院有关方面都收到来自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表扬信,院领导要求学生会搞好宣传,学生会ZX李金明把任务交给宣传部。我与刘文贵等同学加班加点收集整理,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表扬同学利用假期办好事的典型事迹,推动全院学习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办到哪里”的助人为乐精神,形成“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回农村当个好社员,到煤矿当个好工人,在火车上当个好服务员”的良好氛围。

“忆苦思甜不忘本,热爱社会主义不变色”教育。1964年二三月份,院里组织300多名学生和教职工,到博爱县等基层生产队参加农村“社教”活动,王景伦老师负责组织、指导,我作为院学生会干部,参与了这项活动的宣传总结和办教育展览馆有关事宜。展览馆办在学院民兵俱乐部,分综合、村史、家史、典型事例四个部分。学院分别组织学生和教职工参观学习;我和不少同学还记了专题笔记。学院以这次活动为切入点,持续深入开展“忆苦思甜不忘本,热爱社会主义不变色”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项。

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调查。从63级第一学期开始,每周用周日一天时间,组织学生到郊区农村生产队、车站、公园等场所参加义务劳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1964年夏,我们班由贾健英、胡秉良老师带队,到焦作郊区墙南等生产大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生产队搞夏收夏种。1964年,我们班全体同学到焦作上白作生产大队,用两周时间与农民搞“三同”,并利用出工前、收工后和晚上加班完成人口普查登记任务。1965年寒假,院团委组织200多名留校学生到东王褚、西王褚等生产大队,给贫下中农和军烈属打扫卫生、挖粪池、修水道。我还组织五位同学到市运输公司拉五天平板车,参加老工人诉苦会,公司党组织给学校写了表扬信,称赞矿院学生“不怕苦、爱劳动,是好样的大学生”。1965年寒假,学院还组织回乡的学生宣传农村社教文件、参加农村移风易俗、访贫问苦等社会活动。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和多项社会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基层的了解,加深了与工人、农民的感情,培养了助人为乐精神,提高了做社会工作的能力。

参加“四清”运动,历练提高。1966年2月至5月,院党委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作为工作队员参加“四清”运动,我们班分配到冯营矿“四清”工作团。我和马庆法、陈宝庆等同学分到居委会工作队。我们几位同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动员发动群众工作,跟着正副队长找人谈话并作记录,整理与“四不清”对象谈话记录、整理案件材料等等,虽仅四个月,却受到了深刻教育,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加专业劳动,奠定当好“采矿人”的基础。我们采12班专业劳动是1965年9月至1966年1月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进行。庞俊勇、何嘉陵老师带队,住在离矿井五六里路的耿村农民家,全班30名学生,挤着睡在用秸秆搭的一个大地铺上,在采煤队、掘进队、开拓队轮流干,一个学生跟着一个师傅干一个工作段。我主要在二采队,跟一位姓徐的师傅,他是八级(顶级)采煤工,师傅的任务是打眼、放炮,支柱子、架棚;我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沿着工作面把16根柱子、8根梁、十多块条耙、几十根背木爬着从六七十米的上风巷拉到我们的采煤点;二是把当班采下的煤用锨攉到溜槽里运走;三是当好师傅搁棚支护的助手。劳动量大得难以承受,每天工作服全被汗浸透,出井后全身像散了架,30人的集体宿舍鸦雀无声,大家都累坏了。后来,何老师和张银奎同学把“石油工人之歌”改编为采煤工人之歌《我当个煤矿工人多荣耀》,带着大家唱,鼓舞士气。体力磨练过关后,陆续安排一些现场报告会,请采煤队书记讲“采矿人”精神;请队长讲井下作业组织管理;请技术员讲采煤工作面技术要领;请老工人讲当矿工切身体会。最后半个月边劳动边与工人座谈交流,搞好总结。四个月的专业劳动,同学们掌握了井下采煤、掘进、开拓等作业技能,与工人师傅加深了感情,树立了采矿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当好“采矿人”的基础。

(三)难忘母校对我精心培养。

回顾大学五年,党和国家对我的关心哺育恩重如山;母校对我精心培养恩重如山;老师对我谆谆教诲恩重如山;同窗好友对我帮助情深似海。

我入学时,家庭贫困、衣服褴褛,一件母亲亲手缝的旧粗布上衣和一条旧粗布大裆裤子,一件旧棉袄,补了又补;穿了洗,洗了穿。没有床单和褥子,就用稻草珊代替,用报纸裹着砖头作枕。每月所需学习、生活用品全靠1.5元助学金,必须节俭再节俭:我发现别人扔掉的牙膏皮里还能挤出够用四五次的牙膏,就常年捡着用,省了买牙膏钱。发现小摊上卖的“棉油皂”,外观粗糙,但价格很低廉,买一块回去试试可用,就一直用“棉油皂”代替肥皂。练习本用的多,得选最便宜的买,我找到一家卖残次文化品的小店,卖的练习本褐暗粗糙,价格很便宜,就坚持在这儿买,本子正面做作业完了,再用背面做演练,一页纸也不舍得浪费。入学半个月后,一双旧布鞋烂得实在没法穿,我跑到焦东一个旧货摊,见卖有报废的劳保用品翻毛皮鞋,为找到鞋底磨损轻、鞋面又不烂的,把一堆旧鞋翻了个遍,找到一只红褐色一只淡黄色、大小不一、一顺脚的两只鞋,买回后把大码的鞋底鞋面切掉一截,重新缝好,钱少鞋珍贵,它一直伴随我到毕业。我这个贫寒农家的瘦小青年能得到母校和老师的重视和精心培养,自己也不明原由。一次贾健英和胡秉良老师与我个别谈话:“我们对每位新生的家庭历史、本人在社会和学校的表现都进行入学前调查,得知你家庭贫寒,少年丧父,能吃苦,有志气,在中学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又是团干部;入大学后看到你人穷志坚,学习办事很认真,就注重培养你,让你做学生会干部,这是对你的考验,要珍惜啊。”

面对组织考验,我没因家庭贫困而自卑;面对学习考验,刻苦攻读不甘落后;面对集体活动,满怀激情参加;面对体育项目难度大,拼命苦练闯过关;面对学习任务重、学生会工作多,合理分配时间,做到两不误。

大学二年级刚开学,院系党组织把我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965年10月入了党。1965年12月,王景伦老师代表院党委、团委找我谈话:“新学期开学要召开全院学代会,经研究确定你为新一届院学生会ZX人选,提交学代会选举,假期中你负责做好学代会筹备工作。”那个寒假我没回家,请本班刘文贵等同学帮我一起查资料、写材料、刻蜡板、搞印刷,装订成册。并做好会议相关准备工作,圆满完成了学代会筹备任务。新学期开学后,召开焦作矿业学院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我当选为院学生会ZX。母校和老师对我的精心培育,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一个完整不间断的培养链条,教育引导我走好人生道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清楚记得,1963年8月到我家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胡秉良老师,入学后恰是我们班的辅导员,他常在教室、学生宿舍与我们促膝谈心,教知识育情操,送来爱心。胡老师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从初入学当学生会干部、到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直至入党,他不辞劳苦,对我手把手教育帮助,是我人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之一。他的夫人沈金凤老师朴实善良、心直口快,夫妇俩不但把我当学生,而且当孩子看待;不仅耐心教育,而且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清楚记得,从入学到毕业,对我严教五年的贾健英老师,他作为系党总支、团总支委员和年级辅导员,站位高、要求严,言传身教,对学生饱含亲情,经常与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在吸收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时,他代表党组织与我谈话,我印象最深的是贾老师每次谈话内容方式不同,但围绕树立正确学习目的、端正入党动机的主题不变,他的话令我铭记在心,帮我打牢了“入党就要永远忠于党,就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入党就要全心全意当好人民公仆”的思想根基。

我清楚记得,王景伦老师作为院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学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他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在讲政治、讲学习、讲团结、树新风;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等方面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帮助学生。我与他接触最多,也受教最多。他常教我如何当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同学们树立品学兼优榜样;教我如何发扬老采矿精神,历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教我如何做人做事、走好人生道路。他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在帮助学生历练成长等方面理念新、思路好、办法多。他实实在在地对我教知识、育品行、传真经、练本领等一幕幕清晰如昨,令我永远敬佩,受用终生。

我清楚记得,石景亮老师,虽没教过我们课,但他心胸开阔、堂堂正正的政治品德;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高尚情操;博闻笃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为我树立了榜样,他满腔热情对我教育帮助令我难于忘怀。我毕业走向社会后,一度身体不太好,石老师给我送来配好的中草药,帮我研究解决慢性疾患的中药方,药方虽简单,但很管用,更重要的是他送来了殷殷深情,令我永远感激、永远敬佩。

我清楚记得,吴凤仙、齐现功、张南方等老师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满腔热情教育引导同学们学好知识、历练成长。我与几位老师接触较多,他们孜孜不倦教我刻苦攻读,教我修养品行,教我提升能力,教我工作方法,使我受益匪浅。亦师亦友,恩重情深,终生难忘。

一辈同学三辈亲。大学五年,同学们的真诚帮助,令我感激不尽。采62级李金明同学,我接替他担任院学生会ZX,他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刻苦攻读的学习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行,一直影响启发着我。他是我的“好学兄、好老师、好榜样”。同宿舍的刘旺枝同学常与我探讨问题、直抒胸臆,学业上互帮互学,生活上相互体贴,我没棉裤,他把自己的棉织秋裤给我,我没褥子和床单,冬天,让我挤在他的床上,合用被褥御寒,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刘文贵同学,多才多艺,我在学生会每项任务的完成都含有他的心血。1965年寒假,他放弃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帮我准备学代会文件材料,令我难忘。记得,杨忠来、马庆法、齐书奇等同学比我年龄大,社会见识多,常以其真知灼见帮我改进学生会工作。记得,钟良蔚、杨伯恩、董龙章等同学对新生事物敏锐性强,常向我介绍先进科技知识,帮我拓展学习思路。还记得赵永兴、陈宝庆、刘定祥等同学,坦诚直率,与人为善,对我所提批评建议犹在耳边。忆大学好友,可谓同窗五年,志同道合,情深似海。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五载大学时光,母校对我的哺育滋养绵长悠远、日久愈浓。在母校受到的政治熏陶、道德修养、学业教育、实践历练和体能培训,都是能管长远、用终生的真经实货。母校是我求得知识的摇篮,放飞理想的平台,走向社会的起点;母校是我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奋斗的动力,力量的源泉。光阴似箭,岁月荏苒。我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了46个年头,先后变换16个岗位,已退休多年。无论走到何方,身处何境,我始终铭记母校校训和老师的谆谆教诲。母校像一座灯塔,照亮我的人生。悠悠寸心,难报春晖,母校永远是我情之所系,心之所牵,梦之所绕,行之所遵。

四、百年历史辉煌,未来更加灿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代代“采矿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爱国奉献,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打造了母校的辉煌历史,正为母校灿烂明天不懈奋斗。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东风,母校必将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抚今追昔,我为母校的光荣历史而骄傲!母校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她诞生于1909年,开创了中国近代能源工业专门人才培养和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她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曾十次迁址、九易其名,虽历经坎坷,但始终薪火相传,弦歌高奏。她是大师云集之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界泰斗,曾经在此任职执教;她曾是1925年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旧址,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在这里指挥焦作煤矿工人取得罢工胜利,为此,MZX《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称赞“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一百多年来,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可谓誉满天下、灿若群星。

纵观当前,我为母校的跨越发展而自豪!母校弘扬传统,坚持特色,服务社会,科学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028人、博士学位者1068人,全日制在校生4.1万余人。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双创”成果卓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入选河南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拥有22个一级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誉为“小城办大学的典范”。近年来,建成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49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奖40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1690项,居全国高校第89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2项。培养了27余万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些成就,得益于党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历届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求是创新、务实重干。令学子难忘罗开顺、石廷轩老书记带出了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为母校发展打下了好基础。令学子难忘袁世鹰老院长,任院长、书记九年间,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尤其是在他书记兼院长的五年间,带领学校党政班子,以改革创新的理念,着眼长远,绘制了学校的发展蓝图。规划建设了新校区,为学校获博士学位授权、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学子难忘王少安任书记、邹友峰任校长和邹友峰任书记、杨小林任校长的两届校领导班子,在已有的基础上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共同打造了母校今天的新辉煌,并为母校持续发展、创“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9年6月14日与母校领导袁世鹰、王少安、邹友峰、杨小林合影

展望未来,我为母校的美好明天而祝福!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振兴百年理工新的历史起点上,母校全体师生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正在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百余载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坚信,中央和省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母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此,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王明义 2019年8月6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3-13 01:50洒&脱[山西省网友]IP:736332176
    王明义一定是个坚强又感恩的人,祝他前程似锦!
    顶1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四年级写景作文提纲 初二英语期末作文 绿色发展作文800字 关于认真的作文题目 美丽的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450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文800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怎么写 家乡新面貌作文 跳长绳作文 三河古镇作文 作文记叙文300字 新学期新气象初三作文 游七星河作文 人生如路作文 什么的瞬间作文 巨齿鲨电影作文 以四季为话题的作文 草的四季作文 关于君子的作文 写赛车的作文 关于心愿的诗歌作文 描写凤凰花的作文 古诗作文素材 快乐的星期天作文500字 秋天风的作文 悔恨作文 二年级作文拔河 作文我的老师250字 体育的好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