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演变

2020-12-17 22:10:01
相关推荐

内蒙古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大舞台,近三千年来,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族前后相继承接,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由于蒙古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和游牧狩猎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北方民族服饰的基本形制,即:长袍、窄袖、束腰、头戴风帽、足蹬革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装饰和点缀,成为马背民族特有的服装风格。

01

蒙古族先民服饰形式与特点

蒙古族的先祖室韦人约公元7世纪左右(距今1500年前)就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室韦人是内蒙古东部草原东胡族系的一支,东胡的族源可向前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生活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札莱诺尔人。在两万多年前,札莱诺尔人就创造了最原始的服饰,即只以兽皮等物围裹遮挡腰身和下体。后来用磨制的骨针将猎获剥制的兽皮缝连为衣,无领无袖,几乎是披搭在身上。冬天有厚厚的皮毛抵御寒冷,夏季毛朝外穿以保护肌肤不受刮碰和蚊虫叮咬等损伤,亦可充当狩猎活动的伪装和防御服。在内蒙古的岩画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先民腰间围着的兽皮短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的形象。

蒙古族早期打猎时所戴的兽皮帽样式

关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装束的形象数据,还可以从出土的历史文化遗存中看到。如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东胡族的「人物车马纹青铜饰牌」,其前面牵马引领的胡人形象男子脑后垂一条长发辫,身穿半长短袍,窄袖、束腰,下穿长靴;其后高轮棚车前面坐一车夫,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式、服装,及驾车出行的情景。

蒙古国诺颜乌拉山出土的匈奴遗物中,有动物图案的纳线毛毯,以河狸、貂鼠、水獭皮为缘的长袍,带有乳罩结构的女袍,及刺绣动物犄角图案的薄缎等,由此看来,当时匈奴族服饰亦十分丰富和精美考究。另外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也可看到鲜卑人身穿紧身束腰的胡服,足蹬皮靴,骑马打猎的画面。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贸易活动,丝绸棉布类纺织品开始传入蒙古草原,从而丰富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种类。

02

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品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北方民族自古喜用玉石、金银珠宝等各种材质的装饰品装扮自己。如早在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时代中,妇女们就开始用磨制的玉玦为耳饰;在距今4700年左右的内蒙古包头阿善新石器遗址,也出土过用兽骨、兽齿加工的骨项饰;考古工作者还在东胡族统治中心内蒙古赤峰小黑石沟发掘出土一条战国时期的管状石项链,其黑、白相间,极为美观大方。

匈奴族在内蒙古西部崛起后,大量使用金银制作装饰品,如内蒙古伊盟阿鲁柴注销土的战国时期罕见的匈奴王金冠、虎咬牛纹金带饰、金项链、镶松石金耳饰;还有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的匈奴妇女头饰,包括耳饰包括耳饰和项饰。头饰由云形饰片、包金蚌壳饰件等组成;耳饰极其精致考究,上部为嵌松石鹿纹金牌饰,下面连接包金螭龙纹 玉佩,玉佩两侧装饰方形嵌蚌壳、赭石串珠坠各两串。出土项链共两套,一套为水晶和玛瑙珠组成的大粒长、圆形串珠,另一套是水晶、玻璃、玛瑙、琥珀珠穿成的小串珠。这些匈奴墓出土的金银装饰品,除了美化装饰作用外,还有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裂成乌桓和鲜卑两支部族。乌桓人喜用金银为饰品装扮自己,据《后汉书乌桓传》载:「妇女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着句决;饰以金碧,尤中国有『簂步摇』。」辽宁西丰县西岔沟乌桓墓中曾出土多件金银丝穿珠钮环形耳饰,初步考证为男子饰品。

鲜卑人喜头戴步摇冠,在内蒙古达茂旗西河子出土四件金步摇冠饰,分别为镶嵌宝石的牛头鹿角和马头鹿角形纯金饰件,每个饰件的角枝叉顶端饰桃形金叶一片,走起路来摇曳的金属叶片发出一种动听的声响。另外在达茂地区还出土有鲜卑贵族戴的金龙项饰、镶嵌宝石的野猪纹金带饰等,极其精美考究。

唐末五代时,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崛起,统一了北方草原,并于10世纪初建立了辽国。辽代贵族妇女多戴摩羯纹金耳饰、金戒指等金饰品外,还有玛瑙、水晶、琥珀等饰品,如内蒙古阿鲁 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坠玛瑙水晶项链、金珠 玛瑙臂饰。内蒙古通辽青龙山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出土有公主戴双翅镂空凤纹鎏金银冠,同时还出土珍珠和琥珀及金片穿成的头饰,琥珀珍珠耳坠、缨络 式琥珀胸饰等,极为富丽美观且尊贵气派。

03

蒙元时期蒙古族的服饰材质与形式特色

约公元7世纪左右,蒙古族远祖室韦人出现在史籍记载中,蒙古族先民最初依山傍水而居,赖以森林大河谋取生活资料,狩猎、捕鱼、采集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后由狩猎经济逐渐向草原游牧经济过渡,最终完全离开森林走向草原,将游牧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服饰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蒙古族早期服装的形式

《蒙古风俗鉴》中载:「从远古以来,蒙古人的穿著出现了一系列演变,最初用讷莫护腰挡身,后来又制作了有领口有系带的衣着,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着走。后来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制作起适合人体的有领子、袖子、有开衩的长袍,穿时用系带固定。」为便利马背颠簸驰骋和护腰防寒,他们发明了束腰的革带,后也用绸布为腰带;为上马、涉草之便,以及防湿、防虫蛇,他们用动物皮制作的高靿革靴,冬季在里面套上毛毡袜套,以抵御冬季寒冷和潮湿。

蒙古族早期的服装基本是单一的皮毛质地,其形制装束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的大体相同,留有发辫、左衽窄袖长袍、小口裤、高筒靴。从现在仍能见到的内蒙古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居住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穿戴的兽皮服装和兽头帽,以及兽皮高靿革靴中,可以窥探出蒙古族早期的皮装形制。

至公元11、12世纪,蒙古族成为草原上很有势力的民族,服饰的质料和款式逐渐丰富起来。在《蒙古秘史》中有关服饰方面的记载有多处,他们将饲养的牲畜皮毛,猎获的貂鼠、银鼠、河狸、水獭之皮,还有棉布和丝织品,制成各种式样的美丽服饰,并将锻冶的金、银、铜、铁制成各种带饰、首饰、佩饰等,使服装更增添光彩。关于这方面内容,《蒙古秘史》还记载道:当初铁木真为了替父亲报仇而去争取王罕的支持时,带去的见面礼是铁木真珍爱的黑貂鼠皮袄。后在王罕部落的的支持下,铁木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部落的首领。从这个记述中可以了解到蒙古民族对服饰的重视。

辽代契丹族贵妇戴摩羯形金耳饰。

到元代,蒙古族的服饰又有进一步发展,元朝将袍服左衽改为右衽,并有官服和民服之分。《元史舆服志》明确规定:「百官公服: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至此,左衽长袍的款式逐渐消 失,而在民间,儿童左衽长袍一直沿袭到近代及民国时期。

蒙元时期,蒙古男子的发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小学儿留三搭头在颅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所谓「婆焦」,就是「男子结发垂两耳」,「披发而垂髻」。从元朝帝王的画像上,均可看到这种男子两耳后垂着挽辫的发式。

风帽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离不开的头部御寒物,内蒙古博物馆藏有一件乌盟达茂旗明水墓出土的元代对雕织锦风帽,同《元人射雁图》中骑士的风帽非常相似,为当时草原上较普遍的风帽形制。在蒙元时期,蒙古贵族男子平时多戴栖鹰冠,有圆顶和尖顶两种,类似现在的草原风雪帽。成吉思汗画像中所戴的栖鹰冠是圆顶形。在元代出现的钹笠冠,形制为圆顶,底边出檐,其中有大檐、小檐,类似遮阳帽。甘肃漳县元墓曾出土一件大檐钹笠冠,其框架由细竹篾编制而成,外罩黑纱,帽顶镶宝石,并系有珠玉串和一绺黑毛发,制作极为精致。

蒙元时期,蒙古男子的长袍最初有交领、圆领,后来又有了立领,还有半臂(即半袖长袍)、比甲、马褂等。《元史后妃列传》中记载了元世祖皇后车伯尔为皇帝设计冠服的故事:「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元代的蒙古贵族不但喜用金酒具、金马鞍、金带饰、金首饰等纯金用品,还十分讲究用金装饰服装,除织金锦外,还以金花印在丝织的衣料上。如内蒙古集宁路元代故城遗址中出土的印金罗夹衫、印金提花绫长袍、印金绫被面等。这些印金织物都是先织好素面织物,再印上金花,然后剪裁缝纫成品。其印金方法是在雕有图案的凸版涂上用黏合剂调和的金粉,直接印在织物上。也可能有在凸版上涂抹黏合剂印在织物上,然后再贴金箔,经过烘烫,剔除多余的金粉或金箔即成。

蒙元时期蒙古大汗与他的妻妾、儿子的妆

元代缎匹的种类很多,如青赤间丝、浑金搭子、纳石失(波斯语,意为金线)、六花四花缠顶金缎子、紫茸、绒锦、丝等。元代绫、罗、绢、帛亦有很多种类,如御罗、嵌花罗、密娥纱、银丝纱、大绫、小绫、攒丝绸、南绢、北绢等。

在元代有蒙古贵族身着统一颜色服装参加盛大宴会的风俗,称之为「质孙(颜色之意)宴」。《元史舆服志》记曰:「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质孙服是一种非常考究的服饰,其由名贵的绸缎制成,其款式特点为「腰间密密打作细褶,不计其数」,质孙服不仅指袍服,也包括冠饰和靴子。元朝皇帝的质孙服,夏季15种,冬季为11种。百官质孙服,夏为14等,冬为9等。1246年,西方使者普兰诺迦宾尼等人参加了蒙古大汗贵由的登基大典。

他记述当时蒙古贵族的服装说:「第一天,他们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那一天贵由汗来到帐幕──穿红天鹅绒的衣服。第三天,他们都穿蓝天鹅绒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织锦衣服。」内蒙古博物馆藏有一件乌盟达茂旗出土的精美纳石失辫线袍,即为至今保留下来最完整的一件质孙服。此袍服为方胜连珠宝相花织金锦材质,在右衽底襟下摆及两袖口,织有头戴王冠的人面狮身纹饰,为西方文化之特点。

蒙古族早期兽皮靴样式

蒙古汗国时期、蒙古男子多穿皮靴和毡靴,有圆头和尖头两种形制。到元代又增加了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等,他们冬季在靴子里套上毡套或皮毛袜套,其他季节穿布袜。

元代蒙古族妇女的「故姑冠」

蒙元时期,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冠饰主要是「故姑冠」,也称「姑姑冠」,其形式彭大雅《黑鞑事略》中记载为:「霆见故姑之制,用画(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毛毡。其上人(蒙古贵族)则用我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其下人则用野鸡毛。」其直观形象可见元世祖皇后弘吉剌氏车伯尔像。这种故姑冠有大、中、小三种,有装饰豪华和简略之分,这和妇女地位、财富有关。

元顺宗皇后头戴姑姑冠像。(孔群摄影)

其实物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是乌盟四子王旗王墓梁耶律氏陵园M14出土的故姑冠,还有内蒙古博物馆近年征集到的四子王旗元代净州路古城址附近元墓出土的故姑冠,属极为珍贵的实物例证。这件故姑冠主体高34公分,筒径9公分,上部翎子残长17.5公分。其下部的兜帽没有保存下来;中部高冠由桦树皮围成中空的筒状,上部前后分叉延伸为双翅状,冠顶部呈四边形,其上覆顶。故姑冠里面以细木条做支撑,圆筒从下到上有三道围箍,双翅各有三道木条为支撑。这些均经针线缝合,做成胎骨,胎骨外面裹有印金罗,现呈黄褐色,印金图案为四瓣花图案。高冠底部连接一块长7.2、宽4.2公分的同样面料的印金锦,上面缀两道盘扣,推测其应与下部的衣物相连固定。

13世纪时,对蒙古族妇女的服装冠饰,普兰迦尔宾记述:蒙古族贵族的「已婚妇女穿一件肥大的前面开衩到底的长衣。她们戴着一种圆形帽子,用树枝或树皮做成,长半臂,顶端以四边形收口。这种帽子由下而上越来越宽,顶端有一根金制、银制或木制的细长树条或者羽毛,这种帽子缝在可以披到肩上的衣帽上」。

关于蒙古妇女的服饰,鲁布鲁克在《出使蒙古记》中记载:「姑娘的服装同男人的服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略长一些。」蒙古妇女不用革带,而是以彩绸系腰,另用一块绸料束胸,这样就可以同男子一样骑马飞驰。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阿拉坦汗孙媳、忠义夫

04

北元和明代时期蒙古族服饰

公元1386年,元朝灭亡之后,蒙古统治者退居北方草原,在广阔的大漠南北仍保留了成吉思汗黄金贵族政权,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南北朝,北元王朝与明王朝时战时和,建有贸易关系,并与东北女真族、西北维吾尔族、西南藏族来往甚密,通过经济文化的交往,进一步推动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关于明代蒙古族服饰的款式、色彩和用料,主要反映在《阿拉坦汗法典》、《卫拉特蒙古法典》和明代《北虏风俗》等著述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呼市美岱召明清壁画,其色彩纷呈的男女蒙古服饰,提供了最直观的形象数据。在《阿拉坦汗法典》中记载北元时期蒙古人穿用的服饰有:各种兽皮制作的皮袍、马褂、斗篷、领衣,还有金帽、银丝带、额箍、玉饰、褡裢等饰物;《卫拉特蒙古法典》全书120条法规中,有20多条记载当时蒙古族的生活服饰、军戎服饰和服饰材料等内容。

北元时期蒙古人的服饰,除原有的基本款式外,还增添了许多新的款式,如长短坎肩、斗篷、领衣等。在美岱召壁画上,上层贵族女子袍服外多罩对襟无袖长坎肩,男子多穿窄袖宽袍。《卫拉特蒙古法典》还记载,当时的服饰材料除了绸缎、金锦之外,还有毛织品、香牛皮、羔皮和虎、豹、狼、獾、狐、海狸、水獭、灰鼠、银鼠、貂鼠、狸子、白鼬等各种野兽皮。萧大亨在《北虏风俗》中载:「凡衣,无论贵贱,皆窄其袖,……膝下可尺许,则为小边,积以虎、豹、水獭、貂鼠海獭诸皮为缘……为美观也。」以珍贵兽皮镶衣边为装饰,也是明代服饰的一大特色。

从明代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看,其发式、冠饰、服装都与元代有了明显的不同之处,从美岱召壁画中已看不到元代男子两耳旁垂肩的发辫,均为合辫为一的后垂式发型。在壁画北端画面上,一块红毯上有四位发辫分十数条散披下来的女子,此为明清未婚女子发式,婚后女子多结为两椎垂于两肩或挽成发髻。《北虏风俗》中明确记述道:「妇女自出生时,业已留发,长则为小辫十数,披于前后左右,必待嫁时见公姑,方分二辫,末则结为二椎,垂于两耳。」

明代蒙古族贵族男子的冠帽有大沿笠帽、钹笠跌沿帽、浑脱帽和饰有顶珠朱纬皮檐上翻的春秋帽,其多由元代传统帽式发展变化而来。上层贵族女子多戴饰有朱纬的钹笠帽、红纬珠顶皮檐帽,其较之男帽更精美秀丽。在美岱召壁画上可看到这两种冠帽的形制,画面上著名的蒙古族女政治家、统管西部蒙古部政权达40余年的三娘子,戴的即是红纬珠顶的皮沿帽,而三娘子的后继者大成比妓所戴的则是红纬钹笠帽。纵观明代蒙古族妇女的头饰、胸饰,既有前代北方民族的特色,又受到喇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

05

清代蒙古族各部的服饰

17世纪上叶,满族逐渐兼并蒙古草原,继而统一全中国,建立了清王朝。清王朝在自己本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服饰的特点,创造了具有满式风格的清代品官冠服,蒙古族上层服用的便是这种品官冠服。由于清政府为笼络蒙古上层贵族,加强联系,确保北部边疆的平定,采取和亲国策,娶蒙古贵族女子为妃,并把满清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由此,蒙古服饰受满影响,在某些地区出现满蒙合壁的服饰变化。其中以科尔沁蒙古、察哈尔蒙古、和硕特蒙古为典型。

清代喀尔喀部蒙古族生活图。(藏于蒙古

而广大地区的蒙古族基本保持传承了本民族过去的风格,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区和部落特色的服装和头饰。如巴尔虎、布利亚特、喀喇沁、乌珠穆沁、阿巴嘎、苏尼特、察哈尔、土默特、乌拉特、鄂尔多斯、土尔邑特、和硕特部等数十种服饰种类,成为蒙古族服饰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阶段。

鄂尔多斯部准格尔旗蒙古妇女头饰。(孔

清代各部落蒙古服饰为大风格一致,又各自具有不同特点,基本形制仍为长袍,男袍下摆较宽,女袍下摆较窄,底边两侧或中间开衩,也有一种特别宽大的不开衩的袍服,袖端出现马蹄袖,袍服外还配有长短坎肩。男女均穿高靿靴,有翘尖靴子、圆头靴子、尖头靴子、套靴等。质地除皮革外,还有绸、布、缎类材质做的高靿靴,并在上面刺绣各种精美的图案,常见的有云卷纹、盘肠纹、各种花卉纹等。在清代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和土尔厄特部的蒙古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形。科尔沁蒙古妇女受满文化影响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蒙古妇女为简洁、朴素的双顶珠长发套式,鄂尔多斯部伊金霍洛旗蒙古妇女头饰为华丽厚重式,其特点是两耳侧的大发棒和穿有大粒宝石珠的长链。

总的来说,从蒙古民族华丽多彩的衣着服饰上,从上面刺绣的各种古朴、精美的图案上,可以看出他们高度的艺术审美水平,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许多服装设计师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暑假乐趣作文6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关于寒假生活的作文 国庆做家务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南怀瑾作文素材 短作文200字 我最喜欢的衣服英语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文 什么那一刻作文500字 爱作文100字 写景作文教案 坚定自我的作文 精神富有作文 成长作文叙事 中国美食作文800字 不一样的国庆节作文 我家的白菜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初中 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 伟人的英语作文 心态的作文素材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400字 写梦想的作文800字 记事作文三年级 厚积薄发高中800作文 生命可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