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专访高晓松母亲张克群:幽默 乐观 直率 还有一点理想主义

2020-12-17 22:40:01
相关推荐

建筑师张克群因为儿子高晓松而被更多人所知。

在各类节目中,高晓松经常说母亲有林徽因的风范,对他影响至深。而母亲张克群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也谈道,“我小时候是想着将来要当相声演员的,虽然相声演员没当成,但用北京话说,我说话还是比较贫的。”高晓松的外貌、性格和口才几乎都继承了母亲。

不过,张克群生在德国,长在中国,如今住在美国,因为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让她身上颇有几分神秘。

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著有“北京古建筑物语”三部曲、《高低楼房若干》《飞》《艺术人生》等。

而张克群更重要的身份是建筑师。她是梁思成的弟子,“是梁先生燃起了我对古建筑的感情”。虽然她做了三十多年设计,退休后才终于开始研究古建筑,但对古建筑十分痴迷,被朋友叫作“破庙迷”。见着古庙,就对它拍照,看个不停。

她迷恋北京的古建筑,为了写“北京古建筑物语”三部曲(《红墙黄瓦》《晨钟暮鼓》《八面来风》)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还经常到门头沟、石景山的大山里去寻找书上记载的寺庙和教堂。在三部曲重版之际,我们专访了她,与她聊了聊古建筑,虽然对此痴迷,但她并不同意拿钢筋水泥去模仿古建筑,“就好像让现代人穿一个花盆鞋,丁零当啷怎么走路呀?”她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旗下公号“文化客厅”,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每次在“脱口秀”中谈及自己的母亲,高晓松总是一脸幸福和骄傲。他称母亲颇有民国才女林徽因的风范,而且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母亲从小教他琴棋书画,他学会了前三样,并以此为生,而那句歌词“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出自他的母亲之口。

如果再查看更多的资料,则会了解到高母张克群的显赫身世:她的父亲是前清华大学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母亲是中国第一代流体力学专家陆士嘉,舅公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而她本人则是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建筑设计师。她生在德国,长在中国,如今住在美国,因为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身上颇有几分神秘。

《北京古建筑物语一:红墙黄瓦》

作者: 张克群

版本: 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年5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近期,张克群的三卷本著作《北京古建筑物语》再版,新京报·文化客厅和化学工业出版社邀请其出席分享活动,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她虽已年过七旬,打扮却十分新潮,戴着一顶纯白色的鸭舌帽,穿着红白相间的T恤,步伐矫健有力,连续数小时的活动和采访,丝毫不见疲态。在活动上,她像一个欢乐的段子手,时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她说,“我小时候是想着将来要当相声演员的,虽然相声演员没当成,但用北京话说,我说话还是比较贫的。”显然,高晓松的外貌、性格和口才几乎都继承了母亲,幽默、热情、乐观、直率,还有一点理想主义。在谈话中,各种段子、典故、歇后语和历史知识,张克群不假思索地张口就来。

碧云寺罗汉。张克群绘

她迷恋北京的古建筑,为了写这三本书,她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还经常开着车跑到门头沟、石景山的大山里头,去寻找书上记载的寺庙和教堂。三本书包括谈皇家建筑的《红墙黄瓦》、谈宗教建筑的《晨钟暮鼓》,以及谈西洋建筑的《八面来风》,她虽然是建筑系科班出身,但并不是一位学者型的作者,她也有意识地避免用艰深晦涩的学术语言来写作。她更像一位有着建筑和历史专业背景的导游,将建筑的门道和背后的典故娓娓道来,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让古老静谧的建筑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在活动开始之前,张克群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

03:35

张克群接受视频采访。

01

被梁思成点燃对古建筑的热情

“建筑比艺术多工程,比工程多艺术”

新京报:在《北京古建筑物语》的序言中,你提到梁思成先生是你决定学习建筑学的引路人,他后来也成为你的老师,能否说说这个过程?

张克群:我小时候就认识梁先生,他们住在我们家后面的第三排,但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古建筑专家,只知道他们家有小汽车。我们叫他“梁伯伯”,老上他家玩,他一高兴,就拉着我们遛一圈。梁先生下巴上有一个挺大的痦子,有一次我问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们了,就按一下,嘟嘟两声,你们就来了。”我信以为真,就踮起脚去按了一下,结果那个痦子没出声,是他嘴里出的声,反而引得他哈哈大笑。可见,梁先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1959年我上高一,那年暑假,清华大学组织教师去北戴河休养。我不能下海,就在岸边画画,梁先生湿淋淋地从水里走出来说,“你喜欢画画呀,画得不错嘛。”他问我高中毕业后打算学什么。我说,我爸让我学外语。

梁先生说,“学什么外语呀,学外语不就是鹦鹉吗?人家说什么你说什么,只不过就是换一个声。你喜欢画画,就学建筑。建筑比艺术多工程,比工程多艺术。”然后又说,“第一堂课我都给你讲完了,你是不是将来就学建筑啊?”他比较喜欢家里修养比较好的人来学建筑。我说,那我就考建筑系吧。

后来考大学,为了绝对能上建筑系,我一口气报了四所学校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建工学院,最后被清华录取了,比录取线高出25分。

梁思成(右)与妻子林徽因。

新京报:你是1961年考入清华建筑系成为梁思成的学生,那年他刚好60岁,他讲课是什么样的风格?你对古建筑的热情,是否也受其影响?

张克群:他给我们上中国建筑史,但那时候学校对中国建筑史不甚重视,都没有教材,梁先生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是很系统,但是他对古建筑的热情特别感人。

那时候教学设施不太好,在白墙上打幻灯片,他趴在墙上看幻灯片里的雕像,一边用手摸那墙,一边在嘴里说,“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丫呀!”梁先生对建筑的热爱无以复加,那些古建筑就跟他的情人似的,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后来梁先生生病了,大概讲了半个学期就没再讲了,改由莫宗江先生讲。

梁先生最大的功绩是写了一本《中国建筑史》,过去,建筑在中国不是一门学科,它就是传统的木匠活儿,虽然也有过宋代和清代的《营造法式》等书,但那上面标的东西很难看懂。梁先生为了解读,去各种古建筑爬上爬下进行测量、拍照。

可以说,是梁先生燃起了我对古建筑的感情。虽然毕业后我没有搞古建筑,而是做了三十多年的设计,但到退休后,我终于腾出空来开始研究古建筑。朋友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破庙迷”,有时候走着走着我就问这是什么庙,然后对着它看啊、照啊。

我就觉得中国古代的匠人太有瘾了,他们刻的东西都细致极了。现在做的仿古建筑,尤其是那些石刻栏板什么的,一看就是用电钻钻两圈,可是古人都是一点一点地打出来的,层次感特别好,有鼓有扁的。中国虽然历来重男轻女,但是故宫栏杆望柱上刻的都是一条龙接着一条凤,龙凤交替出现,每一个都刻得很细。

梁思成在测绘善化寺普贤阁斗拱后尾时留影。

新京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有意识地去探访北京的古建筑?

张克群:大概是在1993年前后,当时北京申奥,出现了一种舆论,说中国没有宗教自由,我就很气愤,说怎么会没有呢?我们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种宗教,尽管我不信教,也对宗教不太了解,但是我可以从建筑的角度向世人证明中国是有宗教的。我看到北京那么多寺庙和教堂,就开始跑这些宗教场所,一边写,一边画,决定给这种言论一个痛击。

我也不知道教堂都分布在哪儿,只知道宣武门有一个南堂,于是到那儿找到一个姓赵的老神父,他退休了,闲着没事,我们俩就闲聊天。我问他北京有多少天主教堂,他告诉我市区有八个,郊区有八个。然后,我就开着车开始跑这些地方。

1904年重建后的宣武门天主教堂(南堂)。

我主要写的是宗教仪式和建筑的关系,比如说,天主教堂为什么要盖那么高?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吸音材料,全都是裸露的石头,是反射性材料,这是为了取得一种交混回响的效果,如同回声一般。剧院里的回声大概是0.5秒,如果回声太大,前一句就跟后一句抢一块了,就听不清,但是天主教堂就追求这种效果。神父在那儿说“孩子们……”,那个声音会特别大,就好像是从天上来的,特别神秘高耸、不可触摸。

但是佛教、道教就不需要,这两种宗教都是平易近人的,而且各路佛爷、菩萨和神仙太多,甚至还有阎王爷、小鬼之类,一个屋子根本不够住,因此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就特别合适,正厅住三个,侧厅住七八个。所以,不同的宗教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

《北京古建筑物语(二):晨钟暮鼓》

作者: 张克群

版本: 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年5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写完宗教建筑之后,当年申奥没成功,但是我写书有点上瘾了。我就想,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总得写点东西,让不太了解北京或者平时没太注意这些古建筑的人了解了解,就接着写了皇家建筑和1900年以后外国人盖的建筑,于是就有了这三本书。

法源寺记名碑。张克群绘

02

从皇家建筑、宗教建筑,

到西洋建筑

新京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韩书瑞教授写过一套《北京: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她在书中谈到寺庙不只是宗教场所,还与城市公共生活有很大关系。根据你的研究,这些场所还有哪些宗教以外的功能?

张克群:它们会使得人们比较安心。比如说,过去的城门楼都是由城楼和箭楼两座建筑构成,里面的叫城楼,外面的叫箭楼,只有城楼才跟城墙挨着,箭楼是用于打仗的。箭楼和城楼之间围成一个瓮城,瓮城里头必须有庙,为什么呢?就是打仗之前为了安抚士兵,让他们相信,万一死了,他们的魂都能回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并不强烈,就是所谓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必须得有地方让他们寄托精神,提供一种心理安慰。

另外,道教还为老百姓提供了庙会场所,北京过去有几个重要的庙会,比如东边的丫髻山,西边的妙峰山。每年的庙会差不多都得闹腾一个多月,整个华北地区的人都来,吃喝玩乐或者做买卖,跟宗教没什么大关系,这是一种民间交流。

德胜门箭楼。张克群绘

老东直门瓮城。张克群绘

新京报:北京的城市格局,一个重要特点是沿中轴线对称,这在世界上的都城中并不多见,为何北京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它对建筑设计和建造有何特殊要求?在古代,建筑如何体现人的身份等级?

张克群:中轴线是元大都时期开始的,它的中心思想是突出皇权,皇上住的地方一定是在中轴线上,而且要高大、要金碧辉煌,老百姓的房子要矮、要灰,老百姓的灰色屋顶就是为了衬托皇权的辉煌。帝都时期的北京,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要求,比如屋顶、大门、开间、台阶、彩画、门墩石都有相应的规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屋顶的形式,最高等级的是重檐庑殿顶(如太和殿)、重檐歇山顶(如天安门),然后是单檐庑殿(如后两宫)、单檐歇山,再下来是悬山正脊、悬山卷棚、硬山正脊、硬山卷棚,后四类屋顶都是用在附属建筑上。一般老百姓的房子只能用硬山顶。

不同等级的屋顶示意图。张克群绘

建筑的开间也是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如太和殿面阔为11间,午门、天安门等为9间。王府可以有3间或5间,而老百姓家最多只允许有一个开间。王府的大门都开在正中间,而寻常百姓家的大门要靠右开。用来显示建筑级别的还有基座的高低、彩画的形式、室内吊顶的制式、门钉的数量,乃至彩画是龙还是花草,龙爪有几个指头等等,细得不能再细。

在重要建筑物的屋檐最前面的屋脊上,还有若干排列整齐的小动物,叫做走兽,走兽的数量也是有含义的,依次是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等等,最高级的太和殿安放10个走兽,其他建筑的走兽数量按等级高低递减,但数目均为单数。

另外,四合院的院门也分好几种,比较高级的叫广亮大门,门扇要放在中柱上,门前有很大的空间;次一点的叫金柱大门,门和门前的空间都小很多;还有一种蛮子门,南方人到北京经商,因为他们害怕歹徒、窃贼,所以把门道弄得特别小,让里面不能藏人;还有一种如意门就更窄了。广亮大门都是官员家用的,后来富人买了官员的宅子,但是自己又不是官员,不好用官员那么大的排场,就把两边的木头拆掉砌上砖墙,只剩中间两个木门,这种门就叫做如意门。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

作者: 张克群

版本: 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年5月

(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新京报:根据你的研究,西洋建筑在北京的出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人从拒绝洋化到开始洋化,再到洋化变成一种前卫和时髦,西洋建筑是如何被接受的?

张克群:早在明末清初之际,就有天主教的外籍传教士在北京地区传教,并在此后兴建了俗称南堂、东堂、北堂、西堂的四座天主教堂,但一开始都只敢建中式教堂,后来随着大清帝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才变成了洋式脸面。乾隆年间,开始在圆明园里兴建西洋楼。到晚清,慈禧太后也很喜欢西洋建筑,她在颐和园的旧石舫上建了两层木结构的西洋式舱楼,半中半洋的性质。几年后,又在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西面)修建了一座洋式府邸,名曰畅观楼,是一个全盘西化的典型,就连内部的陈设、器具都是西式的。慈禧身边有两个宫女在法国待过,所以她对外国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并没有普及开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一些洋教堂被毁。此后《辛丑条约》签订,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东交民巷一带的中国居民被全部迁出,清政府的各衙署被烧拆一空,东交民巷成了“国中之国”。各国在东交民巷建起了大片的使馆、银行、医院、饭店、兵营,这些建筑都是各国请自己的设计师设计,甚至许多材料都是从国外运来的。

在皇家和东交民巷的影响下,一些亲王在自家的花园里也弄几个洋式隔断、门洞,有钱的新派人士也在临街盖个洋式的大门。西洋建筑逐渐成为一种时髦前卫的事物,一些商家为了招揽顾客,也建起了洋门脸,但为了节省成本,都是旧楼贴新脸。此外,一些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比如顺天中学、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还有火车站、国会议场都开始兴建西式建筑。外国的形式和中国的材料、工艺逐渐结合起来,越来越普及。

位于王府井的天主教堂东堂。张克群绘

东方汇理银行。张克群绘

03

保护古建筑与发展现代城市,

如何两全?

新京报:你毕业后所做的建筑设计主要是中式,还是西式?

张克群:没式。(笑)我以前在石油设计院设计泵房,就是简单弄个屋顶,然后等工人来穿孔,因为他们得走管线,只要画好孔的大小、距离就行了,没什么式样。后来,我从德国进修回来,进了大地建筑事务所,它应该是北京最早的民办建筑事务所,到那儿就有点意思了。我做的比较大的建筑是三元桥附近的中旅大厦,它的外观像四个羊肉串,现在弄得金碧辉煌的。另外,还做了301医院的耳科实验室,都无所谓什么式,反正绝对没有做过中国古建筑式。

中旅大厦,张克群参与设计。

我虽然喜欢古建筑,但我不同意拿钢筋水泥去模仿古建筑,就好像让现代人穿一个花盆鞋,丁零当啷怎么走路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包括四合院我都不同意大面积地保留,那些四合院没厕所、没浴室。凡是嚷嚷着说要保留四合院的,都不住那儿;凡是住在那儿的,都说“天哪,我们什么时候搬到大楼里呀?”因为四合院不是为现代生活设计的。有人就说,四合院不会弄点下水道什么的?不能。因为没有整个城市的下水管线。所以,我认为四合院只需要保留几片好的,一般的四合院没什么保存价值。现在北京人越来越多,都得摞起来住了。

新京报: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很多学者在做古建筑和古城镇的保护工作,包括在上世纪50年代初,对于北京的一些古建筑到底该拆还是该保留,也有过争论。当时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过一套“梁陈方案”,主张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把中央行政区建在城市西边,当然后来没有采用这个方案,现在怎么看当年的这个设想?

张克群: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完全不现实。第一个原因就是没钱,新中国刚成立,又打了朝鲜战争,哪有钱去盖一个新的北京城?第二,梁先生的表现方法也不好,他在平面上画几个圈,就说在这建新北京,打动不了任何人;第三,当时很多人没有房子住,要盖新城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很多人甚至住进了道教的火神庙,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才有钱把他们迁走。我的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建筑空间就是金钱的堆积,没有钱盖什么新北京?

那些城墙是不该拆,但是,每个人自己家里祖宗八辈的东西也不见得都保留下来,八成也扔了,我就扔了好多东西,现在特后悔,但是没办法,因为房子不够、搬家了,种种原因不得不扔。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你看那个青铜器漂亮吧,多有文化价值啊,但你能拿它熬粥还是炖肉?它唯一的去处就是博物馆。

1909年的北京城墙照片。

新京报:这其实也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矛盾,城市规模的扩张会挤占古建筑空间,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很难两全,北京的城墙为何没能完整保留下来?

张克群:拆城墙是从1903年开始的,当时为了修铁路,就在城墙上挖洞,左一个右一个,不然火车都进不来。到50年代开始拆城门楼,但没拆城墙。大规模地拆城墙是1966年,据我所知是为了修二环和地铁。原来梁思成先生建议二环修在护城河外圈,他说城墙上可以开酒吧,可以跳舞,可以开发旅游,为此还画了草图。但后来有人提出,如果修在护城河外圈,需要拆很多民房,拆了之后得安置居民,还得花钱盖很多房子,而且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搬。最后说唯独城墙那儿没有民房,一户都不用搬迁,最省事了,所以就决定拆掉。

城墙和城楼拆了是挺可惜的。我只知道团城是梁先生保护下来的,团城在北海和中海之间,上面的主殿承光殿是元代建立的,是真正国宝级的文物。当时为了把一条路加宽取直,本打算拆掉团城,梁先生苦苦哀求才得以保留下来。1961年,国务院将团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有所取舍,北京住了历代的古人,哪儿都有名人故居,如果把那些故居都保留下来,那北京就甭修路了。

04

不想贬低任何同行的工作

新京报:面对不断老化、损坏的古建筑,是该保留还是舍弃,该如何选择?如果保留,又该如何修缮呢?

张克群: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我写这几本书,就是为了提高大家的遗产保护意识。我去过好几个村子,我在资料上看到那里有一个元代的庙,结果去了以后,当地人说,“那破庙有什么用啊?我们早给拆了。”拆了以后,那些木材就成了他们家的房梁。

所以,首先得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知道老祖宗有什么好东西,然后力所能及地去保护,实在烂得没法修就不修了。明十三陵据我所知只修复了四个,其他的都没修复,但也没拆,我估计就是等着有钱了再修复。

对于修缮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整旧如旧,就跟镶牙似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弄一口牙跟年轻人一样白,一龇起来还不吓人一大跳?一定要弄得黄一点,灰一点。我看过天津独乐寺的修复,我觉得特别好,过去的隔墙没有什么砖头水泥,他们就原封不动地拿荆条编墙,再抹上大泥,完全跟古代一样,包括彩画他们也不画得特别鲜艳。我不赞成用水泥材料做古建筑,那就跟老祖宗的画像坏了,你给他涂个口红、烫个头似的,肯定不协调。

新京报:今天,北京、上海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全世界的很多设计师都可以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得以实现,诞生了很多造型奇特的建筑,你对此怎么看?

张克群:建筑师都有一个毛病,就是绝不能让自己设计的房子跟别人的一样,必须得出奇,尤其是外国建筑师,这些建筑有的弄得挺好,有的不敢恭维。比如国家大剧院就做得特别好,它的一个主要理念是不遮挡其他主体建筑,如果盖一个大方块,这个角可能挡住了天安门,另一个角可能挡住了人民大会堂,那是不可取的,所以就设计成一个鸡蛋的样子。

我不贬低任何同行的工作,因为大家都很难,会受到政策、经济各种因素制约。反正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趋势,比如说现在的趋势就是所有的墙都是歪的,所有的地都不平,可能会很好玩,但也很费钱。只要有钱,什么稀奇古怪的造型都能弄出来,国外有一个新名词叫解构主义,这是一个潮流,控制不了。

本文内容首发于新京报旗下公号“文化客厅”。作者:徐学勤;编辑:萧轶 西西;校对:翟永军。本文彩图及插画来源于张克群《北京古建筑物语》,经化学工业出版社授权使用。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