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华新生真实分享:在清华大学读书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020-12-18 01:10:01
相关推荐

未知带给我们的,既有期待,又有焦虑。高中时期的我们,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埋头学海,用十年寒窗努力为自己圆梦。而到了真正需要为未来做出决断的时刻,未知的恐惧带来的迷茫和焦虑,可能又会让我们踌躇不前。

未来几天,清小华邀请了多位清华学子,分享他们在清华的经历与感悟,为各位书海学子引航。抹平心中的不安,继续怀揣着梦想坚实有力地前行吧!

第一个分享的是刘道昱同学,他是清华大学九字班学生,现就读于新雅书院,高中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刚刚过去的半年中,他在新雅书院学习、生活,有不少感悟,作为一个在上一个冬天同样经历了这一切的学长,他想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他和新雅结缘的经过,以及在清华生活半年中的体会。

刘道昱

各位学弟学妹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九字班的刘道昱,高中就读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去年刚刚在清华园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见了北京的三场雪。最近的一场还没有全部融化,各位在这个时候来到清华,虽未赶上最美的雪景,也算见到这座园子不一样的景致。

前天早晨接到任务要来跟各位分享在清华的体会和与新雅结缘的经过,于是借这机会认真回忆了这一段心路历程。回想起来,也是在上一个冬天,差不多同样的时候,我在另一场宣讲会上第一次听到了“新雅书院”的名字。新锐的新,典雅的雅,锐意其新,茹含其雅。新雅书院一四年起作为一个项目从各院系优中选优,一六年才开始通过高考直接招生,是清华最年轻的一个院系,也是清华人数最少的院系之一。

何谓“通识教育”?

大家如果从学长姐或招办老师那里对新雅书院有过一些了解,想必会听过“通识教育”这个关键词。这的确是新雅书院最核心的理念,从我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到如今在书院读书半年逐渐融入书院的过程,也就是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断加深,不断更新甚至颠覆的过程。

我想对各位来说,最初最直接的认识,和一年前的我一样,就是新雅书院“延迟一年确认专业”这一特色。大一的我们不属于任何专业,大二时则可以在清华除美院和医学院外的所有专业中按志趣自由选择。不过,如果对新雅书院的理念有更准确的了解,与其将这一特色称作“延迟一年确认专业”,更好的说法是“先用一年时间接受最集中的通识教育”,而与其说大一的我们“不属于任何专业”,不如说我们“归属新雅书院这个学习共同体”。

这一表达上的不同,其实蕴含着新雅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不同于其他大学通识学院之处。不仅仅是“跨专业”,不仅仅是更多的选项,在这种被制度赋予的“自由”之外,新雅要求新雅人去领会更高的东西。它藏在新雅的课程设置里、小组讨论里、藏在大家读的书里、藏在院长讲课时一段突如其来的沉默里、藏在毫无预兆的一次寝室夜聊里。

什么是通识教育,对于一年前的我跟在座诸位而言,出于一个高中生的视角,很容易把它简单理解为“文理通识”,文科和理科兼顾。这种理解并没有错,只不过在新雅,这种“兼顾”更多是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结合。听说今天在座既有学文科的同学也有学理科的同学,在新雅书院也是这样。可是当大家来到新雅,当所有人一起仔细阅读简奥斯丁的每一部作品,一起学观测宇宙学做物理计算去天文台观星,一起在艺术课上写生、琢磨美院教授对美的理解,一起在讨论课上讨论美国电影、大学教育、女权主义……每一个人都会开始明白,所谓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本身是一个多么人为多么儿戏的划分。

也许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也许为了面对高考,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为自己贴上了“文科生”或“理科生”的标签,在高中三年时间里接受集中在其中一个方向的大量训练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或许正是各位今天能够来到这里的理由,可是当半年以后,当各位真正进入大学,走进人类知识的顶级殿堂,你们是否仍要紧抱着过去被迫选择的标签,持续用“我只是一个文科生”、“我只是一个理科生”这样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设限。抑或是你愿意打开自己的认知,将目光放诸我们这个物种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全部文明、知识、智慧。选择新雅是选择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非天方夜谭,也不是胡乱做加法。事实上,不同于中国历来将理科与工科并称“理工科”并与“文科”对立的传统,在美国,“文理学”本身就是统一的,二者一同与“工科”相对。

另一个例证是,在我本人所在的上海考区,当六门小科目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的时候,真正选择整套“理化生”或“政史地”的同学只占很小的比重,在座诸位也不妨回想,即便在你们所面对的高考升学训练的氛围下,你又是否从来没有被来自另一个领域的“知识的美感”触动过。现有的“知识储备”,从来都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在新雅的课堂上,大家会面对大量完全陌生的、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如果你愿意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新的自己,整个世界也将以高中时代的你无法想象的全新的方式在你眼前展开。

作为对这一点的总结,我想完整地引用新雅书院袁先欣老师在我们九字班的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话,希望能作为大家在清华寒假营接下来的几天里、在高中剩下的日子里、在未来的大学时光里,思考学科与知识关系这一问题的参考。袁老师说,“来自不同课程的陌生知识,毋宁是要挑战泛滥的知识碎片多多少少已经在各位的心上绘制出来的那样一个熟悉的世界图景,是希望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得各位能够反思这些知识的起源和他们背后的结构,从而,反思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理所当然的世界,以及被这个世界所塑造的理所当然的自己。”

个人成长之外,“文明的复兴”

新雅的通识教育会让你在反思中焕然一新,可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跟各位作更多交流的,不是关于一个人能从通识教育中“获得”什么,我不想过多宣扬它的奇功异效,那些是需要一个人将全部精神投入另一种生活才能慢慢体悟的,我接下来想跟各位分享的感悟,是关于“个体成长”之外的另一个维度,关于“文明的复兴”。各位可能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了,太遥远了,其实在我一年前听到新雅的名字的时候,在我高考完签约填志愿的时候,我对通识教育的关注更多的也是,站在一个考试胜出者的角度,考虑我能通过新雅的教育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素养……而真正进入新雅之后,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通过一堂堂院长的课和每周课后的写作,我和身边的同学们对于通识教育更多的思考转向了文明。

对在座各位来说,这个命题可能是比较陌生的。这种陌生不一定是因为大家心里没有这个意识,而是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学生来说,前十八年的生活几乎无法全然脱开升学的总目标,一切高于斯或外于斯的某某纠结都能被一句“未知高考焉知某某”压抑或打发,我们的注意力更多都在自己身上,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如果不是这样选择,各位可能不会成为当今标准下最优秀的高中生不会有资格参加这个寒假营,如果我没有这样选择,我甚至可能都不会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但是当各位已经或即将成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你是否愿意将目光移开你的书桌投向更远的地方呢?各位可能会说,我现在就有这意识啊,我学政治课,我准备作文素材,我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我们每天都会仔细听新闻联播,我前几天还认真研究了习主席的2020年新年致辞……这些都很好啊,但你真的觉得这样就足够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明了吗?

今天我们常常在各种地方听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但自觉、自信与自强,都应该基于对“文化”的全面深刻的了解。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先生有一个见解。认为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的第一个新观念就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最大资源,而21世纪的中国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代中国人是否能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 Wright的观点指出“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有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 而事实正如张教授所言,这笔庞大的文化资本尚未被现代中国人好好利用过。

近百年的中国人基本是用西方一时一地的理论和观点认识世界。而想要把中国文明的潜力发挥出来,需要同时做三件事:

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文明;

二是尽量了解学习世界史;

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与张教授的观点呼应,新雅书院大一开设的课程就有关于中国文明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明”、“《史记》研读”,关于世界史的“古希腊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及关于西方人文社会理论的“莎士比亚政治哲学”、“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西方近代哲学”等课程……

初听之下,这些对文明与文化的关切似乎都围绕人文学科,但在新雅学习了一段时间,对真正的人文精神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建筑、管理或工程,每一门知识、每一项事业,都能从这种历史文明视野及随之而来的中华民族文明主体性意识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养分。而如果缺乏了这种从文明中获得的养分,人们一味追求便捷与舒适时就会不加反思,我们曾有的高贵与优雅就会被效率挤占,工业的滚滚巨轮奔向无穷无尽毫无美感的抄袭与重复,人的精神也会越发空虚贫瘠……

各位这些天在清华走动,想必会注意到体育馆外墙上写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字样,我在军训时也听过多场题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报告会,但我最清晰地聆听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最强烈的召唤的时候,是在我读到新雅书院院长甘阳先生下面这段文字的时候:“做中国人意味着属于当今世界唯一有可能真正在西方主导下争取文化独立的文化民族、唯一有可能充分获得自我尊严的民族。一个完全被西方所笼罩的非西方民族是没有尊严的。因此,做中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你有历史的可能性。”

在新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断地给我一股力量跟一种自觉,去持续地反思整个现代社会和其中个人的生活状况,以对抗漫无目的的现代性,并寻找自己生活中的虔敬。从每天的饮食作息读书散步交谈写作当中,前所未有地领会到,复兴自己,和复兴文明,这两件事竟如此的接近、如此的统一。也许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会强烈地感受到新雅的课程及环境并不像一个解惑的过程,而似乎是一个不断添惑的过程。一位学长曾说,几年中他常常有突然被某一个问题击中,在床上怔怔凝视天花整晚失眠的经历。老师曾告诉我们,新雅同学们普遍感受到的这种困惑和不确定性,与新雅所做的文理通识教育在今天中国大学教育制度中的先锋位置是直接相关的。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是在专业分割高度精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清华就是这个制度当中的佼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雅作为清华最年轻的一个院,是不那么“清华”的,或者说,跟大众对清华的传统认知,有很大差异。

“更完整的清华”

我想,在今天下午大家所听到的发言中,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和计算机系都有着更高的知名度,众所周知那里汇集着一群最为优秀的学生,有着广阔的平台、雄厚的师资。另一方面,可能在有的同学的心目中,清华仍然是一个传统理工科强校,认为清华的人文气息并不强。我作为一个比大家大一岁,刚刚来到清华,来到新雅读了半年书的人,在今天这个场合面对台下的各位高中的学弟学妹,会很自然地想到半年前初秋的自己。一个十八岁青年,莘莘学子来远方,正经历离别又面临初见,被无尽纷纷心事催逼着蜕变,于是用力地感受着,自我调适着,检查着自己的每一丝一缕情绪,也在忙碌中找寻踏实和归属感。

今天跟各位分享这半年来我对清华的认识、对新雅的理解,由衷希望能通过我自己这些片面的零散的感悟,向在座各位传达一个模糊的印象,清华不仅有计算机系、有经管学院等等有名的强系,清华还有一个新雅书院,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学习共同体,一群愿意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地汲取不同领域知识与智慧的热情饱满的学生,一群学识渊博能够以广阔的格局观察世界也愿意用他们的性情与智慧去理解、感染一颗颗年轻心灵的老师。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起到一点微弱的作用让各位见到一个更完整的清华。

最后我想引用书院开学典礼上袁先欣老师的另一段话,作为我关于清华和新雅的分享的总结,袁老师说,“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新雅的精神和清华是一致的。大家对清华的历史多多少少应该有些了解,都知道她曾经是一个因为庚子赔款建立的、高度精英化同时也高度西化的学校,知道西南联大的光辉历史,知道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清华怎样转型成为共和国的脊梁、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又怎样在近年来重新成为具有越来越高世界声誉的综合性大学。清华精神可能有很丰富、很多样的表达方式,但对我来说,清华最核心的部分,是她具备着一种始终不被现实所击垮的理想主义。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主义,建国前那些家庭优渥的青年们才可能离开清华舒适的、每周有佣人洗衣服的双人间宿舍,走向了土地和人民;无数的工程师们才甘愿默默无闻地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砖一瓦地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起来。”

各位在这个冬天来到清华,已经证明你们是优秀的,希望你们同样是勇敢的、坚毅的、理想主义的。最后祝大家在清华的这个冬天过得愉快充实,祝高三顺利,希望秋天能再见到大家。谢谢。

新雅书院91班 刘道昱

2020年1月12日

来源:作者:刘道昱 清华大学 清华招生 文字 | 刘道昱 图片 | 苑洁、魏明伦、何康、苑洁、皇甫硕龙、霍元东等 编辑 | 曾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600字 关于家乡的作文500字 动物作文100字小狗 说说心里话作文400字 关于雪的作文200字 关于责任的作文800字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 开心的一天作文500字 感谢阅读作文 一键生成作文的软件 父亲的背影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600字 雪中即景作文500字 什么也是一种美作文 春天的作文100字左右 消防演练作文300字 四级作文书信格式 五一见闻作文500字 美好的端午节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450字 写人的作文500字左右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