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武汉抗疫日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的武汉抗“疫”之路

2020-12-18 07:50:02
相关推荐

来源:瞭望智库

背景:本文作者蔡莹为国华纪念中学2008届毕业生,2016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八年制毕业生。今年3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她自愿与中日友好医院的同事们一起驰援武汉,在这一行164人的团队中,有着来自各个科室的医生及护士,他们的病房主要收治重型及危重型患者。

今年正月初二,院里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送行,我自己偷偷抹泪,希望可以代替大家去前线。正月初八,结束了六个月ICU住院总轮转,我匆匆安顿先生和娃娃,终于在正月十一日半夜,跟随第二批医疗队抵达武汉。

夜幕下的武汉,空气中雾气缭绕,路上仅有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在行驶,远远望去长江江面上零星的亮着数点灯光,幽幽暗暗、影影绰绰,好似整座城市都没有了生气。

我和同伴们的心情都是忐忑又紧张,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

1

到武汉就隔离 心态崩了

万万没想到,刚到武汉的第二天,我就被通知隔离。原因是我在北京工作中接触的患者,到武汉第二天即被确诊。

瞬间,万千忧虑涌上心头。

我在想,在北京的先生和娃娃是否会被感染?如果感染了,没有我在身边,他们该怎么办?

甚至还想到,如果我不在了,我的父母、爱人、孩子怎么办?我是否会成为第一例武汉输入型病例……人被关在空旷的酒店房间,脑袋里更容易胡思乱想,停不下来。

每日看着播报的确诊、死亡人数,心里充满着焦躁、不安,恨不得明天新增病例就突然变零,然而事实上,新增和死亡数目仍在疯狂攀升。

尤其是2020年2月7日,也是我们到武汉的第四天,朋友圈里传出李文亮医生离世的消息,我几度哽咽大哭,心态彻底崩了,感觉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战友,而自己也随时可能被无孔不入的病毒侵袭。

于是,刚到武汉的第一周,几乎每天都在流泪,每每看到离世的同道、破碎的家庭、感染的孩子、不顾一切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就会鼻子一酸,控制不住的眼泪横流。

更严重的是,睡眠也开始出现问题,那段时间入睡完全依赖药物。

随着隔离时间变长,幸运的是我和家人并没有出现不适,这让我心里微微安定。再加上,那些天不间断的学习最新的新冠知识,对病毒的畏惧也逐渐减少,于是想到来了武汉,却还没能上一线救护患者,就好似一个逃兵,尚未上战场就缴械投降了……

接下来,我开始调整自己,每日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包括学习、运动、向同事询问诊治现状、安抚焦虑的家人等等,并且期待着隔离期赶紧结束,能够早日进病房,和大伙一起并肩战斗。

2

终于走上抗疫第一线

2月17日,我终于第一次进病房,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房,参与救治一位反复心肌梗死的新冠肺炎患者。

刚刚迈入病房,我的脑子里循环播放院内防护的穿脱流程,小心翼翼地进入隔离病区之后,发现大家都穿着厚重的隔离服,难以区分谁是谁,只能靠着眼神交流和标识来识别。

有人问,穿着防护服什么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得慌。脑子里只要闪过一丝呼吸困难的念头,马上就会出现难以承受的窒息感。为了减少这种感觉,我只能让自己有节奏地做每个动作,从而减少氧耗,集中精神在患者和治疗过程上,避免思维开小差。

25床患者,因为心脏反复经受缺血坏死打击,不得不给予IABP联合VA-ECMO支持治疗……我在台下辅助,台上有序地进行切开分离血管、穿刺、扩皮、置管、缝合、连接机器。

瞬间有些恍惚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北京的ICU病房,秩序井然、准备充足、操作流畅,但定睛一看,每个人却都穿着层层的防护设备,台上的老师们甚至身穿三层防护服、戴三层手套。

这种情况下,触摸动脉搏动都很难,又何况是穿刺置管。

不仅如此,护目镜、防护面屏都会严重的影响医生视野,不时还有水雾来干预,这都大大地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但是奇迹在于,大家齐心协力之下,困难就这样被一一克服了。

3

救助两位武汉医生

3月初,我们病房转入了两位医生,年龄差不多40岁出头,是武汉本地的外科骨干力量,俩人几乎同一时间受到疫情感染。

到我们病房时,他们都是第二次上ECMO了,而且都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现象,上着CRRT都叫不醒……对待这种危重型患者,必须床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处理。

因此,领导要求必须24小时污染区有医生,白班领导查房、调整治疗、做床旁操作、外出做检查;夜班则要有ICU住院总经验的PCCM-Fellow做组长,搭配其他老师,看护危重患者,处理紧急病情变化。

由于医护力量不足,数位武汉中心医院ICU的老师前来支援,并自带了床旁血气机、床旁气管镜、空肠营养管、营养泵泵管等,非常感动,为我们雪中送炭。

杨医生的治疗相对顺利,但也不容易。在治疗过程中,他先后经历气管切开、因ECMO肝素抗凝切开部位反复出血、外科止血2次、苏醒、惊恐、心理干预、感染性休克、更换管路、调整抗生素、撤除ECMO、拔除气切管、逐步减少CRRT时间、康复锻炼等等。

这看似流畅而简单的过程,其中却有无数个不同程度的病情变化,以及许多医护人员的细微处理,毕竟人命关天,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相比之下,黄医生的治疗更加一波三折。转入之后,他就做了气管切开,调整了治疗药物,但病情始终僵持,当时因为他的感染灶尚未清除,必须尽快更换ECMO,但他已经更换过一次,再次更换极其困难,并且危险很大。

果不其然,在他进行左侧颈内静脉穿刺时,出现左侧胸腔大出血……当时我正在清洁区加班、接待会诊老师,突然接到污染区打来的电话,语速极快,“迅速约血,10IU悬浮红细胞、1000ml新鲜冰冻血浆、3个治疗量血小板,联系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紧急会诊”。

我立马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立即联系输血科配血、送血,紧急联系会诊,联系送往手术室的救护车。夜里九点多,会诊老师从家里赶过来,领导们和医疗队里外科的老师们也都来帮忙,如果内科治疗无效,随时准备上台手术……

所幸的是,后来血止住了,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次日恢复抗凝,接着第三天再次经双侧股静脉更换ECMO,更换后患者的升压药很快停了,感染指标迅速恢复。

转入后半月,黄医生已经醒了,但四肢肌力差,易呛咳,继续治疗……看着两位医生一天天康复,慢慢要求带眼镜、看电视、喝水、慢慢开始锻炼撤机,心里别提多高兴。

回想这一个月来和两位医生的相处,内心感慨众多。子曰同袍,与子同心。我的同事说,“如果是我躺在病床上,一定也希望能有人帮助我”。

那时那刻,我们已经成为一体,想到那些年轻的、因疫情去世的同道们,深深的感觉到瘟疫的残酷。然而当面对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疾病,只有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治疗效果才可能会有改善,这是疾病的自然规律。

4

一位坚强的老奶奶

46床是一位开科就来住院的奶奶,基础有NTM肺病,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后拔除了气管插管,这个奶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瘦、小、嗓门大,但偏偏因为基础病痰多,咳痰困难,因为痰堵而再次气管插管。

坦白说,跟她沟通很困难。

她喜欢敲床,比划不清也写不好,可家属偏偏又不同意气管切开,于是为了再给她一点生机,只能把感染充分控制后,再次尝试拔管看看,但她再插管的风险是真的高。

我记得拔管后,她用颤巍巍的武汉口音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今天晚上可能会死”。

安慰了她一会儿,她当时跟我们说,“如果你把我治好了,我一定好好感谢你,我给你卡。”

多么可爱的老奶奶,一句看似的玩笑话,却清晰的表达——她想活下去。即使是垂暮之年,即使是饱受疾病的困扰,都会有强烈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

果不其然,很快她又痰堵了,在家属必须做决定的当晚,是我去谈的话。

老奶奶一共有两个子女,儿子因为疫情在香港不能回来,女儿虽然在武汉,但也不能探视,他们不是医务人员,的确难以判断是否要再插管、是否应该气管切开,但我跟他们转述了奶奶对我说的话,他们立刻就同意了。

因为这是他们母亲活下去的唯一一线生机。

他们的母亲希望活着。

气管切开之后,老奶奶的嘴巴解放出来了,但因为说着武汉话,对口型还是不知道她说的什么,随着舒适度提高,她开始耐心用写字板跟我们沟通,有时也会朝我们竖起大拇指。

我有时会纠结,如果她一直撤不了呼吸机怎么办,如果花费过多家庭不能负担该如何,但无论如何,至少现在她有再见到孩子们的机会。

在我们撤离武汉的时候,她已经转去了当地医院的ICU。

真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5

离开:同一个梦想

这次奔赴武汉,我们医疗队一行164人,彼此不甚熟悉。

但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有同一个梦想。

最忙的时候,我们的病房内有3台ECMO、3台CRRT、5个有创机械通气和3个俯卧位,医生和护理的任务都非常繁重,但是大家互相扶持,相互提醒,一起学习。来到武汉,被大家称为英雄,但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职责。

我们希望救活更多人。

和一群合拍的人,一起做一件喜欢的、职责内的、有成就感的事,很幸运、也很幸福。

回忆起在武汉的日子,满是感动。武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住宿,无论忙到多晚,都会有人在门口迎接,都会有热腾腾的餐食,大巴车师傅跟着我们一起倒夜班,还每次对我们说“谢谢!”。

24小时等候的出租车师傅,毫无怨言,对我们笑容满面。快递小哥,不辞辛苦,连续几天蹲守在宾馆门口,为我们免费邮寄行李。江滩公园门口的大爷,主动为我们开门,风雨无阻。

谢谢你,武汉。

4月6日下午,我们收到撤离通知,晚上完成转病人、收拾病房、整理器械……在回驻地的路上,班车师傅特意绕上长江二桥,让我们得以欣赏长江之美,跟来时的死气沉沉完全不同,现在这里一片生机、绚烂多彩。

回到住处,邮寄物资、打包行李,躺下已是深夜,习惯性地看了一下中法C6东工作群,想找找看患者的监护、呼吸机和血气,但再也没有更新。

时间仿佛定格在最后的那一条消息。

武汉,偌大一个城,来时街头空旷,门户紧锁。这两个月,这里经历了严寒、大雪、冰雹、冷雨。

如今春天来了,早樱也开了。

6

后记

本次是蔡莹自愿前往武汉参加抗疫。她原本可以不去,安全舒适地呆在北京家中,毕竟她的孩子才刚刚一岁多,然而她坚定的选择跟战友一起前往。

“我的母校告诉我,要感恩、要回馈社会。”她后来被采访时说。

蔡莹为国华纪念中学2008届毕业生。国华纪念中学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于2002年捐资2.6亿元兴办的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每年为全国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并一直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总投入已超过6亿元。

国华中学真的给了贫困的孩子一个好的平台,蔡莹谈及母校时说,每个学生对母校都有一种情怀,“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家的背后是碧桂园,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撑。杨叔叔(杨国强)对学生是真的好,他是孩子们人生的引路人。”

国华同学之间的感情很好,毕业之后也经常聚会,回到学校老师就自己做饭给大家吃,去老师家里就像回爸妈家一样。

蔡莹小时候在一个县级市念书,家里供的很辛苦,总是担心高中学费和生活费,会给父母带来太多压力。自从上了国华之后,完全没有这些忧虑,只需要努力学习,人际交往也非常单纯。虽然国华的重本率很高,但是高三的时候体育课还很多,各类文体活动也很多,学生都要求全面发展。

在国华纪念中学,学会做人做事和回报社会是比学知识、学技术更重要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学校带给我的,老师、同学和杨叔叔带给我的。”她说,国华的生活带给学生们的是思想和修养的蜕变,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这是国华的一个价值观,她会带着这个“初心”,在医生的岗位上继续坚守与奉献。

注:文中杨医生、黄医生皆为化名。

(结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28 18:29浅黛'淡沫つ[广东省网友]IP:832245921
    感谢作者分享武汉抗疫故事让人到了希望感到很温暖。
    顶6踩0
  2. 2021-03-15 11:48【创华设计】创作部[陕西省网友]IP:1731505285
    作为普通网友到这篇日记真很感动希望有抗疫人都能平安健康。
    顶10踩0
  3. 2020-03-02 05:07❀- 爱人与海[海南省网友]IP:460947393
    这篇日记真实感人武汉抗疫精神让人敬佩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坚持作文开头 记事的作文500字以上 关于长辈的作文 谜语作文 畅想十年后的自己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作 集体的温暖作文 四年级游览顺序作文 爱国抒情作文 成功的要素作文 关于漫画的作文400字 用游览顺序写一篇作文 割稻谷的作文 关于和谐的作文素材 我的老师作文250字 溺水的作文500字 白云山风景作文 宝塔山作文 假如我是孙悟空作文500字 慢下来会更精彩作文 写四川的作文 北京印象作文 优秀高中作文 以励志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梦想大学生作文 包粽子500字作文 九年级英语各单元作文范文 下雨蚂蚁搬家作文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英语作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