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笔下的人物太扁平?学学司马迁的五个技巧 塑造经典人物

2020-12-18 12:35:02
相关推荐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写作的门槛逐渐降低,如今已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

相应地,也涌现出了不少良莠不齐的写作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教你如何写出10w+,有的教你如何写出爆款文案,还有的教你“xx天写出一本小说”……

有些写作课程确实诚意十足干货满满,然而,有更多的课程不过是割韭菜而已,不仅花了钱,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其实,读《史记》也是一个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不朽巨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史记》还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来跟司马迁学一学人物传记的写作。

《廉颇蔺相如传》是《史记》中流传最广的篇目之一,全文五千多字,前半部分以廉颇蔺相如为中心,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以廉颇和蔺相如为主角的有名的历史事件。后半部分主要写赵国名将赵奢、李牧的事迹,而将廉颇与蔺相如的事迹穿插其中。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的廉颇以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的领军将领就是廉颇。

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君,被封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赵悼襄王时,由于在赵国不得志,廉颇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描写廉颇的笔墨不多,只在开头介绍他是“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至于他在战场上是如何勇猛杀敌征战四方的,司马迁并未详细记述。司马迁重点记述的是廉颇的“负荆请罪”,这是和蔺相如有关的事件。

将相和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廉颇不同,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的记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史记》之中,后世广为人知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事件,都出自司马迁的笔下。

在司马迁的笔下,蔺相如“身为布衣,心怀天下”,尽管出身低微,却有着非凡的见识和过人的胆略,不仅能言善辩,还有勇有谋,敢于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即使面对秦王也毫不退让。同时,他又是个胸怀宽广度量恢弘的人,丝毫不介意廉颇的无理取闹。

司马迁对蔺相如这个人充满了敬仰之情,他说: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晲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司马迁

通读全文,司马迁主要运用以下五个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选材典型,详略分明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

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当时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变革后,有了一些实力,秦国无法轻易攻取。同时,身处在“群雄纷争”的局面中,为了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在这三件事中,针对二人的描写也各有详略,特别是前两件事,司马迁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传记中所选取的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提炼到“浓缩”的程度。

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或许,从这篇传记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可能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智斗”可能已经重于“斗力”,“谋”可能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也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渑池之会

2.形象突出,细节丰富,语言个性化

司马迁非常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

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没有写蔺相如一生的事迹,而是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比如廉颇因为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因此居功自傲自视甚高,瞧不起门客出身的蔺相如,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后,廉颇性格中的负气好胜才显得符合情理。

渑池之会后,廉颇虽对蔺相如心存不满,但他心底坦荡、爽直率真,不使阴招,不用卑鄙下贱的手段去教训蔺相如,而是毫不隐讳地“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番对话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冲锋局阵,策马千里的将军是何等的直率,以“宣言”告之天下吾欲何为,何等的光明磊落。

谁知道,蔺相如并不与自己争列,反而处处退让。听到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一番弘论之后,廉颇羞愧万分,真心服善。堂堂一位大将,竟“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他前倨后恭的行为、刎颈之交的赤诚,足见其一片赤子之心,其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人肺腑。

同蔺相如一样,在廉颇的心中,赵国和赵王的利益送高于一切的,将相和则赵国兴,所以他能知错能改,犯错犯得坦坦荡荡,认错也认得明明白白。

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司马迁还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比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见秦王无意以城换璧,先是语气平和谦恭有礼地说:“璧有瑕,请指示王。”

拿到和氏璧后,蔺相如“怒发冲冠”,直言斥责,有理有据: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廉颇的对话在原文中只有三处,“渑池之会”前,他与赵王分别时说: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廉颇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拜上卿,廉颇不屑地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出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多么坦诚可爱!

完璧归赵

3.利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

在为笔下的人物立传时,司马迁还善于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

通过以上描写,相如的勇智已是光彩照人。然而,司马迁却陡然调转笔头写道: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

到这时,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才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负荆请罪

4.利用反衬,侧面烘托

在描写人物时,恰当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作为传记的主角,廉颇和蔺相如是司马迁描写的主要对象。但在描写他们的同时,司马迁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比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司马迁写到了秦王的贪欲,“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

在“渑池之会”中,司马迁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司马迁写秦王的贪婪、欺诈、色厉内荏和窘态毕露,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中,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负荆请罪

5.前后照应,回应伏笔

在这篇传记的开头,司马迁就概括性地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的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也为后面二人的矛盾安下伏笔。

在“负荆请罪”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

“渑池之会”中,赵王出发前,“廉颇送至境”,而此次会盟的结局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

在“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文,同时还表现出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程咬金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后世影响极大。作为“社稷之臣”的典型,在后代那些深明大义、忧劳天下的名臣身上都可以看到蔺相如的身影。

而廉颇则代表了一种粗爽豪直、知错能改的名将人格,后来《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等人物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廉颇形象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梦想照进现实作文 学校诗词大会作文 传记作文怎么写 小学三年级描写夏天的作文 家乡之美作文500字 想象作文大全 我的小表弟作文 作文爱护环境 英语招聘小作文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秋天 我真高兴300字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指导 考研英语二作文题型 跟作文 成长的烦恼作文 争做时代好少年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作文300字 写春天的300字作文 美好回忆作文400字 远方的什么作文 一步换景的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五百字 西安之旅作文 认真学习作文 写一个朋友的作文 内蒙古的风景作文 我的自传作文 寓意型材料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汉中面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