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智慧——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12-18 14:15:01
相关推荐

一、中国人的生产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历史悠久

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主要是种植粟、黍,长江流域主要是种植稻。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个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交流、融合。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意味深长地谈到:“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中国两大农业系统的生产方式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即南稻北粟。此外,南北的耕作技术也有很多不同,南方是火耕水耨,北方是刀耕火种。

火耕水耨是我国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在播种前,放火烧去田里的野草与蓬蒿,再下种,谓之火耕;待禾苗长出七八寸后,将水灌入田中淹没并闷死杂草,使之腐烂成为肥料以助稻秧生长,谓之水耨。这种稻作技术需要有良好的人工灌溉条件,同时要将除草与汇肥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这已经不是原始稻作农业所拥有的技术,而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淮南水利事业的发展,稻作技术到达一定水平的表现。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谓之刀耕;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再下种,谓之火种。一般来说,一年后易地而种。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区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方式种植粟、黍。公元前1260年至1100年,云南也用这种方式种稻。战国时期,云南土著民族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事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种植。公元前1世纪,随着大量移民屯田,云南中部及西部地区刀耕火种的农事耕作方式逐渐减少,但在边远山区仍然保留着这种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延续至今。

在7000年前,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黍,石镰是收割粟的工具。使用时在镰身后部捆绑竖柄,人们一手把地里的粟秸攥成一束,一手持柄挥镰割断成束的粟秸。为增加石镰的切割能力,人们将石镰的刃部加工成细密的锯齿状。

禾晾通常建在寨旁、溪边,形状像牌坊,顶部两边盖上一尺宽的人字形杉木皮挡雨。晚秋,稻谷成熟,人们剪摘稻穗,剥去外叶留下一尺多长的禾杆,约五公斤捆成一把,放在禾晾上风干后入仓。禾晾无人看守,也不会失窃。

“二牛抬杠”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西汉得到推广。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在“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这一耕作方式在云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至今仍可见到。

唐朝后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它有几处重大改进: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畜力和人力。曲辕犁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兴化垛田已有上千年的造田耕作史,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作为古代土地利用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兴化境内70%以上耕地为垛田,至今保存着传统农耕方式,使用罱泥、扒渣、搅水草等自然肥料。

葑田是可以移动的农田。人们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种植稻。

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礼仪谦让、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从生产和生存方式来看,农耕民族以农耕立足、发展,社会发展繁荣以农为本;游牧民族则不事农耕,以游猎畜牧为生。从居住环境来看,农耕民族讲究安土重迁,建立村落、城市作为生产生活场所;游牧民族则居无定所,追逐水草而居,不建立固定的房屋居所,穹庐、辘轳车是其生活场所。从文化来看,农耕民族受儒家影响,讲究文质彬彬;游牧民族则以用武为尚,全民皆兵。从统治方式来看,农耕民族采用郡县保甲制,辖下之民登记造册,征收赋税,不可随意流动;游牧民族则是部落联盟的形式。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都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作者: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苑利: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智慧——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共度好时光 作文500字 元宵节作文400左右 争论作文600字初中 刷新自我作文500字 阳光作文600字初中 元宵节作文英语 600字优秀作文初中 柿子树 作文 向阳而生作文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作文800字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作文500字 400字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那一次我真开心600字初中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600字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 消防安全作文500字左右 心中有话对你说作文600字 解开缚心的绳索作文600字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600字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6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600字 记事文作文600字 西游记观后感800字作文 亲切的怀念作文600字 我想唱首歌作文600字 我的拿手菜作文600字 我爱我家作文800初中 有什么真好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