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自己选择的不幸 决心不改变的人生 我们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2020-12-18 14:20:01
相关推荐

近日郑爽直播翻车事件可谓被各大媒体写了个遍,从她直播中情绪的每一次转变,结合过往她种种略带“神经质”的行为,有人对她的“不敬业”嗤之以鼻,有人认为她是精神出现了问题,建议其去看心理科医生。

但我发现一个很耐心寻味的点,凡分析郑爽种种表现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要提到她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对她的引导和影响,或者直言是由于父母不切实际的过分需求与索取导致爽妹子成了如今这幅模样。换句话说,又是这几年热门的词汇,关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本来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中性词汇,但在近几年各种热搜文章中,我们看到它的身影却往往是与一些热点事件、人物性格分析相结合。似乎要剖析一个人的心理、找到一个人犯罪的根由、分析一个人性情大变的缘起,总离不开对其原生家庭的探讨。

久而久之,似乎大家都被洗脑了,连我这个自诩父母关系融洽、家庭关系良好的人,也不免在面对一些事情无法勇敢做出抉择、自身纠结不安时给自己找理由,“因为父母小时候管教太严”,“因为他们太少给我做出选择的机会了,从大事、小事都给我规划好了,无法反抗,养成了我优柔寡断的性格”。

眼下的我们,常常自诩“社畜青年”,被时间、金钱、人际关系等重重枷锁束缚着,苦恼于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该如何以最正确的态度观自身,也观他人,做出最合适自己、能让自己幸福的选择,真心好难。

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于把种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困境归咎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归因于那些我们无法把控的外部因素,然后就继续痛苦却执着地待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憋屈得活着。

可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改变吗?难道人的命运之图的大部分在出生那一刻就被涂抹得差不多了吗?

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文学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

我感谢这本书,在迷茫无助的时刻,给予我理清自我的思路和追求幸福的勇气。如果你和我有相似的感受,欢迎和我一起,走进这本书所架构的美妙逻辑体系,去感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伟大力量。

01 你相信吗,“不幸”居然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被讨厌的勇气》堪称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图书之一,豆瓣评分高达8.6分。

它采用了很独特的对话体方式,用一位饱受情绪困扰、经常感到自卑无助的青年与哲人之间一层层深入浅出的对话,为我们通俗地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妙之处。

因为是对话体,你会感到青年所提出的很多问题,他的困扰、不解与反抗总有一些和你经历的相似之处,会诱惑你一篇篇读下去,仿佛哲人也在与你面对面交流,这种阅读的体验,很奇妙,也很实用。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但很奇怪,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大名早已知晓,但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听过阿德勒。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点也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对其观点分层缕析,如剥洋葱的展开中得到了印证。不得不感慨,我们或许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影响太深,以至于常常陷入某种状况中不能自拔。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是:比如有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长大后性格就很扭曲,以伤害别人为乐,结果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会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人其实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而阿德勒则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种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阿德勒的这个说法,叫“目的论”。

也许年少时的我会更认可弗洛伊德的想法,但当人慢慢成长,你会发现,阿德勒的理论,才能助你走出泥潭,重获新生。哪怕乍听这样的分析会觉得刺耳、难以忍受,但正所谓良药苦口,不经历一番痛彻心扉的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重建,我们很难真正收获想要的一生。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扎心,但细品,你却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乍听这句话,应该会和书中的年轻人一样,“不,不,这不可能”,矢口否认吧。是啊,我的不幸难道不是和很多我无法选择、不可抵抗的因素紧密相连吗?

譬如贫穷的家庭,从小无法给你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条件;

譬如自私的父母,只把他们的种种想法强加于你;

或者更恶毒的家长,只把孩子当做他们人生的道具,任意摆弄或是大肆吸血。

所以,世界上本来就有太多的不公平,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就像一直以来被诟病,也被印证的“寒门难出贵子”,尽管我们不想承认,但一个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非常充裕,在爱与信任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确实更大概率上会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那些因为家庭无暇照顾、缺少关怀和教育的孩子,确实更容易走上歧路,值得同情并不代表这件事本身只能被默认,就如书中所阐明的观点:

问题的根源,明明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自己选择了“不幸”。

亲手选择不幸,这听起来真像个无稽之谈啊。人为什么会主动选择“不幸”,因为你认为“不幸”对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换而言之,你在选择“不幸”的过程中,收获了潜意识里能让自己舒服的感觉。

换句话说,我们对现状感到不满,但我们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那我们的痛苦、不爽该如何安放,给自己找一个最好的借口和理由,归咎于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的不幸福?遇人不淑?

不管什么理由也好,总之我现在混到如此境地,这并不是我的错,所以我可以躺平安安心心地过现在这样日复一日痛苦、无聊的生活,因为改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心气,而我们惧怕这种改变。

02 我们并非缺乏改变的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幸”,很多人默默选择了后者。

想起以前工作中的一位同事,她在北京算是标准的中产阶级,家中两套房,老公在知名外企上班,年薪不菲,她也是名校毕业的理工科高材生,国企上班,孩子在读北京重点高中,在我看来相当幸福完美的生活。可她几乎每天都在和我抱怨,说领导根本看不到她的能力和才干,只安排工作不涨工资,又羡慕别的同事跳槽到私企干得风生水起,实现人生价值,名利双收。

开始我还会劝她,鼓励她勇于走出这一步,不要整日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后来我发现,她仅仅只是抱怨罢了。她觉得自己“不幸”,却永远没有胆量舍弃现在的一切,去追求可能充满艰险、但也暗藏惊喜的人生旅程。

其实不仅是她,我也一样,我身边很多同事也一样,对现状不满,但没有勇气去挑战,去向未知的未来发起冲击。

就像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女主所说:

人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是因为早已认定自己不能改变,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有不如意,但是保持现状更能轻松安心,所以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经历赋予的意义。你之所以不行,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或者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所以,重要的其实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被给予的,都是过往,而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活在当下,就像书中所言,“活在此时此刻”,不要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去解释曾经的失败、困局与痛苦,而要给自己一个出口,重新选择生活方式,这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你会离幸福更近一步的关键所在。

03 自卑感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卑情结

为什么总难以做出一个决定?为什么总下意识去逃避自己心中所想,总想回避自己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是自卑感在捣鬼。因为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青年因为自卑而不敢进行人际交往,他只能看到自身的缺点,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但哲人一语中的,其实自卑在本质上,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就像害羞的女孩不敢对心仪的男生表白,以至于犯上了“脸红恐惧症”,但究其根源,因为她逃避如果表白就可能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这个可怕的事实,就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勇气去说服自己做出一个改变。

就像曾经的我,每次去找领导签字时总是战战兢兢,然后就会给自己找出一堆理由,譬如我这件事情无关紧要,领导可能正在忙别的重要的事儿;这件事儿其实不归我管,等有其他需要签字的东西再一起拿去找领导好了。其实本质原因在于,我害怕被领导拒绝,害怕被领导问出一堆我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选择逃避,而这其实是自己的胆怯和自卑心理在作祟。

如何解决?

书中给出了一剂良药——超越自卑。其实,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前进路上的源动力。要命的其实是自卑情结。

什么是自卑情结呢?就是将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譬如类似“因为我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心仪的对象”,“因为我家里没有钱所以别人看不起我”,“因为我没有读好的大学,所以找不到好工作”,诸如此类的想法。

如果已经有了类似的“自卑情结”,那到底该如何摆脱?答案是“追求优越性”。

这种追求优越性绝不是让你超过别人或者踩着别人往前走,相反,在本书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棒: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要提醒自己,我们的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拿出勇气,去超越过去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去追究过去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正还是负,只活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去战胜自卑感,不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04 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你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很辛苦,除了自卑感,还有就是那种总试图去讨好别人、维护人际和谐的心理,我本人就深受其苦。

我曾经定义为自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看过讨好型人格的常见表现,譬如“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习惯于道歉,为了息事宁人”、“不懂得拒绝,担心一旦拒绝了他人就会被讨厌”、“没有原则和底线,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当时觉得膝盖上仿佛中了若干箭,全中!

你是不是也曾像我一样,为了让他人满意,而选择委屈自己?也许是满足父母对你的期待,也许是满足朋友对你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也许是满足领导对你一些并不合理的工作内容。

是啊,你满足了所有人,看似人缘很好,看似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只有你自己内心深处才知道,你压抑了多少内心的真实渴望,你有多少次觉得委屈、无奈但还是默默承受,可你并不是一个机器,长时间的这种损耗对一个人的伤害显而易见。当你终于忍不住爆发时,也许反而会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阿德勒给了我们一个好建议,就是“课题分离”。

看起来略显高深的一个词,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妄加干涉。

如何判断这到底是谁的课题?只需要思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书中写到: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的,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你要分得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

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也要敢于去选择明明属于自己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人生的不如意非要和过去扯在一起做一个归因,那只会让你更加焦躁和不安,于事无补;也不要试图讨好每一个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让所有人都喜欢你,那你就变成了一个躯壳,一个失去了自我灵魂的人。

我们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做让自己开心、觉得值得的事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更愿意称之为:“活在当下的幸福勇气”。

我是@良夜好品书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别忘了关注我,欢迎多多交流。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成长作文 反思作文 故事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想对您说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20年后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二年级作文 荡秋千作文 桥的作文 四年级上册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坚持不懈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 家乡变化的作文 日出作文 我的朋友 作文 初中作文素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写人的作文800字 我的朋友作文500字 自命题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400 有关青春的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写狗的作文 倡议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