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泰山凭什么成为众山的“老大”?或许泰山曾是中国的中心

2020-12-18 23:25:01
相关推荐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三座山的分量最重,一是“昆仑山”,二是“喜马拉雅山”,三是“泰山”。昆仑山乃万山之祖、中华之龙脉、西王母之所居,在神话方面无出其之右者;喜马拉雅山乃“雪的故乡”、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为其主峰,在高度方面无望其项背者;泰山乃五岳之首、号天下第一山、帝王封禅之首选,在人文方面俨然是众山的“老大”。

中国境内,名山众多,高低不齐,各有所长;为何是“泰山”成了五岳之首?为何是“泰山”成了帝王封禅的首选?为何是泰山成了众山之中的“老大”?若论高度,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比她高的山峰多如牛毛;若论神性,昆仑山比她神秘莫测多了;若论位置,位居中央的嵩山应该比她更有资格。

泰山不当不中,不高不矮,神秘适中,何德何能,能成为众山之中的“老大”?有一个解释比较靠谱,那就是“黄帝之前(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中心在泰山附近(也就是黄河的下游)”。所以我认为:泰山之所以能成为众山的“老大”,在黄帝之前,或许泰山曾是中国的中心。

一、按照“就近原则、中央原则”来看;黄帝之前,泰山应该位于中华文明(或中国)的中心或附近。

一个民族或部族,把在她附近或在她活动范围之内最高的山,作为她心目中最神圣的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比如朝鲜,朝鲜就把白头山(我国称之为长白山)作为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山。其所谓的“白头山血统”与中国帝王在泰山封禅以表明自己的正统如出一辙。

所以,按照“就近原则、中央原则”,结合人们文化传承和情感认同来看;史前应该有一段时期,泰山位于中华文明(或中国)的中心或附近。

二、从世界其他文明所处的位置来看;黄帝之前,中华文明(或中国)的中心应该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下游。也即泰山处于文明的中心或附近。

纵观世界其他文明,大多位于所在河流的下游。比如,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的下游,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的下游。所以中华文明(或中国)的源头也应该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下游。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和文史方面的学者对这个结论,做出了有力的支撑,以下会谈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河流下游应该比河流中上游更容易获取食物,所以文化方面也应该更发达。黄帝时期及以后,中华文明的重心才逐渐西移,或许是因为洪水泛滥所致。

三、从考古学方面来看;黄帝时期及以前,黄河、长江下游的文明程度要高于中原地区。同样表明了,泰山位于文明的中心或附近。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泰山北麓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这三大文化遗址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遗址,无论是从器物数量还是从精美程度上来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说明,黄帝时期及以前,黄河、长江下游的文明程度要比中原地区高。

四、从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关于“中国民族的由来”来看;吕先生认为汉族(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齐州”,而“泰山”位居“齐州”的中央。

《尔雅·释言》说:“齐,中也。”《尔雅·释地》说:“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也就是说“齐、齐州、齐地”代指“中国”。

《列子·汤问》说:“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这也说明“齐州”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称谓。

《尔雅·释地》说:“中有岱岳。”也就是说,“岱岳(泰山)”位于“齐州(中国)”的中心。

吕思勉先生接着说,虽然不敢断定“齐州”就是后来的“齐国”,但必然与之相近。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何“泰山”能成为众山中的“老大”,因为当时的“泰山”就是中华文明(中国)的中心。

五、从炎帝、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来看,当时东部文明似乎高于西部文明。

从神话传说上来看,炎黄属于西部民族,蚩尤属于东部民族,东部民族要比西部民族强大。炎帝先是和蚩尤打了一仗(也有人说蚩尤属于炎帝的部族),炎帝打不过,就联合黄帝把蚩尤给打败了(有说打死的,也有说归附的)。我们都认同我们是炎黄子孙;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把炎帝、黄帝、蚩尤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初祖”。

有人说蚩尤和炎帝都姓“姜”,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也姓姜。姜子牙出生在东海边上,后又被封到了齐地,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通过以上分析,大量事实表明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在黄河、长江之下游(尤其是泰山附近);后来也许是因为经常遭遇洪水的缘故,中华文明的主体才逐渐西迁的。

黄帝之前,中华文明(中国)的中心在“齐州”,所以“泰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黄帝时期及以后,由于文化的传承、情感的认同、先入为主的惯性、也许还有团结的需要,大家不约而同地仍旧把“泰山”作为众山之中的“老大”。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民间习俗,为了镇邪,常在住宅要冲设置“泰山石敢当”。文人墨客常把“岳父”尊称为“泰山”。民间俗语,“有眼不识泰山”,“人心齐泰山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等。成语,泰山压顶,稳如泰山,国泰民安,等等。泰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究其本源,泰山定然曾经位于中华文明的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600的作文 心泉叮咚作文600字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 乐在其中作文600字记叙文 作文我最喜欢的玩具 关于动物的作文二百字 如何交朋友英语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写人 教师资格作文素材 写关于学校的作文 关于诚信话题的作文 松树的作文600字 暑假记事作文350字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的作文 幼师资格证作文 海南蜈支洲岛作文 暑假作文五年级 描写景物的作文100 套娃作文 我眼中的大自然作文600字 360字作文 难忘的人作文400字 玩手机危害的作文300字 胡里山炮台作文 老师的作文结尾 水果的作文 真让我感动作文 根 作文 愉快的五一作文 零的联想作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