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新华社战地女记者到豆瓣9分纪录片导演 周轶君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020-12-19 22:05:01
相关推荐

当你看到世界那么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焦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希望纪录片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

首发:9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

什么话题能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打开话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语言?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于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访一个“他乡”,通过观察和展现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的“童年”,带领观众进行一场没有标准答案和终点的追寻。

该片的导演、主持人、统筹是同一个人,周轶君。她曾是新华社战地记者,也曾是全世界唯一驻加沙的女记者,后来活跃于《圆桌派》《锵锵三人行》等谈话类节目,开专栏,出书,作品《在埃及数骆驼》进了小学语文课本。

周轶君。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她还有一个身份——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也是她的切身之惑。

行万里路,阅万里人,她带回《他乡的童年》。纪录片播出后的这一年,世界发生了超出以往的变化。在片子拍摄阶段,团队讨论过“居家学习”这个题材,当时觉得太过小众化,最终没拍。没人想到,转眼间,“居家学习”突然变成了家家户户都要面临的普遍现象。

“这部纪录片是我的解惑之旅,但我拍它绝不仅仅是表达自我,它具有公共价值。”周轶君说。

存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的迷茫,一代人的困境,还是全球性的共情?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教育的问题很困扰我,似乎也困扰着很多家庭。”周轶君说,“我做过多年国际新闻记者,对我来说解决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看。”

这一看,像是打开了万花筒。

在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在坡地上攀爬奔跑,通过大声喊叫解放身体,课程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都强调从小培养集体性,甚至有些幼儿园的门都设计成关不严的样子,提醒小朋友随手关门,养成严谨、有始有终的习惯。

在芬兰,小学五年级前没有考试,不鼓励竞争,崇尚平等,信奉“独立是自由学习的基础”,可以穿着女巫装上课,也可以腿挂在课桌上、抠着肚脐眼儿读书。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所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在印度,你会看到培养出众多CEO的土壤,“大学的目的是把马带到水边,并让马觉得口渴。”也能窥见全社会异质、矛盾又统一的横断面。

在以色列,十几岁的孩子在声光电交错的实验室设计、制造机器人,为自己的项目与赞助商谈合作、忙公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创造着创造本身——这里是创业之国,是风投、高科技、共享经济和创业者的乐园。

……

周轶君把天下父母寻找教育之道的行为,形容成“神农尝百草”:父辈的经验、“别人家的孩子”、育儿畅销书、天才养成术,还有自己的经历与教训……有句话说,家长都是天然的教育者。

可疫情停课期间,“神兽”归笼,很多家长深感“本领恐慌”。周轶君面对家中俩娃,也经历了一场“磨性子”的修行。

“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轶君认为,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应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随时调整。“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模式,而不必纠结于孩子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功课。”

同样是讲课,在家上网和在教室坐着听,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次停课也让我们发现,通过网络传输知识点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们在课堂里的互动,学校教育的实体环境,这些都特别重要。这也促使我思考,面对面的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周轶君发问。

孩子停课期间,周轶君自己给社区小孩们上课,“讲课本上不会教的东西”。

比如,周轶君借疫情大流行给孩子们讲全球化。这些孩子七八岁,还有年纪更小的。“之所以课本不教,可能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成人才该学的东西。其实孩子们能从身边的事物去理解全球化,比如餐桌上的食物,还有经历过的旅行。”

为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存在吗?

“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说起来容易,可什么才是最适合的?

周轶君觉得,首先家长应该“站在孩子身后半步”。“你要有耐心去观察他,有能力去理解他。”做到这两样就非常不容易,可以避免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次,家长的责任是把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特质,“再往前推进一步”。无论生于怎样的家庭,都不该生活在父辈的光环或阴影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都是“璞玉”,可磨成器。

拍过这么多国家,哪里的教育最好?

“我觉得都不完美。哪国的教育,都是利与弊的一个平衡。很多人向往芬兰的教育氛围,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走到其他国家,也许在竞争环境下很难适应。”周轶君说。

你会在孩子20岁时

对他她说什么?

在日本一集中,莲花幼儿园秋田园长面试家长时有一道题:您会在孩子20岁时对他她说什么?

周轶君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出去看呗!

不过孩子20岁之前,家长应该做什么?对这道“题”,周轶君的答卷很长。“在孩子出去闯荡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是养成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坚韧正直的品格,对人性的认知,等等。”周轶君说。

当下,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公主”当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都用于练钢琴、解奥数、学编程。特长一列一长串,但连打个鸡蛋都不知如何下手。

“这不仅仅是自理能力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孩子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缺失。”周轶君说。

媒体人的身份,让她一直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观察者。“除了生活教育不足,我认为当今孩子们普遍体育锻炼不足,美育也不够。”周轶君坦言,除了孩子,家长也存在问题。

“我们总把孩子视为未成年人,认为他没有资格去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不足以分辨对与错。成年人不相信孩子的直觉和选择,这是对他们的信任不够。另外,我们的童年教育是一个‘催促长大’的过程,似乎孩子把童真、混沌的东西尽早抛弃就是好的,如果3岁就会做大学题,那就是最好的孩子。”周轶君发问,“家长这么做对吗?”

《他乡的童年》印度一集中,女孩伊什卡·戴伊怀揣演员梦却不被家人支持。中国也曾有调查显示,新生代中很多孩子的理想是“当网红”。

“孩子想当网红,家长要和孩子讨论,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名声,还是超越同行的业务能力?”周轶君说。

有言道,绝对的自由并不是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甚至可能是一种痛苦,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飞舞,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周轶君很喜欢这种说法。“孩子有梦想你要支持,但不等于说,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引导,只知道妥协。”周轶君强调,引导要趁早,过晚的引导很容易变成“专制”,引发“暴政”。

成年的你

心中是否住着一个需要安慰的小孩?

《他乡的童年》里有一幕“出戏”的场面。芬兰一集中,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画画。周轶君问一个老人学过画画吗,她说她没有,只是小时候喜欢画画。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不用担心被说画得不好。这些画不是用来竞争的,而是自由表达自己。

作为出镜主持人的周轶君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她在旁边看着大家画画,突然哭了。

女教师拉妮走过来,拥抱她。在拉妮的怀抱中,周轶君流着泪说:“我从小受的教育里,有太多声音说你不能干这个、你不会干那个,其实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永远不孤单、不会陷入绝望。”

弹幕里,网友一同流泪,一同被鼓励、被治愈。

直到今天,周轶君依然觉得自己拍得最开心、最感动的就是这一集。“对于我这个成年人,芬兰之行解开了我成长中的一些心结。”她说。这一集播出后,芬兰俨然成为众多网友心目中的童年“乌托邦”。

英国那一集,却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触痛了很多人。这一集对英国私立学校的呈现,引发了观众对于贫富差距的大讨论。

周轶君是剑桥大学研究生,在她眼中,英国私立学校的教育,有很多跟钱无关。“当你理解了它的理念,就能发现没钱也能得到‘同款’。”周轶君举例说,“私立学校有戏剧课,但理念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周轶君做过一个播客节目,里面有一位来自中国乡村中学的校长,他曾去英国很多学校参观过。回国后,他让村里那些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运动会上按孩子们意愿设置比赛项目。没条件教“马术”,但他们有滚铁圈、抖空竹。校长说,只有孩子爱来学校,才可能喜欢上学习。

“很多时候不是贫穷限制想象力,而是你把钱设置成一个门槛,自己限制自己的想象力。互联网时代,普通人也可以接触最先进的理念,利用更好的资源。”周轶君说。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吗?

算上最后一集里的中国,哪个“他乡”的“童年”最受国人欢迎?

也许从不同维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但芬兰一集的人气之高,还是让周轶君惊讶。

“我以为芬兰跟中国差异这么大,不容易让大家有‘代入感’。结果呢,大家可能反而觉得那是一面遥远的镜子,照亮了很多对现实的思考。”周轶君分析。

芬兰的教育堪称“传说般的存在”。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从课程式教学全面转向场景主题教学。老师会在游乐场里教数学,学生会从“在咖啡厅工作”场景中学习英语、经济学和沟通技巧。

芬兰也出现了全球最年轻的现任政府首脑马林,她率领着女性顶起半边天的“部长团”。“除了性别平等这个议题,马林身上值得关注的还在于她曾是一个‘坏学生’,但依然有机会重新回到正统甚至精英系统当中来。”周轶君说,“我们现在太着急了,希望孩子尽早走上所谓正确的‘成功之路’。”

这似乎也是家长的情非得已。家长不让孩子犯错,是因为社会允许孩子走弯路的机会不多。

“教育就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童年教育基本上全面反映了社会所有问题的总和。”周轶君说。

所以每一集,整个团队都会把镜头对准这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展现更广阔的社会土壤。而且,没有绝对的好与完全的差,每种教育风格和理念有它的长处,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他乡的童年》展现光明面,也没有回避另一面。

比如讲日本,对集体性的培养让孩子们懂得合作与分享,但也造成对个性的压抑,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又如讲芬兰,既有老师介绍抹平竞争的学习环境,也有校长担忧竞争性不够,会不会“养懒汉”。

这部豆瓣评分9.0的纪录片,常让网友留言感慨“好羡慕他们的成长环境”“要是我在这里上学就好了”。

那么周轶君和她的团队,是来提供解决方案的吗?

“我们只是通过记录,希望能为大家开阔眼界。当你看到世界那么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焦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希望纪录片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多走多看,你就被赋能了。”周轶君说,“很多时候,开阔眼界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他乡的童年》挂在网页上,任人看,任人评说。这就是一部为大众创作的作品的意义。

“这部片子我永远只能完成一半,另外一半是观众自己完成的。喜欢什么,否定什么,采纳什么,抛弃什么——这是观众的自由。”周轶君说。

草地周刊|“少东家”的新晋商故事:在自家7套古城宅院玩直播,复兴百年炉食铺年接待20万人

草地周刊|在自家超市办“图书馆”,农家女从被嘲“神经病”到受邀参与立法审议座

草地周刊|北京姑娘扎根广西偏远乡村11年,只为帮一群孩子实现梦想

神州风物|这座闽北古镇,拥有200多栋明清民居,被誉为古建筑的“活化石”

神州风物|千年岳麓书院:有多少名人伟人从这里出发

神州风物|修个路也能挖到恐龙蛋,这座小城堪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说人解史|孔子周游列国,究竟到过哪些地方?

说人解史|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上)

草地·观展|黄永玉:“木刻是个累活,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

草地·书话|鉴往知今,深情回望内蒙古73年奋进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