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孔子 孟子 荀子 都属于儒家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有何不同?

2020-12-20 13:20:02
相关推荐

先秦时期有三大儒者孔子、孟子、荀子,通过对他们思想异同的分析,能够掌握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流变过程。下面逐一分析三者的主要思想主张和对历史的贡献。

01

孔子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大夫,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孔子对贵族文化接触的比较早。“年少好礼”,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文化知识,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馆授徒了。由于熟悉礼制,精通六艺,后来孔子就被提拔为司空,由于“隳三都”失利,遭到离间,受到排挤,最后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

周朝设有官学,是对贵族子弟开办的学校。孔子开设私学,从而打破了贫寒子弟无法学习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谁来学习他都会教,立志把贵族文化向民间传播。孔子所开办的私人学校,主要教育两大方面的内容,一个属于文化技能,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称为六艺。另一方面是品德修为,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这四个为根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是成功的,弟子众多,影响力也大。

孔子周游列国,做了两件事,讲学和推行仁道。提倡守礼重道是他的主要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人人遵守礼乐制度,君王以仁德治国,才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晚年回到鲁国,带领弟子整理文化典籍,使儒学体系逐渐丰富起来,对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

02

孟子

孟子名轲,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在一个家教很严的环境下长大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典故流传很广,从中也可以看出孟母的教育有方。在春秋末年及战国早期,儒家墨家并称为“显学”,到了战国后期,天下烽火四起,儒学渐渐被疏远了。孟子立志重振儒学,批评当时的杨朱、墨翟学派:“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辟杨、墨,对捍卫和传播儒学有一定贡献。

孟子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效仿孔子,带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先后去过宋、滕、魏、齐、梁等国,其中滕国的国君最认同他的主张,但是由于国小人少,势单力薄,孟子的治国方略也不能实行。到了晚年,回到老家邹国,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文献,写成《孟子》一书。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养气说”、“天爵人爵论”等诸多观点,极力提倡独立人格,认为读书人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内容,也对中华儿女的精神品质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03

荀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一书数万言,流传于世。荀子研究的问题很多,也很深入,推崇孔子,他认为“国之命在礼”,一个国家存亡的根本,就在于是不是按照礼行事。荀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王霸之道”,所谓的王道,就是“义立而王”,所谓的霸道,就是“信立而霸”。王道是他认为的最好的政治,实现王道政治的根本在于重视礼和合乎道义,在此之上,还要做到尊贤和富民,有了贤德的才俊来治理国家,人民得到了好处,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就有了。

人一旦出生,就有了本性,这是天生的,也称为自然之性。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人都有相同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就是恶的根源,如果不加以约束,人就会为满足欲望相互争夺,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仅靠教育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来使人不敢为所欲为,这就是他崇礼重法的根据。

孔子是儒家创始者,思想主张是维护礼制、推行仁道。孟子和荀子分别发展了儒家。从“人性善”的路径出发,孟子提倡后天教育养成的意义,注重个人的心性修养,主张君主实施德性教化并以民为本。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主张礼法并用,尤其在乱世,更应如此,唯有重法,才能富国强兵。

这是先秦三儒的思想异同,从中可以发现儒家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政治形势和时局变化关联密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乐在其中作文600字 三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 改变作文600字 春节活动作文 水仙花作文 英语作文春节 路作文 作文结尾 作文写作 作文英语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300字 假期见闻作文600字 美丽的乡村作文4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300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 夜空中最亮的星作文 my dream英语作文 有关传承的作文 出发作文600字 关于元宵的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 作文 过年作文开头 作文封面图片 五年级作文题目 我的弟弟 作文 过生日的作文 看电影作文 作文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