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单亲妈妈的苦 只有孩子最懂;可是孩子心中的苦 谁懂?

2020-12-20 14:10:01
相关推荐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抛开“生活”二字不谈,其实任何事情的意义都是人类赋予的,都包含着赋予人的感情和三观,不会有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意义。

每个人从生下来到老去,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诠释。无论这个诠释方式对错与否,这便是他心中的世界。他对外界人事物的解读方式,决定了他对每件事的应对方式,也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这句话,足以见得“童年”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当一个孩子在下面A家庭中长大时:

父母感情融洽,对孩子关心疼爱,不责骂不体罚,一家人其乐融融。无论是否富裕,当孩子有购买需求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同心协力想办法,积极面对困难,一起同甘共苦。

这样家庭中养育大的孩子,基本能形成非常好的品质和人生观。

可是,当一个孩子在下面B家庭中长大时:

父母整天吵架,稍有不顺心就对孩子打骂。当生活出现种种不如意时,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出气筒、背锅侠。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或者对优点视而不见,看是缺点却能时时挂在嘴上。如果经济条件再差一些,那么孩子面对的将是什么场景?

这个孩子需要多大的内心力量,才能抵抗住这样的负面影响,形成健康的身心?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太难了。

(一)单亲妈妈的苦,只有孩子最懂;可是孩子的苦呢,谁懂?

昨天在热榜上看到一件事,一个孩子选择放弃生命,生前给妈妈留书,让妈妈好好生活,希望妈妈幸福。

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三四年了,孩子和妈妈生活,孩子离开的那一天,孩子妈妈给爸爸打电话,爸爸也没有过来看一眼。

很多离异的成人,总觉得婚姻已经很不幸了,自己已经很可怜了,如何才能乐观地面对生活?生活虐我千百遍,我没有能力待它如初恋。所以,难免平日里长吁短叹,甚至以泪洗面。

可是,这些成年人中,有没有人想过你们的孩子?他们比你们更加不幸!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不但要承担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还要承受自我谴责的煎熬,承受父母长吁短叹的压力。

他那么小,肩膀那么稚嫩,如何扛起这些东西?

于是,当他感到“活下去”是一件艰苦而危险的事、生活对他来说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之时,他便会滋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摧毁很多东西,包括生的希望。

这么说,不是让不幸婚姻中的父母一定要忍受眼前这一切,为了孩子忍辱偷生。而是,无论婚姻是否继续,我们作为成年人,一定不要将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力全部压在孩子身上。我们要首先避免自己产生“无力感”,无论以后是与伴侣同行,还是独自前行,我们都要调整心态、心怀希望、积极面对,如此才能活出精彩的自己,才能给孩子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一个坚实的后盾。

可是,很多成年人,陷在这种“无力感”中恶性循环、无法自拔,怎么办?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尝试让他反思,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状态。然后才能想办法帮他调整。

只是,改变别人不容易,因为别人之所以形成这种行为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别人,才是我们最好的状态,也是我们对身边人最好的帮助形式。

(二)闽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硕士

9月14日媒体报道,福建龙岩古楼村是闽西一个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硕士。村支书介绍,村里1999年开始成立奖学基金,村民自发捐款奖给优秀学生,考上大学的孩子名字刻进祠堂。

每到年初一,基金会还会发放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组织开展各方座谈交流、参观家规家训活动,以榜样精神、家族文化激励后来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子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读书。读书才有出路是学生和家长的共识。

现在,随着古楼区位优势的凸显、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更多孩子被送到城里读书,但优良传统始终是他们奔向高级知识殿堂的不竭动力!

有的人有的地区,因为穷,受到了诸多限制,有了诸多不努力的理由,更有了诸多抱怨的借口,于是一代复一代,守着穷乡僻壤;可是有的人有的地区,却穷则思变,正因为穷才要更加努力,改变现状。这就是成年人对现状两种不同的诠释方式。

这就如同育儿一样。

有的父母成长于糟糕的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教育,后来也没有学习育儿方法,所以不懂得育儿的道理和技巧,思想上太“穷”了!这个“穷”,非但没有激起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自暴自弃,放飞自我,将糟糕的原生家庭,延续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一代复一代。

同时,也有的父母正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好的原生家庭,所以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于是,改变就从这一代开始了。

你,是哪一种?

(三)痛苦的童年记忆,前方只有三条路

如果我们很不幸,遇到了不那么好的父母,处在不那么好的原生家庭中;如果我们的孩子很不幸,遇到了不会养育他们的我们,不断给他们的童年注入痛苦。那么,对于这样的我们和他们,未来的前方,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1)这一切不怪我,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

走上这条路上的人,心声大多是这样的:

因为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所以养成了我自私、依赖、不懂感恩的性格,这些都不怪我,是因为我的父母不好。我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不怪我,因为这个工作太难了,因为没人帮我,因为父母把我养得不如你们独立自强。不会教育孩子,不怪我,因为我的父母就没有好好教育我,这不是我的错。选择这种诠释方法的人,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怪他,都是因为别人的问题,才导致他现在这种情况出现。他是无辜的,甚至他也是受害者之一。所以,别人不应该怪他。

这就是典型的“怨天怨地怨父母”的心态。这个心态背后,是被动、逃避、不求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想一想,当我们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找原因的?

是单纯地去找外界的原因,还是也能同时分析自己身上的原因?

我们的孩子遇到失败或者困难时,是如何分析的?

(2)既然世界这样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

走上这条路上的人,大多有这样的心声:

我小的时候,就是被老师打骂过来的,你现在也应该承受。我父母之前就是这么对待我的,所以我这样对待你,也没有任何问题。我当时生孩子的时候,我婆婆就没给我做什么,所以我现在成了婆婆,我也没理由给你做什么,你也不用对我喊委屈。我在新入职的时候,我的领导就是这么为难我的,所以我现在这么锻炼你们,没什么可解释的。选择这种诠释方法的人,认为我承受的一切,别人也都应该承受。无论他承受之时是否痛苦,既然我被这么对待了,那么我便这么对待别人。

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如此处事的。

这种人,心中也有被动因素在内,只是比第一种的被动成分少一些。有人对他好,他便对人家好;有人对他差,他便对人家差。他是根据别人的行为选择自己的反馈。

他不是自己的主宰者和控制者,他活在别人对他的世界中,活在别人的言行里。

朋友们,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以上这些言行和思想?我们的孩子,是否活在我们对待他的方式之中?他们是如何给我们反馈的?

(3)积极改变现状,努力活得更好!

相比较前两条路,这条路无疑是最不容易走出来的一条路,但同时却是越走越阳光宽敞的一条路。

虽然童年很惨,没钱没爱,但是我要心怀阳光,努力学习,认真奋斗,用我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不怨天怨地怨父母,因为这种“怨”没有任何意义,不但徒增烦恼,更无法帮自己摆脱困境。

唯有走出来,面对困难,才能看到阳光。

“闽西小山村”的人们,便是这样一群人,所以才创造了“12位博士28位硕士”的奇迹。

(四)没有完美的环境,却有不断成长的家庭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写道:

在生命开始第五个年头,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此时,他已经形成“对这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

生命前五年,孩子们在潜意识中建立起来的模式和概念,无论对错,哪怕错的一塌糊涂,哪怕在这个基础上处理问题和事务的方式会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它们也不会轻易地被放弃。

除非重新检讨造成此种错误解释的情景,不断深入思考,找出症结所在,这种模式或概念才能慢慢被矫正过来。

(1)你若不能接纳孩子的缺点,先从反省自己开始

接纳自己的人,内心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有能力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从而发自内心地鼓励孩子。

昨天邻居过来串门,问我她儿子(三岁多)在幼儿园老师让他上台讲故事,他就是不讲,应该怎么办?她很着急。

有的孩子就是天生腼腆,有的孩子成熟就是慢一些,我们如果要非拎着他们使劲往上拔,真的只是单纯为了孩子好吗?有没有我们内心一些安全感缺失引起的焦虑?

比如:“不讲故事=表达能力差?”或者“不讲故事=没有胆量、太怯懦?”是前面那个现象让我们焦虑了,还是后面这些还没发生的结论让我焦虑了?

我们的焦虑来自于何方?我们在担心什么?

这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也许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对孩子不讲故事的这个行为,便有新的理解和引导方法。

同时,如果我们有来自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定不要止步于“抱怨”,而要积极地向前迈一步,主动走出这片阴影,才能看到阳光。才能从这一时一刻开始调整和改变。

这种调整和改变,终将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也终将会让我们的父母亲人受益。

(2)父母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养不出努力的孩子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还不够五岁,那么你有机会给孩子一个愉快的童年记忆。能不能给得出,就要看你是否足够用心足够重视。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五岁以上了,也不要气馁。毕竟,认识到错误形成的场景、找出症结、慢慢矫正的这个过程,越早发生越容易有效果,对将来的益处越大。

所以,无论我们处于什么阶段,都不要放弃努力。

但有个特殊情况除外:家长给孩子的都是痛苦,却完全无力改变。

去年在一个学习小组中遇到一个妈妈,自身能量亏空严重,只要面对她儿子就特别容易崩溃发怒甚至动手。她一直调整不好自己的状态,最后只好将她儿子送到了寄宿学校,让别人管理。儿子不在家了,她的状态就恢复正常了。周末回来一天多,两个人还能正常说几句话。

这件事我不敢评判对错,我只能说这也是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跟着妈妈注定每天都很痛苦,备受煎熬,去了另一个地方感受不同的环境,也是调整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是否有效,就要看孩子的诠释方法了。

如果孩子能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一定对孩子的成长和人生都有帮助。

但是,如果孩子不但不想适应新环境,而且满心都是被母亲抛弃的想法,那么这个方式或许对他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育儿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身上,同一个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孩子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有独立的思想和诠释方式。我们只能引导,无法控制。

所以,育儿这个话题才能绵延几千年,人类只要存在,这个话题就不会消失。

最后分享一句话:

——人生,重要的不是我们已经拥有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灵活运用我们已有的特质。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与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记事作文300 什么真热闹作文 拔河比赛作文600字 抓小偷的作文 经历风雨作文600字 没有电的日子作文 我的梦英文作文 苏州园林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600 和谐的作文800字 收地瓜的作文 出租车司机作文 关于冬奥会的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600 朋友的关心作文500字 北京天安门一日游作文 我和你的作文 我学会了做饭作文200字 我的实验小学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800字 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作文600字 我想对自己说作文400 布依族的风俗作文 搬西瓜作文 什么的启示作文600字 反非法集资作文 杭州低碳科技馆作文 值得半命题作文 学生作文 拯救熊猫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