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个人一座城 读《茶馆》《骆驼祥子》 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风味

2020-12-20 16:05:01
相关推荐

序言:

老舍,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其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老张的哲学》等。作为语言大师,老舍对语言的运用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语言表达,老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市民生活。本文以《茶馆》和《骆驼祥子》为例,聊聊老舍作品中那些京味民俗事儿。

01

语言风格——地域色彩鲜明,极富“京味儿”特色

语言,人类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人类灵魂的“解释者”。关于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作家而言,语言是其思想输出的途径和手段。每位作家都有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沈从文,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去构建理想世界,比如鲁迅,善于运用辛辣的语言去批判社会……

对老舍而言,则善于运用方言去展现人生百态。他的文学作品语言也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京味色彩。

老舍曾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或许,这就是他为什么喜爱用方言去创作的原因之一,方言表达,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自然地表达思想情感。

老舍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方言词汇的使用上,他善于运用老北京的方言、口语用语来展现人物,展现生活场景。

part1——“铁杆庄稼”

吴祥子:“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客茶丁:“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茶馆》节选

“铁杆庄稼”,也称“吃皇粮”,老北京的方言用语,指的是清代旗人当兵代代世袭,按时领俸禄,“铁杆庄稼”,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即“铁饭碗”之意。

“灰色大褂”,代指封建复辟。

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吴祥子用“铁杆庄稼”等方言用语来嘲讽松二爷的“铁饭碗”不保,而自己的“灰色大褂”倒成了“铁饭碗”,其实,殊不知“灰色大褂”的社会地位也已岌岌可危。老舍先生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老北京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透过一个小场景的对话,我们大体可以想象到当时老北京市民在茶馆里饮茶聊天,论国事天下事的场景,也大体可以感知当时的时代变迁和改革。

《茶馆》剧照

part2——“拉晚儿”、“车份儿”、“嚼谷”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骆驼祥子》节选

“拉晚儿”,指人力车工人晚上出车,在天亮之前的那段时间干活,“拉晚儿”为北京地道的方言。“车份儿”,这是老北京人力车行的俗语,指每天都需要给别人交租金。“嚼谷”,也是北京口语用词,特指口粮,生活费。一句简短的话,里面就融入了多个方言词汇,由此可见,老舍对北京方言可谓是相当熟稔。

老舍

在作品中加入这样的方言词汇来创作,既通俗质朴,简洁凝练,又贴切老北京的生活,极富感染力。当然,这种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在老舍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略窥一二。

唐弢曾如此评价老舍:“他用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京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在众多京派作家中,没有多少位作家可以像老舍一样,能把方言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02

作品人物——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凸显,小人物,大世界

老舍的作品,除了在语言上突出“京味儿”特色,在人物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何为“地域文化”?

从广义上说,“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在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作品中,文中的人物都被打上了明显的地域烙印,而这些都可以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处世之道等方面找到映射。

part1——“请安”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曾有多个朝代在此建立都城。作为一座人文历史深厚的古城,北京人格外注重礼节,这种讲究不单单体现在皇家贵族、上流社会上,还体现在平民百姓身上。

比如《茶馆》话剧中松二爷,从一出场就请安、让茶,即便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了,仍不忘了请安:

“松二爷: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常四爷、松二爷正往外走,宋恩子和吴祥子进来。他们俩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马褂。松二爷:(看清楚是他们,不由地上前请安)原来是你们二位爷!”

“请安”,明清时期的日常礼节,也是满人的习俗礼节,其最早源于军礼。

根据资料记载,“请安”礼于满人从入关之后开始实行,它普遍用于君臣以及旗人之间。

“请安”可以是晚辈向长辈的行礼,也可以是平辈或是熟人之间的行礼,均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从松二爷等一连串的请安行礼动作中可以看出,旗人对礼节有多么讲究。

关于“请安”这一习俗礼节,在老舍的《正红旗下》等作品中也有不少的描写,基于篇幅有限,这里不作展开论述。

part2——“送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强调以礼待人,以礼交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非常形象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在《骆驼祥子》小说中,关于礼节的描写也不少。比如:

“节越来越近了,一晃已是腊八,欢乐或忧惧强迫着人物去计划,去布置他想好,破出块二八毛的,得给刘四爷买点礼物送去,礼轻情意重,他必须拿着点东西去……”

这是一段关于祥子要给刘四爷送礼的描写。祥子,职业车夫,一个贫苦的底层小人物,平日里省吃俭用,舍不得花半点银子。

不过,他虽然贫穷,但是却懂礼节,讲义气。为了给刘四爷送礼,他破天荒地拿出钱来买礼物,礼物虽不贵重,但也算是一份心意。

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底层百姓的人性温情,看出了普通百姓身上那种淳朴、自然的礼仪风气,而这也恰恰是京城人十分注重的精神品质。

03

生活场景——“京味儿”的风俗人情,地域特色显著

(1)习俗爱好

现如今的北京,一个集聚传统与现代的大城市,一个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而过去的老北京人的生活,则显得闲适从容许多。即便是老舍生活的那个比较艰苦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也比较从容,人们善于在平凡、艰苦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比如《茶馆》中的松二爷,即便穷困落魄到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也依旧养鸟、遛鸟:

“松二爷: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茶馆》剧照

老北京人喜欢养鸟、玩鸟,可以说“终日提笼架鸟”是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写照。遛鸟,逛胡同,约上三五好友到茶馆饮上一杯,这种独有的闲情逸致,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精神情怀,也是一种习俗和爱好。

(2)风俗人情

过去,老北京的底层百姓,其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比如当跑腿伙计、替人修鞋擦脚、给人拉洋车蹬三轮、干红白喜事、开茶馆、澡堂、当杂工等,其活动范围一般围绕在四合院、胡同、茶馆等地方展开,这些在老舍的《茶馆》以及《骆驼祥子》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比如《茶馆》里的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为了生计,每天在茶馆里忙前忙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拉洋车的人力车工,每天穿堂过巷,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小道里。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却都在拼命地以自己的方式来努力过好生活。

当然,老舍笔下的老北京风土人情,不仅体现在工种职业上,更体现在吃穿住行以及礼仪交际等方方面面上。比如美食小吃,传统节日,人情送礼、婚娶习俗等,都体现了老北京的地域风俗特色。

结语

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北京,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现如今的北京,不仅是一个地名称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老舍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却唯独只爱一座城,老舍对北京的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情结、北京情结。

老舍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后来虽然因为工作等原因而离开北京,但是对老舍来说,北京的那些人,哪些事儿,他都如指诸掌,这正如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中写道: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正是这些人生经历,给老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可以说,老舍笔下的老北京,既是他对北京民间生活的一种把握和感知,也是对现实与人文的一种构建。

老舍用简朴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充满北京风味的人文世界,这些老北京的风俗民情贯穿在《茶馆》、《骆驼祥子》,亦或者是《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很显然,北京已成为老舍的精神文化追忆,当然,这也成为了千千万万北京人的精神文化追忆。

参考资料:

杜家骥 从入关前档案看满族抱见礼俗

老舍《茶馆》、《骆驼祥子》

侯亚男 试论老舍小说中的满族文化情结

文 | 文史君

图片 | 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吧~

【已签约维权骑士,搬运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