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赤脚医生向阳花 杏林秋殇忆石君

2020-12-21 19:05:01
相关推荐

原文标题:杏林秋殇

文/甘肃天水 石居峰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哪,一颗红心,暖千家,暖千家……”每当我耳边响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影《红雨》中的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这首歌时,我就想起我们村赤脚医生出身的石君。

石君出生于1947年11月17日。1965年,当时的农村正属于大集体时期,石君在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中学初中毕业后,便回到村内加入到生产队的劳动大军当中。

在生产队劳动期间,石君和全村的父老乡亲一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春种秋收,向长辈们学习着各种农活。虽然农活既苦又累,可他在农闲时间却十分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医学方面的书籍。

1969年,石君经村上推荐,并征得当时的人民公社同意,他被派往原天水县的北道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乡级农村医学短期速成培训班。通过一年的学习,他初步掌握了一些医学常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

1971年,石君被录用为赤脚医生,在村保健站工作。石君刚当上赤脚医生,由于掌握的医疗技能较少,只能打针抓药,治疗一些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他边工作边自学,通背了《药性四百味》《平湖脉决》等要书,并向卫生院的一些老大夫及民间老中医请教,以诊病为实践,集名医验方为己用,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石君在村保健站工作期间,为人忠厚老实,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对卫生院安排的各项工作从不推诿,都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他不仅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也多次受到卫生院领导的表扬。

1973年,石君被调到卫生院,负责管理药房。有人说,抓三年药,就会成为半个大夫。他一边抓药,一边研究配方,对疑点及时向开处方的大夫请教,耐心细致地听大夫讲解。在管理药房的两年时间里,他背会了不少汤头歌,并能简单根据病情对配方进行增减。

石君有一次回到村里,在诊疗一个女童时,因其肺功能不好,一口痰卡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他在拍打女童背部无效的情况下,急忙用嘴吸出卡在女童喉咙里的痰。女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家长对他感激不已。

他急救女童的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来他的这一事迹被刊登在《甘肃日报》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俗话说:“功莫枉费,善莫错行。”

1975年,石君因为人诚实,做事踏实,被推荐到兰州医学院医学系专业学习。他因此成为我们村的第一名大学生。

当石君背着被褥,提着行李走进兰州医学院时,他被校园内的一切惊呆了。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农家子弟,竟然能鲤鱼跳龙门,坐在窗明几净的高等学校的教室里,聆听教授们讲课。

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石君从未缺席过一节课。课余时间,他一头钻进阅览室,面对五花八门、门类齐全的书籍,求知若渴的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常常错过吃饭的时间。在实习期间,他更加认真仔细,对医生诊疗的每个环节都仔细观察,虚心倾听,对一知半解的问题及时询问,直至烂熟于心。

由于石君在上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三年学习期满,当他走出校门时,他已经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1978年,石君从兰州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川县平安乡卫生院工作,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白衣天使。

1980年,因张家川县卫生学校缺教师,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石君,被调到张家川县卫生学校任教。

1983年,石君又调入到张家川县卫生局工作,在这一行政岗位上他又兢兢业业干了五年。

1988年,石君主动要求到医疗一线工作,他便调入到张家川县医院工作。刚进入医院时他从事儿科,后又转入内科。1993年,他晋升为张家川县医院门诊部主任,直至2012年退休。他在医疗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3年,以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

石君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只要回到老家,家里总是门庭若市,看病者络绎不绝。无论多忙,他都耐心接诊。有时遇到行动不便的重症患者,他常常在患者家中一守就是几天。他在张川县工作期间,时常有人通过电话求治,他都会认真询问病症,分析病情,推荐治疗良方。几十年来,他在探亲期间为父老乡亲义务诊疗数不胜数,但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的诊疗费,就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在他病重的最后一年,虽然疾病缠身,仍然拖着病体,走巷串户,为父老乡亲无偿诊治着。他如同一轮夕阳,把最后一抹余晖洒向人间。

石君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成员复杂的家庭。

石君上有年迈的父母亲,中有在家务农的妻子、哥哥、嫂子、弟弟、弟媳,下有未成年的自己的三个子女和弟弟的两个侄儿,共十三个家庭成员,最初他们在一起生活着。

当石君的父亲得知他分到张家川县工作时,老执固的父亲曾抱怨他说:“你去吧!就当我没养你这个儿子。”他和颜悦色安慰父亲说:“爸爸,你别操,我会想办法调回来的,一定在你身边好好尽孝。”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调回来,并最终把小家安到了张家川,但他却尽到了一个做儿子应该尽的一份孝心。

石君用他微弱的双肩,支撑着一个十三口之家。他在生前曾亲手送走了四位亲人。他的父亲因年老体弱,第一个离他而去。弟弟因病又随父亲而去。母亲因禁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而忧郁成疾,撒手人寰。随后,他的嫂子也因病去世。每送走一位亲人,不光他在经济上花销巨大,更重要的是要承受撕心裂肺的痛。每经历一次生离死别,他的头上都会增添缕缕白发。

石君是一个大学生,又是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他的妻子却是一个粗识字的农家妇女,这在外人看来是极不般配的。他在上学及工作期间,曾遇到不少令他动心的追求者,但他却经得住了诱惑,没有抛妻弃子,给妻子和子女一个完整的家。这在道德每况愈下的时代,的的确确是难能可贵的。

常言道:长兄如父。大哥没有子女。他深知兄嫂一辈子的艰辛和不易,在父母去世后,他把兄嫂当父母一样对待,并对他俩敬爱有加,关怀备至。

全村的父老乡亲们在闲聊中常说,石君家弟兄是全村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最和睦的一家人。可有谁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舌头和牙齿好得很,有时也会咬一口。石君家里每遇上大的开支,尤其是红白干事,所有出钱的事他都拿大头,所收的礼钱分文不收,全部留给大哥,让大哥来支付家里的日常开销。他舍去的是钱,得到的是不断升华的亲情和邻里的赞誉。

我与石君虽然在一个村,但由于我们年龄相差较大,因此,我们接触的机会较少。

记得有一年春节的晚上,我突然肚子疼,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当哥哥动身去乡卫生院请大夫时,在村里遇到回家探亲的石君。他得知后立即来到我家,经过详细的诊断后,他判断为肠梗阻。由于村内条件有限,他便用肥皂水做了灌肠处理,又开了几组药吊上。大约两个小时以后,疼痛缓解了。随后又连续吊了两天水,病才得以痊愈。在那几天,他总是挤时间,隔三差五来为我诊断病情。

有一次妻子有病,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在事先未告知他的情况下,我陪妻子到了张家川。到石君家时已是傍晚,他们一家人既管吃又管住。第二天在他的引导下,在张家川县医院诊断完,他叮嘱我们一些注意事项,又送我们走出医院的大门,他才回去上班。

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是在市第一人民医院。他的二侄儿在盖房时不慎从屋顶摔下来,因受伤住进了医院。他当时正在医院陪护,我探视他二侄儿时在医院遇见他。在病房里,我们天南海北聊了好长时间,可有谁知那一次聊天竟然成为永别。

2013年的秋天,是一个不寻常的秋天。

石君身患糖尿病20多年,他一直与病魔抗争着。2013年9月20日,他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肾病、尿毒症晚期、肝肾功能衰竭,经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治无效,送回老家不久病逝,享年66岁。

66岁,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正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对石君这样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更是救死扶伤的黄金年龄。他一生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从鬼门关抢回了无数患者,但却对自己无力回天,未能战胜病魔。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医不自治,抑或是天堂里需要他这样一位医术高超,德艺双馨的医者吧!

秋天应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农人们笑逐颜开的季节,可石君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永远离开了我们。石君的早逝,是他们家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们村的一大损失,更是杏林界的一大损失。从家人,到乡亲,再到杏林界的同行,无不思忆若殇。

2013年的深秋,家乡的树叶好像格外红,红得像无数朵傲霜盛开的鲜花,铺满了石君通往天堂的路。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作者简介 :

石居峰,甘肃天水人,作家。闲时记述陈年往事,权作消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美作文 初一作文题目 小实验作文 错过作文 大熊猫作文 作文开头和结尾 我的植物朋友300字作文 描写菊花的作文 心儿怦怦跳作文 倾听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 学游泳作文 凝聚作文 冬的作文 描写花的作文 真诚作文 万能作文开头 小动物的作文 大海作文 书的作文 作文450字 作文《梦想》 作文我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 上海中考作文题目 欲速则不达作文 描写人物的英语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三年级作文我的爸爸 井底之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