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颂:一个不务正业的宋朝宰相 活到82岁却变成科学巨匠!

2020-12-22 13:30:01
相关推荐

他是宋朝非著名宰相,更是被遗忘的科学巨匠。

机械:带队研发世界第一台天文钟。天文:绘制14幅共计1464颗的星图。医学:编撰21卷绝世《图经本草》。文化:出版个人专著《苏魏公集》。外交:两次带领使团访问辽国。人生:活到82岁高龄寿终正寝。墓志:若吾子出处,可谓真古之君子矣 。

那一年,他被变法派关进御史台,听见隔壁传来的刑讯逼供声,哀叹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清冷月光洒落乌台庭院,老鸹嘶鸣让人毛骨悚然。昏暗的牢房里死气蔓延,只有微弱烛影在地面恣意跳动。

苏轼痴呆呆望着满桌子诗稿,仿佛看见一张张勾魂鬼票。他无精打采的走向墙角,扒着墙缝询问隔壁狱友。

苏颂,你知道什么叫违禁词吗?

1019年秋夜,汴京城一片静谧安详。

东方天际的半轮弦月,照亮宫殿朱门和破烂民宿。有人在温柔梦乡里喃喃呓语,有人已经爬出被窝谋求生计。

卖早点的小贩推着独轮车,一边吭哧一边咯吱着往前走。他又比昨天早起半个时辰,坚信这次能占到好位置。

刚走到礼部门口,小贩就被乌泱泱的人群围住。

有腊汁肉夹馍吗?有杂粮煎饼么?米粉肠粉酸辣粉?拉面削面热干面?老板,来份沙县蒸饺。...信球!胡辣汤的招牌看不见嘞?

小贩听不清天南海北的口音,却并不影响施展抖勺大法,面对食客们横眉怒目还讪讪笑道:无他,惟手熟尔。

众人填饱肚子又蹲在门口,吟风弄月的欢闹声此起彼伏。小贩低头收拾桌椅碗筷,时而若有所思的望着他们。

多年以前,我也曾这般书生意气。

太阳升起,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

礼部大门缓缓打开,办事员拿着榜单走向公示栏。众人如同磁石般紧紧跟随,像是被看不见的力量所牵引。

他们寒窗苦读数十年,用大好年华练习遣词造句。纸笔间激荡出才华和思想,只为换取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今天,就是朝廷会试发榜的日子。

有人仰天长笑,不一定是开心。有人低声啜泣,不一定是难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绅看完榜单一言不发,费尽力气从人堆里挤出来。他坐在小贩的摊位上歇息,静静望着眼前的众生百态。

国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稍有懈怠便会沦为陪衬。只有杀进官家录取名单,才能由劳力进阶成劳心者。

苏绅成功进阶,更多考生放下书本当起小贩。

福建泉州乡道上,文工团的唢呐饥渴难耐。

小领导看见苏绅走来,连忙迎上去开展慰问工作。给他绑好大红花又扶上四抬大轿,拉着横幅围绕全乡游行。

苏绅觉得有些不自在,没中状元都能享受此番待遇,看来当朝皇帝说话不糊弄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

从礼部门口到偏远老家,众生相却是高度雷同。

小子:真气派,我将来也要中进士。父亲:有志气,光耀门楣就靠你了。小子:爹,你当年咋就不行呢?父亲:咳咳,我只差那么一点点。祖父:娃啊,世上抬轿的总比坐轿的多。小子:什么意思?!

苏绅被众人簇拥着回到家,看见七姑八姨在院里忙活。席间摆放好一盘盘菜肴,村长正和会计修改发言稿。

村里老少爷们不会说话,光知道端起酒杯敬完就喝。随口骂两句自家的小兔崽子,现在连份工作都找不到。

苏绅带着媳妇挨个回礼,说些衷心感谢之类的客套话。等到送走最后一位宾客,他身心俱疲的瘫坐在书桌前。

一朝登金榜,人生两重天。

1020年,苏绅再次进阶当父亲。

他抱起白白胖胖的婴儿,完全丧失司法院长的威严,还乐呵呵地说道:颂儿,我已经给你创造出优越条件。

苏颂为了表示没有听懂,直接在老爹怀里拉了一泡。紧接着开启吱哇乱叫模式,吃完奶才心满意足的睡觉。

子承父业,更多是指延续家风。

老苏凭借一支毛笔横折撇捺,从地方推官干到祠部员外郎。随着工龄增长的不光是收入,还有满屋子藏书。

苏颂好像只顾着吃饭长身体,并未流露出天赋异禀的特质。整天泡在书籍堆里,也没见憋出半篇满分作文。

三岁背唐诗,六岁学英语,九岁横扫奥数班...,苏颂明显追不上神童们的脚步,只能一字一句的死磨硬啃。

但凡刻进脑海的学识,触类旁通后必定精进神速。苏绅循序渐进的悉心辅导,苏颂每天坚持多看三五页书。

不大不小的体制官员,多的像牛毛。不智不愚的普通少年,比牛毛还多。金字塔尖没有他们的位置。百姓口中没有他们的故事。

1042年秋晨,汴京城一片繁花似锦。

苏颂没能走到礼部门口,便被乌泱泱的人群堵住。听说公示栏还没张贴榜单,就想找个小摊先吃点东西。

远处有个卖胡辣汤的老汉,独轮车的招牌上写着百年匠心。苏颂又没能走到跟前,瞧见俩书生现场发飙。

书生甲:你的手哆里哆嗦,咋回事?老汉: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书生乙:手熟个屁,倒碗里只有清汤!老汉:亏你是读书人,说话太不中听。书生乙:嫌不好听?你瞅瞅自己干的事。老汉:抖勺三十多年,别人也没说过啥。书生甲:算了,他一把年纪也不容易。书生乙:我若考中,必定整治这种奸商。老汉:爱吃不吃,先把饭钱结了。

老汉掂掂手中的铜板,趁人不备将胡辣汤倒回桶里。苏颂顿时觉得肚子不饿了,径直朝着两位书生走去。

快来看,放榜啦!

苏颂被人潮卷向公示栏,在榜单中找见自己的姓名,反复看到差点不认识这俩字,才费尽力气挤出人堆。

他坐在小贩摊位上歇息,静静望着眼前的众生百态。吃胡辣汤发飙的两位书生,正杵在旁边做最后告别。

书生甲:恭喜王兄,我这就向老师推荐你。书生乙:曾兄都没考上,还想着帮我说话。书生甲:欧阳修能提携你啊。书生乙:那你有什么打算?书生甲:回乡下先买几头小猪养养咯。书生乙:非先生无足知我也...(见秦岭一白.曾巩篇)

这一年,苏颂23岁,他不知道将来差点被王安石整死。

1043年,苏颂被分配为江宁知县。

当地权贵拒绝公示个人财产,扩建火葬场都要想办法捞钱(税赋图籍,一皆无艺,每发敛,高下出吏手)。

苏颂看着漏洞百出的账册,也不敢贸然请地头蛇喝茶。他审讯大小案件时做调查,摸清辖区内的产业归属。

所有证词汇织出地下利益网,苏颂经过详细的比对论证,连谁家的几套别墅里住着几个小老婆都了如指掌。

有一天,苏颂召集有头有脸的大佬开会。

苏颂:老王,你垄断着马料生意吧。老王:很难搞啊,年年亏损的要死。苏颂:那你歇歇,换其他人去试试。老王:别介,我就是吃苦受累的命。苏颂:老李,你那条路修了三年吧。老李:修好挖,挖好修,我也很躁。苏颂:你能不能将眼光放长远点?老李:大人,我是著名的近视眼啊。

苏颂一边听着众人皱眉诉苦,一边称赞为民服务不容易,突然掏出账本摔在桌上:汝有某丁某产,何不言?

权贵们以为苏颂在炸胡,打开账本顿觉下身凉飕飕。不光看到各项非法所得,还有收费不开发票的明细表。

民骇惧,皆不敢隐,遂刬剔夙蠹,成赋一邑,简而易行。

赋税是大宋的血液,征税是均贫富的手段。

占用公共资源越多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赋税份额。如果权贵们隐匿瞒报资产,最终只能分摊到穷人头上。

对你们而言是喝花酒的小费,对他们来说是十几家的饭钱。当贫富极度不对等时,有些资产就该换主人了。

如果打土豪不能解决,或许会试试改朝换代。

苏颂正在普及税赋的意义,一帮浑身是血的人冲进会场。临近村庄浇地争抢水源,引发大规模群体械斗。

苏颂火急火燎地奔向田野,看着温饱线上挣扎的农夫。他们被贫困逼出彪悍民风,为口粮食就能下死手。

这片土地浸满血水和汗水,这些人群永远有厕鼠和仓鼠。

苏颂挽起袖子站在高处,用圣贤名言灌溉着众人心田(凡民有忿争,颂喻以乡党宜相亲善,或半途思其言而止)。

典籍不光隐藏着智谋狡诈,同样也蕴含德育教化。发乎人性的字句段落,触类旁通之后会生出一种圆融感。

王鼎喷完范仲淹的新政,在苏颂的评价栏写道:非吾所及也。

1045年,苏颂升任南京推官。

他的顶头上司是欧阳修,刚从京官被贬为南京留守。这位词章窈眇的一代文宗,是庆历新政天团里的猪队友。

保守派攻击范仲淹结党营私,欧阳修发表《朋党论》替老大辩护,结果越描越黑反倒被宋仁宗统统赶出京城。

两位穷苦出身的大才子,各自挥洒笔墨一展胸中之气。

范仲淹以文载道,写下忧国忧民的《岳阳楼记》。欧阳修以文消遣,写下乐哉乐呵的《醉翁亭记》。(见秦岭一白.范仲淹篇)

欧阳修看完苏颂的工作报告,惋惜没有将他收为门生,惊叹道: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则修不复省矣。

杜衍退休后四处旅游,重走大半辈子的革命历程。他从地方县令干到当朝宰相,看人的眼光越来越毒辣。

见颂,深器之,曰:以子相知,且知子异日必为此官,老夫非以自矜也。

老少恋不一定情真意切,忘年交必然是志趣相投(遂自小官以至为侍从、宰相所以施设出处,悉以语颂)。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苏颂那年26岁,杜衍已经68岁。

一代人茁壮成长,一代人枯萎凋零。

苏颂没有等来升迁令,先收到老爹的病危单。所有典籍都在教人活得通透,面对生命终结却只能束手旁观。

他自幼不是神童,全靠父亲悉心教导才成功进阶。当年的神童正在工地搬砖,王安石还为此写出《伤仲永》。

苏颂将父亲埋葬在京口,又将亲人从福建接到丹阳。他主动承担起赡养义务,并给儿子说这也叫子承父业。

1053年,苏颂守孝期满之后进京报道。

他被分配到试馆阁当校勘,成为一名掌管神秘力量的图书管理员,随时都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免费遨游。

苏颂整整游了九年,游到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尽管他的工资奖金不低,但是到饭点夹碗排队的人太多。

颂在馆下九年,奉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昏嫁以时。妻子衣食常不及,而处之晏如。

媳妇:我上辈子欠你们苏家的吗?苏颂:嘿嘿,我下辈子给你还债!

足够多的平凡相叠加,才有可能诞生不平凡。

苏颂没有丢弃儿时的习惯,每天坚持多看三五页书。三千多个日夜相叠加,他几乎变成两条腿的百科全书。

宋仁宗想修订新版药典,苏颂发言完全不打草稿。他将脑海里的材料稍加梳理,当场就被指定为项目总工。

780种药条635种药名933幅本草图案分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等类目以苗茎、叶花、果实根为顺序对花萼子房、果实种子做描述

苏颂带领团队历时3年,编撰出21卷《图经本草》。这部超越医学范畴的巨著,荟聚着东方大地的自然神奇。

即便自然如何神奇,也没有人类组织神奇。花红草绿都有着固定时节,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心却飘忽不定。

宰相建议给皇族盖家庙,苏颂说别乱花钱。

皇帝想给郭皇后刻神碑,苏颂说注意影响。

太常礼院、集贤校理、太常博士等岗位轮流打卡,苏颂就像个皮球般滚来滚去,直到滚出京城才稳住脚步。

1061年,42岁的苏颂出知颍州。

两年后,宋仁宗死了。

朝廷要修建豪华陵墓,但是他们不生产一针一线,只会向全国州县下发文件,征收稀奇古怪的陪葬用品。

丧事永远是办给活人看的,最后一次展现权势或孝心。有些黄土坟冢里的枯骨,百年后还被盗墓贼惦记。

苏颂怼道: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

宋英宗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将他调到开封府任职。苏颂提议增加周边军事部署,干等大半年都没获审批。

次年旱灾,农夫们不再为争抢水源械斗,而是扛着撅头冲击县衙(饥民果乘虚犯长垣,戕官吏,如颂虑)。

剿匪小分队四面出击,押回来一批批饥民流寇。双方的肤色面孔没啥差别,全靠装备区分阵营和福利保障。

表彰大会上气氛热烈,按照罚款业绩依次颁奖。苏颂同志的即兴发言,好像给主席台的领导强喂一把苍蝇。

巡检、县尉,但能捕盗,而不能使人不为盗。能使其不为盗者,县令也。且民罹剽劫之害,而长官不任其责,可乎?

有多少追责会,被粉饰成感动大宋的庆功会...

1067年,苏颂升任度支判官。

辽方代表团结束国事访问,苏颂负责护送他们离境。双方使团住进恩州招待所,当天夜里就有人隔墙放火。

院里的人想跑出去提水,院外的人想混进来摸鱼。苏颂下令不准打开大门,极其淡定的指挥手下灭火自救。

烧毁几间房子是管理漏洞,被干掉几个草原汉子是外交事故。

激进分子们冲不进去,造谣苏颂想烧死契丹人来煽动民意(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

苏颂扑灭官方驿站的明火,又出来平息国仇家恨的怒火。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皇帝还是怀疑他的动机。

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第二年,辽国的萧太后过六十大寿。

苏颂代表大宋王朝去随礼,礼金还不能从保费中抵扣。使团路过古北口的一座破庙,人群中接连发出叹息声。

这座近乎被人遗忘的小庙,神像斑驳凋零到难以辨认,杨无敌三个大字依然遒劲有力(见秦岭一白.杨业篇)。

苏颂想象八十年前的宋辽大战,杨家将带着无数男儿血洒疆场,昔日荣耀在两国友好的新时代却沦为边角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时移世易,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永远不变。

宋神宗不想挨打,他要启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工作不是请客吃饭,要以推土机般的精神荡平阻碍。王安石拟定新法干将名单,李定被划分到第一梯队。

小李是变法派的铁杆粉丝,更是王宰相的得意门生。但是由于资历和职位太低,开会发言时根本没人做笔记。

同样一句话,科员和局座说出来当然不一样。

新政天团想打造模范人物,联名推荐李定升任太子中允。让他背熟青苗法的案例,做好连跳八级的心理准备。

梁山好汉们分金吃肉,庙堂掌权派封官加爵,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用稀缺资源巩固自己的团队势力。

皇帝在任命书上签好字,苏颂等人却拒绝盖章。

宋敏求:先朝以来,未有此比。李大临:幸门一启,则士涂奔竞之人,希望不次之擢,焉得人人满其意哉。苏颂: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天下谓颂及敏求、大临为“三舍人”。

宋神宗被大臣连怼三次,深感变法工作的重要性。明明是赵家大院的私章,每次使用却有种求人办事的感觉。

给你们脸了是吧?都给朕滚!

1071年,知婺州。1073年,徙亳州。1075年,知应天府。1076年,改知杭州。

苏颂在各地流窜上岗,随身携带着家人和书本。他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距离终身成就奖却还有很长的路。

渡江遇上风浪,母亲的小船处境危险,苏颂哭喊着跳入水中(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

犯妇保外就医,属下说是骗人套路,苏颂却让她安心养病(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或致有悔)。

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同科进士大都身居高位,王安石更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同乡吕惠卿比他小十几岁,已经是变法团队的二把手。

苏颂具备哀叹时运的资格,却被书本滋润的心态平和。他正站在抗旱救灾现场,看着吴越大地上的难民发呆。

苏颂想起为抢水械斗的村民,冲击县衙被抓捕的饥民。绑在一根麻绳上的百余位小贩,还在等着他开庭审理。

民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1077年,朝廷喊苏颂回京修史。

二十五年岁月荏苒,苏颂再次走进皇家图书馆。昔日的文学青年已经两鬓斑白,一本本厚重典籍却朱颜未改。

苏颂编完史书又去搞外交,他在辽国整整居住三个月,总共写出近六十首诗作,剔除虚词就能合成考察报告。

观北人围猎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纵横兽轶群。画马今无胡待诏,射鵰犹惧李将军。山川自是从禽地,一眼平芜接暮云。

宋神宗讨厌北方邻居,只会秀肌肉和涨保费。上次还想更改边界线,多亏沈括翻出旧账本(见秦岭一白.沈括篇)。

皇帝找苏颂进宫谈话,询问草原上的地形、盟誓、聘使、礼币等情况,最好连辽道宗还能活几年都搞清楚。

苏颂汇总两次出差见闻,整理编撰《鲁卫信录》。宋神宗一边看一边催更,始终雄踞在土豪打赏榜的首位。

最后结尾处,苏颂从汉武帝说到唐宣宗,并得出总结:由此观之,外国之叛服不常,不系中国之盛衰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苏颂即将迎来最大的磨难。

1079年,苏颂权知开封府。

国子博士陈世儒的母亲死了,传言说被儿子和媳妇谋杀。由于没有确凿证据,苏颂没给老陈两口子定罪。

然而,这件事情越传越邪乎,连深宫里的皇帝都惊动了。

帝曰:此人伦大恶,当穷竟。颂曰:事在有司,臣固不敢言宽,亦不敢谕之使重。

宋神宗对苏颂的回答极不满意,安排大理寺、御史台等不相关单位介入,并指示务必要还死者一个公道。

宋朝的冤假错案万万千,也没见几位领导主动关怀。就算数十年后显露真相,从赋税里拨点补偿款了事。

但是这个老妇不寻常,她的丈夫是前任宰相,亲家是预备宰相。

丧事永远是办给活人看的,陈家关系网中的人非富即贵。他们除了身居要职,还有共同的标签:守旧派。

陈世儒被移交大理寺,苏颂被关进御史台。蔡确等变法派头目大做文章,想借机给竞争对手点颜色看看。

御史:公速自言,毋重困辱。苏颂:诬人死,不可为已,若自诬以获罪,何伤乎?

入狱那年,苏颂刚满60岁。

没有相关证据,变法派也不敢胡乱结案。

苏颂和隔壁的苏轼打完招呼,趴在牢炕上写案情分析报告(帝览奏牍,以为疑,反覆究实,由是事得白)。

苏颂出狱后没有合适岗位,被派去沧州做知州,宋神宗安慰道:朕知卿久,然每欲用,辄为事夺,命也夫!

苏轼经过文化界全力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灰意冷对着红烧肉作诗,写的《猪肉颂》比苏颂还有名。

1082年,苏颂被召回京城任职。

这位颠簸大半辈子的老人,终于迎来生命精华的怒放。他在不同岗位竭心尽力,创造业绩的同时稳步升迁。

尚书吏部:则宜分左右曹掌之,每选更以品秩分治。详定官制:选官多感德,其不得所欲者,亦心服而去。吏部侍郎:士庶人不当同用一律,使人知尊祖,不违礼教。刑部尚书:进读至弭兵息民,必援引古今,以动人主之意。

同年,宋神宗生下第十一个儿子。他抱起白白胖胖的婴儿,伤感地说道:佶儿,你只有两个哥哥还活着...

赵佶,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1086年,苏颂召集韩公廉制造水运仪象台。

百名工匠历时七年,将律历算术、机械天文、流体动力等学科完美融合,造出世界第一台自动化天文仪器。

苏颂望着三层楼高的仪象台,指针走数与星月流转相同步。每到整点时刻,还有不同的木偶出来敲锣打鼓。

他担心文科生看不懂,专门编写说明手册《新仪象法要》,其中涵盖150多种零件结构以及机械传动的全图。

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研发团队又建造浑天象,水流推动14幅星图交替轮回,1464颗星光在头顶熠熠生辉,仿佛让人置身亘古苍穹。

年过七旬的白发老者,好像发现人生的乐趣所在。没有庙堂算计和繁重公务,不用揣测领导心思和曲奉迎合。

一个人静静注视着夜空,能听到时光流逝的脚步声。浩瀚深邃的无垠天宇,可以抚平此生难以倾诉的不如意。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1092年,73岁的苏颂升任大宋宰相。

从书生甲到书生乙,他的同辈人几乎死光了。依稀想起卖胡辣汤的老汉,也不知抖勺技术有没有传承者。

新旧党争的传承没断过,各股势力间依然借机撕咬。苏颂没有选择阵营战队,渐渐沦落为孤独的高位者。

颂为相,务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杜绝侥幸之原。

贾易被排挤出京城,苏颂为人才流失感到惋惜。身为宰相却没有阻止的能力,他一气之下提交辞职报告。

宰相公章被连夜收走,还附送扬州知州的调令。苏颂随身携带家属和书本,等不到烟花三月就孤帆南下。

第二年,朝廷又让他去河南赴任。

我老了我有病了我干不动了我太想回家了

1097年,苏颂的辞职报告获批。皇帝按太子少师的标准发放待遇,并夸赞道:颂知君臣之义,无轻议此老。

78岁的苏颂终于放下一切,在京口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这里没有他儿时的记忆,却有父母和亲族的墓葬。

很快,我也会躺在你们身边。

1100年,18岁的赵佶登上皇位。

宋徽宗加封苏颂为太子太保,还让秦岭一白送来土蜂蜜。老人端着温热的蜜水,翻开一字一句写好的家训。

唯苏氏世,宦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次年,苏颂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2岁。

宋史评价道: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

苏颂,一位从书本里走出来的全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乐山大佛作文 青岛旅行作文 我喜欢狗的作文 自己选择的路作文 新时代的英雄作文 做卫生的作文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范文 小学同学作文600字 美丽的风景作文300字 高中英语作文邀请信范文 在奋斗中享受快乐作文 我的家乡50字作文 有一种幸福作文 生活教会我什么作文 我的班主任作文四百字 遥望星空作文800字 50年后的人类作文 英雄的作文素材 努力800字作文 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作文 我是一棵小草作文 走进大自然作文 春节作文300字三年级 美就在身边600字作文 描写孙悟空的作文 在欢笑中成长作文 外婆的作文800字 描写雾凇的作文 二十年后的我作文200字 红石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