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乡愁丨这四十年之家乡的山与水

2020-12-24 02:20:01
相关推荐

这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了,人民富了,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了,乡村渐渐消失了,青山绿水纷纷变成景点收门票了,空气越来越差了;这四十年,学校由破庙变成高楼了,小人书从街头慢慢消失了,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各类花样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让孩子们目不暇接了;这四十年,矿山开始转型了,家乡的生态恢复了,旅游线路确立了,蓝天白云回来了,城市的雾霾却吹来了……

这是最好的四十年,还是最坏的四十年?历史在这儿反思。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头看看。慢慢走,细思量!

家乡的山与水

我的家乡,是祖国矾都,也是世界矾都。这儿的明矾储量居全国第一,也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储量的60%),向来以盛产“明星”牌钾明矾而闻名。

小时候,这是最令我自豪的事儿了。

矾山原名赤垟山,因为宋末时发现明矾矿藏,开始建窑炼矾,于是改名矾山。当我踏进矾山中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矾矿的开采历史、明矾的用途,以及身为矾山人的自豪。现在,我几乎把所有化学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我依然记得明矾的分子式:硫酸铝钾加12个结晶水(KAl(SO4)2·12H2O)。家里有一块精美的明矾结晶石,屡次搬家,总把它紧紧带着。

家里珍藏的明矾结晶石(矾山一小 赠)

八十年代已经不太用明矾来净水了,但明矾还可用在化工以及食品加工方面(当时并不知食用明矾有种种副作用),还有矾塑工艺。说到矾塑工艺,那可真是家乡“一绝”——把彩线绕在精心折好的金属丝上,放入明矾结晶池,不久便有精美绝伦的矾塑工艺品诞生。这些工艺品俗称矾塔,但远不止是塔,花鸟虫鱼、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风光等都有。沾着晶莹剔透的明矾结晶颗粒,矾塑工艺品看起来熠熠闪光,宛如仙家宝贝。

家乡的“二绝”,我认为是地下迷宫。

经过六百多年的挖掘开采,矿山内部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下迷宫。特别是鸡笼山,从上到下,听说竟有10层矿硐!最高的海拔近600米,最低的有190米。每层矿硐之间有阶梯道路相连,整个矿硐就像一个童话王国中的迷宫,任你想象力多丰富,也难以想象这迷宫的宠大与复杂。甚至连长期在里头劳作的矿工都无法一一说清。

有的矿洞宽阔高大如大会堂,容纳几百人没问题(据说文革时还有在里头聚众开会);有的长达上千米,而且四通八达,洞中有洞,你在里头根本找不到北。地下迷宫是不费电的空调室,常年温度在18度左右,冬暖夏凉,将来必是旅游胜地。

我觉得地下的矿藏有朝一日总要挖尽,而保护遗迹,发展旅游业,恰是家乡最光明的出路。

2012年,我回乡讲课,趁便参观了著名的312平硐(就是海拔312米的矿硐)。道路弯弯曲曲,铁轨一路延伸,铁轨上锈迹斑斑的矿车,铁轨旁同样锈迹斑斑的变电房,诉说着这儿曾经的忙碌与繁荣;到了一处陡峭的斜坡,我看到了一辆生锈的绞车机和一圈圈粗大的绞车钢索——原来这儿斜度过大,矿车无法自由地开上开下,只能由绞车机把矿石拉上来……

那些斑斑锈迹无不记录着采矿工人往日的艰辛!

我以为这矿硐早被废弃。谁知,在我们斜向下走了约50米之后,居然发现,有两个工人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在采矿。一个举着锤子把矿石砸成小块,一个把它们装进一旁的卡车……

于是,对家乡的种种痛苦回忆一下全都涌上了心头。回到杭州后,我便写成了《来自古得曼星球》一书,试图以古得曼人的悲剧给家乡一记警钟。我深深知道,这个矿既是宝贝,更是一场噩梦(特别是对当地的生态而言),矿石并非平白无故就能变成晶莹剔透的“宝石”。 工人千辛万苦地把它们从洞里开采出来之后,还要经过焙烧、风化、溶解、结晶等复杂工序,最后才能成那一颗颗洁白美妙的明矾结晶体。而这一系列过程,对环境曾经有过太严重的伤害。

矾矿焙烧高炉(曾瑞行 摄)

焙烧高炉排出的废气,曾是矾山几代人的噩梦。小时候,没风的日子,空气中就掺杂着难闻的矾烟。废气在山谷里徘徊不去,呛得喉咙异常难受。很多居民的皮肤与呼吸道都有不同程度受损。有些工人长年累月地在矿洞里劳作,最终都会患一种疾病——矽肺,在当时,无药可救,最后只能咳嗽至死。

采矿工人(曾瑞行 摄)

山谷的水稻受矾烟熏烤,叶子上就会长出黑褐的斑点,最后结出一些空壳。每当这时候,我爸爸总是唉声叹气又无可奈何。其他农作物也一样,都会因为废气污染而大幅度减产。污染严重地区的植物大多都是蔫头蔫脑,甚至整株枯死。

如果说中国哪个地方最早产生雾霾,我猜,那一定是矾山了。

还有,矾浆(废水)也是环境的一大杀手。乳白色的矾浆排进溪流,溪里的生物一律死绝,水草与鱼儿不见影踪。这样的“牛奶溪”当然也无法用于洗涤或解渴。“牛奶溪”下一站排入福建前歧,继续祸害当地的环境,福建人民也因此与矾矿打了“n”次官司。

铲矾工人(曾瑞行 摄)

废弃的矾渣无处堆放,随意倒在附近的山上,致使好多山头寸草不生。那时,初来矾山的人都很惊讶:“你们这儿的山怎么都是光秃秃的!”

矾山镇的鸡笼山开采历史最为久远,是典型的矾矿地貌。日积月累的采矿,使整座山“腹中空空”,早些年,民房倒塌事件也有耳闻。

好在矾山人民终于认识到采矿炼矾其实是杀鸡取卵的事儿,近几年,矾矿慢慢开始转型。虽然不能一下关闭矿山,马上把矿山变成旅游胜地,但至少在环境治理以及矿物废料的综合利用方面下了狠功夫。矾山镇的生态正在慢慢地恢复。我在两年前回乡,已经看到瓦蓝瓦蓝的天空。“牛奶溪”不见影踪,溪水清澈碧蓝。原来那几个光光秃秃的山头现在也都长出了绿色植物,虽然稀稀落落,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

综合治理后的矾山:绿水青山(曾瑞行 摄)

最令人惊喜的是,矾矿遗址已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个工业景观以后有待成为稀缺的旅游资源。国家矿山公园的项目也正在规划。矿业地质、矿业生产、矿业制品等5个类别的矿业遗迹正在整修建设。而有些特色景点已经整修成形,如登山石步道、明矾始祖宫、矿主老宅院、福德湾老街、挑矾古道等。

2006-2018福德湾12年来的变化(曾瑞行 摄)

鸡笼山半山腰的福德湾,是矾山镇最典型的矿工村。古老的民房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用的大多是废弃的矿石。这儿,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也有采矿、炼矾、宗教信仰等遗迹,是个集矿洞、古街、古老生产技艺、近现代工业遗址于一体特色山村。这儿,曾是采矿炼矾的中心地带,也是明矾交易的集散地,是矾客挑矾的出发点,曾经盛极一时。

古老而又崭新的福德湾老街(曾瑞行 摄)

以福德湾为中心,挑矾古道辐射藻溪、赤溪、前岐、沿浦等地,街巷古道也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辐射岭脚街、石板街、南山坪街等,巷道蜿蜒交错、古风犹存。

挑矾古道多数因公路通行而废弃,但也有几条保存完整,特别是矾藻线挑矾古道,曾是明矾的主要运输线路,于1953年达到矾运高峰。这条线路的挑矾客主要来自藻溪、南宋、昌禅等地,后来甚至吸引了江南片及江西垟的众多百姓前来挑矾。据说在鼎盛时期,整条道上人流不断,每天可达上万人!

挑矾古道遗址(矾藻线)(吴正党 提供)

“金鸡未啼就开饭,饭包挂在扁担头。一路挨黑多艰苦,天明就到矾窑脚……老鼠循路洞桥险,目屎如珠滴水岩。”

这首《挑矾歌》,唱的就是这条路上挑矾的艰辛苦楚,同时暗暗嵌进一路行来所看到的景观。这条线路从矾山福德湾(或水尾)出发,过大龙山、尖家坑、坪棚岭,经昌禅树脚、华楼内,上华岭头,往下再到三条溪,然后过洞桥,经险口、吴家园、将军脚,折到九堡,最后到达藻溪街道。一路上有高山低谷,有溪涧急湍,也有石碑、凉亭、庙宇、桥梁……

昔日荒僻的古道,今日观光、野营的好去处(矾藻线)(黄戍军 摄)

旧时为挑矾人发愁的崎岖山岭,现在成了观光、毅行、野营的绝佳去处,依旧是莽莽苍苍的森林,依旧是飞珠滚玉的溪涧,但路上已经不见汗滴如雨气喘如牛的挑矾人。山林更寂静,水潭更清幽,只有那一个个古旧的凉亭,以及被脚板磨平的石阶与矴步,依旧在诉说着曾经有过的热闹与艰辛。

风光秀丽的挑矾古道(矾藻线)(黄戍军摄)

家乡的鹤顶山,亿万年前就屹立于矾山盆地东面了,海拔1006米,为苍南第一高峰。山上多杂草,少林木,树种单一,多为生命力顽强的青松。长久以来,人们对这座母亲般的大山只索取,少播种,少养护,实际上就是一座荒山。记得童年时,山上的山坡分产到户,每到秋风萧瑟,秋草枯黄,农家子女便上山一片片地收割回家烧饭,这时,整座山都变得光秃秃的,只剩下黑黑的巨石从上到下排成一条条长长的石溪。据说这些岩石都是晚侏罗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而这一条条石溪正是在熔岩冷却、收缩、固结之后,在长期风化作用下,崩塌,散落,最后在山坡上堆积而成。现在,“鹤顶山”地质公园正在打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小朋友有福了!

由于城镇化进城,半山腰的一些村庄都搬空了,而且现在家家户户都用煤气灶,很少有人再用柴火烧饭了,这才换得春天来时,杂花生树,满山杜鹃盛开。近几年,由于自然能源(风能)的开发与利用,鹤顶山上多了一排排白色风车,这便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与鹤顶山上的“云海、花海、石海”一起,并称“鹤顶山四绝”!

鹤顶山花海、云海、风车……(曾瑞行 摄)

此外,听说童年时日日经过的白山脚下的大溪也要搞“漂流”项目了。那已经站立几百年的石碇步是否要面临劫难?是否有一处处“农家乐”临溪而建?一方面,很欣喜地看到家乡正在转型,人们开始以青山绿水为豪,而不再是无穷无尽地开发地下矿藏;另外一方面,又很怕家乡跟别的景区一样, 过度建设,把原来的自然与人文遗迹“建设”得面目全非。

对这片土地,我爱入骨髓。

老天爷不会给得太多。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青山绿水,一边无止境地索取,丝毫不心疼地损耗着这一片生了我们养了我们的土地。之前的采矿历史就是深刻的教训。

很多大城市,高楼大厦有了,蓝天白云没有了,月亮星星也不见了,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被雾霾笼罩。城市人口那么多,公园里的植物吐出的那点点氧气是绝对不够大家分享的。

愿家乡的天空永远蔚蓝,愿家乡永远都有绿水青山!

(鹤矾,原名张巧艳,1972年生于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执行主任。现供职于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1998年开始童话创作。著有短篇童话集《窗口飘来个肥皂泡》《了不得的鼠小七》等5部,长篇童话《阳光娃娃小晴天》《神行精灵卡布丁》等10余部,另有随笔集《诗画两从容》、儿童小说《托尼﹒艾米历险记》等。)

转载于柴桥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花 作文旅游 350作文 世界作文 春节作文作文 春节.作文 作文 感 作文美丽 美丽 作文 描写作文 作文有哪些 六年级作文作文 自己的作文 喜欢作文 《成长》作文 作文一篇 作文 家乡 《爱》作文 作文朋友 作文小学生 的故事 作文 故事的作文 的人作文 作文的结尾 英语一作文 作文的开头 中考作文作文 的作文400字 的故事的作文 你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