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弱小与强大(选粹)

2020-12-24 10:25:02
相关推荐

△全文刊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9年第8期

点击购买

“天”,塌在一个弱小的肩上

文学,总是要表现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就是喜剧有时也在表达不幸之中,让观众含着泪水笑,因为许许多多不幸的故事,是文学创作中深化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学唤起人们悲悯情怀的主旨之一。

可当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着不幸的人,其15年的人生,5500多个煎熬的日夜,一个一个真实地展现在你面前时,你就没有了站在生活之外、阅读文学中不幸的那种从容,而是感受到一种深入其境的锥心之痛。这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不幸,原来是这样的残酷。

2019年5月11日,我从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洋头村扶贫点上采访回来,心却还留在那个叫做洋头寨的自然村里。一个身高只有1米5、体重才83斤的名叫温素红的女人所经受的苦难,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她那弱小的肩膀,扛着一个塌下来的“天”,踉踉跄跄地走过了15年。这15年她是一天一天一夜一夜地熬过来的,直到平安保险集团的扶贫工作队走进村里……

上午在她的家里,下午在村委会,我和温素红聊了很久。温素红始终面带笑容地说着,我却听得心头无比沉重。

温素红,1981年5月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五华县,她的出生地与她现在的家只有20多里路,却分别属于两个市,一个属于梅州市,一个属于河源市,都是客家地区,也都是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客家人是广东三大主要民系(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中的独特一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他们起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群体,客家人可以被称为是一个民系。顾名思义,客家即“客而为家”,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经历者,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于赣粤闽边界,才被称为客家人。这些被认为是“客人”的人,在经过漫长的迁徙历史后,却始终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开枝散叶,形成一个如今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见到他们身影的庞大群体。

历史上,客家人主要有五次大迁移。

第一次大迁徙是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当时其前锋就已经抵达今天广东梅州的大埔。这次迁徙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源自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又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乱所及,唯有赣南、粤东北和闽西南等地,由于交通闭塞,可以免受战乱所害,于是吸引着客家先民们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了今天的赣南、粤东北和闽西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大迁徙是公元1126年后,这时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进入如今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主”是原住民,“客”即为外来者,移民外来入籍者皆被编入“客籍”。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第四次大迁徙是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

第五次大迁徙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广东广府人与客家人的“土客械斗”,双方都死伤甚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广东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漂洋过海去谋生。

此时,一部分客家人,通过海路和陆路开始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

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人是一个吃苦耐劳生命力顽强的民系,现在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及世界各国约有8000万客家人,正如客家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历史上几次大的迁徙,绝大部分都转移到了丘陵连绵不断的闽粤赣边界。闽粤赣边界地区气候潮湿,土壤酸性大,不够肥沃,粮食很难丰产,地形又以丘陵为主,山多田少,良田更是匮乏,事实上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定居。再加上处于丘陵山脉之中,交通非常不便,客观上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以被誉为“客家四州”的梅州、惠州、赣州、汀州(今长汀)为例。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人均GDP长期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一,赣州经济也一直处于江西省末端,其他客家人聚居地如广东的韶关、河源,广西的贺州等地,经济发展也都比较缓慢。

△ 河源紫金县

温素红的出生地梅州五华县,和她嫁到的河源紫金县,都是属于客家贫困地区。人们世代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着温饱,千百年来,没有根本改变经济面貌。所以,也是今天我们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

由于贫困,温素红几乎就是泡在苦水里长大的,她出生时母亲已经生了两个哥哥,在特别重男轻女的家乡,她就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加上家中又穷困,养活不了这一张多余的嘴。她被送人了,领养人家善良,但是,同样家贫,所以她中学没毕业,就要出门打工挣钱养家。

温素红16岁不到,就到广东佛山帮人卖服装,挣的所有钱都寄回给养父母,而自己在外打工两年没有回过一趟家。不是不想家,那时,她还是一个大孩子,怎么会不想家,可回家的路在她的眼里,就是一张一张的人民币,她舍不得。

两年后,温素红终于回到了家乡,家乡还是那样的贫穷,除了种田种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养父母也是一筹莫展,温素红仍然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一个多余的人。就在这时,她遇上了一位小伙儿名叫朱伟强。

朱伟强,河源市紫金县洋头寨人,同为客家小伙儿,家中有六姊妹,他是唯一的男孩。朱伟强家同样贫困,本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专长,好在客家小伙儿都能吃苦,脏活苦活都肯干,又顾家。两人谈不上感情有多深,只是让温素红感到想有一个家,朱伟强是家中的独子,能给她一个栖身避雨的家。很快温素红就嫁给了朱伟强。那一年她19岁,朱伟强22岁,当地人普遍早婚。19岁,在城里,还是一个在妈妈面前任性的大女孩的年龄。

可客家女人,她们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家,哪怕是一个穷家。没有金窝银窝,但总有自己的草窝,草窝对于穷人一样的温暖。婚后的日子虽然家贫,贫穷到结婚的时候都没有钱摆喜酒,但有了自己的家,温素红就感到温暖。不久,有了第一个儿子,过了两年又有了第二个儿子,结婚四年,温素红田间地头的劳作,还为丈夫朱伟强生了两个儿子。这对于独子的朱伟强家,那是欢天喜地的事。

可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需要钱来抚养。这时,朱伟强的姐姐妹妹们都已经出嫁,并且家中经济状况都不太好,父母亲也年事已高,特别是父亲有严重的糖尿病,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朱伟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要撑起这个家。但勤劳的客家人不怕吃苦,朱伟强到处打工,什么苦活都干,只要能挣钱养家糊口。

紫金县是一个贫困县,贫困县一般资源相对匮乏,但这儿出瓷土,当地人把它叫作白泥,白泥是用来烧瓷器的原料。挖瓷土是个苦活,可苦活也得干。朱伟强就给老板挖瓷土,挣钱养家。

偏偏老天不长眼,不眷顾穷人。朱伟强挖着挖着,最可怕的事发生了:塌方。细腻凝结沉重的瓷土,把朱伟强砸在坑里。他被工友们从瓷土里扒了出来,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可生不如死。他下肢瘫痪了,瓷土砸坏了他的腰椎,他再也站不起来了。施工队的头是个小老板,付完了十几万的医疗费,给了7万元的赔偿,就再也没有能力给钱了。

朱伟强的家,“天”塌了!

可这个“天”塌在一个弱小的肩上,她就是温素红。此时,公婆年迈,儿子太小,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床上躺着一个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男人。那是2004年的10月,那一年,温素红24岁。

真的有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伴着星露下地,踏着月光回家

此时,朱伟强的家,上有丧失劳动力的两个花甲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朱伟强就是家中顶天的那根柱子,现在柱子折了,天就塌了下来。我们常说,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可个子高的倒下了,天,就塌在那个弱小的肩上了。这个弱小,只能是温素红了。

出院以后的朱伟强被抬回家中,躺在床上,心如死灰,日夜不停地用手敲打着失去知觉的双腿,情绪低落,在生还是死的边缘上徘徊。老父亲愁白了发,老母亲哭干了眼,姐姐妹妹们回到娘家,长吁短叹,但待不了多长时间,又各自匆匆回到自己的家中,因为家家都有农家的困难,家家都有嗷嗷待喂的鸡鸭。村里怀有同情心的人来看过了,几个姐妹们也来关心了,之后,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家都无奈地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了。

只留下温素红,她无处可去,因为这是她的家。她说,当时看着家中的一切,两个老人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独子,一筹莫展。两个儿子,大儿子四岁,拉着妈妈的手,被吓呆了,不停地问妈妈,爸爸怎么躺在床上不起来?小儿子才两岁,还在满地爬呢,他连吓都不知道,还时不时地去找妈妈要个抱抱。温素红手足无措,日子该怎么过?

此时的温素红,看着丈夫一脸的死灰,看着两眼已经麻木得连悲伤都不知的公公婆婆,心里充满着绝望,对于一个也才24岁的她,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还有没有头。当丈夫在医院里抢救时,全家还抱着他能康复的希望,这个希望也支撑着温素红风里来雨里去。几个月过去了,年纪轻轻的丈夫要永远瘫在床上了,支撑着自己的希望彻底消失了,日子一下掉进了苦海,而且不知道苦海的边在哪里?一个弱小的女子怎么挑得起这么一个沉重的家,温素红绝望得连死的心都有了。

这时,小儿子突然抱着她的腿,哭闹着:“妈妈,饿,饿。”

在绝望中的温素红被儿子唤回到了现实中,她低头看着眼前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真的是嗷嗷待哺,真的是黄口小儿,做母亲的天性给了她活下去的理由,她默默转身去了灶头,儿子要吃,丈夫要吃,公婆也要吃,一家人总要活下去啊!

烧饭,为了全家;烧水,给丈夫擦身;还要喂鸡喂猪。等把家人都弄睡下了,盆里还有一堆衣服。广东属于亚热带地区,闷热多汗,是其气候的特点,所以天天都要洗澡冲凉,一家人换下的衣服,是温素红每天晚上九十点钟后的作业。

忙完一切,月亮早已挂在窗棂上,窗外的西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轮廓里还有家里的一亩三分茶园,那是家里的生计,是温素红明天清晨的作业。

温素红看看家里的钟,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她拖着累得已经没有了知觉的身子,在丈夫身边躺下。

她要让自己恢复一点体力,明天的日子还要过,这个日子里,是整个一个家。

可是,睡下没一会儿,就被丈夫不时敲打着他自己的腿弄醒。丈夫的双腿已经没有了知觉,却总觉得疼痛不已,所以两只手日夜不停地敲打着已经不能动弹的双腿。温素红后来对我说,不知道什么原因,他那脚连老鼠咬了脚指头都不知道,却说日夜都在疼,疼得他不断地呻吟。我不能从病理上回答温素红这是什么原因,但却知道从心理上有这么一种下意识的感觉。我曾采访过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他的一条腿在战场上被地雷炸断了,后来装了假肢,但他却常常觉得假肢发痒,不自觉地用手去抓,这可能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状态,觉得自己的腿还在。朱伟强这种日夜觉得腿疼的感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日夜的呻吟和敲打双腿的声音,让睡在一旁的温素红,常常通宵无法入眠。

所以,夜,对于身心疲惫的温素红来说,就显得特别的短,明天,仿佛在自己刚刚躺下后就到来了。

第二天凌晨5点,温素红就起床了。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丈夫排便。下肢失去知觉的丈夫,无法排便,大便小便都无法自主排泄。早上起来,小便胀得他的肚子像是一面鼓,微微隆起,可就是不会自己排出,只胀得他痛苦得直哼哼。温素红只得用双手帮他轻轻按摩,顺着腹部一点一点地往下推。可大便按摩就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由于长时间卧床,没有运动,朱伟强后来严重便秘,大便干燥得像是羊屎,一粒一粒的,温素红只得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

从此,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丈夫大小便。

干完这些,快6点钟了,天开始麻麻亮了,老人和孩子都还在睡梦里,温素红要去喂猪,为了给丈夫挣继续治疗的费用,她一个人最多的时候养了20多头猪。每一头猪跟孩子一样,都要吃要喝,而且一头猪每天吃的不比孩子少。特别是每天早上,猪也是嗷嗷待哺,真的是嗷嗷叫着等待着喂食,来晚了,一群猪就发出饥饿的“抗议”声。温素红要去给猪煮猪食。喂完了猪,还要把20多头猪一夜拉的粪便清理出来,然后挑着猪粪去茶园。

茶园在半山,从猪圈到茶园100多米,矮小的个子,80多斤的体重,晴天还好,一遇雨天,泥泞的山路上,远远地看见温素红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像一只顽强的工蚁,一步一步地朝前跋涉。温素红将猪粪挑到茶园,给茶树施肥,然后她要到茶园里去锄草,每年茶叶收入是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再然后,就去喂鸡。最多时温素红养了几十只鸡。鸡和猪一样,都要吃要拉。于是,锄完茶园里的草以后,她要把鸡一夜拉的屎,也清理出来。

这时,公公婆婆起床了,孩子们也醒了,温素红要给他们准备早饭。婆婆帮助媳妇打下手,烧好了早饭,家人都在吃饭时,温素红要去伺候丈夫吃饭。

全家人吃完早饭,时间已经快7点半了,这时,温素红匆匆出门了,她还要去上班。为了补贴家用,温素红在镇上的一家编织厂里,找了一份编织毛衣的工作,每天上午8点上班,因此她匆匆地出门了。

中午12点下班,工友们都休息吃饭了,温素红却顶着烈日又匆匆地往家赶,她要赶回家烧中饭。婆婆虽然能帮她把菜烧好,但两个小儿子吃饭,还得自己回家,还有那个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丈夫要吃饭。

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两个小时,温素红要赶回家,烧好饭,伺候丈夫吃好,差不多就到了下午要上班的时间了,她又匆匆往镇上赶,好在工厂离家不太远。为了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温素红天天都匆匆奔走在路上。

下午6点下班回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丈夫排便,每天如此。然后再去烧饭,照顾儿子吃好饭,又要去喂猪喂鸡,再回来给两个孩子洗澡,孩子们嫌她身上有猪屎的味,她拍拍儿子的屁股哭笑不得。接着给丈夫擦洗身子,还要给丈夫翻身按摩、搽药,医生一再交代,担心丈夫长期卧床容易长褥疮。

弄完这一切,她才能吃上一口饭,吃完饭,又是洗全家人的衣,洗好,晾好,又是月光正顶了,每天都是到了夜里11点以后,她才能真正喘一口气,然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躺下。

感觉很快第二个清晨又到来了,周而复始,一天一天。温素红总在路上,不是匆匆下地上班,就是匆匆赶路回家,那弱小的身影总在田间地头乡间小道上,披着星露出门,踏着月光回家,人累得连笑一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不仅如此,为了多挣一点钱给丈夫治病,她除了在编织厂上班,周末还常去做小工,小工都是又累又脏的活,例如为工地扛水泥,一袋水泥100斤,她的体重才80多斤,扛着水泥两脚都打战。编织厂有时为赶工,常常加班,老板觉得她家里的事太多,就不安排她加班,可她为了多挣一点加班费,下了班赶快回到家里,料理好丈夫,又赶回厂里加班。工厂从老板到工友,都心疼她,下班后夜深了,工友、老板轮番送她回家。

就这样,每天夜晚,温素红坐在工友们的电动车后座上,往往就靠着同事的后背睡着了。工友们也不忍心叫醒她,只是把电动车骑得慢点,稳点,让这个苦命的女人,稍稍睡一会儿。因为,一会儿到了家,她又要忙丈夫、儿子、公婆,还有那几十头猪和几十只鸡鸭的事。

村里人好多都心疼地说,看她,又黑又瘦,体重从刚开始的103斤,降到了83斤,整个人形小了一号。

一天清晨,温素红又匆匆去了茶园锄草,锄着锄着,就一头栽倒在地,晕过去了。周边没有一个人,也就没有人来帮她,她在凌晨的露水地里不知道躺了多久才苏醒过来。她没有力气自己爬起来,只是艰难地翻了一个身,面朝天躺着。此时,她看到月亮还挂在西山上,清晨的露水就像细雨落在自己的身上,全身都湿透了,微风一吹,透着心地凉。她问自己,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泪水一下就顺着自己的眼角流了下来,她擦了擦眼泪,艰难地爬了起来。

是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人,有时候不怕吃苦,因为苦难总有到头的那一天,人,怕的是没有希望。

周边的村子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困难比温素红家还要小一点,但,有人家的年轻媳妇就跑了,跑得没有音讯。这时候,有村里的大嫂看着实在不忍心,就关心地私下问温素红:“你才20多岁,还这么年轻,长得也很清秀,天天这么守着活寡,受得了吗?这样泡在苦水里,到哪天才是个头呀!”

这时,温素红抬头看了看天,天上有几片正往山外飘去的白云。她在佛山打过两年工,她当然知道山外的世界比山里的日子好,然而她再低头看了看躺在床上的丈夫,叹了一气才说:“谁叫我命苦,我只要离开两天,他就活不下去了,老鼠咬了他脚指头都不知道。”

接着,她看了看家门口满地跑的两个儿子,露出一丝欣慰:“我还有两个儿子,总有出头的那一天吧。”

就这样,这个客家妹一天一天数着日头,一天一天守着丈夫,一天一天盼着儿子长大,这一天一天,如同流水,慢慢地流过了5500多个日夜,日子对她来说,除了盼头,就是那流着的一滴一滴的汗水,挣着的那一块一块的钱,一天一天积累了整整15年的日子,可贫困并没有离自己远去。

人,可以失去一切,唯独不能失去希望。

并不是为了爱,仅是为了一个家

那天下午在村委会等待采访温素红的时候,村委会一位妇女干部不无敬佩地对我说:“要是没有温素红,她那个瘫痪的老公恐怕早死了,可现在人家活得好好的,前些日子还在平安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去老远的石家庄治疗了呢!”

我来深圳定居27年了,多年来,在各种不同的地方,见过不少被称为“客家妹”的姑娘,她们大多都在社会的底层,例如商场的营业员、工厂的打工妹、餐馆里的服务员,甚至在早期的建筑工地上,也曾见过客家妹的身影。我对她们的评价,可以借用一句广东民谣来概括:客家妹有多好,娶到等于捡到宝!在我的脑海里,她们未必是漂亮的,但她们一定是质朴、勤劳、能吃苦而不叫苦的一个群体。所以,是最好居家过日子的“宝”。

客家妹以其勤劳、俭朴、坚忍不拔的性格,受到世人的普遍称赞。他们往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复有暇之时。上世纪初,一位曾经在客家地区居住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回国后,写过一本书叫《中国的客家》,他在书中说:“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国客家地方居住的,你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他的《中国访问记录》中,也写过类似称赞客家女人的话。

不论是在传统中,还是在现代社会里,客家女性始终是家庭的重心,是社会基层的稳定器。

客家地区有句俗语,说“没有老婆不成家”,这个“家”不仅指“结婚生儿育女”,更重要的是指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客家妇女充分扮演着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婆婆的家庭角色。她们脾气柔顺、内心极有主见,又恪守主内不主外的温良恭俭让的祖训,与公婆妯娌和睦相处。

可客家人,主外的仍然是男人,而主外最大的责任就是挣钱养家。温素红的男人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连生活都要靠温素红照顾,这个客家女人肩头扛着的就不是一个主内的责任了。在当今社会,没有人不强调责任,可往往人们强调的都是别人的责任多,而客家妹主内,就是首先遵守自己的责任,这是客家妹自觉的文化意识,是客家人的传统。

当主外的顶梁柱倒了,温素红就内外都得支撑着。日子,像村边小河的流水,不紧不慢地流过,困苦,一天一天地跟随着。家乡穷苦,是大山的阻隔,是土地的贫瘠,是交通的不便(刚刚才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我从深圳去河源,坐的竟然还是以前那种绿皮火车,车上竟然连卖水的服务都没有)。公婆,一天比一天老,儿子却一天一天地长大,这是温素红最大的欣慰,也是她最大的负担,她深知知识的重要,坚持让两个儿子继续读书,因此经济支出有增无减。温素红十几年的付出,也只能维持着家的基本温饱,但贫困却像影子一样,一直就在身后。多少个夜里,温素红会突然从疲惫中醒来,伸手摸到了丈夫仍然没有知觉的腿,望着窗外没有月亮的西山,朦朦胧胧的阴影里,什么也看不清。

她在心里默默地数着:一、二、三……一年、二年、三年……15年过去了,自己也人到中年了,哪一年会是个头,哪一年,才可以摆脱贫困?

这一天,也许来了,平安保险集团的扶贫工作队进村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家简介

杨黎光,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打捞失落的岁月》《惊天铁案》《瘟疫,人类的影子》,中篇报告文学《生死一线》等。另著有长篇小说《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网》等。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近年着力于“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系列的创作,完成的《商人与国运》《中山路》和《横琴》等,是各自独立成篇的三部曲。

责任编辑 / 张冰

视觉设计 / 李羿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