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被文人墨客成就的名山 唐宋文人为什么多以仰视的视角写庐山

2020-12-24 17:25:01
相关推荐

庐山在最早先以雄、奇、险、秀闻名天下,而后真正让庐山闻名于世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对于这座襟长江带鄱湖的名山,历代文人,特别是唐宋文人在抒情写意时,往往以仰视的视角,此时山大人小,凸显庐山的气魄,但细想也不尽然,以仰视角度写庐山背后或许有其他答案。

庐山位于九江城南,也被称为匡山、匡阜、匡庐,传说因匡俗先生而得名,西汉司马迁用了10个字,首次把庐山写入史书,即“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东晋孙放首次写到庐山地理,他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

也是在东晋,因为陶渊明,庐山之麓成了田园诗的发祥地,在陶渊明的诗篇中,从未出现“庐山”二字,但他一辈子都没有远离庐山,始终围绕在庐山周边,陶渊明笔下的庐山多以“南山、西山”指代。

陶渊明之后,庐山引来了谢灵运,可以说,东晋时庐山开启了沉淀文学底蕴的道路。

文人偏爱的庐山

在童蒙开悟之时,《望庐山瀑布》都会朗朗上口,这首诗开启了孩童的诗意思维,它是李白在庐山屏风叠所作的一首诗,“遥看瀑布挂前川”使用的是仰视角度,李白后来写的“庐山东南五老峰”,同样也是仰视。

唐朝,张九龄的“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孟浩然的“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白居易的“仰观山,俯听泉”;宋朝,欧阳修的“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家喻户晓。

书写庐山的文人太多,庐山管理局组织编篡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显示,从东晋到近代,数千位文人留下了16000多首书写庐山的诗词,他们就像群星,闪耀在庐山上空,让庐山的一切闻名于世。

在那些唐宋诗词中,对庐山的描写大多采用仰视,很少用俯视的姿态描写庐山,不只是因为仰视可凸显庐山的瑰丽与气魄,还因为庐山的山势,能登上山顶的文人很少,能观览到庐山之颠的景致的文人就更少了。

庐山的诞生

数亿年前,庐山还处于海底,属于浅海沉积的地层,在经历了地层无数次的沉降与隆升之后,才浮出海面;6500万年前,这里出现了地垒构造,就是断块山的雏形;20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更为剧烈,地层断裂,在地壳的挤压下,裂缝带隆升,庐山随之诞生,但地貌非常原始。

约300万年前,原始的庐山经历着冰川世纪,到第四纪之时,它已经历了4次冰期,冰川运动塑造了庐山的冰川地貌;数十万年后,流水侵蚀淡去了冰川地貌,刃脊成了奇峰、巉岩,U形谷被冲刷得更加开敞,丰富的水系形成了瀑布与溪涧,新的植被覆盖在庐山的山体上,散落在山间的地质运动、冰川运动遗迹,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奇秀景观。

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平原结合部,为独立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拥有90余座“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海拔1474米的汉阳峰是最高峰。

整体上,庐山可以傲视周围的小山峦,由于庐山两侧的山势陡峭,唐宋时代根本没有易行的正规登山路,庐山的第一条登山道在明朝洪武年间才出现。

上山的第一条路

数万年中,沧海变桑田,秦汉以来,庐山目睹了江山社稷的起落兴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庐山依旧云卷云舒,在三国两晋时,庐山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扬名天下,但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庐山才迎来了第一条登山的路。

经过元末的数次拉锯战,朱元璋最终在鄱阳湖水战中打败陈友谅,在庐山的目睹之下定了乾坤;洪武26年,为神化子虚乌有的天命所归,远在金陵的朱元璋决定为一个没人听闻过的仙人立碑,碑上镌刻的是《周癫仙人传》,这块御碑将被运上庐山。

为了将御碑运到庐山之巅,赛阳到锦绣峰的山路就出现了,这是庐山的第一条正规登山道,名为“九十九盘道”,耗时一年多才修通,庐山也因此成了明朝的皇家禁地,共有有三代皇帝敕封,两座御碑在庐山上竖立,这些举动出于何种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当然庐山总算也有可以登庐山顶的道路了。

仰视的诗与登山的路

一直以来,寺庙和道观都位于山下或山腰,来庐山游历的文人也多在这些地方活动,庐山东西两侧比较陡峭,不易攀爬,走上庐山的往往都是樵夫、药农,再者也是寥寥的探险者,不修路他们也可以上山,被他们踩出的小径掩藏在茂林与溪谷间,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些山路都崎岖难行,能登上山顶观览庐山全貌的有几个呢?

庐山下的东林寺

作为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终于登上了先前无人登顶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他不是沿九十九盘道上山,而是从石门涧一线攀爬寻路上去的,他在游记中写下路途的风景,也写下了路途的艰难。

他写到:“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登上庐山主峰的徐霞客以俯视的视角写了庐山,让庐山面目客观地展现出来。

如果在诗词昌盛的唐宋时代,庐山拥有一条登上山巅的步道,那么俯视角度的诗应该不会比仰视的诗少,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俯视式诗词肯定会出现在庐山上,俯瞰鄱阳湖、俯瞰长江的庐山诗词也会传颂天下。

登庐山的路

庐山的第二条正规山路,因牯岭的开发而出现。1886年初冬,李德立沿九十九盘道登上庐山,他站在“女儿城”上,俯瞰到了开阔山谷就想得到它,李德立以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终于拿到了4500亩的长冲河谷。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天堂乐园”,取名为“牯岭”,连牯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连接了山下的莲花洞与山上的牯岭,全长约9公里,路宽2米,由石板垒砌而成,与九十九盘道相比,连牯路更便捷,它随着牯岭的兴起而热闹了半个世纪。

鼎盛时期的牯岭,容纳了来自16个国家的数千人,在中国收回牯岭后,牯岭转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夏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上下庐山都依赖连牯路,依靠轿夫们的艰辛付出,一直到1953年北山公路开通。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公路于1952年9月开工修筑,1953年8月庐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车,与连牯路相比,北山公路不止是质的飞跃,还把现代交通工具带上庐山,因此也改变了庐山轿夫的命运,连牯路的抬轿业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今天的庐山,在九十九盘道、连牯路、公路之外,还有许多条登山步道,它们沿着山谷往山上延伸,深得喜欢探险、登山健身的游人喜爱,当然更多的游客已经不再徒步登山了。

上山公路甚为便捷,虽然弯弯绕绕,容易使人晕车,但也不失为一种趣事,当年徐霞客艰难攀爬寻路的地方也建起了上山索道,无论乘汽车还是乘缆车,登上庐山已经轻而易举,而且有了牯岭镇,游人也不用匆忙下山,在庐山上、在云雾缥缈中更好地感受到了庐山之美。

唐宋文人之所以更多地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除了显示庐山的气势,关键在于缺乏登顶山路,所以只能在山下或山腰,悠然远望庐山,仰望庐山瀑布,感叹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不过,在登上庐山已经很方便的今天,我们真的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春节作文的结尾 自信作文600字 春节作文500 作文封面 春作文 作文700字 作文爱 爱作文 作文的英语 坚持的力量作文600字 作文稿纸模板a4打印 开心的一天作文300字 我的寒假计划英语作文 我想对你说作文600字 假期生活作文600字 有什么真好作文 元宵节习俗作文 英语作文100字左右 跨越作文600字 写物作文400字 寒假作文600字 大年初一的作文 我的乐园400字作文 写烟花的作文 叙事作文500字 放假了作文 扫地作文 300字作文三年级 环保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