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导演王海滨:我眼中的于蓝(缅怀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

2020-12-25 02:55:01
相关推荐

记者获悉,曾经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经典角色“江姐”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今天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她的小儿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在朋友圈确认了这个消息。

在此我们转载一篇青年导演王海滨发表在2007年11期 《电影》杂志上的文章《我眼中的于蓝》(后有添加和修改),借此文深切缅怀于蓝老师。

革命的本钱——我眼中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之一

王海滨/文

才到原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工作的那一段时间,清晨或者黄昏,经常会在那附近看到一个倒背着手慢慢散步的老太太。她一头银发纹丝不乱,着装简单平常、干净整洁,从上到下没有任何首饰;她年轻时候的身材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现在有些驼背了,步履也很迟缓,有时候还会坐在轮椅里;她的嘴角紧抿,目光悠远,神态普通而安详。

走在大街上,没有谁会注意到这位老人。

有一天,我从她身边经过,忽然听到有人称呼她于蓝老师,我惊讶得不能自己,原来,这位普通的老太太居然就是于蓝!?

心目中的于蓝是红衣蓝衫、大义凛然的“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形象)、是坚强的革命母亲周莲(电影《革命家庭》中形象)、是孤苦无依的张寡妇(电影《林家铺子》中的形象)、是令人瞩目的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居然,这个人天天就生活在我的身边。

真的是岁月无情催人老。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和于蓝老师熟悉以后,曾陪同她在一个黄昏慢慢走出家门,走过电影频道,走过电影学院,走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北门,整个路途并不是很长,于蓝老师细细关注着沿途的每一个行人、每一处景观,并在我的询问下,详细讲述北影厂的变迁。我知道这片地方留存了老人半生的岁月,终生的回忆,从1951年她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至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片土地上有她的青春有她的心血也有她的悲欢离合。

当然,老人散步并不是为了回忆,最主要的是为了健康。

老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了,不但做不出工作,还要给国家添麻烦。她可不希望那样。她一定要力所能及地把身体锻炼好,给国家少添一些麻烦。

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神情很认真,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情,看得出是肺腑之言。17岁就参加革命的她,对国家对革命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和领悟。

除去锻炼,老人也很注意饮食,一向严谨的老太太从不接受别人的任何细小礼物,但是如果你说什么什么东西含钙高,有助于补钙,老太太一定很感兴趣。老太太深知老人缺钙,她愿意吃任何可以增加钙质的东西,不过她不喜欢吃钙片,她愿意食补。

于蓝老师锻炼身体是为了工作。那时候,于蓝老师虽然已经86岁了,但每天上午十点还会戴上老花镜,准时坐在那张老式办公桌前翻阅一下报纸,看一看有关文件,或者打几个电话,询问一下她一手创办起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北影厂的有关情况。在2018年,97岁的于蓝老师还出演了为纪念抗战73周年而拍摄的《那些女人》,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能再次站在水银灯下,她很满足,这成为她近几年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还能演戏,真的太好了。很想再演下去……”

有一年夏天,因为做一期安琪(北京电影制片厂老演员、著名导演叶大鹰的母亲)的节目,于蓝老师再次接受我的采访。那天,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一气呵成,大约二十分钟时间,但是等到采访结束了,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于蓝老师站不起来了。

看到我们有些惊惶,于蓝老师非常坦然地笑着说,没事的没事的,刚才坐的时候稍微拗了一下腰,怕影响你们拍摄,所以我没有说,顺一会儿就好了,没事的没事的。

老人家完全可以喊停,然后活动一下手脚,或者换一个姿势,再重新开机。但是,于蓝老师没有这样做,她不想因为个人的原因影响整个拍摄进度,于是,老人家居然满脸微笑地面对我的镜头忍痛坐了二十多分钟!

这就是于蓝老师无比高尚的情操!这就是老一辈电影艺术家言说不尽的情怀!

即便现在,提起这件小事,我的内心仍然对老人充满敬意。

近两年中国电影节日繁多,邀请老人家参加的庆祝活动特别多,老人家一般都婉拒参加,迫不得已要出席的话,老太太会认真地做准备发言稿,坐在电脑前逐一逐句地先打出来,然后默诵一遍,顺一下。老人家说上了岁数了脑子不好使,你上了台,万一想不起词来了,会影响人家,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别人的工作进度。

老人说话的时候,刚刚从元大都公园锻炼回来,站在小月河的红色木质小桥上,面带微笑气定神闲,远望着西沉的斜阳,沐浴了一身霞光。

勤俭的生活

——我眼中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之二

于蓝老师的家紧挨着北京电影学院,房间可以这样总结:空间狭小,陈设简单,环境整洁。家中没有任何昂贵的电器,最为时尚的是一台清华同方的老式台式电脑,还是孩子们淘汰下来的。老人家为了锻炼手指灵活脑子,80岁高龄的时候学会了打电脑,没事的时候就用它玩游戏或者打打稿件。

客厅迎面的墙中间工工整整地挂着老人和周恩来总理的合影以及和邓颖超的合影。

两居中的一间常年收拾得一尘不染,里面有书橱书桌和一张单身床,床上常年蒙盖着一块一尘不染的白布,桌子上的笔墨纸砚摆放如初,墙上挂着于蓝老师的爱人、原北京电影子片厂第一任厂长田方(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政委的扮演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田方棱角分明,英气逼人。每天下午,当夕阳的余辉会照射进来的时候,于蓝老师都会走进这间卧室,四处轻轻擦拭一番。——于蓝老师与田方在战争年代缔结良缘,经历了火与血的洗礼和考验。文革中,田方受到很大的冲击,患病之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过早离开人世。多年来,于蓝一直对田方的去世心存遗憾,老人说如果田方能够多活两年,就能够看到“四人帮”被粉碎,就能够看到改革开放的繁荣景象,那样他就能平和地走了。

于蓝老师每个周末都会被儿女们接到他们家中度过,其余时间,老人都是自己住在自己家里。

与当今那些年轻的影视明星们相比,于蓝老师在物质上并不富有,甚至有些清贫。

第一次到于蓝老师家作客的时候,很是惊诧老人家中的简陋,在老人为我端来一杯韩国大麦茶后,我还有点将信将疑,但随着日后和老人的交往,老人那种勤俭节约时时想着国家想着他人的情怀彻彻底底地感染了我。

在我成立工作室的时候,中央六套《流金岁月》栏目的主持人潘军、二套的《生活》栏目的主持人熊雄等几个好友相约一起吃饭,在我们文学系主任刘一兵的提议下,我把于蓝老师也请了来。老人席间话不多,吃得一直很快,我们给她夹菜,她都要问清是什么,想吃就让我们夹过去,吃得很干净,不想吃就很直接地说不要;期间吃一个海螺的时候,却费了一番周折,倒不是海螺肉难吃,而是老人吃得相当仔细,最后借助一个牙签才把海螺里的残渣剩肉吃干净,吃完后,老人把海螺壳摆放到面前,轻声说:这东西特别昂贵,一个这东西值偏远农村一家人几天的口粮钱,浪费了真是太可惜了。

每逢中国电影诞生纪念日,庆祝活动特别多,于蓝老师应邀出席得几个颁奖晚会和庆典活动都穿了那件灰色西式套装,这身衣服她已经穿了五六年。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公众活动场所,于蓝老师都是穿着它——儿女们已经习惯了不给她添置衣物,因为老人一贯是一件衣服穿得实在不能穿了才换新的。

于蓝老师从不带任何首饰——不习惯,老人说。

我写就这篇小文的时候,想拿给于蓝老师看,才得知她去参加中国妇联组织的援助西部春蕾大会去了。

关注中国的少儿电影、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这是于蓝老师倾注了几十年心血的事业。于蓝60岁出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一干就是20年。人们赞誉她“为了少年儿童,身上有一团燃不尽的火焰”。退居二线后,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委员会名誉主任,她一直关注着少年儿童“在快乐中成长”。在历届“铜牛奖”的颁奖活动中,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和世界性的儿童电影的观摩和交流中,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几年前,多年不演戏的于蓝老师出演了黄宏的电影《25个孩子一个爸》,得到了平生最高的酬劳:2万元。拿到劳务的她直接去了银行,把钱捐给了吉林省白山市孤儿院。

而今,九十七岁的她,还在路上。

为电影艺术而生

——我眼中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之三

有一天,陪着于蓝老师在小月河边散步,于蓝老师说自己最喜欢的事儿就是演戏。

于蓝老师演过的电影不到十部,但是每一部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年,是她读了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心有所动,建议将其搬上银幕。在影片中她主演的由家庭妇女变为坚强的革命母亲周莲的银幕形象,感动了一代人。由于她在《革命家庭》中的非凡演技,于1961年荣获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1965年,她在一次出差途中,读到了小说《红岩》,立刻就被小说中的人物深深打动,觉得是个好作品,回到北京就把这部小说推荐给了夏衍,夏衍由此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她扮演了女英烈江竹筠。影片中,于蓝塑造的形象朴实、干练,有勇有谋,正义凛然,不脸谱化,为了国家为了革命威武不屈英勇献身,成为中国影坛共产党人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典型。江姐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是于蓝扮演的形象使人们认识了这位革命烈士,可以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于蓝与江姐已经很难分开,于蓝老师在剧中的旗袍、围巾成了江姐永远的人物造型。这个感人形象不仅使她成为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也使江姐成为新中国电影画廊中的经典,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

2005年,电影频道在浙江安吉做一场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大型晚会,于蓝老师应邀参加,我们一起坐飞机同行,坐在老人身边,问到老人是怎么塑造电影角色的。

于蓝老师说,首先要喜爱这个角色,打心底里喜欢——在此后的接触中我知道,在于蓝老师的心中,江姐是她永远的偶像,也是一生的标杆:

“这些革命同志为了国家牺牲得那么早,没有享受到现在这种幸福生活,我享受到了太多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是于蓝老师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其次,要去体验人物内心体验人物的真实生活。老人再次强调,以前演戏都是要去体验生活的。她说扮演江姐的时候,不但熟读小说《红岩》,而且还亲自到重庆生活了两个多月,不但找到了江姐生前的战友和许多烈士遗孤,了解到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还实地去一些老百姓家了生活居住,找感觉。

说到塑造《林家铺子》中那个可怜无助的张寡妇,于蓝老师说当年在东北,曾亲眼看到一位穷困的母亲在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车撞死后立刻变疯,那母亲发出的哭号和疯狂的举动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所以,在演戏的过程中,她就把自己想象成了那个母亲,完全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个演员,体验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因为生活太丰富了,你不可能全部都能接触到认识到,当你要塑造某个人物的时候,必须去到这个人物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去全面透彻地了解一下,而且,不能去走过场摆花架子,要真的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无论你能不能塑造好形象,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了,当然,只要你用心去体验生活了,也就一定能在银幕上塑造出精彩的形象了……现在的演员好像做不到这一点了……”

于蓝老师说完就把目光投向窗外的云海。

我想老人这些话应该说给当下所有的演员来听。

我的第一个剧本写完后,怀着揣揣不安的心情上门请于蓝老师指点,她欣然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读罢,眼圈有些湿润,说,不错,有生活。随后,老人中肯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我修改后,她又欣然拿出信纸,提笔给原中国电影集团总公司策划部主任史东明(电影《十面埋伏》等策划)写了推荐信,然后仔细折叠好,装进一个信封,署上名,让我拿给史东明:

我仅仅是一名刚刚走出电影学院的无名小卒啊,却能得到如此的厚待,感动不已——那封信我一直保存多年,后来在搬家过程中不小心遗失,成为我一大遗憾。

“我喜欢看到你们年轻人有闯劲,社会属于你们的年轻人的,电影更属于你们年轻人,我只能做这些,不算什么的。”。

于蓝老师一脸微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600字 关于家乡的作文500字 动物作文100字小狗 说说心里话作文400字 关于雪的作文200字 关于责任的作文800字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 开心的一天作文500字 感谢阅读作文 一键生成作文的软件 父亲的背影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600字 雪中即景作文500字 什么也是一种美作文 春天的作文100字左右 消防演练作文300字 四级作文书信格式 五一见闻作文500字 美好的端午节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450字 写人的作文500字左右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