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金刚经》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 看完涨知识了!

2020-12-25 05:55:01
相关推荐

趣读道文化:读经悟道第六期

我国是一个崇尚信仰自由的国度,一共有五大宗教,其中外来宗教就有四个。在外来传播的宗教中,佛教与中华文化很好的融合并与本土的道教同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两大宗教。

佛教的代表著作有《金刚经》,道教代表著作有《道德经》。这两部经文形成的方式有所不同,《金刚经》是释迦牟尼所说,由弟子们整理。《道德经》是老子受尹喜请求,一个人在房间里完成。虽然两部经文形成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内容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有哪些呢?小编为你细细说来。

在《金刚经》善现启请分第二节,须菩提向佛请教如何使菩提心常驻不退,需要怎样才能排除邪念干扰。在经文的大乘争宗分的第三节,佛是这样回答的: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度化所有一切众生,让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使他们没有痛苦、烦恼而最终解脱。虽然我救度了无数众生,实质上没有众生被度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菩萨。

佛观照万物本然,知道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用智慧观照众生并不实有。所以佛告诉须菩提菩萨度化所有一切众生不应住于相,如果住于相即非菩萨。

佛经破执的说法,在《道德经》中也有相识的说法,只不过用的方法不一样。在第三十四章,老子是这样说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老子说的这段话,表面看起来没有释迦牟尼所说的境界高,其实不是这样的,佛祖所说是教菩萨不要有执;老子说的却是无所执。大道为何“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在《道德经》第二章最后一句就给了答案,老子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念头,何来的执。不居名,不为主不是大道谦让,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念头,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节,佛说:“须菩提,菩萨不住于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无所执着,如果菩萨无所执着布施,福德就不可思量。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说的这段话直接破执,上德就是道,道无我,无我便无执,无所执便是上德,不执德是以有德,境界层次非常的高比起释迦牟尼所说的不执于相布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节,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否?”须菩提言:“不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非身相。”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为何不可以相来见佛暂且不妄论,不可以以相来见“道”我却知道。任何相状都不可作道,但道可作所有相状。“有”不可作道,“无”不可作道;“道”可作有,可作无。“道”不是某个个体,它是所有的统一,所以道非道,强名为道。《文始真经》对“道”的解说是这样的:“道可作万物,万物之中没有一物能像道一样可作万物;道可作万物,万物之中没有一物可作道。”

在道教早课经中,元始天尊是这样说的:“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注:元始天尊是道的象征。)

一家之言,难免有错。有什么看法,一起讨论下吧!欢迎关注,明天再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作文400字 爱作文500字 菜园作文 成长作文题目 小猫咪作文 作文五十字 竹作文 泉州作文 妈妈作文300字 作文素材议论文 作文模版 挑战 的作文 优秀作文小学 作文儿童节 作文在线 在线作文 笑的作文 生活作文500字 书法的作文 初一上册作文 地理作文 眼泪作文 孔子作文 夏季作文 失去作文 青春作文800 动物作文怎么写 政治作文 瀑布作文 青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