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西游记》中的唐僧“正名” 他才是真正的主角!

2020-12-25 11:25:01
相关推荐

《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是去西天取经,而取经的主体是唐僧,不是一只通灵猿猴。众所周知,有史以来,人只闻有唐僧取经,未尝闻有孙猴取经。纵观从宋到明数百年间问世的“西游”作品,“唐僧取经”永远是其无可替代的母题,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一样,都是作为唐僧的补充被逐渐添加上去的,他们只有本领和作用的差别,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身为徒儿,终是唐僧手下的一兵一卒。没有孙悟空,仍是帅旗不倒,尚能成“西游”故事;倘或缺唐僧,则如釜底抽薪,根本无以言“西游”了。作为“西游”故事集大成的吴承恩《西游记》也不例外,真正的、惟一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形象应该是唐僧。这既符合唐僧取经的历史真实感,也符合《西游记》的艺术真实性。作品怎么会如此贬低唐僧,把他写成这样愚昧无能呢?一个如此无能的领神(师父)怎么可以统率大家去完成“取经”这件艰巨、伟大而神圣的任务呢?

原来,这只是唐僧形象的表面。既然西天取经是作品的基本情节,那么对取经的态度如何,无疑是衡量、品评人物的重要尺度。在这一点上,无可疑问,唐僧比其他任何人更自觉、更强烈、更富有使命感。如果我们撩开那一层迂腐愚庸的外表,那么不难洞察其坚毅聪慧的内秀:他为求取三藏真经,教化东土人民,遭九九八十一难不改初衷,义无反顾,苦度十四寒暑,历尽艰辛,显示出一种虽九死而不悔、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极富崇高感。这才是唐僧性格的主流,也是唐僧人格精神的基本价值体现。

唐僧的这种独特的精神力量,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性的崇高。那就是为了实现理想,知难而进,虽经九死而不悔。历史上的唐玄奘就已有了充分的体现,西行路上他曾遭重重阻碍,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许多人为的阻挡。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唐都督李大亮逼他返回长安,他没有屈服;过玉门,唐戍兵放冷箭以阻其过关,他不畏惧;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文泰又百般劝阻,他没动摇。《西游记》把这种社会性的崇高,通过艺术方法而形象化了,其崇高的形态和力量都有了极大的凸现和升华。

在作品中,唐僧之坚定、刚毅的秉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早在躁动的母腹中,他就接受了生死磨难的洗礼。据作品介绍,唐僧之父陈光蕊奉旨携妻赴任,至洪江渡口遭歹人抢劫,其母为保腹中胎儿而苟且偷生,他出生后幸为金山寺法明长老所救并哺养成人。这种苦难身世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唐僧伴随苦难降生,他能生存下来并成为一代高僧本身就意味着对劫难的战胜。父母遭劫时,歹人刘洪见其母“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便不忍下手,致使唐僧得以顺利出世。唐僧出生之日,刘洪便要淹杀,其母急中生智曰:“今日天色已晚,容待明日抛去江中。”适逢刘洪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又使小生灵留得一命。最后,其母将其“安在板上,用带缚住,血书系在胸前,推放江中,听其所之”,结果竟奇迹般地为金山寺长老所救。甫出娘胎,唐僧即已九死一生,这实际上已铸就了唐僧坚毅刚强的性格特征,也为其日后取经饱经生死考验的命运奠定了一个逻辑上的起点。

因此,唐僧实在并非是一位贪生怕死、懦弱可欺的人,甚至也不失为一位血性男儿。有例为证:作品第九回叙述唐僧在说经中难倒众人,一个蛮不讲理的酒肉和尚恼羞成怒,竟骂唐僧为“不知姓名、父母的畜生”,唐僧遭此辱侮,其心大恸:“岂有为人在世而无父母者乎?”遂追本溯源,终使其父母沉冤得雪,真相大白,从而构成了作品大快人心的一幕。士可杀不可辱,且以菲薄之力而扫弥天之仇,其志气之刚毅,恐世间真男儿也不过如此了。诚然,在取经途中,唐僧的这种闪光的血性不再显示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脱胎换骨,而是因为他遇到的对手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群以吃人为生的妖魔。置身于一个神鬼人混合的世界,人最美好却最软弱,因此唐僧表现为迂腐、懦弱无能也就顺理成章了。

难能可贵的是,唐僧并非不知取经之艰辛,他虽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心,但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怎忍得长途跋涉、餐雨宿露之苦?又怎敌得妖魔的肆虐?当他接受这一使命时,长安城里舆论哗然,有的说水远山高难渡,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他的徒弟提醒说:“西天路远,又多虎豹妖魔,只有去无回,性命难保!”惟有唐僧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他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毅然向唐王表示:“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显示了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一个崇高伟岸的高僧形象呼之欲出。

查阅整部作品,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崇高感只能是属于唐僧的。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比唐僧胜过百倍,然而在崇高的精神品格上,行者辈是万难相及的。取经路上,荜路蓝缕,八戒最难耐寂寞和清苦,时时嚷嚷散伙,要回高老庄做女婿。行者也曾三度打道回府,一个筋斗翻回花果山做他的美猴王;虽然是为唐僧紧箍咒所逼,但这种“迫害”与唐僧所经种种生死劫难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看来唐僧表面是贪生怕死,常常泪流满面,跪膝求饶,其实他早已“定性存神”,将生命置之度外,不过是为了取经大业而委曲求全,与妖魔虚与委蛇罢了。取经路上,共历九九八十一难,且难难有生命之危,然而唐僧却从来没有真正屈服过,终于以自己的坚定、刚毅实现了他离开长安、踏上取经征途时的誓言。

顺着这条线索去看,唐僧其实也并非一无所能,《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叙唐僧师徒一行过车迟国,与三大妖魔斗法时,孙行者知难而退,唐僧亲自出马,与虎力大仙大斗坐禅之法。妖魔化臭虫搔扰唐僧,他竟“不疼不痒,端坐上面”,纹风不动,直到取胜。孙行者自叹勿如:“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但若坐禅,我就输了。”作者不无赞叹地说,唐僧在生死关头也能坐两三个年头,如此不过小试锋芒。足见唐僧禅心坚定,修行高妙,非行者辈所能比肩。

与此相关的是,唐僧之禅心坚定、意志坚毅还表现在能拒绝种种色欲和物质享乐的诱惑。东土与西天,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所过异国别地可谓多矣。据查作品可知,唐僧取经历时十四寒暑,从大唐至西天共经十三个国家。可唐僧从不为其锦绣河山和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所动。如二三回叙观音菩萨邀文殊、普贤和梨山老母化成美女设庄留宿唐僧师徒,以试其禅心。八戒色性未泯,禁不住“眼不转睛,淫心紊乱”,唐僧则视财、色为粪土,毫不动心。菩萨见其禅心坚定,足当取经大任,才满意而去。唐僧念念不忘取回真经,以报答唐王、教化人民的宗旨,时时以此鞭策自己,诚可谓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高僧风范。

这样,当我们了解了唐僧取经的历史原型,《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意图,特别是唐僧性格的内在精神——一种深层次意义上的崇高和牺牲精神之后,我们还会轻视唐僧,还敢厌恶唐僧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