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与秋石的故事——秋天的石头

2020-12-25 11:55:01
相关推荐

写下这个题目,我自个儿都有点好笑。看官仁人一定也觉得似曾相识吧?对,《疯狂的石头》,本人确是沿袭了此番套路。“秋石”“秋石”,可不就是“秋天的石头”么?如同“秋波”正解成为“秋天的菠菜”一样,“秋”氏族群真的不失喜感。

想到“秋石”,三老太太便一下子跃入眼帘,脑海里充斥着的,也都是关于她老人家的风花雪月了。

三老太太那时还不叫三老太太,这个称谓归属我这一班辈,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早先,在我辈分之上的族群长辈,还有和他们同时代的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一众人等,均习惯称她“史大小姐”。她姓史,孔城史家最小的女儿。当时,史府在桐城也是数得着的大户,她出嫁吴家时,嫁妆挑夫足足排了半里路长。史大小姐婆家在孔城河东的一个村庄,直到如今还叫做“吴家张庄”的地方。据说,土改往前的很长一段岁月里,庄子格局呈众星拱月状,正中由西往东17幢门楼两两相连,毎幢由南边正门进入,均有三到五进不等的院落,蔚为壮观。环绕在东西和北面的外侧,则是一些低矮的房屋或者窝棚披屋了,住着的,大都是张姓人家,也还有两户许姓的,他们常年帮吴家干活。史大小姐许配的,就是吴氏某个门楼户主家的三公子。“吴”“史”门当户对,两家主事的点了头,亲事就成了。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现代人可能根本理解不了,可这就是那时的社会习俗。一直在南京公干的吴三公子,直到成亲时日才赶回来。洞房花烛夜,盖头掀起时,史大小姐才第一次瞧见官人。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啦,真应了桐邑名士方苞的那句调侃:“雨打尘灰路,靴钉戳烂泥;虫吃萝卜菜,翻剥石榴皮。”满眼的都是麻子蛋。史大小姐双眼一吊,直往后倒。亏得陪嫁奶妈灵巧,听声音不对,破门而入,当即支使吴三公子托起新娘头部,斜着躺靠到床边,自己则急火火从厨房端来大半碗温水,又从陪嫁过来的暗红色瓷坛里摸出一个物件,沿碗里子旋擦了两圈,将温水慢慢地灌进小姐嘴里。奶妈收拾物件的红绸布还没裹严实,小姐就已经醒转过来,她一把推开吴三公子,哇哇哇的大哭起来。奶妈看着吴三公子的麻脸,听着小姐的哭号,无奈地摇摇头,叹息着。

再说吴三公子,满肚子委屈怎敌得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回来成亲只是逼不得已,他本也没打算“圆房”,现在出了这档子事,当算遂了心愿,第二天起个大早,径回南京去了。史大小姐起床梳洗,奶娘说了这事,她也没吭声。自此,她留在了吴家,却不再哭泣,也不让人叫她“吴三太太”。

命运多舛,用在吴三公子、亦或史大小姐身上真是不枉。成亲第二年,日本人进入南京,吴三公子逃是逃回来了,可是吃了一枪托,鼻梁塌了。盯着他瘆人的塌陷鼻子,史大小姐很意外地并不觉得难看,更奇怪的,先前那张令她惊悸的麻脸,也似乎顺眼了些,她的心里莫名泛起一圈圈涟漪。吴三公子是沉默的,跟别人没话,跟父母没话,跟史大小姐更是没话,外加从不敢正眼相看,他一睁眼就是拼命做农活,累着了躺下便睡。有一天,他做着做着一头栽倒,牙关紧咬,被许姓帮工背回家,史大小姐恰好遇见,连忙安置到自己房中。还是奶妈,调制出大半碗温水,从瓷坛里拿出曾经给小姐用过的物件,在碗里沿旋擦两圈,让帮工缓缓灌入他的嘴中。

悠悠醒转过来的吴三公子,挣扎着要爬起来,史大小姐眼波流动,叹口气,坐到床边。

自此,吴三公子和史大小姐睡到了一张床上。

成亲两年又五个月才圆房,还真是好事多磨。三老太太过世不久,奶奶不由地对我感叹。

我的奶奶是三老太太侄媳妇,自打过门,就跟三老太太亲。是那种既象母女、又象闺蜜的情分。

那个神奇的物件,犹如起死回生的灵丹,我很是好奇。那是“秋石”, 奶奶说,当年厂子就在孔城二甲,所产秋石色白质坚,鼎盛时一石难求,上关东,下湖广,很是宝贝。老板与史家世交,史大小姐出阁,便送来一坛秋石陪嫁。想不到这坛秋石,既救了史大小姐,又救了吴三公子,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姻缘,也算他们的幸运物件了。这些都是史大小姐心性复原之后,与奶奶零零碎碎聊天,陆续透露出来的。而我的奶奶糅合归总,说给我听的时候,便这么一目了然了。

这当中,还有笑谈呢。当然,这都是史大小姐,我的三老太太亲自说给我奶奶的。瓷坛里的物件让她自己回气,后来又把“三麻子”(原谅我记叙的不尊敬,三老太太从接受夫君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这么叫着他。)从阎王殿里拽回阳间,别人稀罕着,找出各种由头打问,她一脸神秘,只答一个“尿”字,再不多说,听的人一脸懵懂,于是,没人再来自讨没趣,私底下她倒是告诉了奶奶实情。炼制秋石,确实要用童子尿,她小时候去秋石厂玩,曾亲眼看到过。有时童子尿不够,就用大人尿顶替,结果,练出来的秋石颜色发乌,而且还有一股骚臭气味,想着都反胃。所以,她跟我奶奶说,如果当做药,她宁可不用,可是,这坛秋石,带来了她跟“三麻子”的开枝散叶,对他们儿孙来说,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圆了房的史大小姐,开始接受旁人的“三嫂”、“三婶”、“三嬷嬷”、“三奶奶”等称谓,及至我们喊“三老太太”时,她笑得眼睛的缝都没有了,这是后话。三老太爷从南京捡了一条命逃回老家,后来,又历经鬼子跑反,解放战争,乃至建立新中国,始终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吴家张庄,而且一生都对三老太太惟命是从,这让她嘚瑟之情溢于言表,在我奶奶面前常常夸赞,偶尔还流露出却后余生的欣喜:不是这坛秋石,这段好姻缘差点就被自己亲手掐断了。

奶奶说得动情,我也听得入迷。

懂事之后,三老太爷已经不在人世,我记忆里的三老太太也是步履蹒跚,但在我眼里,她总还那么活色生香。我不止一次缠着要看她的秋石,她总是点头,说我就是那块石头的魂投胎,然后,颤巍巍打开瓷坛,伸手从里面拿出一个红绸包布,慢慢解开,于是,我知道了坛里共有三个这样的红绸包包。红绸布托着的物件,如倒扣杯状,纯白颜色,表面有一层若有若无的污渍,我忽然想起她跟奶奶说的成人尿水制品,凑上去吸吸鼻子,没有骚臭气味。有一次甚至还异想天开地去舔,又咸又涩,连忙“呸”“呸”直吐口水,惹得三老太太没牙的嘴巴好半天合不拢。

如今,“度娘”不厌其烦的、随时随地的把科普知识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关于“秋石”,在此无须赘述,以免浪费各位看官精力。从少不更事的听闻,到现在专注文化的思考,“秋石”在我心里由神奇、模棱,再到清晰,它就是一块充满个性的“石头”。这块石头,与其他非遗一起,共同构筑起坚实的中华文明根基,不断推高着全民的文化自信。毋庸讳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归根结蒂只能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宗旨还在于给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为全社会提供普惠价值。所以,弘扬与创新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我市的省级非遗“桐城秋石”任重而道远。赋予“秋石”两条腿当是捷径:内涵上,技法推陈出新,在秋石药用价值基础上,强化保健功效,吸引更多受众,实用性不在藿香正气丸十滴水等产品之下,想不拓展市场都难;外延上,挖掘更多鲜活的文化符号,既见证历史,又引领未来,打造成为地方文旅的崭新名片。那么,担心“秋石”象秋天黄叶、凋零飘落忧虑便会消除,它其实已经变身为可以补天的神奇石头,经受住秋风秋雨吹打,日久弥坚。果如是,则是桐城之幸,秋石之幸了。

作者简介:

“闲坐窗前数落花,

独语春风伴日暇;

蝶无织锦著彩翼,

云自风流不需家。”

叶有庆,男,1964年生,自由撰稿人,现居安徽桐城。师范中文本科,先后从业教师、文秘、企管等。喜欢阅读与写作,关注社会和人性,不求教化苍生,但能温暖你我。常有文字见诸媒体,悦己悦人,娱人娱己,如此足矣。

审核:李树侠

【来源:智慧桐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记事的作文 游乐场作文 游乐园作文 写人物的作文 家乡风俗的作文500字 关于节日的作文 想象作文300字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400字 知己作文600字 剪纸作文 社会实践作文 关于书的作文 书信格式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环保小卫士作文 擦玻璃作文 科幻故事作文 高一英语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500字 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 童话作文300字三年级 雨中即景作文 克服困难的作文 写一件事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 运动会作文 人生作文 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