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能够帮外卖骑手走出困境的 不是怜悯|手记|百家故事

2020-12-26 10:30:01
相关推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人物》计划推出一个新栏目——手记,以创作者手记的方式还原一些报道的操作过程与幕后故事,我们希望以此方式与读者、同行进行更多更专业、深入且严肃的探讨。手记的第一期,由《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的作者及编辑与各位分享这篇报道背后的种种。

文|赖祐萱

编辑|金石

1

去年秋天,编辑张跃找到我,问我有个选题感不感兴趣:为什么外卖骑手的车祸越来越多?当时她偶尔会看北京卫视一档叫《红绿灯》的交通节目,发现几乎每期节目都有外卖骑手违章、出交通事故的新闻,她很好奇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现象。很快,我们讨论了一些约访对象和资料收集方向。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在数百万外卖骑手的背后,是一个如此庞大、细密、盘根错节的系统。

我粗略翻阅了过往资料,外卖骑手车祸的新闻有大把,主要都在报道现象,或泛泛的行业规则。当时有个感觉,外卖骑手车祸不可能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很复杂,很琐碎,具体是什么,我也没法解答。

寻找骑手,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可是,开局就遇到上了困难。

外卖骑手是最好找到的,他们无处不在。但外卖员也是最没有工夫搭理你的。他们总是在跑单,没时间也没精力,他们的需求也很朴素,要赚钱,接受采访既不赚钱还耽误事儿——而我总是提出要聊一两个小时的要求。说服他们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那段时间,我去扫街,看见坐在路边休息的外卖骑手都会跑上前聊天。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效率很低,成功率也不高。他们总怀疑我是不是美团或饿了么跑来调查他们的,或聊着聊着,他们就去接单了。即便留下了联系方式,也很难维持很深的交流。偶尔遇上几个能说的,那是运气好。

我决定改变思路,在网上寻找骑手。我想,总会有一些喜欢上网、愿意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的骑手。在知乎,我用外卖外卖骑手美团饿了么送餐事故车祸等词汇作为关键词,各种排列组合搜索,把历年来外卖行业相关问题以及问题下的每条留言、留言下的每则评论都逐一读过,但凡有人表明自己是外卖员,说了几句有信息量的话,我都会发私信给他们。不是所有人都会回复,不过成功率比扫街要好得多,也遇到了文章中几位很重要的讲述者。

接着,我将搜索范围扩大至贴吧和QQ群。在和外卖骑手的交流中,我得知,这两个平台是他们很重要的社交场所。我把几个万人的骑手贴吧里重要的帖子都翻了一遍,发了一百多条信息,去联系那些比较有表达欲望,有过事故经历的骑手。

编辑部的一些同事也知道我们在操作这个选题,也会留意帮忙寻找线索。2019年年底,有同事在自家小区门口看到了一起外卖员车祸。知道消息后,我立刻打车赶到现场,可是到现场时已经晚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些电动车外壳的碎片摊在地上。我只好站在刚刚发生过事故的街上数了数,10分钟里有8个外卖骑手逆行。

2019年的最后两个月我几乎都在寻找全国各地愿意说出故事的外卖骑手——一篇有说服力的深度报道的基础,就是要有足够多的样本量,以及足够丰富且有力的证据和细节。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北京,还要有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外卖单量巨大的一线城市,同时也要包括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一些更加下沉的县城。样本量不仅要充足,还要分配平均,北方的、南方的、沿海的、内陆的;做骑手三四年的、做了半年辞职的、做过骑手离开又再次回来的……很幸运,在最后报道的呈现中,我们的访谈样本几乎覆盖了所有这些骑手的类型。

在寻找外卖骑手的近两个月中,通过为什么外卖骑手的违章和交通事故越来越多这个切口,我初步了解了外卖平台骑手端的运行规则,什么是专送、什么是众包,骑手们送出一单外卖的过程是怎样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有关骑手工作困境的故事和细节。

在整个选题的操作过程中,每进行一个阶段的采访,我和编辑都会进行一次梳理和复盘,将上一个阶段获得信息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整理和讨论,其中的很多细节,例如王福贵外卖箱中的可乐、画给顾客的小猪佩奇,朱大鹤得知送餐时间再一次被压缩后手心的汗,那条指引小刀去逆行的导航路线图……这些都在提示我们,这个选题有着极其复杂、且值得探寻的空间。

外卖骑手在机动车道上

2

操作这个选题时,很多时候,我会把自己当成侦探,面对一个发生车祸的外卖骑手事故现场,去找目击证人、找让骑手超速逆行的原因、找骑手想要追赶的东西,不同线索缠绕在一起,同时推进,为找到一个答案:这场车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因此,一篇扎实、令人信服的深度报道的成立,仅有故事、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现象,我们还需要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沿着外卖骑手讲述的工作流程,在调查的第二阶段,我们将目标定位于配送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我开始想办法去联系、接触站点的站长、调度、商务拓展等等。说服他们比骑手要更艰难,相比一线外卖员,他们掌握了更深层次的内幕和秘密,更清楚系统如何运作,他们会害怕跟我们说太多丢了工作。

我的办法是先找到他们,建立联系,他们如果想说,我们就多聊一些,如果不想说,我也没有紧追,但我会时不时地给他们发微信,说说最近看到的外卖行业新闻,说说我知道的骑手故事,也询问一些故事中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渐渐地,不回复的人也回复了,文字回复变成打电话,有的还可以打好几次电话。

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建立起信任的时代,但只要你足够耐心,足够真诚,总会有所收获——无论世界以何种方式运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一些永远适用且不会改变的基本规则。

对骑手和配送站相关人员的沟通大多在晚上进行。那些不在北京的骑手,我只能约他们在收工后,打一个长长的电话。

一位骑手习惯在妻子和孩子们都睡着后,再给我打,他们住在上海郊区老房子的一层,信号不好,他会走到院子里,一边抽着烟一边同我聊天。一位配送站站长跟我聊了几个小时后,发来妹妹的高中作文,让我帮忙检查一下病句错别字,然后说,怕你觉得欠我人情,这样咱俩就算互相帮了忙。

聊得多了,骑手们也会跟我讲述他们的生活,一位骑手很喜欢说刚入行的事情,拿着高薪工资,去后海酒吧喝酒,结交外国朋友,最近他恋爱了,打算好好攒钱生活——一步一步深入的交流,骑手们也呈现了自己最真实的性格和生活,帮助我在采访中找准契机打开他们,理解他们。

这个选题从开始操作到最后完成,大概经历了十个月的时间。在《人物》工作,需要具备多线程工作的能力,在操作长程选题的同时,也要操作其他的短程选题,但同时,还得保证在操作其他选题、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工作量的同时,始终保持对长程选题的关注和熟悉程度。

因此,在操作别的选题时,我也会潜伏在各大骑手群里,观察他们每天都在聊些什么,关心什么,今天又送了多少单子,又遇到了什么客人和商家,对平台和系统又有什么吐槽。有时,我也会加入他们的聊天,针对他们谈论的、而我也同时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聊天的过程中,会有骑手来加我,有个上海的骑手就私信我,大神,你啥时候去浦东跑单,带上我呗。后来,我说服他成为了我的访谈对象。

大雨中奔跑的外卖员

3

在获得了足够多的故事、细节,并与配送链条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进行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庞大系统的运行流程与规则,在我们最初试图探讨的那个现象背后,系统已经浮出了水面——外卖骑手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送餐规则所造成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这个系统,也不仅仅存在于被骑手下载至手机的那个app中。

为了对这个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我们还需要寻求一些他者视角和外部声音,例如,交通法规的执法者——交警,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样本量对骑手工作状态进行过更深入调研的社会学学者。

通过视频平台上一则出圈的短视频,我注意到了深圳的网红交警熊警官,在同他的交流中,他以更丰富、大量的观察,从更客观、中立的视角谈了外卖骑手群体的困境和背后的原因,他们摔倒后都是第一时间爬起来去看外卖洒没洒,几乎没有人关心自己。这句话令我们非常难过。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物流平台、打车平台、外卖平台的兴起,也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经济时代,而与传统制造业时期的劳动关系相比,平台经济的时代,也是零工经济的时代,与传统制造业更清晰、牢固的劳动方式与劳动关系不同,零工经济下,劳动者似乎用更灵活、松散、自由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上工作,但事实上,他们面对的是劳动关系更没有保障,更容易被系统操控与压榨的状况。

在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对类似于uber这样的平台以及平台之上的数字劳工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零工经济研究者Alexandrea J. Ravenelle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社会学助理教授,她在2019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书,名叫《骗局与零工:共享经济中的奋斗和生存》。记录了来自Airbnb、Uber、Task Rabbit和Kitchen surfing的近80位数字工人的个人故事,他们的故事突显了零工经济中工作的波动性,由于需要维持算法批准的接受度和响应率,这些年轻工人的自主权受到了干扰。对于零工经济,她将它定义为一种包装成进步的倒退。

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进行类似的数字劳动关系研究,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郑广怀老师,中国社科院的孙萍老师等。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系统,在阅读研究了两位老师的多篇论文后,我们联系到了孙萍老师,她应该是国内最早对外卖骑手与其背后算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她接触、追踪的外卖骑手多达近百人,且充分了解配送系统算法一步步迭代的历程。

在与孙萍老师的交流中,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人物》还会关注这样的选题。她提到外卖平台的数字劳工研究在国内学界属于比较边缘、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关注这些看似边边角角,但很基础、很重要的社会的问题。这与我们的报道初衷与诉求,也是一致的。

孙萍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与思考,逆算法、情绪情感劳动、系统的游戏化包装等理论也令我们对系统认知更为深入与丰满,这同时也令这篇报道具备了更为扎实的社会学调研与理论基础,无论是论据还是论述,都变得更加严谨与厚重。

今年7月11日,短视频博主曹导发布了自己做外卖骑手的职业体验视频,视频发布后,SKP拒绝外卖员进入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外卖员职业困境的讨论与关注。借此机会,我们也与曹导进行了交流,她也从一个临时体验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被系统困住的感受——这也为这篇报道提供了更加真实、生动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遗憾也是有的。在选题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联系并接触了美团和饿了么算法技术团队的工程师,但他们大多以公司机密的理由拒绝了约访。对于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只好通过大量查阅算法团队公开的工作记录、采访资料,尽最大努力,进行了系统基本规则的还原和讲述。

稿件发出后,饿了么曾经的96号员工在知乎上回答了关于外卖配送系统的相关问题,他说自己是国内第一批参与研发订单调度系统的工程师,产品创建初期,他真的体验过送外卖,但整个过程非常糟糕,充满不合理的订单分配和线路规划。后来,他离职了,他认为有更优秀的同事加入,可以让调度平台变得更智能有效率,但这种智能也带来了一些代价,至于代价是什么,他没有细说。

看到这个回答,我和编辑都认为,如果我们能再挖掘一下,找到这种曾经的系统创建参与者,这篇稿件会更加完整。

夜间的外卖送餐员在路边等待系统的配送单

4

一篇超过两万字的深度调查报道,在漫长的调查取证过程结束之后,写作也是极其难熬、甚至痛苦的过程。

这篇文章先后写了五稿。前两稿写于大量骑手部分的采访结束之后,在那个阶段,写作过程更像是一次素材的整理和消化,那两个版本的稿件,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和故事,但并没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其实,从当时的稿件内容看,如果刊发,也可以完成一个关于外卖骑手工作困境的描述,而且也算得上丰富,但当时的各种报道中,这类稿件并不缺乏,虽然体量各异,但很多探讨大多都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探及系统的深处;一些从学术研究角度探讨的报道,也因为缺乏故事与细节,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因此,编辑认为,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对于这个问题,当时那样的叙述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在那两版稿件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前文提及的大量的调查和探究。因此,整体的写作过程可以归纳为:前三稿都是为了信息密度和准确度服务,不停地凿下去、探下去,后两稿则开始主要思考结构。

这五个版本的稿件,很像是一个应用程序的不断迭代,每次写作,都是对当时掌握素材的梳理和再次消化,然而,通过写作,我们也进一步地发现了论述中不够充分、扎实,以及缺漏的部分,然后再去补充。

就这样,12000字变成了15000字,15000字变成了20000字,20000字变成了24000字。在第四版稿件完成后,我们再次重读、梳理了已经得到的故事、细节、数据、理论,在那一版的结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新得到的素材,进一步确定了文章最终的结构构成方式——用一个个关键词代表外卖骑手在配送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用还原配送过程的方式,讲述这个庞大的、密不透风的系统。

写作完成后,编辑又对稿件进行了两个版本的编辑,第一版粗编,对叙事脉络和节奏进行了全盘的梳理与调整,且从录音中再次挽救回了一些颇有意味的细节。第二版精编则在粗编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语言和一些晦涩概念的讲述方式,也对叙事节奏进行了更简洁、紧凑的调整,一遍遍地调整,也令我们对文章的素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一些事例和细节也被安置在了更为合理的部分。

在整个采写过程中,我和编辑也重看了曹筠武老师的那篇《系统》,虽然看上去此系统非彼系统,但系统的出现,都是以商业目的出发实施对人的规训与控制。稿件发出后,也有读者提及这篇报道令他们想到了《系统》,某种程度上,这篇系统也可以被看做是那篇系统的延续与致敬。

标题方面,文章最初的标题是《骑手逆行而来》,但编辑部的其他同事和主编都认为,根据稿件的体量、篇幅和内容,应该在标题中就点出系统的存在,最后,在全编辑部的投票之下,标题定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大雨中送外卖,骑手的双手被雨水泡变形

5

文章发出后,有人来问我们,这么老的一个选题,如何做出新意?老实讲,看到这个问题,我们有点无奈——这的确是一个老的问题,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但这并不是一个老的选题,这只是一个很多人都熟视无睹的问题,我们也并没有将它做出什么新意,我们只是没有停留在现象,尽了一个报道者的本分,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这也是很多《人物》的报道希望提供给读者的。

很多读者反馈,这篇文章给了他们很深的感受——困在系统中的,并不只有外卖骑手。一位朋友读完这篇文章正好从地铁站里出来,那是晚上十点多,她刚刚下班。她告诉我,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也是外卖骑手,每天都在追赶数据、KPI和业绩,不加班都变成自己的错。还有人说,读得喘不上气,因为,这几乎是我日常生活的缩影。

还有一位网友说,这个选题很像实体经济,很费劲,也不讨好,但如果做好,会变得很重要。这也令我想起了孙萍的话,我们做的看似是一些边边角角、没那么讨好也没那种光鲜的探寻,寻找答案的过程听起来也很枯燥,有时投入的时间都不会有一点水花,不过坚持下去,还是有用的。

文章推送的当天,文中出现的一位骑手给我发来了一个红包,他告诉我,那是他当天第一笔订单的收入。他说,谢谢你们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其实,这篇报道能够最终完成,最需要感谢的,正是这些外卖骑手的善意和坦诚。他们身上的可爱、真诚和努力,支撑着我们了近十个月的采写历程,从没想过放弃,也是因为我们不想辜负他们每一个人。

这位给我发来红包的骑手,曾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话,不要把我们写得很可怜,我们并不可怜。的确,文章发出后,无数善良的读者都对骑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甚至是同情与怜悯,但作为报道者,我们最后想说的是,怜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目前看来,这篇报道的确引发了大量的关于外卖骑手工作生活困境、数字劳动关系,以及零工经济的讨论。作为报道者,在稿件定稿之后,它便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只是尽了职业的本分,我们欢迎所有关于这个话题严肃的探讨,也希望技术背后的人,能够得到外卖平台更多的关注,这些活生生的、为了生活努力奔跑、默默工作的劳动者们,他们的身体、情感、需求和生命应该是比时间、利润、数据,更重要的事。

图源电影《聚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未来的什么作文500字 历年湖北高考作文 童年乐趣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35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5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600字 你温暖了我的岁月作文 无限风光在险峰作文 作文开头的方法与技巧 我好想遨游太空作文 我敬佩的人作文300字 国庆游玩作文300字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作文 去动物园的作文300字 最好的时光作文800字 我生活在幸福中作文 以志向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成长 半命题作文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作文 过春节的作文200字 迎新年作文500字 有意义的事作文400字 社会热点作文600字 有意义的事作文3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300字 可爱的小动物作文300字 预防地方病作文 难忘的什么作文400字 我的妈妈作文4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