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个研究中文诗的亚美尼亚人 想起祖国的语言危机

2020-12-26 13:50:01
相关推荐

原创2017-09-08郭歌三明治三明治

文|郭歌

Robert来自亚美尼亚,目前在人大读现当代文学的硕士。

我遇见Robert的地方,是人大主办的2016年新诗百年研讨会。圆桌集结了谢冕、洪子诚、于坚、欧阳江河等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论家和诗人,搬着凳子散落四周的则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年轻后生们。

这里面,就有一位典型东欧长相、白色毛衣、极其瘦高的男生,他没有椅子,席地坐在旁边的台阶上,手拿笔记本和笔,凝神听着那些即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能听懂的讨论。

下午的时候,他离开了一会儿,去教一位中学生英语文学。晚上再回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喝了白啤,第二天还一起看到了那年冬天北京的第一场雪。

1

“我与我的国家同岁。”Robert开玩笑似地告诉我他的年龄。 1991年苏联解体,亚美尼亚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古老国家重新独立。

Robert的家乡Vanadzor

亚美尼亚语也是非常古老的语言,公元405年开始有自己的文字,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去掉了三个字母。Robert告诉我,他有时候觉得中国文化很亲切,因为中国与亚美尼亚同是古老传统的国家。

亚美尼亚语非常难学,有38个字母,惯说亚美尼亚语的人们能发出各种各样的音,因而学外语很容易。电话那头,Robert清晰地发音:h,k,z。

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孩子们从小学起就要学习两种外语:英语和俄语。不过外语不是很重要的科目,很多人都学得不好。另外,他们只会挑选其中的一种重点学习,Robert选的是英语,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英语老师。“很多年轻人都抗拒俄语,因为苏联的原因。”

与Robert父亲不同,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外语是俄语。在父亲年轻的时代学习英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还冒风险。在学校基础的教育结束之后,父亲发现没有继续学习英语的渠道了——政府也显然并不鼓励人们学过多英文。

于是父亲开始自学,他的方法是——用英文写了信,发往全世界。通过这种方式,他收到了许多回信,也交到了很多笔友。一次,他被KGB传唤到警察局,特警问他:“你为什么要用敌人的语言写这么多信?”

苏联解体之后,就没有这种问题了。于是Robert的父亲又自学了更多,就开始做英文老师。“因为没有其他的工作。”

在亚美尼亚的书店里,鲜少有英文书,亚美尼亚语和俄语占据了主要部分。因此父亲申请了一个美国的项目,开了一个英文书图书馆,每个人都可以借书。

大概是在这样的氛围下,Robert的英文学得很好。他从小就读了很多英文诗。他说:“我选择了英文作为我的语言,而不是我的外语。”“英语是我的每日语言。”

这让他的中学时代很轻松,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在他离开家乡Vanadzor来到首都Yerevan读高中之前,有一阵子他甚至天天踢足球,长达一年。

他和哥哥都选定了大学念英文系,理所当然:“我们选择了父亲的道路。”他进入Yerevan Brusov State University of Languages and Social Sciences(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布留索夫是一位俄国诗人,在亚美尼亚语言和诗歌领域曾作出了重要研究。

Robert进入了英文系,选择心理学作为第二专业,每周上两次相关课程。英文系开的课不外乎语法、句法、语音学之类,很少讲到文学。虽然老师留了很多作业,但终归对他来说还是太容易。

17岁的少年陷入苦闷,他开始抽烟,那也是他仅有的一段抽烟时光。作为大一新生,他租住在一间公寓里,随机翻看书架上的书,直到他翻到《基督山伯爵》。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was a cold shower for me.”这部小说让他醒来。

17岁的男孩子,都疯狂崇尚着强大和力量。这本书告诉他,通过学习可以拥有力量。主角艾德蒙在监狱里学习了数学和好几种语言,出狱之后,他成为了那个强大的“基督山伯爵”。

2

就在他以全部的少年热情想要投入“让自己变强”的学习中时,兵役像一张网,笼住了翅膀。

“不管你在做什么, 过了生日就被带走。非常强硬的制度。”Robert说。

他仍旧记得进军营的第一天,他带了一本笔记本。少年暗下决心,要把经历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但他终究没有做到,不是时间或物质上的原因,是心理原因。

要睡在一百个人的大房间里,每两月要在山野里连续住上一整个月,一共是六个月……无怪乎Judith Butler说,军队使人成为 half-citizen(半公民)。

战友们多为没受过太多教育的年轻人,Robert甚至猜测自己是整个营里唯一能讲流利英文的人。军队里没有图书馆,但是你可以带任何你喜欢的书进去看。

“没有人检查么?”

“没有人在乎的。因为根本没有人读书。我在那里的前一年半一本书也没有读,没有办法专心。但是最后半年,我一直在读书。”

“那么,其他人不读书,业余时间做什么?”

“吵架。”

他说他的转变是因为一个朋友,他们在军营相遇时,Robert跟其他小伙子们一样,只有20岁,而对方已经27岁了。那是他唯一能共同阅读和谈论文学的人,他很遗憾服役一年多才认识他。

“军营里没什么人喜欢他,因为他总是奋力争取‘正义’。有一次,他为了保护一个被军官欺负的新兵,被玻璃严重伤了手。手术后,他的手指就不再灵活了。退役后他想找个好工作,唉,他虽然很聪明,但是太古怪。”Robert与他至今还是最好的朋友。

2008年,Robert结束两年服役期回到了学校。与很多再也无心学习、只想立刻挣钱的同学不同,他求学的心更强烈了。“我已经失去了两年的时光,我要把它们补偿回来。”抱着这样的心态,他参加了一些亚美尼亚联合国协会的项目,比如在格鲁吉亚待了一周。那时候,他得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尼采著作的新译本,于是他开始读尼采。

3

他也同时报名了中文和西班牙语的语言学习班。

每次我夸Robert有遗传的语言天赋,(他的父亲会亚美尼亚语、英语、希腊语、芬兰语、俄语、波兰语、中文……)他就要拿他的西班牙语反驳我,因为只学了一学期就放弃了。他说,还是不够有兴趣吧。

中文却一直持续了下来。念了三个月的孔子学院后,他去考了K1(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里最低一级,要求掌握150字)。“其实并不需要考级,我就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朋友们都觉得他疯了,选择学习汉语这样“困难的语言”。他却不管不顾地学起来,甚至还来北京语言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文培训。那是2012年的冬天,他第一次来中国。

“因为住在五道口,所以天天去酒吧。”Robert笑说,“只是一个月,能有什么进步?但其实还是有一点,对中文更感兴趣了。”

回国以后,Robert继续每周两次学中文。到了2013年,Robert大三,又去沈阳师范大学接受了一个半月的汉语教师培训。那是孔子学院组织的一个活动,由于他们大学没有中文老师,组织者又与他相熟,就把名额给了他。

大部分参加者都是教中文的老师,因而课程对于才学了一年多汉语的Robert来说很难。不过那一次,他们去了很多地方,最后一周在北京,看了长城和颐和园。

大三是Robert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当时,他住在一座图书馆旁,每一次他回家的路,都毫不犹豫地通往了图书馆。就是在那里,他第一次读到了美国诗人肯明斯的作品,并用翻译他的诗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21岁生日。

为了赚取零花钱,Robert开始教授中文,他带了好几个外国学生。自己的中文也不够好,他就在课前非常仔细地备课——后来,半年教学成了他中文突飞猛进的契机。 那段日子,Robert每天都在看中文书,他的朋友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家已经知道:他要到北京,念语言班。

仍旧是通过孔子学院,Robert申请了人大一年的语言班。

语言班的课程很紧,每天早上的八点到十一点都在上课。Robert并不会去旁听别的课程,既没有时间,也听不懂。偶尔去听几个讲座,也都是英文的。

Robert当时想,待一年的语言班结束后,他要选择新闻系。因为在亚美尼亚曾经参加很多联合国项目,他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学习新闻学,做点什么重要的事。

但是,该遇见的人始终会遇见。

也就是大半年前。Robert在宿舍旁的打印店排队,看着一个中年人,拿着一本英文的《茨维塔耶娃》。

中年男人,英文,茨娃,Robert决定跟他交谈。

“你读茨娃吗?”

“我不仅读,而且翻译!”

中年男人邀请他去办公室,还为他写下了名字和号码,告诉Robert有事情可以找他。

Robert念着手里的纸条:“王家新”。他那时还不知道,王老师是人大现当代文学的教授,才出了一本茨维塔耶娃的译诗集,正在翻译洛尔迦。

但是Robert听懂了,有事情可以找他。没过多久,Robert成功拿到了新闻系的录取通知。这个本应让他雀跃的消息躺在他胸中,经过一夜的睡眠变成莫名的不安——当第一丝光线穿过窗帘,他本能地感觉有什么东西错了。

不对,他的命定的未来不该在这里。

他急忙翻出那张纸条,拨响了上面的号码。可是电话那头传来声音:“你是那个美国学生吗?”王老师已经忘了Robert。

Robert连忙解释,从自己的国籍,到自己的专业。那一天的后来,王老师急急忙忙开车赶到学校为Robert写推荐信,在那个星期天。

“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面试的时候,同为现当代文学教授的张洁宇老师开玩笑说:“你中文这么好,比王老师还好。我觉得你们很合适。”

4

“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王老师吗?”我问Robert。

“主要是因为这个老师,但,我一直都对现当代文学很感兴趣。当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这就是我要的。”Robert回答。

于是, 他就成了人大中文系里那个“外国学生”。

上课时,Robert是最专心的学生,因为文学史上的大部分名字他都是第一次听。“我会阅读每个人的一篇文章。”

听课并不困难,期末的考核是写论文,对他的要求也跟对中国学生的一样,字数和语言都一样。一学期下来,Robert拿了第三名。“当然,他们都比我好。但是应该是看我是外国人。”Robert的声音,谦虚里还是有点得意。

才开始学的时候,他还只读过英文版的《狂人日记》,诗歌只读过翟永明,她是Robert读的第一位中国当代诗人。“在一个偶然的夜晚,我遇到了她的诗。我觉得她的诗很酷,当然也可能是英文翻译很好。”

那首诗是《她的视点》。他禁不住写了一篇诗论,他说写得毫不专业,但却比现在写的那些专业论文更满意。后来,在北大的未名诗歌节上,他见到了翟永明。熙熙攘攘中,王老师替他向翟永明表白了他对这首诗的喜爱,女诗人微笑、点头,然后他们一起走进大楼。

如今,他读过整本的《呐喊》,连《野草》也很仔细地看了。前阵子买了鲁迅的杂文全集,他说没看懂《摩罗诗力说》,但是喜欢鲁迅的幽默。他还读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并不是因为夏志清。”

当代部分,他在课程之外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我的精神家园》。还读了阿城的作品。这些都是用中文。

“你来北京我带你去那个书店,一律只要十块钱。”Robert邀请我。

我让他再带我去喝酒,还问他是不是常常同王老师一道去酒吧。他不知是玩笑还是认真:“我们总是一起吃普通的菜然后各自回家,郭歌来了才会去酒吧。”他想了想又说,“我碰到王老师,绝对是一个奇迹。”

5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Robert非常忙碌。他先是飞回了祖国,还在那里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做了一个讲座。那里的领导是之前孔子学院的领导。

讲座是用英文做的,因为很多学生没学过中文,所以随便他讲些什么。他选择了文言文学到白话文学的过渡,重点介绍了鲁迅和胡适。因为只有几个小时时间,他不能细细地研读文本,只能粗略介绍一下历史和作家,讲讲“如果你想了解鲁迅,可以看哪些书。”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热情高涨,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也让他啼笑皆非。比如有人问:“鲁迅是怎么死的?被暗杀吗?”因为大家都觉得鲁迅做了很多很勇敢的事情。

他们还问Robert《狂人日记》有没有亚美尼亚语的译本,Robert说应该没有,但一定要有。他决定自己翻。Robert分别翻译过王家新老师和李浩的一些诗,当然还有翟永明那首《她的视点》。

还有人提出,在中国很多小孩都学古诗,这已经成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 在亚美尼亚文学离生活很远,Robert说:“我同学的儿子已经在背李白了,虽然他还不会说几句话。而在我们的国家,他们让小孩自然长大,玩儿。”

Robert在家只待了两个星期,只做了这一次讲座。但是回中国后,校方联系他,希望未来他能上两三次线上课程,他没有拒绝。校方还提出,希望未来能聘请他成为中文教师,Robert犹疑不决。

之所以这样急着回中国,是因为Robert参加了由汉学发展基金会所组织的夏季研学计划,在香港、北京、台湾、澳门各学习一周,每天讨论一个传统文化话题:孔子、老子、孟子。

回来以后,他开始准备K6也就是外国人语言水平测试最高级的考试。他在两年前已经考了K5,而K6是在中国申请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水平证明。他说想去台湾读古典文学,虽然不太认得繁体字,也不太懂得文言文,但他想挑战自己。

“最初学中文就是挑战,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我现在觉得古代文学很困难,所以才想要挑战。我想试试看有没有人要我。”

但是我明白,他又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比如,他今夏因回家时间太短与一直像朋友一般的父亲爆发了争执,至今没有和解。 他想,也许就是到了从“父辈”那里精神独立的时候了。

比如,他还是很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我们国家的文学、语言遇到了危机,我需要做点什么。我们人很少,从事创作的人也不多,我几乎都认识。”

在亚美尼亚,只有一本比较有名的文学杂志,叫《Granish》。虽然是在线杂志,但是主编是最有名的批评家。整个团队包括了亚美尼亚年轻一代最杰出的作家,“70后”。即使在这本杂志里,关于中国文学的内容也只有Robert翻译的几首。“那个主编每次都很高兴,一直让我翻译莫言的一篇。”

Robert告诉我,目前中国诗人在亚美尼亚有译本的,只有于坚和吉狄马加,还都是从英文转译的。甚至于坚那一本,他的名字都被写错了。

而Robert本人看得最多的还是英文书。他说亚美尼亚不像是中国,“中文你什么都可以找到中文的,但是我们国家很小,如果你想读外国文学需要人翻译,你不能接触到所有的东西。 今年夏天我回家,看到书店里出版了亚美尼亚语的《老人与海》,之前似乎都没有看到 ,只有俄语和英语。”另外,对于西班牙语、法语等文学作品,就算有亚美尼亚语翻译他还是倾向于看英译,因为通常英译本更准确。

“可是身处别的国家,说着别国语言,你不会感觉到文化焦虑吗?”我想到自己在萨尔茨堡讲德语的白天,和一回到寝室就迫不及待打开微信讲中文的夜晚。那仿佛是一种换气,为了避免溺亡在外语中。

Robert说他也很好奇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焦虑。他读英文书感觉很自然、很直接,就是自己的,不像外语。不管是查东西还是看新闻,他都会用英文,因为亚美尼亚语对于他来说不是很方便。最后他只能总结道:“我是例外。如果用我介绍亚美尼亚,那是不对的。”

而最近,他试图捡回荒废已久的俄语,不管它的语法有多复杂。我在他的身上已看不到少年时因苏联而对俄语升起的抵触。他只是说如果失去这个语言,实在非常可惜。

我问他用什么语言写诗,他像策兰那样,严肃地回答我:“写诗,只能用亚美尼亚语。”

“好可惜,我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读你的诗。”

“你可以学习亚美尼亚语,你还很年轻。”

“世界药丸 ” 是三明治的一个讲述当下中国和世界之间发生的各种有趣故事的栏目。可能怪力乱神,可能匪夷所思,可能让你大开眼界。这些,不过是日光之下的一种存在,也是中国和全球化不断耦合,偶尔脱离的一种过程。投稿请发送作品到邮箱:tellus@china30s.com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七日书第三期开始报名 /

在导师带领下,用十天时间写好一个自己的故事

Writers live twice

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字里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三明治来到成都,IFS言几又店店见/

明天(周六,9月9日)下午15:00-17:00

三明治将在成都和读者举行交流会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将和摄影师、“一筑一事”创始人王牧之现场对谈、交流

并有新书签售活动。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点击 进入《三明治:我们与我们的城市》亚马逊页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奇思妙想的作文四年级400字 争论作文500字左右初一 这样想象真有趣300字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三年级 我与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心愿500字优秀作文 有志者事竟成英语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500字 一言一行总关情作文 借物喻人的作文400字 向雷锋学习作文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 一朵美丽的浪花作文 关于春天的作文300字 童年趣事作文350字 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 friendship英语作文 关于圣诞节的英语作文 关于雷锋精神的作文 以感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 人间处处有真情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100字 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21年高考作文 他一一了作文 为别人喝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