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宋朝一诗人赞美月亮 全诗无一“月”字 却句句有月意

2020-12-26 17:20:01
相关推荐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没有任何国家的界限之说,它的好与不好代表着一个人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千百年来,不管是经历战火还是遭受天灾,诗人们都坚持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一份情感,对未来生活寄上一份希冀。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千年间有荣耀时刻也有灰暗时光,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中华儿女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对于写诗的热情。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在诗歌创造方面才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果。

我国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现象,他们喜欢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情,尤好以月亮为题目,遥寄思乡之情。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就借用月亮表现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著名诗人朱熹也曾写过一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这首诗十分神奇,全诗看似没有“月”字,却句句都在说月亮,如此说来不觉让人好奇,这首诗到底是如何写月的呢?

图片:月亮剧照

一、朱熹《秋月》一诗纵览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这种双重身份令他的作品不仅具备抒情能力,细品起来往往充满哲理。虽然很多人认为唐诗和宋词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即唐诗注重抒情,宋词注重讲述道理,不过,朱熹的这首诗让我们明白这句话并不一定准确。

《秋月》是他创作的一首感叹月亮的诗,其体裁为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朱熹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写下的,诗人借助月光下的溪、风、夜空、云等景象,表达出自己超脱尘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自身追求皓月之高洁的志向。

除此之外,这首诗还体现出了朱熹高深的诗歌造诣,这首诗虽然全诗没有一个月字,但却句句含月。

诗人表面是在描写青山绿水等景物,却能让人仿佛感受到此时月亮正在散发明亮柔和的光芒(从科学角度来讲月亮是不会发光的),这种描写手法十分高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熹《秋月》全篇

二、《秋月》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让许多人在初读时可能十分疑惑,平时水都是往低处流的,为什么诗中溪流竟能越过山头呢?其实,前两句主要是在描写皓洁月光下的水中倒影,这两句诗实际上和谢灵运在《登江中孤屿》中表达的意境有相通之处。

清澈的溪水绕着青山缓缓流动,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显得十分澄明与纯洁,它们在水中互相融合。如果没有天地间洒下的纯白月光,诗人就不能在夜色中欣赏山水之色了。

该诗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在静观秋月之时,不自觉生出一丝超尘脱俗的心境。白云和红叶既是带有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真实景象。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随风飘荡和红叶的逸动自得,正是诗人悠闲旷达心境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红叶

这首诗虽然名为“秋月”,但全篇的所有笔墨全都集中于描写月光笼罩下的各色景物。以往许多诗人也都描写过月亮,但很少有人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来体现月色之美,这就是朱熹构思的独到之处。

翠绿的山头,澄静的夜空,悠然飘荡的云朵,飘逸的枫叶,这些都是依托能够反射景物的小溪而成,但一系列景物却无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全篇没有一个字写“月”,却又处处能够让人感受到月的存在,因此朱熹这首诗备受人们赞叹,以至于流传到今天仍然可以称得上是描写月亮的名篇。

图片:朱熹人物画像资料截图

三、通过《秋月》看诗歌文化

《秋月》这首诗体现了中国文人在抒发感情方面的一个共同渠道,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当主体被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触动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通过特定事物表达出来。

运用这种手法,首先必须要仔细观察一下接下来要写的东西,争取把它们描写的仿佛就在人们眼前一样,为接下来的抒情做好准备。

在朱熹的这首诗当中,月光下的景色被描绘的很真实,让人有一种仿佛真的亲身看到一样,继而带动人们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达到景和情统一的效果。

其次,借景抒情主要还是表达感情,既然是借景抒情,那么描写景物就不如抒情主要,因此我们必须为抒情而写景,这就要求诗中具有各种各样的意象。

而这些意象就是抒情的条件和手段,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就巧妙的运用了风和月,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心情。

图片:常年漂泊在外剧照

相比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中国文人更喜欢借景抒情这种比较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朱熹在诗中通过借景抒情,间接表达了悠闲豁达的心境。

其实,借景抒情还可以表现出主人公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就是借景物抒发身世情怀感慨。古代许多文人的命运十分坎坷,即使是非常有能力的李白也曾有过不顺意的时候。这些文人在很多时候不方便直接抒发自己的情绪,因此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二种是诗人借助景物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感慨。许多诗人看到特定景物时会产生一定的启发,这时他们就会借助眼前景物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比如苏轼就曾借助人们看一座山峰时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山不一样的一面,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叹,即大家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站的角度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所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苏轼的《题西林壁》

第三种就是借助景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存亡的关怀。古代文人普遍接受过爱国教育,许多文人心中对天下和社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爱国也自然成为了诗歌的一大题材。

文人一向委婉含蓄,因此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景物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例如,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等景象,表现了他看到残破国土的痛苦心情。

我们通过《秋月》借景抒情这一切入点,不难发现中国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我们应当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家觉得是否是这样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恩作文500字 科学实验作文 暖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400字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我最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 挨打作文 科技馆作文 渴望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三年级写景作文 写雨的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300字 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 懂你作文 什么的那一刻作文600字初一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500字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文 我真的很棒作文 我们班的牛人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 运动会作文300字 原来如此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赛龙舟作文 玫瑰花的作文 父母的爱作文 重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