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面对失去的燕云十六州:北宋历代君王一直在努力 从未放弃

2020-12-26 19:35:01
相关推荐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帮助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也就是因为石敬瑭想称帝,导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作为条件而割让给辽国,燕云之地纳入辽国的版图。由此,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战争不断,宋朝建立后,北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经过多朝的努力,都未能完成这一缺憾。

统一未成而中道崩殂的宋太祖赵匡胤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继位,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时任殿前督检点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励志一统的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当然也包括收复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时,因唐代的藩镇割据遗留下来的割据政权仍然存在,各国之间的战乱不断,严重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且宋王朝是新建立的政权,不免会受到其他割据政权的敌视,因此其他割据政权的存在也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安全。

赵匡胤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统一战争,为了完成统一的大业,与众臣商议,确认了以宰相赵普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争策略,先后平定五代十国时期剩余的割据政权,主要有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几个小国。为了避免两面夹击的困境,赵匡胤就必须先处理好与辽的关系。

《宋朝事实》记载:“五代时,募民盗戎人马,官给其直,籍数以补战骑之阙。太祖受命,务保境息民, 不欲生事边境,尽令还前所盗马。仍申明条禁,无得出塞为盗。”

从记载可以看出赵匡胤此时是要保证与辽边境的和平,为此,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辽实现了和盟, 关于谁先提出的议和,双方史料记载不同,但是和盟的存在却是真实的。但是,宋太祖赵匡胤与辽的和盟只是为了平定南方,并没有忘记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群臣再奉表请加尊号曰‘一统太平’。上曰:‘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 太平乎?’不许。”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回,燕云百姓还在外族之手,国家还未统一,不可用“一统”为尊号,以此表明太祖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 赵匡胤最初想用赎买的方法来解决燕云问题,要是赎买不成再采取战争的方式,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在内府库设置“封桩库”,储积大量钱财,尝密谓近臣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 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北伐失败的阴影之下,宋太宗雄心不在

宋太祖赵匡胤未能成功解决燕云问题,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宋太祖未完成的统一事业,灭北汉,实现了局部统一。赵光义开始实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

赵光义对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举极为不满,曾说:“冯道、赵莹,位居宰辅,皆遣令持礼,屈辱之甚也。敌人贪婪, 啗之以利可耳,割地甚非良策。朕每思之,不觉叹惋。” 燕云的问题加上得位不算太正,所以急需燕云之地来证明自己,赵光义在灭北汉之后,军队都还没有整顿,立即率军北伐辽国, 意图趁胜利之势,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军队经过讨伐北汉的战争,已经十分疲惫,“围攻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乏。会刘继元降,人人有希赏 意。而上将伐契丹,取幽蓟,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 。赵光义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和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北伐,但是都没能成功。

北伐路线

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亲自率兵北伐,战争的初期,因为辽国准备不足,加上当时燕云之地汉人居多,许多城守开城投降。赵光义继续攻取幽州,但是很久都没有攻下,士兵已经疲惫,士气低落严重,而此时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围困,便派兵增援,在高粱河两军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赵光义受箭伤,乘驴车逃走。赵光义不得不班师回朝,但赵光义仍然没有放弃,并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又一次北伐,但还是失败了。

随着宋太宗赵光义北伐的失败,宋朝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赵光义对辽战略也由进攻转变为防守,开始把重点放在朝廷内部,北伐的失败彻底摧毁了宋太宗赵光义和大臣们收复燕云地区的信心,甚至开始推卸责任,宋太宗赵光义把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曹彬等人不严格按照规定好的战略实施,此后宋太宗赵光义和朝臣也不再提收复燕云之事。

积极备战的宋真宗,形势比人强之下仍然采用议和手段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经过发展,而且也从宋太宗北伐看出了大宋的实力,于是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三十万南下入侵北宋,由于大宋失去了燕云地区这一天然屏障,辽军南下进入河北平原,毫无阻碍,势如破竹。 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继隆派人入奏,“戎寇过天雄军,以德清军无备,乘虚而入, 是日,率众至澶州城北,直犯大军,围合三面,轻骑由西隅突进。”辽国来势汹汹,大宋朝廷震惊,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建议”下被迫亲征。

其实宋真宗在即位初期,很想在对辽国战争中建立自己的功绩,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宋真宗进行积极备战,非常重视选拔精兵强将,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选拔军事人才,从而加强宋朝的军事力量。 大宋虽然经常遭到辽国的多次小规模的抢掠和攻击,但是许多大臣仍主张与辽国以和为主,就连原来参加北伐的主战派曹彬也说: “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尝发书道意,臣 料北鄙终复成和好。”

在前期北伐失利及朝廷大臣的劝阻下,宋真宗也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目标,产生了以和为主的想法,并在与辽国入侵战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的情况下,最终双方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归纳一下“澶渊之盟”的基本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从盟约上来看,不仅规定大宋须向辽交纳岁币,而且规定了两国的疆土,“所有两朝城 池,并可依旧守存”,两国不得互相侵扰,这等于是从法律上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属契丹。“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近百年和平,通过互相贸易,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资,甚至某方面来讲,宋朝还是占据了便宜,因为开始贸易了,迟早辽国的经济会被大宋控制,但是,宋真宗一朝,再也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即便如此,燕云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存在,仍是北宋王朝人们的心病。

变法图强的宋神宗,主张用武力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在澶渊盟约订立后,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虽然燕云十六州问题仍然存在, 但宋辽双方并未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宋仁宗时期,为了防御辽兵南侵,在河北路疏河兴塘,把洼淀河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 的“水长城”。

当时的辽国趁大宋与西夏交战的时候,遣萧英、 刘六符等出使大宋,索要关南之地,大臣富弼和范仲淹主张与辽国通好。富弼盛赞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以金帛换取和平的做法。范仲淹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以“仁” 对待少数民族,而且宋仁宗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一直实行的是怀柔政策。为 了平息宋辽争端,宋仁宗采纳富弼、范仲淹等人的建议,在澶渊之盟所定的岁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宋辽争端又以大宋吃亏而和平解决。

到了宋英宗的时候,基本上沿用宋仁宗的对辽国政策,所以,宋仁宗、宋英宗两朝与辽国的关系都是以和平为主:

《宋史》:“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

到宋神宗时候,宋辽两国还是继续维持着“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和平,但是,宋神宗不想在用怀柔政策了,主张用武力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命王韶克青唐,然后欲经略西夏,复取燕云” 。就是采用宋太祖的老办法,先易后难,先平定河湟的少数民族, 再谋西夏,最后收复燕云十六州。

所以,辽国看大宋想动手了,也就不断骚扰大宋边境,宋神宗对辽国的行为极为不满,也担心辽国会像庆历年间时,与西夏联合向大宋施加压力,要求割关南之地,增加岁币。虽然宋神宗想一雪前耻,但是无奈朝廷大臣都出来反对,当时王安石也是反对的。

王安石

王安石虽然反对宋神宗对辽用兵,主张进行改革,先解决本国的内部问题,提高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来和辽国一较高下,所以王安石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增强国力解决边患问题,跟宋神宗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宋神宗最终采取了王安石的主张, 实行变法,且重视军事改革,废除原来的更戍法,实行保甲法、将兵法,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开始,到了一定成效之后,开始对河湟用兵,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辽国派遣了使臣 到大宋,要与大宋再次商定地界,而且还威胁大宋,要求大宋放弃对河湟用兵,当时的富弼、韩琦、司马光、 文彦博等保守派也反对宋神宗的主战思想。

宋神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终目的,暂时对辽国妥协了, 派韩琦负责与辽国从新对边界的商定,宋辽关系缓和了一下, 宋神宗则继续对西夏发起进攻。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大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失利,损失极为严重,宋神宗无力再战,被迫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加上当时的大宋所有人士基本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无奈之下的宋神宗只能罢黜王安石,最后郁郁而终。

宋哲宗继位后,主张恢复宋神宗时期的政策,但仅对西夏用兵了,并未对辽国用兵。

北宋的覆灭,其实还是因为燕云十六州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蔡京上书宋徽宗,想要夺取燕云十六州,但是枢密院事邓洵武则以为,北宋与辽国有盟约,已维持百年和平,不可以背弃盟约,虽然辽国开始衰弱。同年, 童贯又上平燕之策,计划先夺取燕、蓟,然后集中兵力攻取云中。他的策略在大臣的反对之下,还是没有被宋徽宗采纳,但是却坚定了宋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从而签订了导致北宋灭亡的“海上之盟”。

北宋末年,一直受辽国统治的女真族渐渐崛起,并建立了金国,北宋和金国都受到辽的入侵,宋徽宗想要联合高丽攻辽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失败,需要新的盟友共同对辽国,金国也想灭了辽国以摆脱辽国的控制,与大宋直接进行交往,所以两者有共同的敌人,于是走向联合,签订了“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 签订之后,按照合约,北宋与金国共同出兵,联合起来灭了辽国,辽国灭亡之后, 大宋经过多次交涉,金国只把辽燕京地区给大宋,但是西京地区却仍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这是因为在这次联合作战的时候,北宋的衰弱同样被金国看在了眼里,随后金国进行了第一次南下,入侵北宋,由于金国准备不足,第一次入侵大宋暂时作罢。

到了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经过休整,再次大举进攻北宋, 北宋灭亡,这也就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综上所述:

燕云地区一直是大宋人民心中的一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着大宋,大宋的历代皇帝都为收复燕云而一直在努力。收复燕云不仅仅是收回所失去的土地,也可以使大宋朝边境多一重保障,此外还要收回的是大宋作为中原王朝的尊严。

燕云地区的问题,几乎贯穿整个北宋王朝,从宋太祖为收复燕云所做的准备工作,宋太宗进行的大规模北伐战争受到重创后,北宋后面开始改变策略,转攻为守,这也影响到后来北宋的外交策略。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就是在这种以和为主的思想下签订的。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在“澶渊之盟” 的影响下,与辽和平共处,宋神宗继位后便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因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受挫而放弃,宋徽宗的联金抗辽政策则是把北宋推向灭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盼作文600字 走过才明白作文 写包饺子的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800字 关于爬山的作文 寒冷的冬天作文 三坊七巷作文 写江南的作文 写汤圆的作文 坚持的力量作文 扫雪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元宵节 纸条作文素材 担当作文800字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理想信念作文 消防主题作文 高中优秀作文800字 什么真好作文 关于勤奋的作文 关于桃花的作文 介绍学校的英语作文 值得珍藏作文 假期见闻作文 关于陪伴的作文 乡下作文 洗袜子作文 番茄炒蛋作文 开学第一天的作文 雪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