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岁月的童话》:回到童年与乡村 直面内心的真实与平淡

2020-12-26 23:55:01
相关推荐

《岁月的童话》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于1991年发布的动画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怀旧作品。按理说,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没有经历相同故事的人们,其怀旧情绪是很难引发共鸣的。

但是30年来这部电影竟然被无数人喜欢和推荐,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部送给所有成人的“童话”,而且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越是平凡普通的人,就越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收获感动与启迪。

影片主要通过“大龄剩女”妙子的一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旅行,将其童年的记忆碎片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从而展现了妙子从困惑迷茫到走出阴霾的转变,并最终抵达内心的平淡与真实的心路历程。

在近两个小时的恬淡叙事里,没有轰轰烈烈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但从头到尾都熨贴着我的心窝;

那种久违的安宁与平静,以及淡淡的幸福感,都在我的心底一点点蔓延。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结合妙子回忆童年生活点滴,以及回到乡村中寻找自我,最终走向自由幸福之路的历程,谈谈我的一些现实思考与启示。

一、回到记忆最初的起点,揭开人生种种困惑的面纱

一个女人想要让自己慢慢变得美好,需要穿过生活的起源。

影片中的女主角妙子27岁,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城市白领,长相恬静,性格温顺,长期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她看起来显得沉稳但缺乏活力;她没有男朋友,但当面临家人的催婚时,她也显得些许有心无力;

正当妙子对自己的工作、情感以及未来生活产生诸多疑惑与迷茫时,她总是不自觉地回忆起五年级时的自己,那些过往的画面像放电影一般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曾有一个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

凡带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并造成一定的情绪波动,即便产生的影响非常轻微也会让人记忆深刻。

我们可以看到,童年时代的妙子正是这样。她并没有经历许多大喜大悲的坎坷起伏,记忆中大多是平淡而细碎的琐事,但却令她久久不能忘怀。

我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小时候的妙子从生活习惯到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都一直被家人的偏见以及同学们的嘲笑所束缚着,这是她一直深埋心底且无处释放的负面情绪。

我以前总是假装很听话的样子,从来没有释放过自己的天性,不敢正视自己的心意。

比如她明明非常挑食但不敢说,就算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被大人喜欢;因为一次数学考砸而被姐姐认为“智商有问题”;渺小普通的自己好不容易有个当“演员”的梦想,但在爸爸冷漠而无情地否定下只好选择放弃。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同学们的闲言碎语,她无法正视因生理成熟带来的身体变化,甚至当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同学时,也本能的想要逃避和压抑自己。

即使知道“毛毛虫如果没有经过成蛹的尴尬,就不可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但是她却说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难看的蛹。

影片中说,我们过去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并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这一点在妙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她对工作与爱情的态度上也不难看出。

给我印象很深一个细节是,藏王山下敏雄和妙子相对而坐谈论起感情问题时,妙子对此总是闪烁其词,就算敏雄再三追问与疑惑,她还是不愿意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

她习惯了身边的上班女性都是单身的状态,但是她也会羡慕小学同学里慧能够顺利的结婚生子。

我想,她真正应该难过可能就在于此,因为她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是哪一种生活。而像妙子这样对现实生活不满,对未来的不确定又充满焦虑的人确实大有人在,即使有些在外人看来已经非常成功的人也会如此。

例如知名主持人吴昕,前几年在节目上曾向好友哭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还表达了许多现实的焦虑:

这么多年来工作能力不见长进,36岁的年纪还是单身,想结婚又怕影响事业,不结婚但年龄又摆在这里,并且如果要生孩子,这个年龄已经越来越没有优势。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担心,甚至容易害怕与恐慌等等,并不是外面的世界真的束缚了我们飞翔的翅膀,而是我们给自己内心增添了太多的包袱;

因此感到沉重无比,内心也变得迟钝与麻木,总是让一些毫不相干的人影响着自己的选择。

我想,只有对自己真诚一点,大胆拥抱那个还不够完美的自己,才是解开人生种种困惑的关键所在。

二、回到乡村的怀抱,探寻生活的真谛并抵达内心的平淡

说实话,这部影片吸引我的最初原因是我和女主角妙子一样,从小未能有机会好好体验乡村生活,现在越长大就越是对乡村自然之美有种近乎“执念”的喜欢与向往;

其实这也是导演高畑勋“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天性所在,这一点在他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百变狸猫》等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即:不仅以客观写实的镜头描绘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探讨。

很赞同的一句话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不在于对大自然的神秘莫测而感到不安和焦虑,而是面对难以忍受的精神压抑的无法逃避。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妙子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她一到休假就有机会回到乡村的怀抱。这不仅是她逃离现实束缚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主动打破自身困境的意识与勇气的体现。

还记得影片开头曾出现妙子的工作场所以及她的同事忙碌工作的场景,这是典型的都市快节奏生活,高楼林立,车来车往,人际交往淡漠。

而在影片中呈现的乡间则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有蓝天白云,有田野鲜花,大自然的气息唤醒了生活的真实感,农作物的欣欣向荣也激起了对生命的感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身处的环境与平时接触的人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正因为如此,以前压抑而封闭的妙子来到乡村后,才表现出了久违的明媚与鲜活感。

她忙碌辛苦地劳作但不觉疲惫,而且每天都能在自然的滋养中自由自在的释放天性;更重要的是,妙子还遇见了真诚而质朴的农夫敏雄。

他们在谈到事业的选择时,敏雄严肃认真地告诉妙子:我们农人很多事情必须要执着,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只知道模仿别人,跟着城市的流行走,最后却失去了自我,他们根本就忘了什么是真正的目标。

我想这番话应该给了妙子很大的鼓舞与启发,也让我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现实中像敏雄这样清醒而勇敢的年轻人确实是很难得的,因为大多数人年轻时都会觉得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追逐梦想,才能获得那种所谓“世俗”的成功,而回到乡下当“农夫”注定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念。毕竟任何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喜欢以及是不是适合自己而已。

不禁想起我一个学生的父亲,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大老板。他不管工作多忙,每到周末时总要带着孩子回到农村去生活两天;

他说住过了太多别墅,还是觉得家乡的老房子住得最舒服,还说非常向往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日子,优哉游哉;

我非常理解他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也不难想象他作为一个父亲与一个企业老板所肩负的沉重责任。

他之所以会这样,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懈的追求与拼搏,最终都是希望顺从自己的本心,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

正如卓别林所说: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我们可以看到,当妙子亲自体验了乡村生活的种种辛劳与甜蜜之后,她终于明白: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真实的生活其实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只有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更能让自己获得幸福与满足。

因此,影片最后当奶奶建议她留下来与敏雄一起生活在乡村时,她也重新认真地思考了自己对敏雄的心意,并且神奇般地与五年级的时自己重逢了。

我想,导演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此时妙子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而怯懦的孩子了,而是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解,实现了真正的“蜕变”。

三、回不去的童年与乡村,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与自己和解?

在我看来,不论是回到童年记忆中揭开人生种种困惑的面纱,还是向往回到乡村享受久违的宁静与安逸,本质上都是源于我们对于“真实与纯粹”的渴望。

因为只有做真实的自己并顺从自己的本心,才能让我们拥抱最大程度的幸福和自由。

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已经远离了童年和乡村的我们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抵达内心的真实与平淡呢?我想结合这部影片中妙子的“蜕变”历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向内自省,将“回忆”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

回忆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来时的路,以便下一次能更好地出发。

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Constantine Sedikides及团队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将回忆过去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问自己过去的经历给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的时候,回忆过去对我们就会是有益处的。

影片中的妙子就是这样,她总是不自觉地回忆起五年级时的那段时光,而且大多是被家人或同学嘲笑等这些不太令人愉快的记忆;

正是在这种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心路历程中,妙子一点点释怀了过去,并作出了忠于内心的选择。

可以说,回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痛苦的记忆,往往更能引发我们的反省并刺激我们成长。

就像加缪说的:“一个人如果学会——而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孤独的去面对自己最深的痛苦,克服那想要逃避的欲望以及有人能与他“共苦”的幻觉,那他还需要学习的就所剩无几了。”

我想,当我们意识到需要坦然地从“回忆”(尤其是那些令你感到痛苦的记忆)中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时,就是已经开始逐渐接纳自己了。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你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原谅他人的不完美:童年只能决定我们初期时的生命质量,成长却是我们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因此接纳自己的同时学会原谅他人的不完美,才是我们轻松上路的关键所在。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童年时就深受父亲严苛教育的伤害,这让成年后的她一度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不过后来当她明白父亲是吃过生活的苦的人,父亲只是以自己同样的成长经历要求自己时,她选择了释怀与原谅父亲的不完美。而且在面对父亲的反省与歉意时她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她也说到:

我们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说他对我有很高的要求。小时候的我做不到,但当我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就开始认同他。

其实,没有哪一个父亲是完美的,除此之外,我们从小到大遇到的很多人其实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是希望你记住: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没有权利随意指责他;唯有选择原谅,才能重获新生。

所以当你忍不住抱怨某个人的不完美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他是如何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说不定你反而会同情他,进而自然的原谅他了。

我想只有拥有这样的胸襟与气度,我们的内心才会更加从容与淡定。

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每个生命都能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换句话说,只有成为自己并做真实的自己才算真正与自己和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实呢?

仍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祖峰饰演的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这样解释真实的涵义: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我想,要到这样的真实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因为深处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太过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通过人设来评判一个人,也容易让自己被某个人设所套住而不自知。我们也经常会为了迎合身边人的喜好与需求,轮番上演各种人设如吃货人设、好人人设、逗比人设等等;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总会默默的卸下一切伪装,无奈地自我怀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只有趁早摆脱虚伪的“人设”,自然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才不会让自己时时面临“人设”崩塌的压力,才能获得解脱与新生。

2、向外借力,主动打破自身的局限与限制

毕淑敏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小时候的妙子任性挑食,胆小虚荣,也因此常常被家人挑剔和被同学嘲笑,普普通通的她长大后按部就班的走入社会,在大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说实话,这在外人看起来没什么不好的,但在她心中却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

可以说妙子以前经历的一切仿佛构成了一个牢笼,将她生命的活力一点点地扼杀掉了。

庆幸的是她主动选择回到乡村,还遇见了敏雄一家人,帮助她在不断地反省与积极尝试中突破了自身的缺陷。

我想,这其实可以看成是她积极“向外借力”的结果。虽然许多在大城市拼搏的人永远也无法真正回到乡村生活,但是每个普通人在突破自我以及寻求真实与纯粹的路上,其实还有很多种向外“借力”的选择。

“借人”:寻求帮助与给予帮助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敏雄对妙子的“蜕变”之路至关重要,他自身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而且他能够耐心的倾听与陪伴妙子,而且常常引导妙子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困惑;

当最后妙子在面对奶奶的请求而犹豫不决时也是敏雄的一番话彻底点醒了妙子,让她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意。

因此现实中的我们在陷入迷茫或者困境中时,不妨积极寻找像“敏雄”一样的“赋能者”,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也可以是我们的前辈等等,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链接,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快;

除此之外,渡人就是最好的渡己,帮助他人其实也是治愈自己的极好办法。

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当妙子遇到敏雄的妹妹遭遇与自己小时候一样的窘境时,她主动分享了自己第一次被父亲打的经历;

并以此开导小女生不必因自己的虚荣心而与家人发生矛盾争执,最后俩人都非常开心的释怀了。

因此我想,当我们慷慨地尽自己所能去给予别人帮助,并看到他人走出困境的时候,自己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喜悦与治愈感吧。

“借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小姨在我家呆了两个多月,好不容易习惯了小镇生活的她,又不得不为了工作返回上海去了。

小姨告诉我她实在是舍不得家里的山清水秀还有安逸舒缓的“慢节奏”,等回到上海之后就只能在早出晚归中匆匆忙忙地渡过了,想想都令人头疼和焦虑不已。

但是我想,在大城市中打拼的我们难道就注定得不到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吗?显然不是。

毛姆说过,阅读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林语堂也对此表达过相同的看法:“一个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时之中,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两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

也就是说,由于专注读书带来的那种心境上的改变,足以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洗礼与安慰。

我想,这其实与旅行给我带来的快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在旅途中体验不同的人文特色与自然风光,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感受真实世界的鲜活与美丽,从而让自己心中的阴影不自觉地被照亮。

也就是说,不管是读书还是旅行,都是让我们在体验与感受真实生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阅历,进而逐渐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并最终抵达内心的真实与平淡。

【结尾】

我想,电影中的妙子其实是无数在大城市里打拼的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的缩影——他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往往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诸如工作、情感与对人生意义的寻求等,而且很容易陷入迷茫与困顿的境地;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成长和蜕变的过程从来不是抛弃原来那个青涩无知的自己,而是应该坦然的回忆过去,直面以前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并努力与自己和解。

因此,即使我们无法回到童年改变过去,也不能任性地放弃一切回到乡村,但我们完全可以顺从自己的本心,在追求真实与纯粹的路上活得潇洒自在,如此我们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童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保护环境的作文600字 春节记事作文600字 我想对您说作文300字 生活万花筒作文300字 新年趣事作文500字 愉快的一天作文4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 珍贵的礼物作文400字 勤劳的妈妈作文300字 父亲节作文100字 未来的房子作文400字 云南语文高考作文 介绍一种事物作文500字 又是一年春来到作文 最好的礼物作文600字 我最感激的一个人作文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优美句子 我的班主任600字作文 合肥中考作文题目 三年级作文过春节 感动的瞬间作文600字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 家风家训作文400字 寒假见闻作文600字 森林防火作文800字 真没想到作文600字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5句 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快乐六一400字作文 那一片山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