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与其刻意创造完美的原生家庭 不如正视缺憾 释放孩子的复原力

2020-12-27 08:20:01
相关推荐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从《欢乐颂》到《狗十三》,从《都挺好》到《小欢喜》,从《安家》到《完美关系》…

最近几年,有关“原生家庭”题材的影视剧备受追捧。让不少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观众,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看到了自己的缩影。

每当此类题材的影视剧播出后,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评论区也有无数网友开始分享自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实例,把艺术带回现实。

坦白地说,我原来并不知道所谓“原生家庭”是个什么概念。

至少,不知道它为什么总是会牵出成年人的负面情绪,引起家长的教育焦虑。

但无论如何,我也或多或少地因此陷入到了类似的焦虑之中。

毕竟,我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而我的家庭教育,也将与他对“原生家庭”的感受结下一生之缘。

家庭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宽泛的话题。有关如何为孩子打造更好的原生家庭的书籍和教材,数不胜数。而相应的线下培训及早期教育,更是能逆经济周期地蓬勃发展。

我曾自认为是个相对理性,至少是相对淡定的父亲。但是“望子成龙”的心态,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在“原生家庭”这种框架型问题的面前,我同样也短暂地陷入到焦虑和迷茫之中。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什么是“原生家庭”?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还没有结婚的子女和父母组成的家庭。

这只是一个宽泛的定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的话,“原生家庭”的相关论述甚至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School)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他这一结论的核心,指向的是一个人在童年获得的强烈感受,能够影响他接下来生命中的其他决定和决策。

这也是得到了如今很多人认同的一个结论,进而引申到家庭教育的具体问题上。

我们之所以总会把原生家庭与家庭教育密切关联起来,是因为孩子的家庭生活,在内外部环境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总体来说,它的特殊之处有以下几点。

权威可靠对于子女而言,父母无疑是最可靠的。在他们走出家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父母都是他们的全世界。所以由信赖带来的依赖,会让他们更容易、更迅速、更高效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动态可控相比外部因素来说,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强、可控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是一个变量,可以在孩子成长所受到的各类教育反馈中起到调节的作用。

持续性强无论夫妻的感情如何变化,母子/父子的亲情纽带始终都不可被分割。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从时间到影响力,都会长时间陪伴在孩子左右,且不易被改变。

我承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客观地说,每个人的成长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

针对这种观点,德国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也有过类似的论述。

卡伦·霍妮认为:人格会被文化和社会化的因素强烈影响。当我们成长的内在诱因受到了外界阻碍时,扭曲的、偏离理性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当然卡伦·霍妮是在论述负面情绪的时候做出的这个结论。

我更倾向于将她的观点解释为“外部力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意义深远”。

事实上这也确实如此。

从相处时间来说,除去睡觉之外,孩子在家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甚至不比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社会化时间长。

而同学、发小这些玩伴,在他们的成长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自然生长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外,个体的独特经验、影响深远的人和物,以及一些偶发性事件造成的精神刺激,都会对他的整体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几方面之间会有重叠的部分,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

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所接触到的总体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而家庭教育虽然对孩子影响重大且意义深远,但依然有限。

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教育焦虑

正如我在其他有关避免教育焦虑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焦虑无法避免,但值得正视。

同一个问题,并不会同时引起所有家长的焦虑。当然,也不应该引起焦虑。

毕竟,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抛弃焦虑,回归理性。那么如何避免这些焦虑,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客观看待,中性评价

尽管我们的理性深处在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只是影响孩子的因素之一,但是“原生家庭”总会有一种“网红”的特质,引得无数家长盲目焦虑,四处寻“药”。

我们不妨看看多年来借助“原生家庭”来贩卖焦虑的根本问题出在哪。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治疗家默里 · 鲍恩 ( Murray Bowen ) 就提出过“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

这和我们如今所说的“原生家庭”十分接近。

他认为人的人格缺陷,是受家庭问题所影响。而这个缺陷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世代相传。

相比于他论述的正确与否,我更倾向于将关注点放在他的职业上——心理治疗家。

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人,接触到的案例自然都是存在长期心理障碍或被其他负面心理笼罩的人。

而更重要的是,若干个个例聚集到同一个治疗师的面前时,他显然很容易将个例扩大为普遍现象来看待。那么在做出相关评价时,自然也会偏负面。

这和我们生活中认识的律师、财务人员都比一般人更谨小慎微是一个道理。

无论你接受与否,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把别人的“新生家庭”当做“原生家庭”,再去建立自己的“新生家庭”,创造别人的“原生家庭”。

这只是个自然的轮回和循环,并不是孩子缺陷的“原罪”。

所以,在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上要想做到客观,首先要明白它本身实际上只是个中性的、阐述性的定义。

二、坦然面对,接受遗憾

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不妨深度“检讨”一下自己。

平心而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认知不足,甚至是缺点和缺憾。不完美的自己难道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吗?

这本身就不现实。

此外,虽然家庭教育的意义重大,但其实并没有人能在完全无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孩子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可能变“好”,可能变“坏”。

从这两方面来说,家庭教育的问题本身就客观存在,无论你是否焦虑。

而解决这种焦虑的办法,就是坦然面对,承认它们的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撒手不管的理由。

父母不完美是现实,但未必是“限制”。

让家长的“缺陷”不演化为“限制”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学习。

试想,从走出校园后,我们有多久没静下心拿起书了?

我们可以不去读教育类的书,毕竟知识的适用性并不局限。而读书的目的也在于突破自我认知,让自己得到成长。

一些我们过去看起来天塌地陷的问题,在我们自身成长后,也许会变得云淡风轻。

而以前让我们焦虑的教育问题,也可能因为认知的提升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激发“复原力”

在认识到了完美的原生家庭并不存在之后,我们也终于可以放下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偏执。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激发他们的自我纠错能力,形成积极的,向上的情绪修复能力——复原力。

复原力(Resiliency)是心理资本的四要素之一。指面对困境、威胁、创伤、悲剧或其他严重压力时所表现出积极适应的过程,也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复原力包括3个基本特征:

理性接受并战胜既成事实的能力;在受创时的自我治愈的能力;遇到问题时的随机应变能力。这三个特征的激活,对应了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两方面的因素。

1、内在保护因素

情绪的稳定性:通过情绪的自控,减少情绪剧烈波动的频率,从而增加情绪修复的可能性。

外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更容易让孩子通过沟通和交流获取帮助和支持,从而降低面对问题时内心的不确定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对未来结果推测和判断的能力。这样可以让他们预见事情的结果,更容易从容地面对可能到来的失败。

2、外在保护因素

家庭和睦: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建立更牢固的亲子情感。面对问题时乐观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孩子潜意识中的安全感,帮助他建立复原力。

健康社交:社交包括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家庭生活之外的活动。虽然这个方面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他的身后,但是划定社交界限,明确社交群体,会让他得到更多的正向心理反馈,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

四、放下自己的“权利”,提高孩子的“掌控感”

“掌控感”对应着归属感,这是自由发挥的前提,也是自主行为的驱动力。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很喜欢去给孩子做规划。

一旦做好了规划,就会要求孩子对目标进行执着的追求。而他们的自主发挥空间也因此受到了挤压。

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的心理调节机制失去灵敏度,习惯于依赖父母、老师和同伴的指令。

等到他们有一天真的想“反抗”时,却会发现自己除了抱怨和愤怒,实际上压根想不出什么解决办法来。

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你给孩子下达的“指令”,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是个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如果你的本意是要解决孩子的需求,那么家长实际上是起辅助引导作用的,很多情况下不应该越俎代庖。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孩子一言一行背后的核心诉求,结合他们心理和身体的客观生长规律,才能切中要害,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

相反,如果让自己和孩子陷入一场“权力之争”,那么一方的“胜利”(通常是家长的胜利),必然以另一方面的妥协为代价。这显然是毫无意义,没有任何赢家的。

值得注意的是,授予孩子“权利”,并不代表一味地妥协,甚至纵容。我们在孩子无法做出自主选择的同时,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选项”。

至于言行的边界,这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限制和约束的方面。

写在最后

回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上。

网络上经常会有网友发表的对“原生家庭”的悔恨甚至谴责,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个人的父母能力也有高有低。

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不可能一辈子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毕竟,一个总是被过去的枷锁“奴役”的孩子,只会陷入到曾经的灰暗中,将自己束缚得越来越紧,在逃避和麻木中去寻求与现实的和解。

『诚言呈语』每天趣谈教育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喜欢春节作文 我的爸爸200字作文 种下一粒种子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100字 30年后的我作文 安昌古镇作文 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 北京作文培训 抓周作文 龟兔赛跑英语作文 介绍自己的作文400字 收拾房间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800字 关于背后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 迈出这一步作文 写人作文550字 机智的我作文 写景的作文150字 关于油菜花的作文 以暖为题的作文 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 滑冰作文600字 篆刻作文 作文成功之路 环境与健康作文 美在路上作文 语文考试万能作文 写景的作文五百字 假期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