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邬昆如:中国人生哲学的历史发展

2020-12-28 04:30:01
相关推荐

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回过头去看其构成因素,我们就以其二大重要潮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为探讨人生观的线索。我们先探讨中国的人生哲学的历史发展。

在中西发展的历史中,都将有一些共同的情形,我们可先在中国人生哲学中去窥探其内容。

中国人生哲学的历史发展,我们分成以下的章节来叙述。

在黄河流域发源,然后波及长江流域,进而传播到珠江流域,后来漂流到海外的中国文化,其开始时当然摆脱不了求生存的需要。而在求生存中,更免不了要堕入弱肉强食的情形。但是,先知先觉之士在求生存之上亦确定了“求仁”的人生观,因而提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德原则。

道德文化是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大特色,这是经过良知的反省后,提升求生存的层次之后的高一层文化。

黄河的一大特性是泛滥,因而住在河流两岸的百姓,必须朝朝暮暮都小心警惕,不能随意,也就因此养成了时时醒悟,没有固定休息的习惯。中国人勤奋的习性,不能不说与这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黄河平原这种道德的、勤奋的文化所陶冶出来的民族,自然就属于爱好和平、乐天知命的民族。他们虽然在求生存上必须与天争,但亦不会过分破坏自然;他们有勤奋的习惯,于是亦养成了勤俭的美德。在经济生活上“勤俭致富”的原则,也就从这里开始。

现在,我们就顺着时间的先后,来叙述中国的人生哲学。我们先看当时的人怎么过活,然后再看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亦即他们的人生观。

第一章先王的人生哲学

有关“先王”的记载,有些当代历史学家受了西方19世纪实证主义的影响,以为历史首要重史实和事件,而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人物或事物,都不甚清楚,因而没有确定的史实,因而最多只能算是史前史或是半信史,乃至于只是神话,不是正宗的历史。

当然,站在当代史料的立场上看,当然要如此处理历史的问题。但是,有关古代的事情,对史料的记载根本就不能过分地要求,而在处理文化史或思想史上,更应该用“历史意义”来代替“历史事实”。在历史意义的观点上看来,古史中的伏羲、神农、有巢燧人等等,都有足够存在的理由,因为从荒蛮走向文明,势必需要仁人志士的媒介,发明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要,而究竟发明这些事情的人姓甚名谁,都不甚重要,甚至亦无法查清楚。确实有这些事情,而且从“起源学”的立场看,目前食衣住行的各种生活必需,都是由荒蛮而进入文明,也就有足够的理由把这些“历史”作为“史实”来考虑。当然,这里的所谓“史实”并非指把那些人名当做真实姓名而言。

第一节三皇五帝的历史意义

根据上文所论,古书中所记载的三皇五帝,并不一定确有如此这般的“个人”,但其在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是有“如此这般”的仁人志士,发明了原始的求生存方式。尤其是从求生存走向求仁的层次时,更需要古圣先贤的开导。

我们前面对原始蛮荒社会的设想,把“起源学”作为背景,就可以推论出在原始社会中,所有人文事件的开始情形。及至结绳记事,文字的开始,先是象形,然后有指意等,都展示出高度的文明,这文明指抽象的文字,刻画在器具上或居室中,保存下来,成为当代人考古以及对上古时代人类生活研究的基本素材。

书的形成,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当有组织规模的时代。原始的《书经》记载着当时国家大事,无论夏书、商书或周书,所记载的敬天、爱民、修德等事情,配合着社稷发生的大事,都足以呈现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的见解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书经》记载所启示的,总是智者如何贡献出智慧,替一般凡人服务,以及王者为了维护正义所做的一切。这种贡献智慧于人群,显然是“服务的人生观”。

其哲学意义也就是:聪明才智高的人,意识到自己生来智慧比别人高,因而看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要把智慧贡献出来,为群体所用。这当然需要丰饶的心灵;心灵贫乏的人,会作出相反的决定,那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自己谋利来欺侮别人,这种情形就会造成弱肉强食的世界,在政治上王者的这种做法会被指为暴政,暴虐无道。相反,心灵丰饶的人怀有服务的人生观,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别人服务;王者依此而行而成为勤政爱民的圣贤,而其政治称为仁政,称为德治或称为王道。

显然地,《书经》中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许多王道、德治、仁政;但同时亦不讳言地记载一些暴政、霸道的行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好有坏,有治有乱,有仁政亦有暴政。但是,重要的不是事实的记载,而是对事实的批判。

《书经》同时记载了仁政和暴政,但其价值批判却是抑暴扬仁。

第二节服务的人生观

《书经》记载的事实固然重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素材;但是,对哲学来说,则不全在其对史实的提供,而是在提供事实之后,紧接着的,或是与叙述史实同时出现的“批判”,对王道的称扬,以及对霸道的唾弃。

这种称扬或唾弃,也就暴露出史家对历史事实的价值批判。

这价值批判的取向也就是指出“人生观”。古人认为王道是好的,而霸道是不好的。这就是道德取向的人生态度。王道的理解,在治道上当然是指王者的德治、仁政、王道;但在基本的人生思考上,则是聪明才智的人有自觉,意识到自己天赋的能力,不是单为自己用,而是要服务他人。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到为什么《书经》的作者群,一直喜欢用“天命”的概念了。

原来,聪明才智高的人,意识到“天命”在自己身上发挥着作用:既给了聪明才智,又命令要把聪明才智服务他人。这“天命”一方面是催生人的良知良能。另一方面又是人心中的道德命令

这样,一个聪明才智高的人,利用自己的天分去替人服务,也就是“顺天命”;相反,聪明才智者不去服务别人,反而欺侮别人时,就是“逆天命。

《书经》采取了“顺天命”,作为施政的法则,也就是采取了服务的人生观。

第三节勤俭的人生观

上面提及的黄河泛滥的特性,使该地生活的人,养成了勤奋的习性;再加上当时古圣先王的开拓,而形成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勤劳的天性当然有助于增加生产;而王者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则又间接去除了奢侈的生活,而崇尚节俭。勤俭的德行于是成了先民的早期道德。

勤俭的经济解释可以在“开源节流”四字上获得全盘的意义。勤也就是开源的最佳方法,俭就是节流的基本方案。后来儒家哲学发展成“勤俭致富”的通俗原则,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持家的最基本信念。这信念一直到今天,可以说东亚四小龙,无论政府和人民,都在这基础之上,经年累月创造着经济奇迹。

勤俭的哲学基础,同样地由王者和百姓,都意识到自己生命历程中有许多灾难,要想人定胜天,一定要付出代价;而代价中最基本的还是在求生存过程中,增加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而减少奢侈的消费,即是勤俭两种德行这样,无论服务的人生观,或是勤俭的德行,在哲学基础上,都可追溯到天命,都是上天的旨意,或说自然的安排;而人接受了这种意旨及安排,顺天命去做,来完成人性,也就是达成人生的目的。

天命—→人性一人生

在这里,“天命”的意义非常丰富,可以是指有意志的天,或是有位格的天或是高于人性的天,在造生万物和人类时,就赋予人一种服务的使命感以及勤俭的劝勉。因而,王者或是聪明才智高的人,自己要奉行天命,并且亦要用来教导百姓,教百姓天命的意义,教百姓顺天命,教百姓勤俭,这也就是后来浓缩成的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国古代先民,尤其是聪明才智高的人,所采取的人生观,发自丰饶的心灵,但归根结底,还是渊源于天命。一直到孔子,还是把君子的标准,定位在对“天命”的问题上,一直到汉代,道教的兴起,才对“命”的课题有了误会和曲解,而形成了算命、看风水等风习。

由天命而形成的人性,背负着使命感,度过今生今世的生命历程,原就是人生哲学的形上基础。

第四节人生哲学

先王的时代背景,恰好是人类发展史中,从荒蛮走向文明。而在中国先民的背景中,首先有先知先觉的圣贤,觉悟出了服务的人生观,这服务的人生观基础是天命。先王自觉到天命在自己身上运作,给了自己聪明才智,而这天生的聪明才智是用来服务人群的。

对百姓而言,黄河的环境使他们意识到命运以及与命运搏斗的需要,于是培养了勤俭的美德,这也是把天命作为人生哲学的基础。

在《书经》的诸多记载中,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夏禹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天命运作以及它与人生观的关联。夏禹意识到洪水的灾难,眼见百姓生命财产广受威胁,而献身治水,疏导洪水流入海。比起同时代希伯来民族诺亚眼见洪水,去思考人类的罪过,所走的宗教取向,是很不一样的。诺亚是宗教中神圣与罪恶的思维模式,而夏禹则是道德文化中善与恶的思考模式。在神圣与罪恶中,是要选择神圣而摈弃罪恶;而道德取向中,要去恶扬善。诺亚与夏禹的选择都非常正确,而且都在“爱民”的心境中完成任务。但是,思考的重点则差别很大了。

尽管如此,东西两大圣哲的哲学基础,都源自“天命”无疑;同时,亦都在积极地肯定人生,亦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undefine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 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 以亲情为题的作文 描写花灯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湖北专升本英语作文 南京博物院作文 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 奔跑吧少年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 作文 什么的童年作文 雪后作文 myhome英语作文 我的妈妈350字作文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尝试作文500字 家乡美食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300字左右 读书与成长 作文 迪士尼游玩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600字 打糍粑的作文 初一英语作文大全 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吃苦精神作文 什么给我快乐作文 作文集后记 被妈妈打屁股作文 观灯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