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依兰老照片:“闹元宵”扭秧歌真热闹 “遗憾”插杆技艺失传了

2020-12-28 05:55:01
相关推荐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见识过依兰“上元节”

(文/陈达 图/廖怀志)关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城“上元节”的记载出现于光绪二十一年出版的《东游纪程》,主编是清末名将聂士成,在与聂帅一同来到三姓的还有一赫赫有名的人物冯国璋,只不过冯国璋这个民国大总统,当年的身份还是一个聂士成的随从学生。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像)

《东游纪程》书中写到:“上元佳节,三姓城最重,民间皆举灯,官因遍查之。一家不燃灯,即罚茶点蜡烛以为戏。至夕,比户悬灯,人满街道,爆竹之声,连宵达旦。”元宵佳节“闹花灯”是依兰城最注重的传统节日,到了正月十五这天依兰城内通宵达旦地涌动着欢乐的人群,夜晚更是灯火辉煌,亮如白昼,爆竹冲天,沿街的商铺和人家没有不悬灯结彩的。

(东游纪程)

正月十五闹花灯扭大秧歌

不知道从上世纪的何时开始,依兰城元佳节“闹花灯”的习俗隐匿在岁月的长河当中,取而代之的是正月十五“扭秧歌”。上世纪八十年代,依兰县组织的元宵节“秧歌大赛”甚是热烈、火爆。

( 后面的楼房是依兰县电影院)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

(高跷挑花篮在街道)

解放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乡群众组织各种形式的秧歌队,有龙灯、旱船、高跷、背歌、台阁、耍狮子、老汉推车等,到街头表演,为机关、商店拜年。各商户门庭,大街小巷,悬灯结彩,鸣放鞭炮。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灯、看秧歌。四乡的秧歌队,走村窜乡去表演。

(地蹦子秧歌在夹信子)

解放后,由老八路带来的翻身秧歌,于1947年土地改革期间流行于城乡。男女老少组成秧歌队,披红挂绿,踩着三八鼓点(走三步退一步,鼓八下〉,欢快起舞,庆贺翻身,土地还家。当时县城机关、学校、街道以及村屯都有自己的宣传队,经常到街头表演。传统秧歌:高跷、龙灯、跑旱船、耍獅子等,也不断地增添了新内容。

(挑花篮的美丽女子)

在依兰县通江路与中央大街交叉口的原“二百”,踩高跷、耍旱船的秧歌队在锣鼓的助威下,扭的热烈火爆,彰显着依兰人热情友善的审美意境。

秧歌队在县政府门前的精彩表演。

依兰县的秧歌演出中,囊括高跷秧歌、地秧歌、舞龙灯、跑驴、旱船、挑花篮、灯官、西游记师徒四人等艺术表现形式,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秧歌,将依兰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头顶上的秧歌”是一个壮汉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架在肩膀上扭,依兰人叫“插杆”也有人说是“背杆”、“肘搁”等。因正月十五天寒地冻,孩子绑在高高的架子身体行动不便,年龄小不抗冻,现在的年轻父母不舍得孩子吃这个苦,“插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早在20年前在依兰县就失传了,而外地却大多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依兰耍“插杆”的老照片,已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依兰大秧歌彰显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以她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享誉华夏。

(亲爱的朋友,写文、搜图都颇不容易,如果您认可笔者的创作,请麻烦抬起您的贵手进行如下操作,一是点赞,二是关注。自愿原则,绝不勉强,谢谢您的理解和合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与书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500字作文 过年的作文初中600字 初三随笔作文600字 关于书的作文700字 回味童年作文800字 别人帮助我的作文600字 一年级下册作文看图写话 写景物作文 描写植物的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20字 桑树作文 我的初中作文600字 最美的春天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作文 水蜜桃节海报英语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中的好句 想象作文800 英语作文开头词 南京风景作文 二年级作文新年愿望 外貌描写作文 自我介绍七年级作文 同学过生日作文 考研英语满分作文 小猫过生日作文 38妇女节作文 关于精彩的作文 烤鸡翅的作文 慈爱的奶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