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建设美丽乡村 绘就美好生活——定西市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2020-12-29 02:20:01
相关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付玉珍在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生活了40多年,她见证了家乡由“烂泥沟”向“桃花源”的变迁——

“我小时候村子里都是茅草房,一下雨还漏水。门前都是泥土路,下雨就甭出门。”

“这几年我们吴纳村四季都是景。冬天一下雪,全村白茫茫,屋子里暖融融;春天草发芽了,一片浅绿;到了夏天,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开了,五颜六色;转到秋天,山上的落叶松变黄,我们村子黄绿相间。”

山青青,水泠泠。风拂处,绿浪滚滚。

盛夏时节,走在定西近2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119个乡镇像颗颗棋子一样洒落其间。乡亲们都说,这几年,自己的家乡变美了,日子也过得美滋滋。

因地制宜,让农村有新“颜值”

吴纳村地处迭藏河源头,年降雨量较大。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龙回忆,以前一下雨,学生们用废旧木板搭“桥”上学。雨再大些,冲走旧木板,孩子们没法上学。

2012年,依托“5·10”泥石流灾后重建和省政府办公厅的扶贫支持,吴纳村开启了美丽蝶变的篇章。据王海龙介绍,全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硬化9.6公里村庄道路及10公里巷道,修建桥梁4座。如今的吴纳人,再不怕下雨天。

“你看,全村的村舍都是白墙瓦,掩映在青山绿树下,更有乡土气息。再者,屋顶都是平顶,方便农户晾晒中药材。”王海龙说,吴纳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出发。

走进付玉珍的家里,入眼处皆整洁有序,就连厨具都摆放得像档案盒一样规整。问起“秘诀”,她说:“村里有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呢,周检查、月评比、季表彰。”付玉珍说,大家伙都把房前屋后、家里家外收拾得妥妥当当,谁都不好意思落后。

“以前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村里有好多个光棍,没有谁愿把姑娘嫁过来受苦,现在我们村还有从四川娶来的姑娘。”付玉珍说,即便让她进城生活,她还舍不得自己的吴纳村,“过去的愿望,现在都实现了。我们在盘算着发展一下农家乐,把家里再装修一下,主打‘土味’菜。”

付玉珍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2019年12月,吴纳村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村有千百样,美有各不同。坐落在漫坝河畔的上湾镇南谷新村,是渭源县率先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和易地扶贫搬迁典型。全村突出徽派建筑风格,灵动不失典雅。

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彦海介绍,“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上是在原样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道路硬化、环境美化、院落亮化、村庄绿化这‘四化’实现的。户户门口栽植鲜花,让村民们感觉在花园中生活。”

南谷新村一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据定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定西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贪大求洋,不照搬照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杜绝千村一面。

培育产业让农村有新动力

渭源县上湾镇党委书记张会平从2011年开始在该镇担任镇干部,那时群众在墙根下晒太阳的多、上访的多,主动要低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会平积极引进产业,号召大家学技术。在他看来,只有乡亲们有事做,日子有奔头,大家都会有好好过日子的精神气,也会有过好日子的精气神。

服装生产、沙棘加工、花卉种植、生猪养殖、乡村旅游……据张会平介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上湾镇共发展7种产业。“以前想打工没地方去,现在多方位提供就业岗位。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延伸产业链,让就业机会增多。”张会平说。

今年61岁的司启东是上湾镇侯家寺村村民,在春季新引进的一家生猪养殖厂务工。除粪、消毒、打防疫针,活儿不重,一个月能挣3000元。司启东说,由于这几年大家都有活儿做,人们吵架的也少了。如今的陇中农村,浸润着和谐与温馨。

张会平说,这几年上湾镇的转变很大:“现在没人要低保了,相反,大家都问下次技术培训什么时候进行,最近有没有什么好项目。”

同样,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的王海龙以产业为抓手,带领全村乡亲增收脱贫。吴纳村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蜂养殖为主导产业。近两年,村“两委”拓展产业增收道路,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推广特色牧草种植。依靠产业发展,不仅让吴纳村告别贫困,还让吴纳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了产业,农民才会增收,观念也会随之改观,激发起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才有生机、有活力。美丽乡村,才会实现持久发展。

聚集人才让农村有新活力

2010年,赵茂盛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签约到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像所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努力地工作着。“但是得到的却不多”,这是当时赵茂盛心中最大的感受。

2012年春节回家过年,赵茂盛碰到张会平,在张会平的劝说和鼓励下,他辞去西安保险公司的工作,回家创业。由于在大学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赵茂盛干起了肉羊养殖,还成立了合作社。

发展至今,赵茂盛养了800只羊,带动246户农户增收,去年还进行了分红。“一共分了22万多元,平均每户891.58元。看到大家领到分红后喜笑颜开的,我当时挺有成就感。”赵茂盛说。

赵茂盛为羊添饲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在渭源县上湾镇,像赵茂盛这样被张会平劝说回来的青年不在少数。在张会平看来,培育产业,方可吸引青年才俊返乡创业;年轻人才的返乡,又促进产业继续发展。两者互为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代发展新农村,离不开新农民。安定区石泉乡的张巧花便是新农民的代表。这几年,她依托合作社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带动乡亲们走上增收脱贫之路。2018年她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不过,她并没有满足于此。

今年,张巧花有了新打算——种植有机马铃薯。虽然投入多、难度大、风险高,面临种种困难,张巧花还是决定要试一试。在她看来,农民就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的关。新农民,就体现在这份创新和担当上。

为了满足村民们学技术的愿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渭源县上湾镇建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培训设施齐全的“渭源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从农科院所、高校请来农业专家为农户传经送宝。今年5月,该中心被认定为“全省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不管是回乡创业一族,还是本土成长起来的新农民,归根究底,他们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打好“人才牌”,美丽乡村才有坚实的基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作文 作文 思维导图 100字小作文 海边的作文 做饭的作文 作文背景 四年级400字作文 作文500字左右 800字作文初中 自由 作文 我的什么作文 作文《雪》 阳光作文 我的家乡的作文 200字的作文 同学 作文 作文450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初一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45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300个字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作文600字 小学生300字优秀作文 《温暖》800字作文 上午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500字 三年级作文过年3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400字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