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春分日回看百年历法改革与24节气

2020-12-29 04:35:01
相关推荐

“分排四季,均以春分为春季之第一日”

——竺可桢《论新月令》,1931年

春分(Vernal equinox)在各种历法中,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1931年竺可桢先生在《论新月令》中指出“二十四节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者为言历法者之圭臬(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意指标准和法度)”,因为春分点的时候,太阳位于黄经0°,在春分点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时间等长。春分之前白天比晚上时间短,而春分之后白天比晚上时间长。

正因为如此,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农历中,春分在24节气里式中有核心的价值,与其他较为不确定性(虚)的节气比如“惊蛰”、“霜降”、“白露”等相比,春分是可以精确到具体时间的,比如2018年春分点是北京时间2018年3月21日0时15分,而“惊蛰”、“霜降”、“白露”等节气如果以字面意义的物候特征来表示,不仅每年每地不同,甚至翻过山日子也完全不同。

作为通行全国2000多年的中国农历,运行到了近代,逐渐成为世界上偏于一隅的地方历法,随着西方世界的崛起,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盛行西方世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法)成为全球通用的历法,这套历法之所以能够盛行,在笔者看来除了西方殖民者的全球扩张以外,与这套历法相关的日-地关系科学理论、时区划分、一天24小时确定、日界线划分、钟表等测时仪器等的全球推广,才是让格里高利历法通行世界的原因,这套历法的推广,靠的不是一个原因,靠的是与历法相关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和西方的崛起与现代化。

到了近代,对传统历法进行革新成了必然的结果。试想如果依然用农历,则国际旅行换算日期估计会成为很头疼的事情,国际贸易和交流也会有诸多的不便,随着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估计国际通用的公历也会事实上成为中国通行的历法。

民国的历法革命

君权神授,作为上天在人间的唯一代表,描述天时变化的历法,向来是被看做皇权的一部分,我国古代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一般都会更改年号,并颁布新历法,传统的皇朝历书都是由皇帝颁布,并与皇帝年号相结合,最后由官方印发。因此把传统的历法称为“皇历”,传说最早的历法来源于黄帝,又称为“黄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也遇到了历法的问题,新政府讨论之后决定也得改历法,中国传统使用了2000多年的农历(阴历)被弃用,成了“旧历”,通行西方世界的格里高利历法(公历,阳历)被使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此1月1日就成为法定元旦,从汉武帝起沿用将近2000年的正月初一的旧元旦被剥夺了名号。

袁世凯上台后,继续在历法上较劲,通过内政部发布命令,要求全国从1913年起跟阴历彻底断绝关系,原来阴历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元旦、七夕等,一律改成按阳历过。

1914年1月,内务府确定春夏秋冬四节,以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至此,被剥夺了名号的农历新年终于有了新名号“春节”,在1913到1917年里,只有元旦放假,没有春节放假,所有人得在春节上班。

为了移风易俗,政府派出专员对各机关和学校进行督导,像鲁迅这样吃政府饭的人只好老实上班,然而民间照旧过阴历年,阴历年祭拜祖先、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拜年等活动热闹非凡,而政府倡导的元旦新年则冷冷清清,阳历新年与一般国民的实际生活并不发生太多关系。坚持到了1918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只好顺潮流而动,春节也正式放假了。

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1928年7月,随着张学良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为显示“革命”的决心,新的南京政府又在历法上较劲了,决定废除旧历,一切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国民政府采取了措施,强令春节期间各商铺开门营业,并禁止老黄历的销售,抓捕乡间售卖黄历的小商小贩,本来欢天喜地的春节被这么一折腾,变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民国时期时尚美女

移风易俗谈何容易,国民政府的影响力仅仅限于政府公职人员的节假日,民间依旧照旧过春节,当时有一个对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眼看强推无效,政府里反对声音也不小,国民政府只得于1934年停止强制废除农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从此阳历和农历在全国并行不悖,元旦放假,春节也放假,既过圣诞国庆,也过七夕中秋。时至今日,公历在城市、政府机关和学校里通行,而广大农村和民间,依然使用农历计时。公历在平日里盛行,到了春节假期,全国统一切换为农历模式一直到正月初五元宵节。

有没有完美的历法?

很明显,公历通行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具有世界通用性,并且每年天数基本固定,置闰更为方便,历日基本对应太阳高度角变化。但是公历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每年开始的1月1日并没有明确的天文意义;各个月份日数变化,有28、29、30、31四种,排列也不规则;历法有太强的宗教意义,对其他文化而言属于外来文化;每月的日期没有明确的含义;与历法相关的星期与每月日期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一个完美的历法,最好是能够反映太阳轨道变化和月相的特征,比如岁首当天应该有明确的天文含义,每月的日期也应该有一定的含义,另外如果不考虑习俗和文化的原因,一年不见得非得分为12个月,每个星期也不见得非得分为7天,如果要分季节,则季节的开始日、结束日、季中日等应有明确的天文含义,最好还能与实际的气象特征、物候特征有所对应。

因此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历法(农历)具有不少优点:每个月的日期有明确的天文含义,与月相相对应,农历是阴阳合历,阳历的特征主要反映在24节气中,24节气中的二至二分点与太阳轨道的具体位置相对应,含义明确,我国传统历法中的24节气综合了时令顺序(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物候变化(清明、惊蛰)、农事(小满、芒种)和气候现象(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具有丰富的含义。

很明显,我国农历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每年的长度有变,最短353天,最长385天,实在是不方便统一计算,闰月设置较为复杂,每次闰月的月并不确定,每年的同一月天数并不确定,有大月和小月的区分,并且大小月不固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对于历法改革,竺可桢先生有着仔细的思考,在1922年《改良阳历之商榷》一文中,竺可桢分析了当时通行西方世界的格里高利历法的缺点,指出格里高利历法每季中所含日数不同,即使同一个季节,孟春、仲春、季春三者日数也并不相同。他指出这个历法:

“立春介于冬至与春分之间,依天文学,则立春应为春季之始,依理想冬至应为最冷之日,因地球面部所受日光以是日为最少,但依之实际,则殊不然,一年中最冷之期,约在冬至后四十日,却在立春左右矣,此所以近今科学上,分排四季,均以春分为春季之第一日,诚以时令全视气候为转移也。”

他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后确定的革命新历,这个历法一年中每个月都是30日,废除七日星期值,而改为10天,而这个历法的麻烦之处是把秋分设置为元旦,虽然有明确天文含义,但是秋分之时划分一年始末,把正常的工作农事期划分为二,比较起来,还不如把冬至设置成元旦,这样农业生活都已经结束了,也符合大家习惯。

关于我国使用2000多年的24节气,竺可桢在1931年5月9日发表的《论新月令》中认为:

“现行之二十四节气,乃初汉时所定,只能适用于黄河流域,以之概论漠北、岭南,则不啻闭门造车,削足适履。”

“我国地大物博,而二十四节气与月令尙沿用数千年之旧,如霜降、大雪,不适用于岭南,二月桃花,岂可言于关外?”

“二十四节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者为言历法者之圭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者,在天文学上尚有所依据,其余十六节,则实无存在之必要。如雨水、霜降等顾名思义,殊为不妥。盖我国版图之广,气候之温凉,农事之始终,各地段不能一律。盖以霜降论,依民国十一年通书,则霜降应为阳历二十四号。但依日本中央观象台之调查,则我国各处平均霜降之期,先后不同,如长春为九月二十一日,奉天为十月二号,大连为十月二十六号,天津为十一月七号,杭州为十一月十九号。至广州、香港一代则十年或十五年内始一见之。各处霜降之先后既若此,则不能擅定一日以为节候也明矣”

竺可桢先生提出似乎更优的一套历法,以冬至作为岁首,每年分12个月,每月30日,如果这样设置,各个月份规整,且月份基本上与实际物候演变接近,含义清楚,比如春季开始的四月(孟春)一日正好在春分后一日,夏季开始的七月(孟夏)一日在夏至前两日,而秋季开始的十月(孟秋)一日在秋分前五日。

当然,竺可桢先生作为科学家,是个严谨的人,他也指出,想要做一个一点瑕疵没有的历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需要权衡利弊,择优选择。

“则欲创造一新历,使毫无疵病,实为不可能之事。不得已而思其次,则惟有权衡利弊,则其利多弊少着而从之”

科学家的思考局限于学术领域,并审慎地考虑到了实际中的问题,然而在火热的“革命”年代,革命群众的想法往往会超越实际。

文革里风波又起

1967年10月25日,竺可桢收到了浙江新昌县沙溪区开口岩吴振奇(由其他人代转)的信件,这个人放在现在会被看做是个“民科”,估计还会被看做是个“妄人”,但是在“革命”年代,“革命群众”们的看法是必须要重视的,各地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向老农们学习如何利用“农谚”和乌龟等动物做天气预报,向群众学习如何利用“地震云”与青蛙蛤蟆等的活动规律来预报地震,所以当“革命群众”的信件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案头时,他还必须得重视。

吴振奇从1964年开始起,琢磨着要拟定一个新历法。这个历法要从1917年十月大革命算起,以1917年为第一年,以当年立春作为岁首,所以十月革命发生日(11月7日,11月8日为立冬)就成了新历中的10月1日,新历中设置每季各91天,以当中月为大月31天,其中6月也为大月,这样一年12个月365天,再设闰月等。

此人1964年10月给中央政府(主席刘少奇和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倡议改历,半个月后有人回信说已经转到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去了,再过半个月紫金山天文台还郑重其事的回信说修改历法时机不成熟。

吴振奇觉得被敷衍了事了,1965年元旦又给紫金山天文台写信,要求解释为什么改历时机不成熟,并要求指出自己的方案是否有问题,结果等了7个月没有回信。到了1965年8月1日他再次写了一份25页长的信给中央政府,认为1967年是十月大革命50周年,是改元正历的好时机,结果该信又被转到了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把全部信退还给本人,并耐心回信说“现行历法有不合理的地方,有待于改进,早已有人设计了很好方案,目前还没有实行,其原因是这个问题牵扯面很广,要经过多方面慎重研究,还要经过国际上的联系等待各方面成熟了,历法改革总有一天会实现”。

现在看来这个回复非常客观且明确,但是吴振奇气得不得了,大骂紫金山的天文专家“闭着眼睛不看事实”,他写信给科学院要求竺可桢来鉴定,并要求转呈毛主席,竺可桢接到的信是一份12页约25000字的洋洋洒洒长信。民间科学家做的设计自然漏洞百出,竺可桢也仔细进行了说明。

1. 如果按照作者设计,每季91天,但是一年365天并非春夏秋冬四季一样长,无论是天文还是气象都是如此;

2. 作者认为设立春为1月1日,则立秋即为7月1日,很明显这个计算有误,立秋并不是7月1日,还要差一两天;

3. 作者认为可以把二十四节气取消,或者平均地安排在12个月份里,这个明显是不合理的,24节气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天文上春夏秋冬四季本来就长短不一,如果平均分,必然会与实际相差几天;

4. 把我们的10月1日国庆节安排在立冬和十月大革命在一起,政治上是否有问题值得考虑。

当时中苏已经交恶数年,两国口仗打了好几个轮回,吴振奇竟然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也算是当时全民搞政治里的奇葩。

紫金山天文台是专门做年历的单位,是国内历法最权威者,所以竺可桢并没有按照吴振奇的期望把信和说明转送毛主席,而是转寄给了紫金山天文台,同时给吴振奇回信一封以做说明,并说明信件上作者写的是8月29日,但是信件上发出的邮戳日期是10月14日,北京接到的邮戳日期是10月20日,所以自己10月25日收到,10月26日回复并没有任何拖延时间。

在革命群众随时可以揪斗知识分子的岁月里,竺可桢先生保持了一贯的镇定、从容、认真和平和。

从1931年认为“二十四节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者为言历法者之圭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者,在天文学上尚有所依据,其余十六节,则实无存在之必要”,到1967年认为24节气是有价值的,从最初设想要做一个最优的历法,到认为通行世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法历法)虽然不合理,但现阶段并没有修改之必要,竺可桢先生自己的看法也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是科学家不断思考的必然结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成长的初中作文 我的上海之旅作文 作文秋天的雨300字 童年生活作文200字 自缚作文 期中考试后的感想作文 仿写鸟的天堂作文 关于伞的作文 小猴上学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300字 真实的自己作文800字 关于环境的英文作文 周六的一天作文 2012年英语一作文 写郴州的作文 那个夏天作文 你真棒作文800字 运动会跳远作文 怀念家乡的作文 的英语作文 关于火锅的英语作文 二年级作文魔方 渺小而伟大作文 不同的角度作文 老师我想你了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评语 关于新的作文600字 中秋作文初三 我的家族史作文800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