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 明白诸葛亮虽失败 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2020-12-29 10:10:01
相关推荐

前言

名垂千古《出师表》的开场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际上当年在中学课文学这篇文章时,老师是纯语文老师,并没有对诸葛亮为何写《出师表》,写《出师表》的背景和目的什么,当时一阵懵懂的听,没什么深刻的感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学生时代。

后来上了大学,阅读范围扩宽了之后,逐渐加深了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人物的了解,后来看到网上经常有人说:“蜀汉是诸葛亮给败掉了”,“蜀汉应该休养生息,而不应该用鸡蛋去碰曹魏这块大石头”等等,反正说风凉话的人特别多。

我认为说风凉话的人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他们真的不了解诸葛亮,也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和情商。

老板刘备的终极目标:匡扶汉室

不管刘备的结局如何,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刻起,刘备就开始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也就是说刘备的终极目标就是重新恢复汉室。

而诸葛亮出山时,写出名震天下的《隆中对》,也为刘备规划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占据荆州夺取益州,联吴抗曹。然后从荆州、汉中两个方向夹击曹操,如果可行的话孙吴配合从东边进攻,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

赤壁一战刘备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占据荆州有了立足之地,且与孙吴建立了联盟关系,没几年又达成了第二个目标,夺取了益州。一切似乎正朝着诸葛亮当初的战备规划进行着。

然而,命中注定刘备此生无法完成自己的夙愿,正当人生得意的时候,由于关羽在处理与孙吴的关系的时候,在与刘备遥相响应进攻曹操时,被孙权从背后捅了一刀。杀死了关羽,并且夺回了刘备在荆州所有的地盘。让蜀汉的势力差不多就接近了解放前。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已经称帝的刘备为了夺回被孙权袭取的荆州,倾国之兵杀向东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主力,蜀汉的实力掉入了低谷。刘备又气又恨,不久撒手归西。刘备的统一大业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只能留给下一代,他的本意应该有点像王屋太行的愚公,刘备应该读过《列子·汤问》,也想到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方式去完成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刘备在死前表面功夫还得要做的,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确立了诸葛亮在蜀汉政坛中当老大的地位。而且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中用,你就取而代之”。

而诸葛亮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的人品和人生选择,不仅没有像司马家那样真的取而代之,而是像伺候先主那样辅佐刘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27年五月,这时距离诸葛亮托孤秉政,已经过去了四年。是需要有所作为了,所以写下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当时的国情是: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而且经过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大伤元气。本就弱小的蜀国则更加国弱了,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说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般的人看来,诸葛亮完全可以做一个太平宰相,以他的能力,安稳地守住蜀汉之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诸葛亮选择了一条完成先主遗愿的道路,其实也也是一条必然的选择之路。

诸葛亮选择北伐,其实是必然的

前面说了,刘备的蜀汉立国之本就是消灭曹魏,匡扶汉朝。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举着“复兴汉室”的旗帜,而且态度极为坚决。

占领益州之后,蜀汉是无法像孙权那样,可以和曹魏称兄道弟,也可以干脆俯首称臣。刘备蜀汉的存在就是与曹操势不两立。如果真的与曹魏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那么刘备的政权,则在天下人面前,自动失去原有道义上的高度,他所建立的政权,其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没有如此高度的政治纲领,内部稳定团结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出师表》才有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如今刘备死了,北伐曹魏的历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刘禅的肩上,而当时刘禅还未成年,这个任务当仁不让的需要诸葛亮来完成,因此诸葛亮奉行的北伐战争,只是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而已。

再加上蜀汉政权的几股力量,如同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

一股力量是从原荆州来的人,包括诸葛亮、赵云等人,是蜀汉的主要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

另一股力量是原蜀主刘璋留下的老臣,这股力量多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

还有一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当刘备东征失败后,蜀汉的南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杀死太守投靠了东吴,并煽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汉。看似平静的蜀汉政权实际上是暗流涌动。

诸葛亮虽然当上了蜀相,由于他在政治上并不是本土派系。而且他在当丞相之前,一直没有建立独立军功的机会。难免让其他势力心服口服 ,根基并不稳固。

如果没有一点动作,真的搞休养生息,就很难在益州官场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内部极有可能发生不安定团结的事。无论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诸葛亮北伐曹魏真的是别无他选。

既然蜀魏势不两立,蜀汉政权的存在,对曹魏来说是重大的威胁,如果蜀汉龟缩在益州,那么曹魏必然会大举进攻蜀汉。正如《后出师表》所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率军北伐也是明智之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北伐曹魏当然也是诸葛亮本人终身的政治理想。这一点上与刘备的目标也是吻合的,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对》提出,选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分兵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构想。只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荆襄北伐的设想是没有办法达成了,能走艰难的山路出祁山伐魏。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几出祁山,后半生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

长大后再次解读《出师表》

理解了这一段历史,对于诸葛亮写《出师表》就容易理解多了。从成都到前线好几百公里,自己亲自率军北伐,后院不能起火啊,所以在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后主刘禅,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怎么做,不可以做事如何预防。有哪些事无法决断时,可以问哪些人。

不能做的事:亲小人,远贤臣

能做的事:亲贤臣,远小人,做到赏罚分明。宫中内政之事,不明白时可以请教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忠良之士。军事上面的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将军向宠请教等等。事无巨细都做了一一安排。

单纯从感情的角度来解读《出师表》,诸葛亮确实是真情流露。在《出师表》中,除了明确了北伐曹魏的战略任务外,其他更多的是与刘禅谈心,谈自己理想和人生,谈先帝,也谈到了刘禅本人。

毕竟路途遥远,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这个本为平庸之才,更兼年少无知的刘禅。一方面。怕阿斗学坏,要知道学坏是很容易的,所以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劝诫、半是警告阿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最大的魅力,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当时的雄心壮志: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也在于诸葛亮的真情流露。我们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某一个晚上,须发皆白的老人借着蜡烛的微光照映,伏案写《出师表》。写到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

也仿佛让人嗅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悲壮气息。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诸葛亮拜辞了刘禅,无限感慨地北上。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为了蜀汉的合命,诸葛亮决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于能不能成功,听天由命吧。

世人如何评价诸葛亮

唐代的杜甫在参观了诸葛亮祠堂后,写下《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达了对诸葛亮崇敬之情。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让人不禁黯然泪下。

公元1186年,有着相同执着思想的陆放翁,对收得北方金国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虽然自己是个强硬的主战派。但当时南宋政权一味主和,自己得不到重用。想想自己蹉跎半生,都不能像当年诸葛亮那样有机会北伐,愤然写下一首《书愤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最后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对诸葛亮当年北伐之举高度认可。这就是国人世世代代尊敬诸葛亮的理由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绿萝的作文 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梦 作文 冬作文 优秀作文600 作文三年级300字 奋斗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 作文格式 作文50字 作文300 桃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600字 最好的礼物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600字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6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冬天里的快乐作文600字 什么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描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 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最美的遇见作文6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我家乡的春节作文 记忆深处作文600字 五年级寒假作文 有关过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