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作家于艾平的小说有感:喜欢读书的我 为什么却不喜欢读史书?

2020-12-29 12:50:01
相关推荐

我相信一百个喜欢读书的人,肯定有至少九十个以上会对历史感兴趣,而我却与之截然相反,我其实对历史书很反感,但却对文学类书籍情有独钟,如果要我说出一个理由,我会从很多理由中随便挑出一个告诉你:我不喜欢把历史当成知识来读的这种阅读的心态!

说来也挺有意思,我上学时自认为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唯一一点让我头疼的是那些难记的日期和皇帝的名字,这就像让我看到家里那本已经布满灰尘的家谱,里面没有内容,只有人名,可以说是我见过最枯燥的书了,每次考试出错的基本就是这些日期和人名,我实在是记不清楚那具体的年月日,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总想假如历史题里没有那些日期年份该多好啊。

要追溯我对历史书的兴趣发生改变的时间,大概是在我毕业后的几年吧,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似乎能理出一个头绪,那就是我接触到了一些让我失望的现实与“真相”对比截然不同的事件,从一开始的遮遮掩掩,到最后的彻底败露,因为这个时期恰恰就是互联网爆发的时期,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彻底的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那就是我对“真相”的另一种认识,从而引发我对历史书籍的态度转变。

以前在阅读一些关于“美学”和“心理学”的书籍时,我懂得了一个常识,那就是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记忆只能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因为我们在把眼睛看到的东西,通过大脑进行记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是源自于自己内心对于某些事情的感触和回应,因此有一些情节因为无法触动记忆者的内心,而在之后的记忆中逐渐的淡忘甚至消失。

通过这两方面的感受和理解,我对把历史书籍的内容当成知识来进行理解和阅读,而感到不能理解,因为如果在美学和心理学方面,我们通过主观的表达和记录,这些内容是已经被主观的进行了筛选,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描述,而是一个主观的表达,这种表达内容已经被主观的意识进行了加工,因此我对历史书籍里的内容的阅读兴趣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除非一本历史书籍有其文学价值,否则真的很难引起我的兴趣,因为除了文学价值,剩下的我真的不知道哪些如何值得我去了解?是真实,还是某些人的主观情绪而产生的主观意识表达?

听说作家于老师(于艾平)再版了他的那本自传体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于是就跟老师要了一套,于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他的这本小说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我们上世纪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时期,一段我们想了解,但又不能了解到真相的历史故事,当然这是一本小说,我们不能把小说当成真实,但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却不同于其他小说,而是一个通过真实事件而进行艺术加工的小说。

我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这样的小说,因此我对历史的了解,就没有了具体的年份,具体的人物姓名,而只剩下时代的情感和一个个时代的灵魂故事,这些故事你可以认为它是虚构的,你也可以认为它是真实的,但真实的定义已经在我这里发生了改变,如果让我再进行一次历史课程考试,我相信我考不过30分,因为我记忆的内容,从来不是别人眼中认为那些值得记忆的东西。

我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我不想去论证这句话是不是值得推敲,但这却和我对“真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处在同一个起点,因为我心中的“真实”也许只是那种情感的真实,我喜欢的真实,也只有是这种情感的真实。

情感是唯一能够打动我的,因为我如今再也不需要去考试,我的阅读只尊重我的内心,而我的内心评判唯一的标准就是“情感的真实”。只有情感的真实,不管是历史还是小说,它们才能真正的打动我,让我去用心阅读它,我小心翼翼的翻开于艾平老师的这本书,在第一章的标题是“山雨欲来”,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我看到了这样一段内容,就是于艾平老师小时候写的一篇作文,他把作文写成了寓言,名字叫“扫帚和拖把的故事”,把劳动的工具进行了拟人化的抒写,这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我相信这时他的内心是最纯净的,最天真的,也是最接近那种所谓最高境界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我想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之前的美好与宁静时刻,我不忍心继续的往下翻,我真的希望美好可以在这里被定格,因为成长在我眼中却是伴随着感性的泯灭痛惜,而在于艾平老师的年代,除了这种儿童般清澈而富有灵性的泯灭,还有更令人绝望的就是“人”的消失,就像我印象中,那个时代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语言,统一的答案,在这里消失的是那些如小说中提到的可爱的“扫帚与拖把”,再也没有了一种把工具变成人的浪漫,而是一种把人变成工具的悲哀!

当我读了奥威尔的《1984》之后,我对乌托邦的理想未来总会有一点点敬畏,我在历史书籍中想象不出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有的话也许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洞图像,但在小说里,我看不到宏伟的图像,如果欲望可以让我的心消失在未来,那我就更希望当下,通过情感的浸染,来滋养现实的残酷和戕害之下那伤痕累累的心,对于我,更希望历史是一部记录情感的历史。

我喜欢看像作家于艾平写的这类自传体小说,它虽是文字艺术,是经过了渲染,经过了艺术的再创造,但因为它是自传体的特殊性,却可以满足我对历史那种相对真实的了解,了解那种情感的真实,内心的真实,在这里我可以看到一个个丰满的灵魂,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它们可以触动我,可以感动我,也许有一天,历史教材也可以写成这样动人的,这样感性的,这样带有情感的故事,而不再是那些一个个符号组成的僵硬的虚幻的图像。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秋天的作文300字 为什么要学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结尾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参加俱乐部的英语作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作文 小学生作文批语 秋天的家园作文 一次小实验作文300字 玩摩天轮作文 作文竞赛简报 作文运动会题目 挑山工精神作文 我喜欢的一天英语作文 网球比赛作文 师生之间作文600字 好暖作文 以夏天为主题的作文 生日聚会英文作文 那个人改变了我作文 暑假活动英语作文 梅花作文450字 我以书本为知己作文 关于介绍自己的英语作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精彩半命题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荡秋千作文 付出与分享作文 与什么交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