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东坡在庐山写下5首古诗 第4首毁人清誉 第5首千古留名

2020-12-30 06:00:01
相关推荐

苏东坡的名字,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作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诗写词写文章都是一等一的水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如果把苏东坡比喻成明星,那么苏东坡就是天王巨星,明星中的大明星。可以说,在苏东坡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就流传海内,万种敬仰。所到之处,人们都给予苏东坡极高的礼遇。

而庐山自古是风景名胜,苏东坡与庐山之间又有什么缘分呢?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看看苏东坡在庐山写下的5首古诗,第4首毁人清誉,第5首千古留名。

根据《苏东坡集》中的《记游庐山》一文,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第一次来到庐山,发现庐山风景优美,美景目不暇接,于是苏东坡决定不写诗,只欣赏美景。因为他怕写诗费脑子而忽略了看美景啊!

但是山里面那些和尚和游客看到苏东坡来了,纷纷大喊:“哎呀,苏子瞻来了!大文豪来了!”苏东坡心里觉得既然大家都那么期待自己,还是写首诗吧。

于是苏东坡就写下了第1首庐山诗,《初入庐山三首其一》:“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相信很多朋友都背过苏东坡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这首庐山诗里同样出现了“芒鞋竹杖”的意象,体现了苏东坡那种逍遥人生、探寻美景的态度。

“自挂百钱游”,用了《晋书·阮修传》的典故:“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这是苏东坡用来形容自己不与俗人往来,悠然自得之意。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故侯,是指秦末汉初的召平,他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苏东坡这里形容自己是“故侯”,是因为他曾经是朝官,却被贬官,几乎成为平民,所以以此自嘲。

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是苏东坡的“自恋”之诗,也是对苏东坡自身的一种安慰:“就算我贬官了,事业不成功了,但是我的名声传遍天下,就算是山中的人,也人人都知道我苏东坡啊!人生无憾了啊!”

写完这首诗后没多久,苏东坡忽然想到这种自夸的口吻实在不太对,觉得他不应该这么骄傲,不应该写自己而应该写庐山。

于是苏东坡又写下了第2首古诗,《初入庐山三首其二》:“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偃蹇,是傲然耸立的意思。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我和青山没有昔日的缘分,那么眼前的青山一定会冷傲拒人,不会像现在那样亲近。虽然我和庐山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我们以前就是故人,就是好朋友啦。

这首诗把庐山拟人化了,写出了庐山对苏东坡的那种亲近感。其实这是苏东坡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庐山,反而凸显了苏东坡对于庐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苏东坡又写了第3首古诗,《初入庐山三首其三》:“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意思有点接近,还是在说苏东坡对庐山心仪已久,早就通过神游物外的方式认识了庐山,早就在梦里和庐山见面定交。而如今亲眼看到了庐山,真是分外惊喜。“真个” 两字,口语化的表达,将苏东坡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样在这一天,有人给苏东坡看了一本叫《庐山记》的文章。苏东坡发现里面提到了李白和徐凝写的庐山诗,于是心有感触,写下了第4首古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 惟 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一首诗可以说毁人清誉,瞬间把唐代一个有名的诗人的名声给毁了。徐凝在后世的名声有点寥落,这其中与苏东坡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这里我稍微展开一下。苏东坡提到的李白庐山诗,乃是大名鼎鼎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徐凝的庐山诗,是《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老实说,徐凝的诗自然比不上李白李谪仙的形象生动。李白这一首《望庐山瀑布》没有用什么技巧,仿佛只是白描,只是嘴边边说的话,但那种夸张的口吻却完全从心里面流出,让人觉得很有共鸣,自然比徐凝这种满篇修饰的诗歌好很多。

但如果说徐凝的诗是“恶诗”,真的有点冤枉徐凝了。至少在形象上来说,这首诗描写了瀑布的动态美,描写了瀑布的声音与颜色,可以说描摹准确。特别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两句,写庐山瀑布也是生动明白,画面感十足。

而苏东坡嘲笑徐凝说:“只有李白的庐山瀑布诗才是绝唱,瀑布日夜飞流,千万年水花乱溅,也不能够洗刷徐凝写的恶诗。”

我想苏东坡之所以对徐凝评价不高,可能在于李白的诗是大写意,而徐凝的诗是小格局。从自身文学审美来说,苏东坡更偏向于李白,于是便不自觉贬低了徐凝。

当然,苏东坡本身诗歌才华很高,眼界很高,所以他看不上徐凝,也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是苏东坡写的第5首庐山诗,堪称千古绝唱,千古流传。《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自己评价这首庐山诗:“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意思是“这首诗是我庐山诗的巅峰之作,已经把我所有对庐山的感悟都融汇其中了。”

这首《题西林壁》揭示了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感悟的道理,也揭示了当局者迷的道理。鉴于小学生都会背这首千古名作,我这里就不仔细展开描述了。

不过在《记游庐山》一文中,苏东坡所写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版本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古人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迁。

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分享我的文章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花 作文旅游 350作文 世界作文 春节作文作文 春节.作文 作文 感 作文美丽 美丽 作文 描写作文 作文有哪些 六年级作文作文 自己的作文 喜欢作文 《成长》作文 作文一篇 作文 家乡 《爱》作文 作文朋友 作文小学生 的故事 作文 故事的作文 的人作文 作文的结尾 英语一作文 作文的开头 中考作文作文 的作文400字 的故事的作文 你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