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宜兴紫砂龙窑的前世今生

2020-12-30 10:10:01
相关推荐

龙窑概述

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

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到2013年为止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

龙窑结构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很矮小的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陶窑可达10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拱顶成弧形,两侧上部或窑顶有多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全窑结构简单,建筑费用较低,不需尺寸严格的拱砖。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并可控制还原焰。

龙窑特点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

①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所造成的几何压

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在接近零压状态下操作,减少了漏气、吸气现象。

②由于燃烧段逐渐后移,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热量,使热损失显著降低,并可提高燃烧温度,缩短生产周期。

③由于烧成快,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其热效率接近于隧道窑。

④窑的结构简陋,使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⑤窑内温度和气氛波动较大,烧制大件产品和比较致密的工业陶瓷容易发生冷裂。有时由于烧成温度下的保温不足,影响烧成质量。

千百年来,龙窑是宜兴陶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无论是大缸、白绿货,还是瓮头、掇罐,乃至风流冠世的紫砂陶,千度成陶都得经过龙窑烧成。因此,龙窑在烧成前后,相应的窑务配套工作必须跟上,一些不起眼的杂活,都由烧窑师傅去完成。

50年前,正是龙窑窑火兴旺的大跃进年代,笔者进大新陶瓷厂跟烧窑师傅学徒,除窑背上跟班学烧窑外,杂活都得学徒工去做。半个世纪过去了,龙窑的历史烟云常常勾起我的回忆,现今陶业资料或书籍中,有关龙窑相应的杂务工作,基本上都未提及,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缺憾。

龙窑烧窑工种相配套的杂务活,有掳窑、圆鳞眼、支户口三种,它有很强的时间性与契合点。

第一种是掳窑。窑内产品经开窑出清后,装窑一般在上午8时许,之前必须将窑内掳扫清爽,以便装窑。安排2名烧窑工进窑清理,因窑内尚有较高温度,需穿工作服和山袜草鞋,带椿锄和和竹簸箕竹扫帚,自窑梢头往下,用椿锄将窑梯(即窑床)上被高温粘结的脚石(呈斜方块状,选用黄龙山的黄石,高温后表面结焦,含砂性)削去,将脚石拾堆于两墙,供装窑刹卡使用,同时将散落窑梯上的缸刹(粗泥做成厚片状,用于缸口间隔离支撑)与砂尘用扫帚打扫耙入簸箕,清出窑外,通常工人在1小时内就可完成。当时因龙窑燃料松柴紧张,革新用煤代柴,把煤碾成煤粉,用鼓风机将煤粉鼓入窑内烧成,此举在那年5月份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改革会议上得到推广,被冠以“千年龙窑胃口改,昔食松柴今食煤”的成功经验,但苦了掳窑人。记得有次一早掳“兴隆窑”,这本是条50米长的小窑,在我们进入窑内后吃了一惊,原来烧的煤粉落在两墙堆积足有尺把高,变成了灰黑色的焦炭了,到8点多,掳了个把小时仅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眼看要影响装窑,窑上管理员不得不临时抽调7个散工,突击1个多小时才把窑内的焦炭掳清,装窑才得以进行。

第二种是圆鳞眼。龙窑每次烧成后,窑背两侧有的鳞眼洞口经松柴、铁火叉磨擦,会出现破损或缺口,需及时修补。圆鳞眼前,先看有多少缺损鳞眼洞要补,再到河埠头堆场上挑一种田里深层处的泥料,俗称“白土”到窑上,一般有一担多就够,用适量水浸泡调和至粘糊状,就可圆鳞眼了。操作上,要补的洞口先用缸爿片刮平,缺损大的先用粗缸泥修圆整,洞口周边用水洒一遍,用手抓“白土”慢慢敷上,作环状敷抹,不时用水在面上抹平整即可,圆鳞眼一次可间隔烧2~3窑。同时,还要提前做一些覆盖鳞眼洞的坨子,用粗泥滚成圆球状,拎空向地上一甩,下面被压平,上面成半球状,平面处用拇指抠个洞,便于烧窑时铁火叉尖端挑住开启鳞眼洞。第一次使用泥坨子的平面盖向窑内,使其在高温时烧结坚挺,第二次就可平面朝外了。

第三种是支户口。大缸窑一般设进出产品的中户口与小户口,当装满窑后,户口即行封闭,需用户口砖似砌筑墙面一样的方法操作,户口砖也用粗缸泥,厚度在10厘米左右,呈30×40厘米长方形,并配有小型砖块,累叠后用粗泥将砖缝空隙填实抹平,用掸帚将糊状“白土”在砖面上掸刷一遍。等值窑工将鳞眼洞全部盖上后,龙窑就可点火升温了。

宜兴的龙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7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镇近郊涧众村发掘的我国第一座古龙容址,经考证为唐代古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窑炉,是陶瓷生产的热工设备,它随着陶瓷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改造更新。1972年在青龙山南麓犴捍墩发掘的汉窑群址考证,宜兴最早使用的窑炉为直焰圆窑,到了唐代发展改造成龙窑。由于龙窑有体积大、烧成质量正品率高等优点,所以千百年来,宜兴窑场一直沿用龙窑烧成法。直至二十世纪六○年代中期,随着科技进步,才逐渐使用隧道窑现代化烧成法。

龙窑的建造大部分依山傍水,靠山脚依势建窑,以利窑基坚固,省工省料且便于运输。

宜兴龙窑一般长30-80米,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夹角,它以容量大小分为大窑、中窑、小窑三种。大部分窑座上端约高出地面10米,窑背突出呈圆柱形,窑面两侧约有五十个投塞松柴及其它燃料的火眼(俗称麟眼)。窑的下端最狭处约0.75米,自下而上渐高渐涧,窑身两侧各有装坯的进口二——三个,俗称大户口、中户口、小户口。窑内一般用土砖砌成(常用土砖8.5万块),呈拱式,顶端至窑底之间高度约为各段窑涧的百分之八十,窑背成弧形。窑的下端有烧烘炉一只,盖有平房两间,俗称炉房。

明、清时期,“宜兴窑”、“蜀山窑”、“欧窑”(均窑)三大名窑,相继问世。最早窑址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蜀山、汤渡和均山的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的石灰山以及潜洛和上袁等处,有大小龙窑七十余座。

1936年,丁蜀地区共有七十六座龙窑,其中黑货窑三座、黄货窑四座、砂货窑九座、紫砂窑十座、粗货窑四十座、溪货窑十座(包括上袁一座、潜洛三座紫砂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宜兴沦陷后,不少窑座被日本侵略军改筑成炮台和碉堡,许多窑座被毁。全窑场仅剩龙窑四百六十七座。“龙窑”是陶瓷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当时造价约折大米一千五百石(每石计一百五十市斤),为客户世代继承的私有财产。民国时期分布在丁山白宕的龙窑有十三座,全为葛、鲍家族所有;边庄、潘凌十二座,为高、秦家族所有;山头上的五座为王姓所有;蠡墅十二座为周、陈家族所有;蜀山的七座为毛、宗、薛家族所有。窑座的私有权有大有小,一般均按其家产的大小、族人的多少而分。通常一条龙窑分为五份、十份,多至二十余份。

窑座的使用权,均由窑户中选出俗称的“管窑佬”负责,以抽签方法,排定顺序,轮流烧值。另一种俗称“包窑”,窑户占有窑位自己不烧,专代小富户装烧,而小窑户事先必须交足一定数额的烧窑工资和燃料费用,待烧成后一并结算,收取“窑清”(即包窑费用)。数额之多少不等,均由窑户决定。还有一种俗称“放参窑”,客户把自己的窑座出租给他人使用,规定烧成后,将其全部成品分交窑户直接经销,然后从贷款中扣除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租金,其结算方法,通常按窑容量计算。

龙窑烧成,千百年来全赖松柴,耗量可观。就宜兴窑场来说,年平均耗柴量约在二十五万吨以上,其柴源,除本地山区供应一部分外,大部分均赖苏、浙、皖三省十六个县供应,运输困难,费用成本高。因此,燃料问题成为宜兴陶瓷工业长期来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为此,陶业界的有识之士葛逸云先生等,早在1919年就着手进行龙窑改革,试图利用煤炭烧窑,结果仅将窑炉膛改成烧煤。“窑炉膛”是烧窑的点火处,原燃料须用优质松柴和树桩,耗量大,约占全窑所燃松柴的百分之二十。这一以小见大的革新成果,无疑是个创举。虽然葛氏欲求“以煤代柴”的愿望生前没有实现,成为憾事,可是,葛先生那孜孜不倦,长期为改造龙窑的精神和贡献,至今尚在宜兴陶瓷界中传颂。

50年代初,随着造林绿化,柴源日趋紧张。窑场出现“柴荒”,直接影响陶瓷工业的发展。据1957年国家轻工部统计,仅我国南方十一个省份二千五百余座龙窑(包括其它土窑),年均耗柴量达一百六十万吨以上,影响到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为此,轻工部将龙窑改革列入了“一五”计划,是年四月至十二月,轻工部技术司派工程技术人员在宜兴陶瓷公司蹲点,进行龙窑改造。首先以建设陶瓷厂(即现宜兴彩陶工艺厂)的老南窑作为改窑试点,使用煤气烧成法。后因改窑工期长,难以在短期内普及,技术司接受工人的提议,改用以煤代柴烧成法。继而于1958年初,选择正新陶瓷厂的黄家窑作为试点,将龙窑的烧成结构略加改造,用煤粉鼓风试烧成功。5月3日——5日,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改革推广会议,将宜兴以煤代柴的龙窑烧成法,向全国陶瓷产区推广。1977年以后宜兴陶瓷公司终止龙窑烧成。

目前,镇区尚存龙窑二座:一条名“前东窑”,全长42米,座落在镇郊前墅村,始建于明代,延续使用至今,现由村办企业前墅古龙窑艺术陶瓷厂使用管理。另一条“前进窑”建于1958年,全长90米,座落宜兴均陶工艺厂内的茅庵山南坡,早已停止使用,作为古迹保存。

而今,随着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变迁,龙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有的活龙窑前墅古龙窑和均陶厂原址的前进窑,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于今天宜兴窑场而言,无疑保留了一份宝贵的陶都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文盲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感恩的作文350字 教师资格证作文 遇见中考作文 独立作文 红色精神的作文 奶奶家的菜园作文 我懂得了作文 小狗啃骨头作文 你是我最难忘的人作文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小狗 漫画作文300 幸福作文350字 关系类作文 学会宽容作文800字高中 如皋盆景作文 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 泪水作文800字 校园拾趣作文 有关愿望的作文 不一样的暑假作文 边防战士作文600字 我的老师400字作文五年级 防震减灾作文400字 怎么写我的妈妈作文 小孩打屁股作文 我真快乐作文450字 买书作文400字 初中生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