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沈从文:我来城市四五十年 始终还是个乡下人

2020-12-31 00:25:01
相关推荐

你一定听过这样软软的沈氏情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 [虚度大师录] 007:沈从文

▲ 主播/夏 忆 配乐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竹林

文 | 慕容素衣

许多年前,我去湘西凤凰旅行时,经过听涛山,给我们做导游的当地人指着山上,骄傲地说:“沈从文先生葬在这里呢!”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很快就能看见一块巨形石碑,色做五彩,状若云霞。

正面写着沈从文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背面刻着妻妹张充和为他亲手撰写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嵌入了“从文让人”四个字,恰是沈从文一生的传神写照。

亦慈亦让,是他的风度,不折不从,则是他的风骨。

01

沈从文是湖南人,我也是。对于这位湖南老乡,我一度亲近不起来,总觉得他不大像个湖南人。

首先,他长得就不像个湖南人。

湖南人以精悍勇猛闻名,湘西那个地方更是出土匪的,沈从文的长相却没一丝匪气。

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长得斯斯文文,脸上总挂着微笑,分明就是个江南才子。

除了长相,沈从文的性格也不大像个湖南人。

湖南人大多嘴皮子利落,吵起架来气势如虹,他偏偏连句重话都不会说,对于背叛他的朋友和出卖他的学生,他只会气得直哆嗦,根本拿对方没办法。

他还太爱哭了,一碰到点什么事就哭哭啼啼的。

年轻时,他在北平落魄得冬天只能穿两件夹衣御寒。郁达夫来看他,将脖子上系着的淡灰色羊毛解下来给他,他俯在桌子上,感动得痛哭一场。

追求张兆和的时候,被拒绝了心痛得流泪,好不容易被接受了,也会喜极而泣。

快七十岁时,他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给张允和看,还会吸溜吸溜地哭得像个孩子。

83岁时,他接受女记者采访,只因为对方一句同情的话“沈老,你受委屈了”,他忽然抱着女记者的肩膀痛哭起来。

除了爱哭,他还爱流鼻血,以至于常常搞得稿纸上都是血迹。这样一个人,就算有几分真性情,哪里像条汉子!

我年少时,崇拜的是英雄,对于爱哭的书生沈从文,难免有几分厌烦。

直到后来,我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和传记,才知道我原来误解他多矣。

有一种人,你对他了解越深,就越会被他的人格和作品折服,沈从文就是这种人。

02

沈从文骨子里,一腔湖南人的热血和蛮劲,温和只是他的外表。

这一点,素有识人之明的钱钟书看得很清楚,他对黄永玉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在湘西凤凰长大的乡下人沈从文,从小就是个倔强的孩子。

沈从文只念过小学(私塾),还整天逃学在外面玩,家里人再怎么管教,他都要设法跷课。

比起读书,他更爱“读人”,有人下棋,他就观棋;有人打拳,他就看拳;有人吵架,他就看如何骂来骂去;甚至还跑去看被杀的人 的尸体。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14岁,投身行伍,看尽人间黑暗,“做过许多年补充兵,做过短期正兵,做过三年司书,以至于当流氓。”

当兵时的沈从文依然野性难驯,爱叫自己“老子”,上司劝他小小年纪不要老子长老子短的,他牛气冲天地回答:“老子不管,这是老子的自由!”

说完觉出对方是好意,又害羞起来。

当兵6年,他眼看上万无辜平民被杀,感觉在部队实在待下不去了。

苦苦思索4天后,决心要自己掌握命运,于是离开家乡,只身去北京,初衷是“读好书去救救国家”。

他在5个月内买了17块钱的字帖,每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练习,练就了一笔好字。

20岁的沈从文,揣着7块6毛钱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困顿的北漂生涯。

这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湖南乡下人,立志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03

和如今很多北漂青年一样,除了梦想,他一无所有,甚至很长时间,连份工作都没有。

他住过由贮煤间改造成的小房间,又小又潮,他称之为“窄而霉小斋”。

冬天,他没钱生火炉,在零下十二摄氏度的寒气中练习耐寒力。常常两三天没东西吃,最发愁的就是去哪里找点东西来“消化消化”。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牢牢握着手中那支笔,没日没夜地写啊写,写好后不停地投稿,然后又不停地被退稿。

衣食无着落,全靠亲友接济。

可以想见,他遭受过多少白眼。他是一个敏感的人,在香山慈幼院工作时,被人指着他脚上破烂的棉鞋骂道:“你看,这成什么样子!”

对此他感到屈辱,宁愿放弃那份工作。

换了其他人,可能觉得北京居大不易,趁早打道回府了,可沈从文偏不认输,硬生生扛过来,用一支笔,在报刊、杂志上打开了一片天地。

这些作品,不仅为他赢来了早期的声名,更为他赢来了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赏识,正是他们的引荐,沈从文才可以先后在中国公学和西南联大任教。

由于起点太低,沈从文一生遭遇了无数白眼冷遇,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研究庄子的大学问家刘文典就很瞧不上他。

空袭时大家一起跑警报,沈从文正好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愠色道:“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他替谁跑?”

沈从文在联大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他是如何应对的?写!埋头苦写,用一部部作品堵住世人悠悠之口。

穷困潦倒时,他在写,战火纷飞时,他还在写。凭着这股子犟劲,他写出了《边城》《长河》,又写出了《八骏图》《湘行散记》等20多部作品集。

他有一句口头禅“要算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我们湖南人,爱把倔强不屈、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称为骡子,我的老乡沈从文,就是这样一头湖南骡子,耐得烦,霸得蛮。

外地人听着像骂人,只有湖南人知道,这两个字暗含着一种赞誉。

书生沈从文不仅是头“骡子”,还是个侠士。他最喜帮助朋友提携后进,巴金和曹禺评价说,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人,沈数第一。

他和丁玲、胡也频夫妇是莫逆之交。胡也频不幸遇难后,沈从文怕丁玲的母亲担忧,于是扮成她的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丁玲和她的孩子从上海回湖南。

他的文弱外表下,藏着一腔热血和铮铮铁骨,配得上侠肝义胆四个字。

04

在追求张兆和时,沈从文再一次把这种死磕精神发挥到极致。

张兆和是鼎鼎大名的合肥张家三小姐,和斯文的姐妹们不同,这位三小姐是个黑里俏,长得像个假小子。

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时,看中了学生张兆和,他偏爱这种充满活力的少女。

当时张兆和是校花,又出身名门,追求者无数,沈从文呢,只是个行伍出身的乡下人,两者之间俨然云泥之别。

沈从文可不管这些,喜欢就大胆地去追求。

他没有钱,也没有好口才,但他会写,一封封滚烫的情书寄出去。

你一定听过这句流传甚广的沈式情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开始收到沈从文的信,张兆和原封不动地退回。沈从文毫不气馁,继续一封接一封地写。

张兆和带着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红着脸说:“沈老师给我写这些信可不好!”

没想到胡适反而劝她:“我知道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脱口答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可是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管她回不回,情书照样写,一封比一封厚,一封比一封炽烈,漫长的追求持续了四年。

张兆和架不住情书攻势,态度开始松动,沈从文又在巴金的怂恿下,抱着一大包文学名著,亲自到张家登门拜访。

这一次,在二姐张允和的劝说下,张兆和没有将他拒之门外。

不久,张家父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张兆和跑到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乡人下喝杯甜酒吧。”

这一时期的沈从文,凭着天分和意志力,一点一点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爱情的滋养,让他的写作大为增色。张兆和成了他小说中一系列人物的原型。

《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肤黑黑的,活泼俏丽,小兽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女子。

他的小说同样充满了生命力,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野趣。

所谓赤子其人,不仅指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天真,更是他对生命赤诚的热爱和追逐。

▲ 1934年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达园合影

05

沈从文的后半生,在动荡不安中寂寞度过。

1949年,他的妻妹张充和选择随夫去美国,留下一句话:“让那些弹性大、适应力强的人,去接受社会主义革命。”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不久,沈从文就发现,他被整个时代抛下,成了落伍者和局外人。

文艺界的各类会议, 从不邀请他出席, 被郭沫若骂为“粉红色的作家”,甚至有人攻击他是“妓女作”。

好朋友丁玲摇身一变,再也不写什么《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了讴歌社会主义的旗手,对沈这位不思进取的昔日好友,早已厌憎不已。

回到家里,他仍是个异数。家人比他进步,张兆和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两个儿子加入了青年团。

次子虎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们一家四人,除爸爸外,思想都很进步。妈妈每周六都从华大回来,向爸爸展开思想斗争。”

在那最煎熬的岁月,他热烈追求过的“三姐”张兆和,却并没有给他慰籍,甚至理解。

于家于时代,沈从文都成了一个寂寞的人。

写作曾经是他的救命稻草,可现在他抓起笔来,完全不知道如何写,条条框 框太多,哪还有自由的创作。

他最终选择封笔。没有了写的自由,至少,他还可以选择拥有不写的自由。

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已经完成了。

放下笔之后,他去了博物馆,终日与文物为生。

沈从文家在文革中一共被抄了8次,派他去扫厕所,他就把厕所扫得一尘不染。派他去博物馆,他就潜心研究文物。

后期唯一写过的一部作品是30万字的《中国服饰史》,还被造反派扣下弄丢了,他不甘心,又重新写了一本出来。

▲ 《中国服饰史》内页

1980年沈从文访美,白先勇曾见过他一次。

“看到这位30年代名小说家,讲解千百年前中国妇女的头饰、衣结认真到忘我的境界,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与惋惜。”

一度盛传,他将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淡淡地说:“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老年沈从文有一次告诉孙女他是个作家,他的孙女说:“你吹牛!”真是令人唏嘘。

沈从文是寂寞的,随着乡土社会的土崩瓦解,他的作品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即使流传下来,也难免被误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撰文称:“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越是知道他的伟大,我越为他一生的寂寞伤心。”

这些鸣不平的话,沈从文听不到了。他于1988年86岁时离世。

重病时,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

1986年他给《从文自传》再版作序,写到:

“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的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

临终前,家人问他有何遗言,他回答:“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了。”

家人遵嘱将他的骨灰护送回湘西凤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葬在听涛山下。

在离开家乡数十年后,他这个半生寂寞的乡下人,终于魂归故里。

碧绿的沱江水流啊流,江面上传来渔女悦耳的歌声,有这歌声相伴,沈公,你的寂寞可曾有一点释然。

本期作者:慕容素衣,作家,著有《时光深处的优雅》、《在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爱情》等。

迷茫之时,4个决定性瞬间指引了我的人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慈善的作文 说真话作文600字 什么是大丈夫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作文 长大的我作文 参观消防队作文 山水之美作文 开学第一课后感作文 美好的童年作文 关于状物的作文400字 学会放大美好作文 写奇石的作文 快乐成长作文 关于英雄事迹的作文 爷爷老了作文 给予是快乐的作文 扫墓作文 远方话题作文 北京后海作文 齐心抗疫作文 自我介绍英语作文带翻译 我为祖国点赞的作文 以回家为话题的作文 高一英语月考作文 关于丽江的作文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 写作文的英语 合唱作文400字 推荐名著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