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西和糖酒杯·征文作品选登·一等奖丨吕敏讷:山城笔记 在时间之河上

2020-12-31 05:55:01
相关推荐

一个倾情打造深度阅读的公众号

吕敏讷 ▍散文

山城笔记,在时间之河上

吕敏讷,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散文作品见于《大地文学》《岁月》《鹿鸣》《东渡》《飞天》《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现供职于西和县自然资源局。

仇池,一场等待千年的雪

1

这是仇池古城的深冬,一年当中最冷的清晨。

我去膜拜一个人。他在万山丛中,绝顶的崖上,只身一人,不知守候了多久。

他的脚下,西汉水自西北方向滔滔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方向缓缓西行,它们身体和灵魂合二为一的地方,潜藏着自然界的大气象:两水交汇,定有奇山;两山交汇,定有奇人。在这两水合流、汇聚天地灵气的风水宝地,一座四绝孤立、望之若覆壶的奇山,于万山丛中拔地而起,异峰兀立,崖壁峭峙、鹤立鸡群,于甘肃西和南部的大山丛中,独占鳌头。它就是仇池山。

相传很久以前,仇池山东侧的“麻姑仙洞”里住着一位华胥氏姑娘,某一日这位姑娘心慌意乱,便沿着藏在苍茫烟云里通向山外仅有的一条天梯般的小道行走,来到山下的西汉水边,水流翻滚,她溯流而上,被两岸的美景所吸引,在河滩的一块巨岩之上,踩到一只大脚印,忽而心有所动。华胥履“大人迹”而孕,十二年后,在仇池山的一个洞里,她诞一子,蛇身人首,名曰:伏羲。

后来,这个山洞,被称作伏羲洞,仇池山上的绝顶之峰,被称作伏羲崖。伏羲崖之上,是一片宽阔平坦之地,那曾是伏羲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我曾猜想,那时,山下巨澜滔滔,山上森林莽莽,没有人烟,没有生气。伏羲崖山体恰如巨轮,被环绕其身的两条水所依托,像是稳稳地停靠,又像是浩荡远行。山顶之上的村子,至今尚有诸如“上码头”、“下码头”之类的地名。起初,这自然天成而又雄伟盛大的一架巨轮,受万物所托,在混沌蒙昧之中只独独承载着一个人。

阴阳相望的峰顶,居住者女蜗。伏羲女娲二人遵从天地授意,结成了夫妻。

在仇池山,有一处岩洞,顶部自然开裂,日月天光照进岩洞,沿着山岩滴落的水,滴滴答答,汇聚成一泓清泉,泉水里又映出一片蓝天,后世名之曰“小有天”。某一日女蜗闲来无事进了岩洞,在这一处洞天福地的泉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觉得天地之间应该有更多同自己一样的人,惺惺相惜,像爱惜自己一样相互疼爱。她顺手抓起地上的黄土,照着自己的影子捏出一个又一个泥人,又抓起藤条,在泥潭里乱抽乱打,溅起了满地的泥人,它们一触着土地,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起来。伏羲女娲看着这些小人儿,开心地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沉寂的仇池山,自此,欢声笑语四处传递。

千万年之后这个寒凉的冬晨,我走进他圆天为盖群山为席的神秘居所,澄澈的阳光映照着纯蓝的天幕,万道干净的圣光,照耀着群山额头上的一层层褶皱,把草木脱落后裸露着筋骨的突兀嶙峋的山岩灼烫出一层层灰雾,浮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地。那烟气迷蒙的地方,疑似住满了神仙。这些伸手就能掬来一捧的阳光,散漫地打在我的身上,温热的手臂抚摸我在城里被冻僵的长发和额头。我像个孩子,忽而投进母亲温热的怀里。我遇见了世上最澄澈温热的阳光,也许它和千万年之前一样,托着满山的安宁,在一片寂悄里照耀每一枚在这个冬天尚存活着的生灵。静寂的山中,没有任何杂音,只弥漫着一个人的气息,在干净澄澈的阳光里飘散。

站在他的身后,看他出生时的悬崖,一座深不可测的山谷,浮在烟气氤氲里,承受漫山漂浮的阳光。

站在他的眼前,看烟气迷蒙里连绵如涛的万千大山,向着远方无尽伸展。一峰独立的绝顶之上,唯有一座庙,名为伏羲庙,庙里只供奉一尊神,他的名字叫伏羲。

2

在深冬,伏羲脚下的仇池山岩显露出从未有过的干裂的赭褐色。通往仇池山的唯一一条公路,逶迤向上爬行,来回折转,一个个巨大的“之”字在山岩上镶嵌镌刻,自上而下地排列。远处看,那些缠绕的“之”字,就像是登上仇池山的一个个台阶,盘绕悬浮在山的南侧。登临山顶,俯身望去,山脚的西汉水浊浪滚滚,逶迤前行。而沿途那些突兀嶙峋的石山,像一个个横空出世的巨大的头颅。在峭壁上开凿出的十八盘旋的拐角处,会忽然凌空探出一个个巨大的下巴,或者凹凸不平的额头。也许是一只肌肉发达铁骨铮铮的手臂,也许是一条血肉模糊的独腿在山间矗立,也许是忍痛前行的阔厚的肚腹。狰狞丑怪的山岩,就像是这山间永不倒下的那个巨人。褐红色的山岩少生草木,尤其在冬天,由于干旱,那些裸露着的山岩上红砂石脱落,铺洒在路面,像是巨人洒落的一滴滴血。

这些山岩的意象,仿佛一则神话传说正在这山间蔓延。

一则以炎黄战争为背景的神话。他本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他是炎帝的一名将领,在战争中,一手握着青铜方盾,一手拿着亮光闪闪的巨斧,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黄帝的宫门。黄帝大怒,两人剑刺斧劈,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一直杀到仇池山旁。他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葬在仇池山,从此他便拥有了一个“刑天”的名字。葬首之后,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干戚,继续战斗。这一位战神,留存后世的,是正额中刻有一只纵目的三只眼形象。

“氏”、“氐”二字,字形相似。《说文》记述,巴蜀地区的一种地形,称为“氏”,山下多洞穴者,称为“氐”。这氐字多出来的一点,就是山洞。氐人居住于高山峡谷地带危石凸露的多山洞地区,由其所居住地区的地貌特征而得名的一个民族,它的名字里打上了所居地貌的深深烙印。足以推测,氐人起初生存和居住的环境,也足以想象,以仇池山为中心的万千大山里,连绵如涛的壮阔山水中,借着一方险峻的地形,氐人藏身于此,繁衍生息。因此,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西汉初年,氐族与汉王朝不断冲突,战败的氐人被迁居到关中至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分而治之。汉武帝元鼎六年,白马氐人起兵反汉,汉武帝派兵镇压,并取其地置武都郡,郡治在今甘肃西和县洛峪,今日的陇南、川北和陕西西南部,都属于武都郡的地盘。

东汉建安年间,仇池山的安宁被打破。一支氐人浩浩荡荡向仇池山迁徙。首领杨氏,借着仇池山的险峻,割据称王。晋惠帝元康六年,杨茂搜以仇池为根据地,出兵占领武都、下辨、阴平、武兴、河池、两当等地,以仇池山附近的洛谷城为都城,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仇池国”。自此,氐族杨氏近二百八十余年的政权演变中,先后建立了前、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成了氐族势力发展的顶峰。直至隋文帝杨坚灭了“阴平国”,仇池政权近四百年的漫漫历史风云才画上一个句号。

仇池山,相传在汉代尚为一高山湖,水涸平地出百顷,乃为人居。仇池山与仇池国相互成就,国因山得名,山因国而显。山上有百顷良田,还可以煮土成盐,有清泉沸腾,润气上流。到了朝代更迭、民族大融合的魏晋时期,仇池山以其险峻之躯和山顶的平畴沃土孕育出了一个世外桃源,仇池国里,有水可饮,有盐可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享受安闲的农耕生活。在迷雾重重的历史烟云中,仇池王国在相对安宁的群山深处,独自安享三百余年的光阴。东晋陶渊明在他的心中一直在营造着一个美妙的世界桃花源,那个没有现实苦难相对独立的理想社会,在我心中,绝大多数是仇池的影子。

3

一家名为“仇池人家”的农家山庄,藏身于“仇池国遗址”标志不远处的一个山坳里,一片茂林修竹深处,青石小路的尽头,一处僻静的农家院落。身背药箱行医归来的老人,眼里有些惊异,继而给院子里陌生的客人添柴煮茶,把脉问诊。这个冬日,古仇池国的斑驳的暖阳铺满整个院子。抬头,蓝天旷远深邃,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巧遇一场远古的神话和世外的幻境。

一盘盘飘散着农家香气的菜肴,让阳光里的桌子色彩缤纷。终于可以在这满山的安静里,在古仇池国歇歇脚,在五柳先生的意境里,品味一些田园时光了。墨香忽然散开,那位老人,满脸的感激,在木屋前的粗壮的玉米串前,捧着墨迹未干的那副字。文曰:身后仇池连秦岭,眼前汉水入长江。老人一生守候在这仇池山的某一个山窝里,并不知道,身后的大秦岭,眼前的西汉水,以及这一方土地上发生过多少故事。询问他:这山上有多少姓杨的人家?答曰:山上没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那些杨氏,都到哪里去了呢?

离开时,几次回头看,那座院落,被橙色的阳光包裹,被田块和树林掩映,炊烟在屋顶缭绕,鸡鸣在暮色里盘旋。

次日,一场大雪,裹挟着三九寒天的风,落向仇池大地。

绵延群山被裹藏在无边的宁谧之中。千年的刀光剑影和厮杀鏖战远去,雪落仇池,还大地以素颜,还世间以平等。仇池的万千大山复归桃源般的安宁。万籁俱寂,只有春天,在雪的外衣包裹下,在大地的泥土深处,渐次累积和生长。

仇池山,是第一缕春色最先抵达西和的地方。

西城,故纸落雨声

1

一截断壁残垣,晒着春日的阳光,在高楼林立的县城中心,最繁华地段静静矗立,灰黑的荒草覆盖顶部,像多年没有打理的乱发。黄土夯筑的墙体外壳,经受一场春雨之后,依然显得坚硬干裂,只残留了一些黑色苔藓,没有生动起来的迹象。它虽然满身沧桑,在这个春天,却依然是活着的!它有着八百余岁的苍老面容。被青砖围栏保护起来的,是宋王朝的一截时光。它的脚下,已然绿草如毯,身旁一棵新植的柳树,嫩黄的芽儿爬满枝头,皇城的崖畔上,桃花烂漫,杏花如云。时光和宋朝在春色里永久对望。

导向牌上用汉英双语标注:古城墙(City wall),西和州古城堡“十二连城”遗存残段。北宋岷州镇将李永琪始筑。

在西汉水上游一带,西秦岭群山簇拥的臂弯深处,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河谷,依山就势而成的一座黄土裹敷的丘陵小城,静卧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狭长的县城,夹在遥遥相望的东西两山之间,穿城而过的漾水河,在宽厚的河道里任其自然地流淌。这山,这水,和千年之前有着相似的模样。在今天,小城有一个温婉安闲的名字:西和。

“西和”二字,字面温婉,样貌柔和,而我,是要讲述裹藏在这个柔美的名字背后的故事。

2

北方草原势力,一步一步介入华夏政局,文治武功不能兼得的宋王朝,臣强君弱、独相专权。甘肃,这个曾在唐代鼎盛发展的一块富庶之地,似乎就在一个王朝的更迭中,弹指之间变成了偏乡僻壤,进而成为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激烈征战的前沿阵地。一面是以光复为目的北伐混战,一面是以妥协求和为目的和议退缩南迁,迫使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宋金之间,长期的激战,夺地,掳掠,和谈,盟约,叛盟,轮番上演。

藏在陇南山地当中的这座小城,被一次次卷入历史烟云中,在战火弥漫的漩涡里艰难喘息,成了宋金、蒙元鏖战的前沿。

金兵浩荡南下之时,吴玠派岷州镇将李永琪在南山,也就是今天的皇城重筑新城,最后将州城迁至上城堡,这是一块高居县城西山的天然方邱,四面孤绝,易守难攻。为了阻击金兵,吴玠兄弟还在山上筑十二连城,连缀相属,用来抵御金人。此后城防不断扩大规模,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州县驻地。

1142年,以秦岭淮河为界,宋金达成和议。“岷州”因避金太祖完颜旻之音被改为“西和州”,西和之名由此开始。历时320年之久的宋王朝,在面对金人时的妥协退让、偏安求和态度,在游牧族强大的政权面前显示出的相对弱势,和对光复王朝所呈现出的不明朗的举措,给数百年的宋代抹上了一层萎靡和柔弱的阴云。

然而,有叫人振奋动容的事件,就在西和小城发生。这个事件留下了一个充满怅惘和孤绝感的词语:登楼望阙。

1224年的西和强敌压境,这一年,蒙古汗国的铁蹄伸向西和。不幸的是,耗费巨资新修建的西和州城被一场大火烧毁,知州商震午误以为元兵烧城,便像惊弓之鸟,弃城而逃。西和州被元兵攻破,城防残缺。危急存亡之时,小城来了一位叫陈寅的文弱书生,担任知州。西和历任知州,皆为武将。陈寅以文职身份,毅然前来治理危难之秋的西和。1234年,元兵10万大军再次入侵,攻破天水、成县。大军逼近西和州。西和都统何进,突然退守陕西阳平关,并暗中迁走了家眷。西和城人心动摇,蒙古军十万人马兵临城下,自州城东南面攻城。

地处今天县城西山的西和州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然何进大军撤走,但陈寅却坚持全家28口人都留在城内,和忠义民兵仅千余人竭力防守。他说“人皆各顾其家,靠谁来共守州城!”他一面起草檄文瓦解投蒙兵士的斗志,一面“自执旗鼓,激励将士,迎敌力战”。忠义兵千余人应战十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螳臂当车。两天两夜,在飞石箭雨中激战数十回合,元兵退兵后增加兵力达数十万,伐木造攻城器械再度围攻。何进接到陈寅求援,却按兵不动。陈寅苦守多日,西和州已完全被蒙军包围,西和州粮尽援绝,州城遂破。

数十万蒙军如暴洪般冲开西和州城门,城内百姓顿时乱作一团,蒙军烧杀抢掠,血流遍地,战马嘶吼,婴孩哭喊声震彻山谷。陈寅眼看城池陷入混乱,就告诉他的妻子杜氏,“你尽快自己想办法!”杜夫人厉声仰天哭喊道: “活着与你一同享受皇粮,死时和你一起葬身火海,我虽女子,却能辨忠义。”话音刚落,随即奔赴而去,登上城头战堡,饮药自尽。两个儿子及儿媳携带幼子一同快速向城头奔去,自杀在母亲身旁。陈寅收敛焚烧了他们的尸体后,冠戴朝服,登上城头遥望京都所在的东南方向,焚香跪拜,仰天长啸: “臣当初决心死守西和州城,把好蜀地大门。如今,城破了,臣也该当死了……臣不负国 ! 臣不负国 ! ”哭毕,再拜,伏剑而死,血溅城楼。一同赴死者,28人。顿时,满城血腥,高厚的城墙褐色的土层洒满斑斑血迹。忽而狂风呼号,乌云漫过天空,暴雨倾盆而下,山洪的浊浪,席卷了整个西和城,涨满河道的漾水河,裹挟着暗红色的浪,翻滚而下。

据民间传闻,西和北乡杜家河及小杜家之杜氏,乃系陈寅杜夫人娘家之后裔,至今犹称杜夫人为“姑母”。

同陈寅一起守城并赴死的,还有西和州通判贾子坤及其全家12口。

45年过后,同样残忍的一幕发生在贾子坤的孙子身上。厓山海战,南宋耗尽所有的余力,发出最后一声低沉的叹息。当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纵身大海,后宫、百官、将士随之蹈海者数万,“浮尸出于海者十余万人”。其中就有西和州通判贾子坤的孙子贾纯孝,这位忠烈之士的后代,和妻子抱着两岁的女儿同蹈大海,补充了忠烈的含义。

在南宋的靡靡之音里,这一声声铿锵作响,战鼓一样激越恢弘,在宋末苟延残喘的历史大势中显示出了颠覆与强劲的精神冲击。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在小城的记忆里,它依然清越明亮,震人心魂。

王朝更迭,战乱终究成为了过去。烽烟散尽,战火平息,这一块贫瘠的土地,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后,似乎除了满目疮痍,便一无所有。但那些人的名字却成了这块土地之上的恒久记忆,他们像一桩桩矗立大地的梁柱,站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为人们疲弱空洞的心灵撑起一片信仰的天空。仿若,一块多年干涸的土地,恰巧迎来一场久旱之后的春雨。

那一截活在今天的古城墙,有陈公全家洒落的血泪,至今不肯倒下,它记得公元1234年的碧血西城。

陈、贾二公皆葬于西和城西北之崆峒山麓。陈墓在北,贾墓在南,红墙碧瓦,芳草萋萋。清明时节,天朗气清,崆峒山千层绿浪,满山的野桃花开了,人们纷纷来祭奠他们。而在此长眠的人,正俯瞰脚下的高楼林立,为他们血溅城池的红褐色土地赐福降瑞。

明洪武初年,废除中书省,西和降州为县,西和县名自此沿用至今。朱元璋倡导尊奉故去忠臣烈士为本城之守护神——城隍。陈寅,受封为“侯”,称为“忠烈侯”,而民间百姓称其为“福神”。1994年,西和民间集资,在原城隍庙寝宫毗邻处建成忠烈祠,后被一场大火烧毁,民间又集资60余万元重建两层重檐大殿。每逢初一、十五,四方朝拜者在这一条巷子里摩肩接踵。民间的纪念方式多种多样,流传已久、家喻户晓的是汉源镇南关社区百姓用写意手法制作的社火老龙,上元时节,数十名力气过人的莽汉让一条重约百余斤,长达40米的竹木骨架龙身,在县城人潮如水的街道上空呼啸奔腾,腾跃翻滚,一年的祥瑞就在这纪念陈公的耍龙仪式里降临。南关老龙出动,多年来成了西和年节里的一大盛事。

漾水河畔,某一条弯曲幽深的小巷,正被香雾笼罩。阳光普照,佛乐和钟罄的回响在靠近皇城方向的天空散开,向着小城的四面八方弥漫。巷子的尽头,忠烈侯祠背靠着皇城西山,面朝漾水,龙脊雕梁,碧瓦飞甍。红门石狮的门柱有隶书阴刻楹联:“登吾堂皆端人正士,进府门须忠义君子。”

进入正门,又见气势恢宏的廊柱及门楹,蓝底金字的对联刻于其上。

“气震乾坤护西城墨痕血泪情同溅,心昭日月归南宋史笔犹褒忠贞义。”

“高阁俯一县四境人安,忠义著千秋万民景仰。”

民间百姓称为“福神”的陈公,威武端坐,身着官服,腰系绶带,手执笏板,方脸长髯,目慈面善,他一脸的微笑,乌黑的胡须让他永远都活在最美好的年岁。在今天,他依然是年轻的样子。

3

同样叫小城动容的事件,发生在崇祯六年。

那年岁末,西和发生大地震,城垛、房舍大量倒塌,民众被压死者30余人。

当此明末之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拉开序幕。天灾人祸四处蔓延。

崇祯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军多次袭击西和县城,“一炬再炬”,“新旧城内烧毁殆尽”。李自成在西和几番攻城烧地,惨不忍睹。历史无需描述,一些事件被罗列如下:

西和廪生何光第率乡民在凤凰山(今县城西山)以死激战抵抗,寡不敌众,却不肯投降归附,他翻越皇城,跳峰坪峡(今晚霞湖前的峡谷)而死。

西和痒生薛国贞率乡兵决战来势凶猛的起义军,溃不成军,被围困县城,最终在西城门自刎。

西和知县耿桂芳,面对起义军万余人来袭,其小女和两个儿媳,誓死不肯做俘虏,三尺白绫,同时自缢。

西和兴隆乡贡生张斗南妻子张氏,来不及逃离,被俘,她抱起两个幼子,纵身火海。

西和西峪坪百姓刘必魁之妻,被俘后,叫骂不绝,毅然赴死起义军的刀剑。

康熙四十三年,西和知县董贞到任后,将县属所在地由上城堡迁至下城(今县政府所在地),修补城垣,自己捐资修建官仓学堂,收回寄存私人家里公粮,这些举措伤及地方豪强的利益,被告以圈地、谋反等罪。1707年,朝廷刑部来行刑,董贞仰天长叹,拔剑自刎,家人皆服毒自尽。只剩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由卢姓奶妈偷偷抱到上城家中,喂养长大。后昭雪,民众捐资在今西和检察院旧址院内,建有董公祠。

董贞,浙江海宁人。

……

4

写下以上文字时,惊蛰刚过,一场春雨乘夜色悄悄降临这座终年缺水的小城,大地的嘴唇畅饮油一样贵重的雨,蠢蠢欲动的生物们也开始苏醒。我竭力想把代表美好意义的所有词汇都赋予“西和”二字。和美,和顺,和乐,和睦,和畅,和润……以此寓意这块历经风雨饱经患难沧桑的我的故土,让每一道皱纹一样充满褶皱的山岩坡地,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沐着春雨。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交流邮箱:zui201604@163.com

欢迎留言交流!

遇见你·很是欢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考试作文300字三年级 我的一天英语作文5句 夜游西湖作文 丽江古城的作文 游贵州黄果树瀑布作文 关于全球变暖的英语作文 写春天花的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初中 哈尔滨太阳岛作文 以小见大手法的作文 春天里作文 记叙文 现实与浪漫作文 理想作文700 小学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英语作文结尾万能句 残疾人作文 冬日里的阳光作文 作文绿色生活 英语作文不少于5句话 优秀游记作文 关于少年强则国强的作文 我的一件事作文 社会变迁作文 拉丁舞表演作文 渴望600字作文 笔作文600字 喜欢猫的作文 我的一家作文500字 在家里发生的一件事作文 守护什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