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圆梦根基丨宣讲家网评论

2020-12-31 09:30:01
相关推荐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深刻思考而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战略考量,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现实针对性和未来指向性。坚定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曾饱含历史深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悠悠岁月,沧桑巨变。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1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接力奋斗,我们逐步迎来了“文化建设的高潮”,迎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殷切期盼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可以再度扬眉吐气的时代。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时代命题,并深刻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使得“四个自信”的逻辑结构更为完善,同时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文化升华。党的十九大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并将“文化自信”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就进一步凸显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立意高远,意蕴丰富,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深刻把握,这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主题。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对近代百余年来国民文化自卑心理的有力解扣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文化禀赋极为深厚、文化创造力极为强大的伟大民族。历史上,我们曾创造出辉煌灿烂、举世瞩目、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重要的精神文明传统,也使得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强的尊崇和礼敬之心。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国内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中华民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陷入了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

为挽救民族危亡,走在时代前列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地主阶级洋务派逐步认识到“技不如人”,开始了“学造器物”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清王朝“天朝上国”之迷梦彻底破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意识到“制不如人”,开始了“仿行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救亡图存运动的屡遭失败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处于苦难彷徨中的先进人士再度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追问,意识到“文化不如人”,在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了“革新文化、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处于救亡图存运动屡遭失败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境况支配之下的“技不如人”“制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自我反思,逐渐演化成一种民族自卑心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曾一度甚嚣尘上。这种民族自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民族文化自卑。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物的民族文化自卑,具有“历史的惯性力”,很难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终结而彻底结束,即便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残存。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指出的那样:“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毫无疑问,这种由殖民余毒衍生出来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阻力,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其阻力体现的更为明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就要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物的文化自卑这一“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与底气消除文化自卑,建设强大的文化自信的雄厚力量。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是对近代百余年来弥漫在中国社会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有力解扣,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重要战略考量

“文化自信”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指向性,同时更具有敏锐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坐标的准确判断,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而作出的战略考量。

首先,从国际竞争局势来看,坚定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此起彼伏、相互激荡、竞相发声,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秉持“西方文化中心论”,极力对外进行文明输出和文化渗透,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肆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抢夺国际话语权。在这种以西方文明为主导话语权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深刻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国际境遇的深刻洞察力,有力地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号角,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

其次,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所揭示的社会客观实际为我国的一切工作提供了根本立足点。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增长,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于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的满足,更多的体现在基于物质需要而产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益分化导致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影响下和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文化的侵蚀下,精神失衡、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等现象曾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处于一种相对饥渴状态,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日益强烈。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等重要论述,并号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生动体现出党中央对我国发展形势的准确把脉、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关切,也形象地诠释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鲜明价值导向。

三、增强文化自觉,让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更加深沉持久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客体,首次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新时代,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观,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文化自信就会魂无所定、行无依归、迷失方向。我们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弱化共产党”,“弱化社会主义”,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提炼出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那些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文化糟粕,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牢固。

第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充分彰显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为我们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底气”和“骨气”。5000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为我们当前统揽“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引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第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谈文化自信,绝不是倡导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式的“文明优越论”,搞“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而是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指导下,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充分汲取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的文化自信更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思维主导下的“文化霸权主义”,而是以积极友好的心态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过程中向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站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让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筑牢圆梦根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乘新时代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美篇章!

作者:武文豪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一件事的作文 家国情怀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 运动会作文 人生作文 朋友作文 感动作文400字 低碳生活作文 劳动的作文 关于自信的作文 小学优秀作文 初三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400字 最美的风景作文600字 家务劳动作文 仙人掌的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 作文400字左右 夏天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万能句型 好的作文题目 记叙文作文600字 我被当成发泄玩具的一天作文 亲情作文500字 300字的作文 冬天的雪作文 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好的作文 描写梅花的作文 想象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