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圆安居梦 筑幸福家 走小康路——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及乡村建设工作纪实

2021-01-01 02:30:01
相关推荐

秋日时分,走进古莘大地金峪镇皇甫庄社区,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些穿越四季风霜、历经春秋淬炼的累累果实,堆满了一座座朱门黛瓦、素雅干净的农家院落。辛苦侍弄一季庄稼的农人们,一旦得闲,便在庭前屋后坐定,诉说一年来自家日子的诸多变化,展望未来生活的幸福图景,眉宇间满是喜悦。当然,对于这诸多变化最有发言权的一个,还要数严云峰。

金峪镇地处台塬地带,农村居民住房多依山临沟建设。往年这个时候,一旦秋霖不止,严云峰不仅要为一季的收成发愁,更要为地基下沉、濒临倒塌的房子忧心。2018年年底,他如愿以偿,搬进皇甫庄社区三室一厅百十平方米的大房子,三世同堂,其乐融融。虽然已经过了两年,但住进新房的他,没事总喜欢绕着屋子转来转去,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今昔对比,他最大的感叹便是“无后顾之忧,有前进动力”。

严云峰家的变化,只是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合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阳县住建局瞄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聚焦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清零”,切实解决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同时,该县积极把握全国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旧房改造,助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方位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群众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位谋划 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你看看,这是我原来的房子。住了几十年了,一下雨不是漏水,就是掉泥皮,一天担惊受怕的。”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73岁的村民雷广进,拿出自己的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老房子的照片,“现在国家给盖了新房,小青瓦、白墙头、红大门。而且咱是靠河吃河,一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拿。”

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位于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是徐水河入黄河最后一村。这里紧依沿黄公路,向北20公里与司马迁祠景区相接,向南8公里与洽川景区毗邻,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同时,村中的龙居寺、抗战碉堡等遗址,仁义古渡、子夏传经、显父宴宾等历史传说以及传承百年的“放河灯”习俗,都彰显了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长期以来,岔峪村村民却面临着“抱着金碗讨饭”的尴尬局面。全村共有75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户。最让人忧心的,还是村民的住房问题。由于村子位于徐水河入黄河的交汇处,两面环山,村民只能背靠崖畔、面临流水而居。原本就处于易崩塌地带,近年来环境变迁及工程活动的影响,更加剧了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拯救岔峪村,既是一项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更是一项留存民俗“活化石”、赓续人文传统的“文化工程”。2016年,岔峪村整体就地搬迁工程启动实施。短短几年间,一排排依山傍水、青砖黛瓦的徽派民居拔地而起,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留住了浓浓的乡愁。徐水河河道景观改造治理工程、26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2万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公园、崭新的太阳能路灯,都在向外界高调宣示:“岔峪村不一样了。”

“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紧靠沿黄公路的岔峪村,正努力朝着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等于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大踏步迈进。

岔峪村的“前世今生”,既是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的成功实践,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为了让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居有所安,合阳县在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立了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办公室,由住建局局长任主任,住建、国土、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和12个镇(街)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镇村组织管理、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在每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前,由镇(街)负责人和村委会在审核审批程序、质量安全管理、改造进度、廉洁自律等方面作出承诺,并要求镇街和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农户和施工方签订质量安全协议,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制定了《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合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合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范围、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建设标准、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了有据可循、依规改造。

针对全县涉农工作部门负责人、镇(街)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组织干事、扶贫专干、城建专干、村级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进行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培训;委托电视台录制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解读访谈节目,将3万余份《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解读》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了然于胸。

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多次审议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听取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县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年度重点任务分解等,均对农村危房改造做出过专项安排,这为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动态清零提供了保障。

截至目前,合阳县通过改造建设、异地搬迁、生态搬迁等多种方式,累计解决了全县农村8000余户、3万余人的住房问题,实现了他们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的安居乐业梦,也让合阳县成为陕西乃至西部乡村建设治理的典型。

精准识别 确保不漏一个“应改户”

改的是危房,暖的是民心。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必须做到精准识别、精心服务“应改户”。合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永宏告诉记者,自农村危房改造以来,该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精准识别、应改尽改、不漏一户、不遗一人”的全覆盖原则,确保农村危房改造真正惠及住房困难群众,切实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奏响了乡村安居的生动乐章。

“我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就是新建的,你看是不是像咱灵泉当地的老房子。人家说这叫三合院,冬暖夏凉,和咱灵泉村的古村风貌保持一致。”合阳县坊镇灵泉村72岁的党英民,过去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砖木结构房屋中,“白天风扫地,夜晚月照床”,备受煎熬。如今,赶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党英民一家喜迁新居,他直叹自己“有福了”。和党英民一样“有福的”,还有同村的党军法老人。在摸底调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他家老房子的一面土墙崩裂了一道口子,便在后期将其修缮加固为砖墙。

C级修缮加固和D级原址重建两种方式,是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精准识别、因户施策的最典型体现。从2016年开始,合阳县每年对全县10万余户农村住房进行排查鉴定,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危房档案资料,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严把“入户关、登记关、复查关”,做到不重登、不漏登、不误登。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合阳率先在全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相结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实行优先改造、全部改造。

在识别和审批过程中,该县坚持阳光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群众自愿申请、村级评议公示、镇(街)审核公示、扶贫干部协助申报、县级把关审批”的工作程序,在农户申请后,由镇村根据此前摸底情况入户核实;在镇村核实的同时,公安、市场监管、房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查询农户的车辆登记信息、工商登记信息、房产登记信息等,从而剔除浑水摸鱼、不合政策的申请户;建立了村级、镇级、县级三级公示制度,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群众无异议后再上报上级部门审核,有效确保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享受到实惠;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和数据管理工作,由扶贫部门认定一户,住建部门跟进确认一户,坚持分批申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的原则。通过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结果倒查、责任追溯等一系列措施,合阳县农村危房改造坚决杜绝了优亲厚友,切实实现了“应改尽改”。

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合阳县又根据危改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实行因户施策、分类施工。对于有自建能力的,以自建为主;对于无自建能力的,镇村联系施工队伍,统一采购建材,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进行建设;对于无自建能力且年龄偏大的1至2人户,则将统建或者加固维修的集体公房长期租赁给他们;对于子女有安全住房的,则将贫困户安置在子女家中,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住在安全住房中。

“政府补助25800元,自筹34200元,D级危房,原址新建,砖混结构,4月28日已竣工,历时1个月……”这是合阳县城关街道孟家庄村村民党长法家的危房改造档案,其内容全面、翔实、准确,让人一目了然。在合阳县住建局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办公室里,“一户一档、一村一盒、一镇一柜、一县一台账”的模式已经成为危房改造档案管理“标配”。危房改造既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还要做到后续的管理服务好。只有如此,才能让危房改造真正成为“责任工程”“暖心工程”“民生工程”。

皇甫庄、岔峪村、灵泉村……如今,这一个个村名已经成为合阳县农房建设的一面面旗帜、一张张名片,极大地鼓足了当地群众奋斗前行的干劲,让他们在安居乐业中重获动能,在汗水信念中酝酿生机盎然的好日子。

着眼长远 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开展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全国选取15个县作为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县,合阳县为其中之一;9月26日,住建部来合阳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调研;9月27日,住建部组织陕西省、青海省、山西省相关部门,赴合阳现场观摩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合阳县农村的魅力之所以会如此之大,与其乡村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农房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合阳县的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工作,也并不仅仅是“修修房子”。合阳县在农村危房改造的过程中,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及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由各镇(街)负责,对改造户数较多的村庄,统筹协调,整合水、电、路、垃圾处理、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完成。

在房屋质量鉴定和把控方面,合阳县先后组织开展了300余人的农房抗震性和安全性鉴定培训,和两期750余人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要求建房过程中,必须由经培训合格的建筑工匠持证上岗,并优先选择贫困户参与,在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确保了改造后房屋的质量安全。同时,严格按照“经济、安全、适用”的原则,派出6个技术指导小组全面督查,坚持选址安全监管、日常巡查监管、竣工验收监管“三到位”,杜绝“民心工程”成为“忧心工程”,避免了群众因建房致贫、返贫。

同时,在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过程中,合阳县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灵泉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旧城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子古朴静谧,可谓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缩影。合阳县住建局在改危建新过程中,选择了以青砖为主体的三合院和二合院,保持了新老建筑相对统一的风格;岔峪村临近沿黄公路,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因此在改危建新过程中选择了“徽派”建筑风格,为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成长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洽川镇南菜园村位于洽川镇政府以南1.5公里处,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考虑到村民发展产业实际需求,该村危房改造项目就地选址在村东,既改善了村民住房条件,又能够让其安心从事生产。

今年以来,合阳县紧紧抓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对农村住房建设工作进行再提档再升级。大力推广《陕西农房建设图集》,分类对民居风格进行设计引导,努力保持错落有致、两檐流水、影壁脊兽的传统民居特色。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25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发传承优良民居文化,真正留住合阳人民的美丽乡愁,传承好合阳民居的“DNA”。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合阳县积极推进“家训进万家”、星级文明户和乡贤义举评选、“文明创建系列十百工程”和“一约四会”活动,建立乡风文明一条街,制定乡规民约,努力传承合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待人温和、处事忍让、表达委婉”的文明风尚。

建得广厦千万家,风雨不动安如山,群众幸福有质感。于万家灯火之中,有一盏属于自己的光亮,不惧风雨,不畏寒暑,是每一个人对“家”最深切的期盼和真切的感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3万余名困难群众搬出“忧心房”,住进“舒心房”,有效提振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必将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记者 马辛 通讯员 张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