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梦·黄河情|沿河行走看巨变

2021-01-01 11:35:01
相关推荐

飞机起飞,云层下,大河蜿蜒。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隔一年,中央网信办联合沿黄9省组织发起“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网络活动。

记者团从河南启程,兵分四路。豫甘宁段历时12天,辗转3省10市23个县区,到访48个采访点,行程超过4600公里。

大河奔流,气象万千满目新。黄河水清了,对水资源更精打细算了,治沙人几代坚守,黄土旱塬披上了绿装……沿河行走看巨变,最美之变是生态,最甜之变是扶贫,最有活力之变是各地因地制宜,求解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干劲。

◎防患

“黄河”本不姓“黄”。秦汉之前的典籍里,“河”是它唯一本名,后来清流渐渐变浊,更名“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加上人为破坏,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新中国成立后,黄河20年不断流,安澜七十载。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据统计,每年黄河从黄土高原带走16亿吨黄沙,其中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上悬河。在河南开封,在御河边散步的市民李阿姨和记者聊起来,“早先那就是一条害河嘛!哪家没被它害过?现在不怕了,都想不起上次漫滩是啥时候。”

20年多前,在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的小浪底村,一道大坝将奔腾的黄河水拦下。按照原设计,到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的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我们采用‘一高一低’的方式探索水沙调控新机制。这样有效防范了拦沙库容过快、过早淤满。”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介绍。

目前,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占设计拦沙库容的42%,大大延长了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据测算,小浪底水库节省出44亿立方米库容,相当于修建了44座大型水库。

从“害河”到“福河”,人与河,和解共生。

◎植绿

水利工程调水调沙,上游绿化造林是治河的两大法宝。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甘肃定西市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高。“过去的山上,哪怕长一棵树,都会成为‘明星树’。”护林28年的车道岭林场护林员王守龙说。如今绿意满山、苦尽甘来。车道岭林场大小8座山梁、50多条沟湾,1.3万多亩的土地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92.75%。

对绿色的执着,支撑着这里的人们种树不停歇。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筑牢绿色屏障的还有宁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银川灵武市白芨滩的真实写照。

紧靠黄河与银川市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一直以来都是银川防沙治沙的“第一线”。

白芨滩管理站护林员吴敬忠回忆,“刚开始治沙的时候没有路,我们就用石子在沙漠里铺路,但晚上一刮风,沙子就把路盖住了,只能第二天再接着铺。就这样靠着一米一米的前进,终于把路铺进了沙漠腹地。”

白芨滩人探索发展了“草方格固沙”技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既有助于减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这片148万亩的“沙漠绿洲”有效阻止了沙漠的南移和西扩,逼退了沙漠20余公里,庇护了引黄灌溉区的万顷良田。380余公里的治沙路,记载着几代治沙人的艰辛与奇迹。

◎蝶变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已成共识。

在甘肃,平凉市景家庄水源保护区建设人工湿地161亩,上游种植水源涵养林289.5亩。全市95%以上的污水收集进行净化处理,仅天雨污水厂一处,每天就处理污水8.5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这里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在宁夏,黄河平缓温柔,沃野千里,滋润着塞上江南。由于日照充足,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目前贺兰山东麓脚下已建成92个酒庄,占全国酒庄的1/3,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各酒庄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葡萄酒旅游已成为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这里走上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

在河南,以郑煤机、中铁装备为代表的制造业正在崛起。世界最高的液压支架多项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智能开采远程控制台通过大数据传输,可实现开采过程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中铁装备成功研发了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国内最大直径泥水盾构等一大批开创性产品。2019年,中铁装备研制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成功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今年4月,成功下线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这里走上实体经济锐意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单一治水到输送活水,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黄河两岸不断延展。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微笑作文3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 逆风飞翔作文 高中作文多少字 家人团聚的作文 五年级记事作文 家族史作文 愉快的旅行作文 越来越好作文 人生的旅途作文 美在身边作文 兰花作文300字 沈阳故宫作文 讲好中国故事作文 守望作文600字 抬起头作文 英语作文带翻译5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 我的快乐作文400字 梗概作文300字 写人作文五百字 可爱的小兔子作文 感谢有你的作文 什么的一天作文 做菜作文300字 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做一件好事作文 窗外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邮件格式 我是一棵树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