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激荡耀眼思想火花 助推江西创新发展

2021-01-01 14:1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国家级大院大所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9月25日,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在南昌举行。主会场上,7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演讲,他们围绕5G技术、科技创新、战略资源利用、中医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教育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阐述,为江西谋篇布局“十四五”,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言献策。如何转化智库峰会成果、吸收专家意见、落实相关建议,本期双周论谈特邀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发表见解。

奋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龙强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结合江西实际,围绕政策保障、产业生态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独到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江西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江西应坚持将数字经济作为培育新动能的“一号工程”,重点“围绕三个融合,建设三个标杆区”,加快“物联江西”“智联江西”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一是加快产业发展与数字化融合,建设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区。江西部分产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底部,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对此,要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赋能作用,推动生产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内需市场与数字化融合,建设融入共建新发展格局的标杆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要重点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居家经济等领域,加快内需市场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渠道与线下触点相结合,运用大数据平台提升协调调度效率,不断创造需求新热点,促进江西更好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加快社会治理与数字化融合,建设全国数字化治理应用的标杆区。大数据正推动所有社会关系集合,开展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拓展功能、优化服务、创新模式,大数据逐步解决社会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行动反应迟缓、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对此,要统筹规划建设全省电子政务一体化大平台,加快打通市县“信息孤岛”,深入拓展“赣服通”“赣政通”服务功能,纵深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本报记者 郑荣林整理)

发展稀土的高附加值应用PET正当其时

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南昌大学教授 邓贞宙

稀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同时是江西的特色资源。江西的稀土配分全、品位高,在国际上稀缺程度高。我国的稀土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稀土的高附加值应用比较缺乏。只有稀土的应用产业发展起来了,我国的稀土行业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在各种应用当中,单价千万元以上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器作为三大医学影像装备(CT、MRI、PET)中的“最大增量”是极具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应用。镥是稀有的重稀土元素,镥系闪烁晶体在PET的原材料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进一步提升了PET在稀土应用中的重要性。

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医学成像技术,在如今的医学检查和生物学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动物或者人体中生物化学的变化往往早于解剖结构上的变化,而PET能通过刻画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的位置分布和放射性活度的变化,能够无创、定量、动态地评估动物或者人体活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水平、生化反应和功能活动,可以应用于肿瘤、心脑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期,在疾病的早期检测、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目前,性能优良的PET系统中主要功能材料是镥系闪烁晶体,而镥(Lu)是17种稀土元素中原子序数最重的一种。稀土按总量算并不稀有,稀有的是镥这样的重稀土元素,重稀土的主要产区就在江西。针对这一情况,南昌大学已经创办了PET实验室,以“智能PET影像系统”为研究方向,先后获得了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等知识产权90余件。

在我国发展高附加值应用PET,对于拉动稀土分离提纯的上游产业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将进一步减少我国对外国装备和元器件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国稀土上游企业能够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发展应用”是做强稀土的根本动力,PET就是稀土应用的一个典型。因此,发展稀土高附加值应用PET,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今天正当其时。 (本报记者 邱辉强整理)

做好主攻智能制造的“三篇文章”

江西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贵平

在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以其全国视野、专业视角,为我省智能制造进行把脉。他提出,我省要坚持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个建议很有针对性,契合我省产业实际。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是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过去几年,我省持续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累计应用智能装备18625台(套),建设数字化车间1293个,培育省级智能制造基地12家、智能装备企业186家,成效比较明显。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充分吸收专家建言成果,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纵深推进新一轮智能制造。

一是着力做好打基础的大文章。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智能制造的有力基础支撑。要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2至3个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在工业、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行业云计算数据中心。要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部署,升级打造赣西云数据中心、抚州云计算中心等重点大数据中心,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构建高质量、成体系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是着力做好补短板的大文章。根据前期智能制造推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补短板强弱项。聚焦电子信息、有色、航空等行业急需,鼓励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智能装备。积极推动5G通信、VR、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典型应用场景。

三是着力做好育生态的大文章。推进智能制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要树立和培育2至3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为智能制造量身订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鼓励园区与金融机构联合设立智能制造基金,多渠道帮助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和应用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本报记者 杨碧玉整理)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全省农业“由大变强”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池泽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参加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时,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金点子”。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省农科院将吸收王汉中院士等专家意见建议,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全省农业“由大变强”。

一是牢牢把握农业发展趋势,发挥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江西农业由增产导向进入提质导向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提升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全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二是主动服务农业九大产业工程,加快四大领域技术研发。要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领域,深入实施绿色安全高效关键技术工程,重点开展好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节水节肥节药、产地污染治理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要聚焦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现代化种业提升工程,重点建设好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强化基因组学技术应用,构建好“育、繁、推”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要聚焦农业设施装备重点领域,深入推进高效种养加技术集成与研发工程,重点开展轻简、高效、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大力研发实用型机械。要聚焦农业信息化重点领域,深入实施现代智慧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工程,重点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大人工智能、遥感、质量安全追溯等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农业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是制约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政”的引导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发挥各自能力、整合资源,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要增强“产”“用”的主体地位,遴选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典型专业大户,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产业化。要激发“学”“研”的主动参与,优化调整科研院所和高校学科结构,健全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提振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本报记者 齐美煜整理)

创新思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叶仁荪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在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认为,江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工智能人才的短缺,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因为属地高校和研究所的优势,人工智能人才供给相对充足。江西要迎头赶上,既要引进人才,更要发挥本土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江西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加大人工智能人才的培育,努力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对全省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摸底,精准掌握已开设的、即将开设的、有条件尚未开设的高校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就业流向等。据此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科学制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二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产业链谋划创新链,根据创新链谋划人才链,一方面从人才需求和产业需求出发,制定教师队伍规模、层次和结构的建设方案;另一方面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力度,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选送教师到企业实训实践。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把实验室建到企业,把企业的相关研发机构引进学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引进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老师互聘。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全省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自我定位,合理制定就业目标,尽可能留赣就业创业,特别是留住现有的、本土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 (本报记者 骆 辉整理)

加速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万广明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上所作的主旨演讲,对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省科技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紧跟国内外发展形势,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破解江西科技创新短板,着力在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上实现突破,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围绕产业链发展,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前沿科学研究和我省稀土、中药、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省实验室。以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发酵工程、航空等领域谋划建设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稀土、航空、VR等重点领域,建设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分院等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研发机构。

二是围绕科技协同创新,整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创建“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园,吸引一批有创新优势的跨国公司在我省合建科技园,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三是围绕创新活动保障,实施科技服务提升计划。持续提升我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建设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科技大市场。推进科技政务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服务领域,着力培养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做大做优“科贷通”“科创通宝”等科技金融服务品牌,持续举办滕王阁创投峰会等重大活动。

四是围绕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科技管理方式,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积极稳妥推动科研院所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和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探索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努力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 (本报记者 齐美煜整理)

坚持“四个强化”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谢光华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着力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的难题亟待破解,更加需要集聚资源、聚集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打造中医药创新大平台。我们将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集中经费、集中资源、创新机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创新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加快推动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推进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创建,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道地药材标准检测认证中心、招才引智平台等创新和服务平台,加大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对接引进力度,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

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提升中药智能制造水平。深入实施“2+6+N”产业(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中药江西一方、新绿药生产基地、华润江中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布局。支持济民可信、青峰药业、汇仁集团、仁和集团、华润江中等一批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支持中药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中医药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协同发展。

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中药材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工程和森林药材产业工程,着力打造“赣十味”“赣食十味”为主体的中药材赣药品牌,引导资源要素向赣产道地药材主产区汇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构建中药材产业上下游紧密连接的产业经济带,推进生产要素、资源要素、市场要素向产业经济带聚集。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种植(养殖)、采收、加工和储运等全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道地药材等级评价标准,推动定制药园建设,推进中药优质化品种选育、中药标准化种植和溯源体系建设。

强化融合发展,着力探索大健康产业新模式。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省市县公立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和服务能力提升,构建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4个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推动热敏灸与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 (本报记者 钟端浪整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10篇 图书馆 作文 火锅作文 跳绳作文 火锅 作文 作文《我的同学》 作文我的爸爸 后悔作文 作文 变 积累作文素材 诗歌作文 作文我的家乡 作文寒假 猫作文 作文日记 作文春天 感悟作文 关于的作文 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写春天的作文二年级 小学生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越来越什么的我作文600字 家庭生活作文600字初中 太阳花 作文 生活因什么而精彩作文600字 那一次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300字 想起你时很温暖作文600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什么意思 新学期的打算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