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今天 让我说声谢谢你!浙大2022难忘“医”瞬间 一起看!

2021-01-01 18:05:01
相关推荐

他们从学医的那一刻起

默默坚守,精研医术

他们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

义无反顾,逆向前行

他们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

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是他们疗愈了病痛

让生命之光更加闪耀

今天,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一个属于医护工作者的光荣节日

在此,向广大卫生和健康工作者

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

而在浙江大学

也有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人

让我们一起看看

一个个难忘的2020“医瞬间”

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急速运转

“快一些,再快一些,绝不能让生命等待。”2020年1月26日,浙大一院启用之江院区应急保障,医院医护人员在30分钟内就将院内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成功转运至之江院区,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全力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救治。

铮铮誓言

“我宣誓:我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坚决完成任务!”2020年2月14日早上6点50分,浙大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141名队员在医院门口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自1月23日浙大一院派出郑霞紧急援助武汉金银潭医院以来,共派出5批共计153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他们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火速集结,驰援一线,扛起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

挑战高精尖

2020年3月1日,浙大一院多学科协作在之江院区负压手术室完成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术,使66岁女性新冠肺炎患者绝处逢生。这台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凝结了30余位医护专家的心血,为浙大一院全球首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出征

“使命在肩,嘱托在心!”2020年2月14日,浙大二院171人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唯一的重症监护室,圆满完成“危重症患者最集中、人数最多、年龄最大”的一线抗疫任务。目前,浙大二院已先后向省内外8家定点机构,及全球5大洲30个国家315家机构共享浙大二院方案、中国经验。

时间就是生命

2020年6月14日,一架空中急救直升机稳稳降落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早已准备就绪的医护团队冲上前去,第一时间把患者从直升机上平稳转运下来,送至ICU救治,这是医院空中转运的第137位危重症患者。作为全国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浙大二院牵头成立“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已培训330余名飞行医护人员,用医者仁心筑起“空中急救网”。

“手”护健康

2020年4月,浙大二院一位检验医生结束当天的工作,脱下手套,双手早已被汗水泡得发白,满是褶皱。按照“应检尽检”的指示精神,浙大二院全面开展新冠核酸检测,各相关医务人员积极驰援PCR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作为我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重要一线战场,浙大二院在党委有力领导下,第一时间高效动员、全情投入,用一颗守护百姓生命安全的初心,有力地扛起“防疫攻坚、护佑生命”的使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英雄凯旋

4月15日,春风送暖,浙大邵逸夫医院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救治团队142人以及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荆门(重症)医疗队邵逸夫医院9位专家指导组成员结束隔离休养,全部凯旋,与亲友团聚。至此,浙大邵逸夫医院派出的189位白衣战士,一个不少,全员归队。

笑逐颜开

3月中旬,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新冠ICU内,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的救治下,60多岁的新冠危重症患者黎阿姨逐渐康复,她在病床上坐起身来,跟医疗队队员一起用双手比划着“胜利”。这支医疗队创造了一天内建成ICU,成功治愈荆门首例使用ECMO新冠肺炎患者,在关舱时将荆门病亡率从首位降低到第五位的“战绩”。

汗湿衣衫

3月21日晚,在武汉肺科医院ICU,浙大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陈怀东医师与6省市11名专家联手,作为主刀医生,他“徒手高空走铁索”,为了5%的希望,成功为一名病情直转而下的危重症新冠患者留置VAV-ECMO,让生命得以延续。走出手术室,脱下隔离衣,陈怀东早已汗湿衣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捂血

40岁孕妇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胎盘“长”到了膀胱上,大出血1万毫升。除了自体血回输,患者还需要另外紧急输血,但是刚拿到的血液温度偏低,医生杨艳峰用自己的体温捂热血袋以便能更快输血。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血压回升了,膀胱分离成功了,子宫成功切除了,产妇得救了。

河里救人

一个冬日的傍晚,一位老人不小心掉进了杭州的东河。正巧经过的浙大妇院外科陈欣医生二话没说,甚至来不及脱掉鞋子,直接穿着毛衣裤子和鞋子,一步步踩向水里,把即将陷入东河河底淤泥中老人拉了上来。看到老人完全脱离了危险,并和家人顺利会合,他默默离开了。

要做一辈子的医生!

今年93岁的妇产科专家王曼教授,精气神很好,经常会到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在聊天室里跟老人们聊天,为他们做健康咨询。现在这个聊天室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附近小区的居民都知道这么一位“社区里的名医”,不少老人慕名前来。王曼教授说:“我在家待不住,需要接触病人,这样才会觉得心里踏实。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一直看病,为老百姓做些贡献。认真负责,把病人当亲人是我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我要做一辈子的医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爱我你就抱抱我

2020年2月8日上午11时许,一个特殊的小生命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被送至浙大儿院。这是一个2.7公斤左右的小男婴,妈妈是一名怀孕35周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爸爸为他取名“小汤圆”。收治“小汤圆”后,浙大儿院的医生护士给予24小时不间断精细照顾。这个不能确定是否被感染新冠肺炎的小婴儿,成为了医生护士的心头肉,此刻正安静地躺在在隔离病房主任叶盛的臂弯里。一位小患儿看到这张图后,很受感动,将其绘制成了画。

做你的妈妈

2月7日,在浙大儿院医生的精心照顾下,浙江省最小新冠肺炎确诊患儿菁菁,才3个多月大的宝贝,乐得笑开了花。这里仿佛不是隔离病房,而是母亲正抱着孩儿在家中喂奶。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造福患儿

2020年8月14日,在浙大儿院,一个7月龄婴儿的隔离肺被成功切除,这标志着国内首台儿科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第100台手术。放以前这样的患儿要手术后5天才能出院,而如今2-3天就能出院,奇迹来自高科技对医疗高质量的促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牙齿保卫战

2020年2月5日,一位7岁小女童由于外伤导致上前牙脱落来院急诊,门牙在体外多待一分钟,再植成功率便降低一分把握。为跑赢时间,多学科联动,半小时内门牙再植“重生”。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天气寒冷,诊室未开空调寒意阵阵,护士姐姐把备用工作服盖在小女童身上。我们不只守护牙齿,更传递温暖。

急诊一线的“钉子户”

疫情期间,口腔急诊科成为全院的最“疫”线。身为急诊科主任的他,把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独自留在家,成为了急诊一线的“钉子户”,疫情不消,我不下岗!“有一名发热患者。”他果断独自把患者带到角落进行问诊。“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员就该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复工复产智慧抗“疫”

疫情期间,无法使用超声洁牙设备,针对部分重症牙周患者进行传统手工刮治,医生需利用较强的指掌腕控制力,一天下来,手腕酸痛无比。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全副武装八小时,汗流浃背守护患者口腔健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抗疫在前,爱情在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95后”护士陈颖首批进入医院负压病房工作,男友黄千瑞在村里做起了党员志愿者,两人在不同的岗位坚守遥望。2月4日,他得以有机会与她见面,带着她喜欢的鲫鱼汤、牛奶来到感染楼下,两人隔着玻璃深情相望,通过手机通话……于是像是一种默契般,他们轻轻地隔着玻璃吻上彼此。

手术室的吉尼斯纪录

2020年5月19日,浙大四院普外科、泌尿外科精诚合作,打破“生命禁区”壁垒,成功“排雷”,将直径45公分,重达30斤的巨大肿瘤成功取出。患者辗转北京、上海、杭州等医院80多天,最终在浙大四院找到生命的希望。

跨越病毒的爱情

他们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一对抗疫“医生侠侣”,他是急诊科医生左仲强,她是感染科医生李茉。2020年初他们一起投身抗疫一线,两个人就像错开的黑白键,不是她在上班,就是他在上班。3月26日是李茉的生日,也是他们领证的纪念日,两人划出最美的“心”。

医路漫漫,永不言弃

你们用一言一行践行着医者的职业精神

用智慧筑起守卫生命的健康长城

向浙大各附属医院的医护工作者

向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致敬!

特别鸣谢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

图文素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文案:邢思雨丨佳乐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邢思雨

责任编辑:金云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老师作文 苹果树作文 作文的审题 人物介绍英语作文 写人作文范文 小学国庆作文 雪作文600 介绍长城作文 作文人物描写 作文精彩的我 我做主作文 作文我的哥哥 中考英语作文模板 二年级春天的作文 一篇300字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小动物 作文的优美段落 600字作文写事 作文700字高中 日记200字作文 种植物的作文 遇见500字作文 童心的作文 600字写事作文 作文我爱妈妈 青春有关的作文 朋友作文800字 发现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高级词汇 中国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