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音乐家:一个想家而坚强的灵魂 文/王珉

2021-01-01 19:15:01
相关推荐

音乐家:一个想家而坚强的灵魂 文/王珉

由中哈两国知名演员胡军和袁泉等联袂出演的《音乐家》,改编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真实经历。他在卫国战争时流离海外,而被哈国音乐家救助,谱写了跨越国界的深挚友谊。当年,冼星海归国之路遭遇重重阻挠,他在哈萨克斯坦边境离祖国最近的地方眺望故土,那绝望憔悴的眼神,直到片末还让人心碎得想哭。

一座见证了亲情的房子

作为中哈两国“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交流的重点项目,电影《音乐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40年,冼星海受国家重托,化名“黄训”远赴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因战乱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胶片也不幸遗失,幸好碰上古道热肠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当时气温严寒,而冼星海衣衫单薄,拜卡达莫夫不仅将他带回自己的家,还把他留在自己的乐队当小提琴手。

这部电影采用三分实七分虚的形式,将真实历史和虚构感情糅合在一起,力图传递出: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的感情。冼星海被拜卡达莫夫送到其姐姐达娜什的家中照顾,达娜什的丈夫上前线参战,自己只能独自拉扯年幼的女儿。兵荒马乱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冼星海的礼貌和逐渐展露的音乐才华,让一家人慢慢走近。

影片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冼星海,对于达娜什母女两的爱体现在细微深处。冼星海时常躺在床上发呆,端详着照片,思念自己远在中国的妻女。达娜什的女儿唱起中文童谣,彼时镜头切换到冼星海的妻女,他们也在思念着冼星海,泣不成声。这些桥段折射出战争年代的悲怆和伤痛,然而他们在日常生活接触中,润物细无声,日久见人心。

世上一切,皆为一个“缘”字,同住一屋的缘分,让独处异乡的冼星海找到了另一个家。达娜什把整块煮熟的土豆递给冼星海,冼星海看到其女儿没吃难受道:“难道女人就该少吃吗?”他又把土豆切成两半分给母女两。冼星海交钱给达娜什,起初不收后又收下了,这是家庭的责任感使然。达娜什女儿的童年和冼星海的后半生重叠在一起,当女孩得知父亲战死前线时,日日走到士兵和雕像旁,形单影只望不到父亲泣不成声,此时冼星海将她抱在怀里。冼星海想念妻女的同时也救赎了达娜什母女。达娜什作为寡妇,却丝毫不顾忌世俗的眼光收留冼星海,所以,冼星海在书信中写道:“你们是我的唯一亲人。”

音乐家鼓劲人民的史诗

《音乐家》不依靠特技,走出了不同于美国战争电影的新路,打造出一部新世纪的《敦刻尔克》经典,欲借一封封无法跨越国界的家信,倾泻对战争的愤怒,把历史的厚重和战争的繁芜交织在一起,用音乐洞穿岁月的藩篱触及心灵。

世人能从冼星海和达娜什的两个孩子眼中,读出家与国的悲伤。冼星海教达娜什的女儿唱中文童谣,而女孩教冼星海讲哈萨克语,他们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这些美好的记忆,都和音乐有关。在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下,冼星海不仅有了家,还在乐团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音乐家。

虽然哈萨克斯坦的生活艰苦,但冼星海不舍昼夜地创作,融会贯通了哈萨克斯坦的民乐元素,创作了许多名曲。其中,《阿曼盖尔达》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乐章,传达出战争场面的紧张和民族音乐的韵味。冼星海作为写音乐的人,以音乐作为自己的武器,用自己爱中国的心,也爱着哈萨克斯坦人民。不管在哪里,他的音乐和爱都会生根发芽,鼓舞着那里的人民。因为音乐的语言是相通的,不负家国,无愧内心。

许多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有语言学符号公式。李安的幽灵《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残忍真实感,观众跟随士兵在伊拉克战场穿行;《敦刻尔克》中,诺兰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战争的个体情绪和命运,集中在跨海回家的希望上;《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故事触动许多人的心灵,同样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做出人生的抉择,弃笔从戎投身飞行队,这是千百年来英雄的最终归宿。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对于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战事知之甚少,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时代的苦难与悲壮,汇集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沉痛缅怀那段历史。诚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时,却仍心系祖国。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哈萨克和中国人民的掌声,是对音乐的赞许和传承:“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每当听到此曲,原本平静的内心都会血脉贲张,这就是音乐的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掀起抵御日本侵略者的热潮,这首历史绝唱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电影通过这些音乐,去掉了人工化的痕迹,将思想和感情隐藏在每一次乐队演奏中,并通过回忆的蒙太奇和恢弘的垫乐,产生巨大的张力传达给观众,引起情感的共鸣。

透过孩子的眼剖析社会

《音乐家》以倒叙的结构,从结尾又回到片头。冼星海的伟大在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演奏,在音乐的陪伴下永远谢幕。冼星海的女儿和达娜什的女儿,隔着蒙尘的事物,由近处着眼,从远处回归,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哈萨克斯坦的雪山。因为哈萨克斯坦的人民帮助了冼星海,也帮助了冼星海的两个“女儿”,找回过去失去的爱。

然而,冼星海在去世前的那一刻,都没有再拥抱过两个“女儿”。悲歌回响在中哈大地上,久久不能散去。当初他在哈萨克斯坦边界登高远望,如今终于魂归故里,看着曾经思念的人。

书信成了全篇托物传情的介质,借由达娜什女儿的视角和口吻,叙述着冼星海的往事。时间或许能漂洗一切,却无法放下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般、无法逾越国界的亲情。家人在战火纷飞中该怎么坚持下去?达娜什的女儿通过书信娓娓道来,将往事逐一宽容。她几乎没有褒贬和评判,只是平静叙述,爱、恨、情、仇。

当下许多电影,都是透过孩子的双眼来剖析社会的世态人情,不只是《音乐家》,还有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从男孩赞恩的眼里,能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和孩子特有的天真,以及极端情况下、毫无出路的绝望。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要打多份工养活家中无数个弟弟妹妹,还要忍受父母的谩骂和殴打,忍受未成年妹妹被强行卖走的凄凉。他没有合法身份,也看不到未来,这是属于扮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何以为家》的泪点在于,赞恩打电视热线、控诉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时的残酷与不公!这和《音乐家》的泪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片末两个“女儿”如今都成为了满头银发的老人,曾经天真无邪的双眼,却化为泪雨滂沱的朦胧眼。因为她们在翻阅那些黑白的老照片时,领悟了冼爸爸一生只懂、只会、只爱一件事——那就是音乐,音乐成就了冼星海的人生,也加深了对她们的爱。(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作文6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30篇带翻译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00字 舌尖上的端午作文600字 无声的语言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作文600字 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走在什么的路上作文600字 什么真让我着迷作文400字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 江西省今年高考作文题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作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300字作文 给自己一个微笑作文800字 外星人来我家作文350字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苹果的自述作文300字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600字 我的暑假生活300字作文三年级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400字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作文300字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500字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作文 什么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什么的呼唤作文600字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