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喜柱:巧手摸出脱贫路 盲人亦是追梦人

2021-01-01 20:45:01
相关推荐

04:27

央广网南阳9月27日消息(记者汪宁)“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对于一位盲人来说,这句话有着特殊的意义。

秋日的一个下午,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马庄寨村李喜柱的家门前,安静得只能听到修理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声音。家门前一条四米宽的水泥路,这是2016年春当地扶贫工作队帮忙修起来的。每天从这条路经过的,不只拉满庄稼和各种农械的拖拉机,还有越来越普及的小轿车。

路好了,车多了,40岁的盲人李喜柱的修理铺生意也更好了。虽然没有店面招牌,但方圆十里的村民都愿意找他修车。

李喜柱向记者展示陪伴自己的其中一台收音机(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摸”出来的出路

9月16日下午,刚吃罢午饭,李喜柱就修起了一辆电动车。这是他当天修的第5辆车。这天,刚好赶上配件店的涂鸿升给他送货,清点后,李喜柱用微信付了款,“缺啥了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就送货上门,急着用的通过班车发货。路修得好,班车直接通到村里。”

能娴熟地修理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还会操作手机、吹葫芦丝、弹吉他……大家都说李喜柱有一双巧手。李喜柱说,巧手都是苦练出来的。

3岁时,李喜柱患上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因行走困难时常摔倒,小学二年级时最终导致视网膜脱落,几年求医无果,16岁时被宣告彻底失明。

李喜柱在修理三轮车(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绝望的他从此把自己关在屋内。父母怕他一个人闷坏,给他买了个收音机。从此,他与收音机为伴,到现在他听坏的收音机已经有几十个。

李喜柱说,在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的节目里,他听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喜柱暗暗下定决心:“摸,我也要‘摸’出幸福生活!”

李喜柱原本有哥嫂。2003年,嫂子因车祸撒手人寰。2007年,哥哥因病离世,只留下70多岁、疾病缠身的父母带着李喜柱和他仅7岁的小侄女艰难度日。哥嫂结婚时买的摩托车闲置在屋。2011年的一天,他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研究摩托车修理,学门技术。

眼睛还能看见的时候,村里还没有摩托车。李喜柱说,他从来没见过摩托车长啥样。

谈起以后的生活,李喜柱说:“奔小康我相信不会太远。”(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为了熟悉摩托车构成,李喜柱拿哥嫂的摩托车“练手”,开始用手一点点摸,每个螺丝、每个缝隙、每一根线路,他都用手仔细感觉,拆下来、装上去,持续了一年多。接着,他又有了进配件给别人修车维持生活的念头。2012年农历正月初九,天空飘雪,他和母亲去了县城,跑了好几家批发商,别人都认为他在开玩笑,对他爱答不理。找到第七家时,他终于买到了几样简单的配件。

“363块钱,这个数字我永远不会忘。”李喜柱说,母子俩舍不得坐公交,“妈妈帮我背着配件,拉着我踏雪徒步而行。”

从那天开始,李喜柱摸索开了。别人学几遍就会的东西,他要学几十遍,经常干到凌晨三四点,两只手被碰得新伤覆旧伤;技术不熟练,找他修车的人不多;没有资金进配件,有客户过去看几眼就走了;工具不齐全,卸个螺丝需半天;村里就自己一家修车铺,供货商不愿意专门配货……李喜柱说,太难了。

“脱贫攻坚”为他打开一扇窗

“有句话叫上天给我关上了一扇门,另外给我打开一扇窗。就在非常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咱们这些贫困人群。2015年扶贫工作小组来到我家介绍扶贫政策,并把我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我的第一感觉是,国家更强大富有了,生活有希望了。”李喜柱说。

从入户慰问拉家常到房屋改造,再到给他和父母办理慢性病卡,唐河县交通局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王建松带他进行了鉴定,办了残疾证。一家人的医疗六次报销、低保、教育补贴、到户增收、小额贷款、扶贫粮仓收益分红等扶贫政策陆续到位。

时间长了,李喜柱和帮扶干部熟悉起来,说出了心底的想法:“我想靠学习摩托车和电动车维修技术来脱贫致富。”对此,工作队很重视,联系了县城一家正规维修站,让李喜柱系统学习到了相关技术,还帮他购置了充气泵、扳手等工具。2017年,李喜柱参加了唐河县残联组织的残疾人技能培训班,修车技能得到极大提升。拿着小额贷款的钱,他一次性进了很多配件。

经过脱贫工作小组沟通,需要配件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你看,我现在屯的货多多了,各种工具都有。”他说。

修车之余,李喜柱就拿起葫芦丝吹上一曲(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李喜柱的生意突飞猛进。村民的电动车、家用小电器坏了,都拿来让他修理。他非常珍惜这些机会,就是熬上几个通宵也要修好。

摩托车电路系统复杂,许多故障需要用万用表排查,他就用舌头感知电流,判断故障。电动车最简单的控制器也有十几个线头,他断开一个线头就做一个标记,让母亲告诉他颜色,把每种颜色的线控制的部位牢记在心。态度好、技术好、收费公道,李喜柱的店深受欢迎。遇上老年人、贫困户来找他,他都义务维修。由此,他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仅修车一项,李喜柱年收入就达到2万元左右。

“2019年12月,我脱贫了!”李喜柱充满了自豪。

在政府帮扶下,他还取得了南阳市一家电动车公司的经销代理权,卖起了电动车。现在,他是公司的“名誉员工”,还常被请去交流经验,与其他技师切磋。公司帮他完善修车设施,定期送他接受新技术培训,并按照最低成本价供应配件。

“有党和政府做后盾,我怕啥”

李喜柱家门前种了一大片红艳艳的花儿,他的母亲朱明芬告诉记者,花名叫“步步登高”,这是她去年亲手栽下的,寓意着日子越来越好。

“靠双手挣来的,比较踏实。我想把生意越做越好,我的梦想是过上比现在还要更好的生活。有党和政府做后盾,我怕啥?还是总书记说的那句,小康路上,人人都不能落下,我相信我奔小康的路不会太远!”李喜柱的话语,淡然而坚定。他表示,脱贫是光荣的一件事,虽然有了脱贫政策,但作为贫困户不能太依赖,还是要努力。

悬挂在李喜柱家墙壁上的脱贫光荣证和精准扶贫流动红旗(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

眼睛不一定能看到光,但心一定能。李喜柱喜欢《心随梦想去远航》这首歌。他说,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回报父母、回报家乡”,“虽然修车是为了自家的生活,但我也希望凭自己的力量方便他人,回报家乡。”

近年来,唐河县组织开展了志智双扶典型事迹报告会,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会上,“三改网名”颂党恩的脱贫之星王万才、脱贫带富当村干的杨金枝等人的宣讲为李喜柱指明了方向。他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现身说法。他主动联系镇党委政府,强烈要求参加宣讲团。宣讲中,他放下心理包袱,详述自己多舛的命运、修车的艰难、创业的不易,号召大家“不当懒汉当硬汉,撸起袖子加油干”。“我想通过宣讲和新闻报道,告诉残疾的兄弟姐妹和贫困人群不要气馁。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为啥不去努力呢?”他说。

唐河县残疾人培训学校校长靖玲表示,当地每年都会组织残疾人技能培训班,这是对残疾人进行精准帮扶的一项有力举措。她也被李喜柱的故事深深感动。她希望李喜柱能鼓舞更多人,“事实上他做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草房子的读后感400字作文 难忘那一刻500字作文 什么让我心生敬意作文800字 用端午节写一篇作文 最美心头一亮时作文800字 一次难忘的经历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00字 游野生动物园的作文 什么抵万金作文600字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关于大理三月街的作文 考研英语一小作文历年类型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作文 写人记事作文600字初一 平凡中的伟大作文800字 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作文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作文 作文七年级上册 作文我的奇思妙想300字 写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三年级童年作文 世界遗产作文300字左右 大扫除作文400字左右 在丁香花开的季节作文 你让我变得更美好作文 从生活中学会什么作文600字 考研英语一作文万能模板 难忘的国庆节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