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朱朝治:种红彤彤的樱桃 过红火火的日子

2021-01-02 01:55:01
相关推荐

核心提示:他退伍后回到家乡,虽已脱下军装,骨子里却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本色。十多年来,他带领村民们实干苦干加巧干,种出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蔬菜和红彤彤的樱桃,过上红火火的日子。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谱写出一曲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奋斗之歌。他,就是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朝治。

2020年5月,全国人大代表朱朝治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朱朝治供图)

“看到村民们种出红彤彤的樱桃,过上红火火的日子,我感到特别高兴!十多年来通过实干苦干加巧干,村民们富了,村子美了,我们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心声,更是他所带领的朱家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心愿。

他退伍后回到家乡,虽已脱下军装,骨子里却一直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本色,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谱写出一曲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奋斗之歌。

他,就是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朝治。

朱家村发展大樱桃产业已有十余年,如今已是大连市有名的果菜生产基地,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村里的产业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好在我们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了充分准备,到现在为止,村里的大樱桃不仅没有减产还增收了,加上我们打通销售环节,保证了优质优价、应销尽销,村民的收入稳步增长。”9月1日,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朱朝治语调里透着欣慰。

回到家乡报答养育之恩

今年58岁的满族汉子朱朝治,是土生土长的朱家村人。他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地方,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学技术,办企业,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富了,但朱家村的乡亲们还不富裕。朱朝治的心开始翻腾起来:他是吃朱家村的粮、喝朱家村的水长大的,家乡的山山水水连着他的心,他的心也时刻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

2004年,朱家村“两委”换届,朱朝治怀着回报家乡、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参选,当选了朱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选的那天晚上,我不停地在脑海里描绘着朱家村未来的样子。”天快亮了,一夜未眠的朱朝治来到朱家村的一处高地。放眼望去,朱家村的山地绵延成片,农户民居错落有致,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乡村图画啊!

对家乡的爱根植在他心里,朱朝治感到心里升腾起无穷的力量。

调整结构播下致富希望

“这是我2017年建的一个大棚,过去一亩地也就赚个五六百元。这些年朱书记带领我们种樱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十倍!”说这话的叫孙敬春,是朱家村的村民。他语速很快,黝黑的脸上闪着兴奋自豪的光。唠起他们的朱书记,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朱家村有5300亩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多年以来,村民只种植粮食和露地蔬菜,收入有限。朱朝治觉得要想改变朱家村的落后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必须改变村民们传统的种植模式。他决定从调整全村土地种植结构入手,引导村民从单纯依靠粮食生产转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蔬菜和大樱桃种植产业,规划面积分别为1800亩和3500亩。

祖祖辈辈种粮食,现在改种设施蔬菜、大樱桃,行吗?要是弄砸了怎么办?这是当时很多村民心中的疑问。

其实这不是朱朝治拍脑门的决定,他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考察、调研、学习才做出如此决策的。所以,他胸有成竹:“我们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此,他耐心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最后,对于个别还不放心的村民,他拍着胸脯说:“你尽管种,如果按种粮食的收入标准最后赔了,算我的!”

就这样,蔬菜大棚建起来了,大樱桃种植搞起来了。村民们满怀期待能走上致富路。

朱朝治(左二)和村民们查看大樱桃的生长情况。(朱朝治供图)

学习取经创新果蔬生产

但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3月,一场特大风暴潮袭击了辽南大地。一夜之间,蔬菜大棚全部被毁,许多刚种下的大樱桃树被连根拔起,现场一片狼藉。

突如其来的灾害让村民们傻眼了,朱朝治也心痛不已。但作为当家人,他知道,自己先要稳住神,才能稳住大家的心。

“这是天灾,而且百年不遇!因为吃饭被噎过我们就再也不吃饭了吗?从哪儿跌倒了咱就从哪儿爬起来,咱朱家村人不能认怂!”身材高大的朱朝治亮出他的大嗓门,一番话鼓舞了村民们的斗志,让村民们心中重燃起希望。

朱朝治带领村民抗灾自救,他还带着村里的技术骨干去外地学习取经。之后,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钢架结构蔬菜温室大棚,为以后蔬菜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综合运用惠农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将水电路等设施建到每个大棚,为蔬菜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变一年一季生产为三季种植。而且更新了蔬菜品种,告别了过去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产品。如今,朱家村生产的棒黄瓜、西红柿、辣椒等10 余种蔬菜在市场上久负盛名,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蔬菜和大樱桃产量的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压力持续加大。朱朝治积极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广泛与各地食品加工企业、大型商场、社区超市洽谈联系,村里还兴建了蔬菜批发市场。这些切实做法拓宽了销路,保证了全村每年生产的3 万吨蔬菜和2000 吨大樱桃销售畅通无阻。从此,村民们“猫冬”变“忙冬”,不仅收入提高一大块,而且还连年增长。

朱朝治(右一)和技术员一起查看温室大棚内茄子的长势。(朱朝治供图)

特色种植开出幸福之花

朱朝治初上任时,大樱桃生产在朱家村还处于空白状态。“近几年来,我们在保证蔬菜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樱桃种植产业。现在,全村2700人,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樱桃树,种植面积在3000亩左右。”朱朝治说。

当晶莹圆润、紫红透亮的大樱桃挂满朱家村村民的樱桃树,村民们的眼睛亮了;当色香味俱美的大樱桃走过千里万里,走进千家万户,给朱家村村民带来丰厚回报时,朱家村的村民乐了!如今的朱家村,已经形成蔬菜和樱桃两大优势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为了团结大家形成合力,共同抵御风险,朱朝治动员村民,以自愿形式成立了“大连双珠果蔬专业合作社”。

2014 年,朱家村设施蔬菜园区获“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称号。如今,村里生产的“连珠”牌茄子被认定为“大连市名牌农产品”和“辽宁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生产的大樱桃被认定为“大连市名牌农产品”,销往沈阳、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

“我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真是全靠了朱书记!”记者在孙敬春等村民口中听到的,是对朱朝治由衷、满满的尊敬和感谢。

经验分享带动携手同行

朱家村所在的七顶山街道(原七顶山满族乡)丘陵起伏,土地贫瘠,是全区有名的贫困乡镇。为了让全街道2万多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朱朝治把朱家村的成功经验带到了整个七顶山街道。

他多次与街道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探讨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问题。根据街道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他建议各村大力发展大樱桃生产,并协助街道争取上级惠农政策和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大樱桃便红遍了整个七顶山街道。在完成大樱桃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朱朝治积极建议把生产导向由增产转向提质。他组织专家到七顶山街道考察认证,健全大樱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监督检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大樱桃生产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连续三届“大连国际大樱桃节开幕式”在七顶山街道举行。七顶山大樱桃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走俏全国300多个城市,并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如今,七顶山街道已发展大樱桃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年产量达3万吨,总收入突破10亿元,成为“辽宁特产大樱桃之乡”“中国最美大樱桃之乡”“中国特色大樱桃全产业链第一镇”。

除大力发展大樱桃种植外,朱朝治努力推动七顶山街道蔬菜生产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他进菜田,访农户,跑市场,深入调研,积极向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建言献策:蔬菜生产必须在提质上下功夫,在增效上做文章,在占领市场上想办法。为了实现这些想法,他一次次地去科研院所取经,一次次地跑蔬菜经销部门,然后在七顶山街道改造专业菜田,推动日光温室、冷棚、无土栽培等设施蔬菜发展,蔬菜品种也更加多样化,在整个七顶山街道建起了产销一条龙通道。

目前,七顶山街道专业菜田面积已达1.2万亩,并达到旱可灌、涝可排技术要求,四季都能生产,蔬菜品种达27个,年产量达12万吨,成为大连市重要的蔬菜基地。

朱朝治(左一)和村民们在蔬菜大棚里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朱朝治供图)

帮扶路上助推共同致富

七顶山的大樱桃红了,七顶山父老乡亲的日子红火了,朱朝治的心更是火热的。当一些地方找到他想让他传授脱贫致富经验时,朱朝治二话没说,立即启程前往。

大连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付家村是大连市的贫困村,有1546口人、5700亩土地,人均收入不高,村集体更是一贫如洗。朱朝治实地探访后发现,该村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和气候条件具备发展大樱桃的基本要求。于是,他耐心地与村干部交流,力主该村发展大樱桃产业。

朱朝治说干就干,亲自帮付家村调整土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起首批设施大樱桃30亩,又从外地购进1000多株5年树龄的优良品种栽植棚内。

“老朱对我们没的说,手把手教我们大樱桃种植管理技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真是个大好人!”付家村村民们说。

付家村的大樱桃结果了,第一年就收入了30多万元。村民们看到了种植大樱桃的实惠,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老朱给我们带来的是摇钱树啊!”

付家村的大樱桃种植带来的丰厚收益,令整个杨家满族乡的乡亲们心动了。为了把致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朱朝治把杨家满族乡的领导和11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技术骨干40余人请到七顶山街道,调研大樱桃生产情况。座谈会上,大家交流心得,气氛热烈,最后形成一致看法:转变观念,加快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上出实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携手奔小康。

“小康社会需要共同致富,我愿意把朱家村的经验分享给每一个需要的地区、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也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朱朝治说。

策划:王萍、于浩、李小健

记者:王萍、于河欢

责编:舒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青春800字 三年级小学生作文 五篇作文 青春作文开头 夏作文 满分英语作文 青春作文题目 金鱼作文 初二600字作文 万能作文结尾 作文青春600字 英文作文范文 财富作文 作文《我的乐园》 担当的作文 青春800字作文 作文修改 变的作文 方向作文 橘子作文 陌生人作文 爱作文怎么写 750字作文 作文七百字 孤独的作文 作文750字 作文冬 哲理作文 美德作文 有意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