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教师 在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

2021-01-02 05:55:01
相关推荐

第 055 篇

登山看景,我们常常在这山时觉得另一山的景致更美,到了那一山,又适得其反,觉得还是原来那山更美。

小时候,常常因为上学要早起而烦恼,加上还有功课作业,觉得读书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很是羡慕大人们,可以自己做主,所以盼望着快点长大。可当我长大,可以自己做主时,又猛然觉得还是小时候无忧快乐,不用操劳柴米油盐,也无须忧虑家计琐事。

后来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事与此异曲同工,那次去一座深林公园,守园的是一对年老夫妻。我很是羡慕对这对夫妻,因为这里满目皆绿,空气里都透着清新,走在幽静的林间小道上,步步清凉。

然而,当这对夫妇得知有人羡慕他们时,神情诧异,感叹这里的日子枯燥乏味,远不如外面的生活多姿多彩、丰富有趣。

生活中,似乎处处存在这样的人为两难现象:我们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处境而去羡慕他人,可如果与对方对换,又发现还是原来的好。如同登山看景,在这山时觉得另一山的景致更美,到了那一山,又适得其反,觉得还是原来那山更美。

我们所抱怨的,恰恰是别人眼里的风景。站在旁观者所看出的似乎总比当局者的要好,而自己所站立的地方似乎总是没有风景。

为什么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概是因为,看别人,无关自身利害,所以能以安闲的心去欣赏去领略,带着创造性的眼光去审美;而看自己,身处利害之中,便会用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看待,少了一份欣赏和领略的审美心思。

再看我们教师职业,他人眼里教师有寒暑假,面对的又是最单纯的群体,真是清闲又有趣。可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全然不是这种感觉,工作量大且多重复,调皮孩子难管,还有其他琐碎事务,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倦怠感。

如何在这片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答案是用一颗审美的心,去欣赏、去领略、去创造,在重复的事情里添加一点儿新的东西,或是在熟悉的点滴中捕捉到一些别样的东西,并用特别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惊奇。

如此,熟悉的地方也能点化成美丽的风景,寻常的事情也成创造出不凡的奇崛。

1.增添一点新意,就能平中见奇

人人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一件寻常物件,加上一点新意,便能平中见奇,平添魅力。如同素淡的蛋花汤,洒上几点葱花,便瞬间提亮了颜色,还芳香扑鼻,味道似乎都提升了几分。

教育中,若我们能培育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抱持一点匠心,精心经营,便能将寻常的事物点缀得活色生香。

以奖励为例,教育中,奖励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手段,如果所奖励的东西重复又重复,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致就会逐渐递减,奖励原本应有的激励作用也就跟着递减。

倘若能不断变换奖品,或是变换奖励的方式,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都可能带来不同凡响的心灵振动。

工作中,我会常常变换花样,让奖品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让它们变得新奇有趣。

有时是书籍,并告诉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为了使生活更有精气神;有时是卡片式书签,并在背面写上一句自创的名言或是寄语;有时是贺卡,尤其适逢节日或是外出归来带回的当地景点明信片……

更为重要的是,广开奖品的来源,不是停留于物品,而是增加它们的精神附加值。

比如与被奖励的学生一起合影,定格一个有点特殊的瞬间;

为被奖励学生量身定制一段精彩的评语;

进行即席采访,或是举办一个简短的庆功仪式或新闻发布会;

突袭式报喜,在学生尚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其家长打电话或发短信或发喜报;

在班级“荣誉册”上慎重记录下其名字,并请他留言或按手印;

组织其他同学高举双手两两相握搭出一条长长的“凯旋门”,或是组织其他同学面对面站成两排,让被奖励的同学从中走过,如同走过一条“红地毯”;

在教室后墙开辟“星光灿烂”和“成长足迹”作为奖励园地,凡有荣誉或奖项获得,都一一记录其上,成为一条看得见的学生成长的光辉路线……

这些奖品,不拘一格,但都附加了精神价值,有了这样的“附加值”,“身价”自然翻升。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注入了教师的认同、鼓励和关爱,这些都是神奇的“多巴胺”,让学生惊喜连连,自然神往不已。

许多事物,看似平凡,事实上平凡中蕴涵着不凡;看似简单,事实上简单中孕育着深刻。这些内蕴风景的素材或细节在教育中随处可见,就在我们身边,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教育中的奇崛不在远处,就在一个一个看似寻常的细节里,呼之欲出。

2.附加一点“心”意,就能质中取妍

教育工作除了常规,还有不少其他琐事,另有一些循环重复的事,比如各种节日,每年都有,如果是连着带班,可能会苦恼于如何年年岁岁“节”相似,却能岁岁年年“礼”不同。

如何在一项看似重复的礼物中创造出惊喜和惊奇?最动人的莫过于增加一点“心”的意义。以教师节孩子们送给科任老师的礼物为例,我每次都组织孩子们精心“烹制”,三年不重样,年年让人历久难忘。

七年级时,我组织孩子们征集金点子,并一一记录。最后,孩子们决定,给每个科任老师画一副卡通肖像画,为他们私人定制一份小惊喜。并且全班同学相约在 18:18 分同时给每个科任老师发送一条祝福短信,让老师们的幸福感在那一刻爆棚。

八年级时,继续征集金点子,并遴选。最后决定,根据学科特点来描述每个老师,比如用文言文描述语文老师,用英文描述英语老师,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式描述科学老师,等等。且看孩子们给数学老师的礼物:

“已知:杨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求证:杨老师是一位的老师;证明:……;结论:杨老师是一位的老师。”有人采用了反证法,有人采用了相似三角形证明法,也有人采用了数据对比法……精彩纷呈,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感动于心。

九年级时,因为面临毕业,同学们决定为每位科任老师量身定制一段评语作为礼物。比如他们赠给数学老师的礼物是:

数学老师啊,在线条交错的阡陌里,您耕耘着数的美丽。您说,人生如 X 方程,一切都是未知,于是我们追问:人生几何?您又说,人生是一道证明题,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已知条件,要用毕生的力量去求证。

您用尺子丈量曲直,用圆规规划圆缺,于是我们明白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您以讲台为圆心,以平等的爱为半径,书画着您的教育事业。我们无法用加减乘除来计算您的爱,但我们确信,在我们心目中您永远都是 +∞ 。

其他学科,莫不如是,都一一勾勒出科任老师的每个棱角切面。老师们说,这样用心的礼物,让他们泪目。

人真正在乎的不是物质,而是他人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如果把这种爱以可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让质朴的东西变得美妍,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创造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推广一点,所有的教育行为,都不应只是单纯的技巧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建立在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善意之上。

3.变换一下角度,就能常中存妙

同是一条萝卜,切块、切条、切片、切丁、切丝,吃起来都各具滋味。变换一下角度,或是变化一下呈现的方式,就能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以学生最在意也最习以为常的“分数”为例,如果我们能加以创造性地利用,给它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它有不同的出场方式,那么一个简单的分数都可以在寻常中显出奇妙。我曾采用多种方式让“分数” C 位登场——

“减分”。一次要求 300 字以上的时事小论文,一位之前写不到 100 字的学生写了 150 多个字,字迹依然潦草,逻辑依然不清,但观点还算独到,按标准,至多 60 分。考虑到这个孩子已有可喜的进步,于是我给他打了这样一个分数:“ 90-20-10 ”,并就每个分数作了解释:90 分——观点独到;减 20 分——逻辑不够清晰;减 10 分——字迹太潦草,还有别字。

“借分”。一学生考了 59 分,他来找我,央求着能不能给加 1 分,就 1 分。我说,加分不行,不过可以先借给你 1 分,期末要还,连本带利借 1 分还 5 分,而且下次考 70 分以上才有资格还。

他思索了一下,行。追问为什么下次考 70 分以上才有资格还?如果不这样,还掉 5 分后,剩下的分数就不多了,而定在还 5 分,这是一个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期末,学生考了 76 分,扣掉 5 分,还有 71 分。

“空白分”。对一些当次考试不理想的学生,我有时会将总分栏空缺,让学生自己去统计,并写出反思。班上有一男生意外只考了 67 分,于是我在成绩栏中只打了个“?”。这位学生在计算总分时是越算越心疼,同时发现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许多知识点似懂非懂,临到考试就混淆。

“区间分”。一学生考试得了 63 分,我仔细分析了卷面,给他打了个“ 63-93 ”的“区间分”,然后把这位学生找来一一指点:这道题做错,是因为没有看时间点,出现判断错误,以致后面的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全倒,本来可以得 73 分,学生信服又心疼地点点头;再看这道题,同样类型的题,你在作业中也错过,后来改对了,这此又错,说明当时你只是答案改对了,但不是真正的订正,否则可以本来可以有 78 分……

案例一的分数同时还是一种评价,这样的评价从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他们的将来和发展。案例二借分给学生,“违规”满足了他的要求,其实就是播下期待和信任的种子在孩子心间。案例三的学生除了知道具体分值,更能主动分析失分的原因,以找准今后努力的方向。案例四定量判断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样,原来的分值已经属于过去,重要的是区间最大分值,这才是明天的目标。

如此这般创造性地使用“分数”,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虽然这不能直接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不同的期望可以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进而改变他们对自己智力因素的使用效率。

这样,习以为常的分数原来顿时变得如此温情,成为一种赏识,一种启发,一种激励,一种关怀,自然动人起来。

4.赋予特意定义,就能朴中见巧

教育的许多问题一旦落实下来,不过是寻常问题。面对寻常问题,若是见出它的动人的侧面,苦心经营,也能创造出一番胜境。如歌德所言,“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

家校联系本,对班主任再熟悉不过,因为天天收看。每一天,每一本,我都是慎重回复,或开解,或倾听,或调侃。

学生如果写的是富有哲思的句子,我会在班上宣读以作分享;如果涉及个人秘密,我便会守口如瓶,如果是诉说个人困惑的,我会努力一一开解……

在我看来,每天用家校联系本和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真诚、自信、独立的品质,要比让学生做试卷,考取高分更加有意义。

我还每天轮流地把学生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的内容在朋友圈里晒出,希望借此鼓励学生记录每天的生活,同时让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在乎。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把这项留言取名为“凡人微语”,意为你我本凡人,说得都是微语录,但如此可以为每一天留下笺注,不空白,不虚度。

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可谓爆表,才华挡不住地流淌,虽都只是聊聊数语,甚至只是一两组图画,却无不是脑洞大开的想法,有幽默风趣的、有富有哲理的、有调侃逗乐的、有吐槽自嘲的。如——

“就算你是一根烂稻草,根大闸蟹绑在一起,你是大闸蟹的身价。烂稻草:我;大闸蟹:九班”

“学科学之前:我在喝西瓜汁;学科学之后:我在喝西瓜营养组织细胞的细胞液。”

“每当你仔细听那些嘲笑你愚蠢的声音,就会发现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买了一把尺子,我再也不是‘无尺之人’了”

“每天醒来,都先要想一想怎样‘开机’,然后还要加载好多‘文件’,让自己脑中‘有东西’,并且,最重要的是——把‘电’充满!”

还有许多灵魂画手,比如——

……

在大多数学生习以为常、觉得无趣的家校联系本,却成了我们班级孩子每天的快乐源泉。因为我每天轮流在朋友圈发送几条,也看乐了许多朋友,甚至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导。

无需翻箱倒柜刻意制造,只需顺手采撷遇见的点滴和细节,独具匠心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于是那些点滴和细节都成了教育的素材和资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家校联系本。

教育中,看似有许多重复,其实重复中蕴含着各种变化与可能。如同毕加索会把同一题材画了又画,原因是“光线每分钟不一样,每天也不同,所以我画出来的也总是新题材”。正是因为他能在看似重复的事情里发现不一样,所以总能创造出新题材。教师若能心中有“源头活水”,那么教育的天地处处是“天光云影”。

仙境不在远处,在乎寻常之间也;凡物皆有可观,存乎点滴之间哉。

郑英老师将出席一班一世界第三届班主任主题峰会(5月18日-20日)分享班主任素养新图谱的精彩案例与心得

特约作者

郑英

全国优秀教师,德育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导师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编丨张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