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养精蓄锐 蓄势待发:成功只是偶然 失败才是常态

2021-01-02 19:05:01
相关推荐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不全对,应该说失败之后的反省才是成功之母。真正智慧的人不会在同样的地方摔倒两次,但世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的大有人在。据统计,凡是创业成功的人在过往平均有四次以上的创业经历,而所有创业的项目中,最终取得商业成功的不超过5%。所以在现实中,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常态,想提高成功概率,就要勇于面对失败,并在失败和寂寞中不断积蓄力量,包括内心的强大、见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以及外界资源的汇聚,一旦积累到了临界点,只要有一丝微风,就足够强者凭借它平步青云。

我们看历史上的刘邦,论出身,他地位卑贱;论本领,可谓身无长物;论道德,他是个出了名的流氓;论资历,他起兵时在各路诸侯中也毫不起眼,在灭秦战争中也谈不上功勋卓著;论天时地利,他也没有一项占先。沛县义军相比于六国贵族都相形见绌,更不用说跟叱咤风云的项羽比了。但就这么一个人,数年之后,却能歼灭群雄,问鼎天下,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他几十年的积累。

其一,刘邦早年,就不安与农耕稼苕,而是喜欢结交豪侠,曾远赴大梁追随张耳,后因张耳被秦朝通缉,刘邦才不得不返乡,这说明刘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甘平庸,企图心很强,所以在他服役役的路上看见秦始皇的车辇,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

其二,刘邦虽然长年不事产业,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事事、见识浅陋的庸人,而是豁达大度,凡事勤思考、爱琢磨,对世事人情有着深刻的洞察,同时还保持着敏锐的政治嗅觉,这些都为其日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随机应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有这些过人之处,身边才会有优秀的人才追随。

其三,刘邦在沛县生活的那些年,在秦政府中有萧何、曹参照应,身边聚集着卢绾(wǎn)、樊哙、夏侯婴等一批死党,虽然这些人除了萧何,曹参以外,其他的算不上一流人才,可是他们忠心耿耿,在战争中出生入死,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沛县义军集团的中流砥柱。

其四,刘邦在沛县父老的声誉不差,从其早年能动辄赊欠酒馆的账,起兵时能顺利成为沛县子弟兵的领袖都能看得出来。由此可见,尽管刘邦起兵时已经四十八岁,这之前也从未有过突出的事迹,但这些不过是表象,他基本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杰出领导的素质,又有一个相对完整且忠诚的班底,再经战争的砥砺和打磨,取得成功也就不显得突然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如此评论刘邦是“事后诸葛亮”,不过是以成败论英雄罢了,就算一个人准备的再充分,可是世事难料,要是没有风云际会,亦或秦朝再晚个十年二十年灭亡,刘邦还不一样一辈子平平庸庸?事实的确如此,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不日日精进的理由。在历史上同样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早年勤学苦读,亦胸怀大志,可是他学业有成的时候,一开始并未遇到好的机会。彼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江南被孙策家族牢牢掌控,从历史大势上讲诸葛亮并无多少施展的空间。再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做派不符合诸葛亮忠君的价值取向,而且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跟诸葛亮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超一流人才就有好几个,即使诸葛亮放下匡正天下的理想投奔曹营,也不一定见得能够出人头地。而东吴孙家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孙策集团的高官大将不是孙家的亲戚就是连襟,像诸葛亮这样没有根基的外人很难上位,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很早就在东吴入仕,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幕僚。所以诸葛亮虽怀抱王佐之才,也只能静待天时。

当然,诸葛亮看似隐居隆中,但实际上一点儿也没闲着,而是四处交友,一方面增长见识,切磋学问,获取信息;一方面打造名声,提高身价,以形成个人品牌效应。比如迎娶沔(miǎn)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与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交好,与青年才俊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过从甚密,可谓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因如此,当刘备客居荆州,寻访人才之时,才会数度听人盛赞“卧龙”之才,这大大坚定了刘备一定要亲自见到诸葛亮的心理。

试想,如果诸葛亮平时没有用心经营,在荆州名士圈子中没有名声,刘备如何得知隆中有他这么一个乡野遗贤呢?如果诸葛亮不是经重量级人物或有意或无意的提及、推荐,而是毛遂自荐,恐怕就没有隆中对一番问答就跻身核心决策层那样“火箭式提拔”的好事儿了,要知道,即使经过了三顾茅庐和刘备的亲自考察,诸葛亮成为军师后关羽和张飞也是很不服气的。从内在的修养、学识来看,诸葛亮更是成竹在胸,所以见到刘备这个值得追随的老板以后,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也没藏着掖着,立即把自己思考成熟的三分天下大计和盘托出,从而赢得了刘备的信任。

从诸葛亮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机遇到底怎么样呢?说实话,不怎么样。前文已述,诸葛亮成才的年代已经错过了天下大乱、诸侯争锋的关键时期,天下三分已定其二,他即使有通天彻地之能,面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样的局面,也不得不承认刘备集团三分天下能有其一已是上策,至于一统天下,可谓遥遥无期。

诸葛亮出山以后,跟着刘备东征西讨,殚精竭虑,结果如何呢?蜀汉政权凭借巴蜀与中原之间的崇山峻岭,总算能免于曹操兵临城下;依仗波涛汹涌的长江天堑,也足以面对孙权的虎视眈眈。而立国依赖地利恰恰证明了蜀汉政权的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欲逐鹿中原却毫无优势,只能偏安一隅。诸葛亮面对天下大势,放不下心心念念的兴复汉室的理想,以弱伐强,七进中原而徒劳无功,使得蜀汉国力愈加疲敝,最后心力交瘁,抱憾而终。

诸葛亮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虽然他的人生有巨大的遗憾,但正是他直面可能的失败仍然奋不顾身的勇气,正是他明知理想已经远去仍旧初心不改的执着,为他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人前摸得着看得见的所谓成功。

另一个例子就是刘邦几个亲兄弟的故事。刘邦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刘邦大哥刘伯早逝,没赶上刘邦称帝,只落得个追尊为武哀侯(刘邦时为汉王,故不追尊其为王 )的待遇。二哥刘仲,就是曾经被刘太公作为勤恳踏实的榜样教训刘邦多向他学习的那位,想必早年刘太公没少逼着刘仲责骂刘邦,否则以刘邦的豁达也不会成为九五之尊以后还对此耿耿于怀。可是太公眼里的这个好儿子成色怎么样呢?《史记》记载,公元前201年,刘邦下诏将刘仲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代国为北方边境重地。第二年,匈奴入侵代国,身为代王却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根本无力坚守边疆,居然弃国独自逃回洛阳。刘邦对此大为恼怒,便下诏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就这样做了6年合阳侯,于公元前193年抑郁而终。弟弟刘交,刘邦即皇帝位以后,封刘交为楚王,他在楚王位上共二十三年,寿终正寝。

如果仅就机遇而言,刘邦的兄弟们都可谓人生的“大赢家”,一辈子轻轻松松就裂土封王,相比于在战争中亲冒矢石、九死一生以博得战功,位极人臣也不过封侯的人来讲,实在是捡了天大的便宜。然而,仍有运气不好的——刘伯命短,没赶上好日子;刘仲当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可以,送他一个王国他消受不起。唾手得来的封国,无数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待遇,仅仅因为敌人来犯,就可以抛下国家百姓,落荒而逃,可见,没有强大的内心和过人的智慧,飞得越高,摔得就越惨,好在刘仲是皇帝的亲哥哥,犯下如此大罪还能当个侯,总算是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运气最好的是刘交,封国在承平之地,得以逍遥后半生。

太阳底下无新事。曾经发生在历史中的每一件事,如今都在继续的发生,只不过换了一副面孔而已。那些历史上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已经化为尘烟,在遥远的时空中消散,但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迪呢?那就是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前者是要力求生命的精彩,后者是热爱生活本身,既要像成汤的座右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要像曾文正公说的“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未完待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坚持作文开头 记事的作文500字以上 关于长辈的作文 谜语作文 畅想十年后的自己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作 集体的温暖作文 四年级游览顺序作文 爱国抒情作文 成功的要素作文 关于漫画的作文400字 用游览顺序写一篇作文 割稻谷的作文 关于和谐的作文素材 我的老师作文250字 溺水的作文500字 白云山风景作文 宝塔山作文 假如我是孙悟空作文500字 慢下来会更精彩作文 写四川的作文 北京印象作文 优秀高中作文 以励志为主题的作文 我的梦想大学生作文 包粽子500字作文 九年级英语各单元作文范文 下雨蚂蚁搬家作文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英语作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600字